你长大了和妈妈之间有矛盾很正常,即使吵架也不是不孝,谁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你一定要和妈妈好好沟通,让妈妈知道你的想法,知道你有的事情能自己处理好,对于妈妈好的建议一定要听,因为她毕竟是过来人,会积累很多人生的经验,妈妈不理解你的同时,你又何尝理解妈妈呢?只有相互沟通才能达成共识,从而解决矛盾,那么你就得到你想要的幸福了。
楼主能反省自我,很难得,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说几句吧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文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父母子女间难免有观点分歧和误会的时候,争执甚至偶尔的吵架也是很难避免的。你既不是故意的,也没有骂人和过分的话,更没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你并不能算是不孝。
即使拿古人衡量孝的三条标准加以对照,你也够不上“不孝”二字。但不管是什么理由,作为晚辈的,你要尽量避免和父母发生冲突,更不要吵架。凡事讲究冷静克制。谁都有做得不够好地地方,关键是要勇于反省自己,改正不足、完善自我。真诚坦率的沟通,才是消除误会、平息矛盾、化解危机和隔阂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去和父母交换下意见吧,父母会理解的。你们一家子亲情浓浓、和谐温馨该有多好呢!
楼主幸福!
这就是代沟,代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阻碍了代与代之间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沟通。代沟是怎么产生的?怎样消除或减轻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呢?长辈与晚辈,生长的年代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各自的生活圈里活动,接触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为形成一定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修补肆意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将愈积愈厚,误会也越发容易发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代沟”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时间上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事件,同时它又是一个生物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老一辈人和咱们这些新兴人类有着不尽相同的社会经历,历史发展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任务必然有所不同;一个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
所以说,在这个时期和父亲争吵也属正常。不能说是不孝。
最近,朋友向我抱怨,说前两天因为要不要和公婆住这个问题,又和老公吵了一架。结婚前,她就和老公商量好了,说婚后不能和公婆住在一起。可是结婚后,老公反悔了,好几次提出,他们公婆年龄大了,还是一起住比较好,彼此之间也能照应,朋友都拒绝了。前两天,老公又说起了这个话题,还说自古媳妇就和公婆一起住,朋友这么做就是不孝顺。朋友说,她一听老公说这话,顿时就恼了,怼了回去“我就是不想和公婆住,但你不能说我不孝顺。”
前车之鉴,有顾虑
朋友之所以态度这么坚决,都是因为有她姐姐的前车之鉴。因为姐夫是独生子,所以她姐姐结婚以后就和公婆住在了一起,平时没少向她说这些问题,所以她态度才会这么坚定。她说姐姐自从和公婆住在一起,平时在家基本没穿过短裤,因为要注意在老人面前的形象。晚上想在客厅看电视,姐夫会说她影响爸妈休息。家里的家务得和婆婆争着做,虽然明面上不会让你干,但只要你不做,背后肯定说你懒,还会向儿子明里暗里告状。因为一些生活小事,她姐姐和姐夫,时不时就会吵架,严重影响夫妻感情。

不得不说,生活中也有一些相处得比较好的婆媳,但是相对来说确实很少。年轻人和老人在生活观念上的各种不同,还有生完孩子,在育儿方面的各种不同,都会产生各种冲突。如果老公在中间能很好的平衡,也就算了,就怕碰上妈宝男,唯母是从,做媳妇的只有忍气吞声的份,但凡提出一点异议,到头来还是被说不孝。所以,为了避免矛盾的发生,很多媳妇并不愿和公婆一起住。
不同住不能说不孝顺
