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生平故事

曹雪芹的生平故事,第1张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下面我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曹雪芹的生平故事吧!

人物生平

出身豪门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 。“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不过,曹雪芹晚生了几年,本人并没有亲历康熙南巡盛事。《红楼梦》第16回可以为证,原著写到比贾宝玉年长的凤姐都要听赵嬷嬷等长辈的口述去了解那段历史。

秦淮残梦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中亲切地呼曰“梦幻”。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

家遭萧索

 曹雪芹蒜市口老宅遗址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盗窃,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广交名流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虎门晨夕

 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曹雪芹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燕市狂歌

 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著书黄叶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

重游故里

 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南游期间,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张宜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敦敏作诗《闭门闷坐感怀》云:“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可能是指曹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节后不久,敦敏在友人明琳家养石轩偶遇曹雪芹,做《感成长句》以记之。

 贫病而逝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 ),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铁事典故

 医德高尚

 根据孔祥泽老先生说,20世纪70年代初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药铺,曹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这些药铺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记得,并说给孔老听,遗憾的是孔老当时没有记下。

 孔老还说:雪芹因医术高明,为不少的人治愈了病,一些有钱人的病被雪芹医好了后,常常要买些东西送于雪芹,以报雪芹医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诉这些人,你不要给我买东西,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药,我让他找你,你把他的药钱给付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看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贯做好事。雪芹为西山百姓医病,不要钱,甚至为贫苦的百姓采药,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白家疃

 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迁徙白家疃,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后敦敏因请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后注中敦敏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雪芹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述了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时间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显重要。那么雪芹为什么要迁徙白家疃呢从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辞别宗学迁徙西郊,并几经迁徙,最后一次由香山迁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经济原因之说、有回避“舆论”之说、有屋塌之说、有“满汉轸域”(乾隆年间,规定旗人的家奴可以开户,即准许汉人出旗)之说、也有雪芹筑屋白家疃与怡亲王有关之说等不一而足。我则认为除了经济原因之外,雪芹为了寻找一方远避尘嚣,更为理想的著书、修书之所。

空空道人

 《红楼梦》中有个很重要的过场人物——空空道人。在关于曹雪芹的各种传说中,事涉此人的并不很多。但这位神秘的道人于“红楼”成书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见之者邓之诚先生谓的确为乾隆纸,而印泥则不似乾隆时物,盖乾隆时之印泥色稍黄云云。余为谓倘能断定为乾隆