朋友之所以生气,还因为老公说她不孝顺。她说,虽然没和公婆住一起,但是她并没有忘记他们。平时,她经常给婆婆打电话问她生活上有什么需要,上次婆婆病了,是她带着去的医院,托人找了最好的大夫,看病的钱也是她出的。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去看他们,遇到节日,生日,她也会给他们准备礼物。她对待公婆和对待爸妈一样,怎么能说她不孝顺呢?反倒是老公,对待她爸妈倒是没做过什么。
其实,和公婆住在一起,并不能和孝顺对等。有的住在一起的,婆婆不仅要帮助带孩子,做家务,付出的反而更多,还不如自己住自在。孝顺的孩子,无论在哪儿,都会牵挂着父母,与住不住一起无关。如果实在不放心,也可以想一些别的办法,比如和父母住上下楼,住一个小区都是可以的,也不一定非在一个问题上死磕。
看是因为什么,即使婆婆是你长辈,她错了,该说的要说,该吵的还是要吵,并不能说你坏,你说你忍了很久才吵架的,说明你尊重她,但是每个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能忍一辈子吗?如果你和你丈夫是和他父母一起住,我建议你们搬走
既然因为吵架了,亲戚才骂你不孝,看来你是和父母或者长辈吵架,所以,无论你是否有理,都是你的错,因为对于父母长辈,你要做到尊重和孝道,和他们吵架,你就是不尊重他们,就是对他们不孝,亲戚们骂你是是对的,你要做的就是向长辈道歉,并感谢亲戚们对你的批评指正。
青少年的亲子冲突研究
亲子冲突是众多中国台湾家庭的困扰。为人父母,你曾经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后却不欢而散吗?身为青少年,又是否会因为害怕「不孝」的压力,与爸妈争执时选择消极逃避,从未好好诉说自己的想法?「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叶光辉研究员,他长期投入华人亲子冲突历程、孝道研究,指出冲突其实具有正面意义,若能将危机视为转机,不但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也是开启双方对话的第一步。
亲子关系好不好,爸妈、孩子想得不一样!「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样互动吗?」叶光辉曾在大学课堂这么问,举手的学生寥寥可数。
三十几年前,叶光辉担任「张老师中心」督导时便观察到,亲子冲突是许多中国台湾家庭的共同困扰。他从研究中也发现,父母、小孩对于亲子关系的认知,经常天差地远:爸妈认为自己和孩子亲密无间,事实上,子女那头却有说不完的抱怨。
当中突显的,正是华人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矛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中国台湾老人家则爱说「囡仔人有耳无喙」(小孩子有耳无嘴),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回嘴是「没大没小」,隐忍才「不伤和气」。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压力下也可能压抑自我,不敢正面沟通,累积无尽埋怨。而爸妈想着「我是为你好」,日日忙进忙出,最后却被指责为直升机父母、虎爸虎妈,自然也是满腹委屈。
叶光辉提到,华人文化重视家庭、偏向集体主义,「孝道」与「和谐」是当中两大关键元素,但若缺乏对等沟通,往往也会埋下亲子冲突的种子。
亲子冲突是中国台湾家庭最常见的困扰。部分原因是,在强调和谐、孝道的文化传统下,青少年和父母难以建立对等的沟通模式,宁可选择避开问题、减少争执。iStock 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敌与父母、孩子吵架让人心烦意乱,但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比你想得更严重!
2013 年叶光辉团队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会造成青少年各项问题行为,而且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同的问题行为。常见的负面情绪有:
负面情绪是关键的机制,让亲子冲突衍生出后续的负面伤害,反过来又因为问题行为制造新的冲突,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怨恨感带来的影响最大。研之有物(资料来源│叶光辉) 冲突都是负面的吗?危机也能是转机!找到青少年不同问题行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机会寻求解决之道,听起来是亲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但叶光辉却停下脚步,「过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冲突的伤害、怎么避开冲突,但日常生活里家人间发生冲突其实很正常。」
他重新思考核心问题:冲突只会导致问题行为吗?冲突难道都只是负面的吗?
「冲突之所以会有不良影响,是因为当我们停留在负面情绪里,陷入不断『反刍』而造成恶性循环,也就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处理冲突』。」叶光辉点出关键原因。
换言之,冲突未必是破坏关系、造成亲子压力的凶手。负面情绪才是关键催化剂!假若没有负面情绪「火上浇油」,冲突未必会带来大伤害。
于是,叶光辉将问题意识从「如何避免冲突」转向「如何面对及处理冲突」,进一步探讨在冲突发生后,如何降低负面情绪的爆发。他花了两年重新建立理论系统,找出了如何让冲突事件不导向负面伤害的两大关键。
正面看待冲突:吵架虽然讨厌但有用!首先是:个人如何看待冲突。
叶光辉解释,吵架争执有时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价值观不同、意见不一,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然而,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标准下,冲突便成了「关系破坏者」,当我们总是从负面角度看待冲突,就容易将其视为压力来源。一有意见不合就感觉自己被打压、被否定,萌生负面情绪。
因此,叶光辉提出「功能性冲突评估」的概念,也就是个人是否能看见冲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义。
简单来说,如果个人能正向的看待冲突,把冲突当成对话的机会,也就更容易缓解负面情绪。
这个认知扭转了冲突的意义。在功能性评估下,危机也能是转机,「吵架」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适当表达:忍耐、沉淀反思后再沟通但是,光有正向心态也不能解决冲突。毕竟,再怎么乐观积极地看待争执,争执当下难免心烦意乱、愤怒难过。
因此第二个关键是:情绪产生后,个人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之后又如何面对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情绪调控策略」。
叶光辉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兼具历程性与华人情绪观的「适当表达策略」,是青少年处理亲子冲突的好对策。
什么是适当表达策略?具体来说,包含「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绪表达」三个阶段。
冲突爆发之际,爸妈与孩子都会感到愤怒或难过,在情绪高涨下,双方很难达成共识。情急下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伤人伤己的双面刃,这时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绪、暂时离开,彼此各退一步,也让自己冷静下来。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压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进入下一阶段。情绪慢慢冷静后,尝试抽离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为什么妈妈总爱拿我跟别人比?」「为什么爸爸都不相信我?」试着用第三人、观察者的角度跳开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情绪反应?(一听到某个关键字就跳脚?特别讨厌和谁比较……?)这些是不是和过去的互动经验有关?透过体察情绪、自我省思厘清情绪的根源,有助于理解自己与爸妈的感受。
最后,不要放弃沟通!选择适当时机,例如双方心情好或闲暇放松时,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谈谈自己为什么生气、了解爸妈的情绪,重新开启对话。
「适当表达策略」包含三个阶段,透过冲突降温、自我反刍、正向沟通,转化调节对立关系。 研之有物(资料来源│叶光辉)叶光辉分析,过往西方的情绪调控研究多半强调单一策略的优劣,例如,比起强忍情绪,转移注意比较能缓解负面情绪等。
但适当表达策略是「 体」,也就是采用多重策略、循序渐进,呈现情绪调控的「历程」。更重要的是,前一策略可以帮助实践下一个策略!表达需要反思、反思需要独处,情绪调控并不是独立运作。
这个思维转向,也正是情绪研究跳脱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洞见。
适当表达策略融入儒道等东方哲学重视的「提升修养」,把情绪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就像自我打怪、晋级升等。透过每次冲突后的反思、沉淀,内化为个人的涵养。iStock 数据调查:采用哪种策略,亲子关系最佳?有了理论作基础,叶光辉也进一步从实证研究确认,不同的表达策略,真的会影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和个人幸福感吗?
叶光辉与台大心理系博士生何文泽等人的研究团队,以中国台湾北部两所学校高一生为受试对象,共 761 名样本进行实征分析。研究依照情绪调控策略量表,区分出三种青少年面对冲突的反应策略:压抑、重新评估、适当表达。
「压抑」偏向忍耐隐藏,好比用掩藏感受来控制情绪、生气或伤心时不显露出来。「重新评估」则像是转移焦点,想一些好的事情让心情好转,或是改变想法(爸妈也是为我好、不参加营队也没什么关系)让自己不再那么生气、难过。「适当表达」策略,是经过情绪、思考转换的历程,再进行持续沟通,包括选择适当时机表达感受、主动让父母了解我的情绪。
结果如何?
在亲子关系上,采取「适当表达」策略的青少年和父母关系最好,其次为「重新评估」,最差则是「压抑」。在个人的身心适应度,「适当表达」、「重新评估」差异不大,「压抑」型的青少年自我感觉最差。
总结来看,适当表达型的青少年,个人身心状态、亲子关系都比较好。
当然不是啊,当你问出这个问题证明你是爱妈妈的
我问你,你妈妈要是给人绑架了要钱你给不给
我也经常和我妈吵架,有时还动手,但是有时母女俩好起来那是没的说
在一个家庭里难免会有点不高兴的事,有争执很正常并不是说你心里没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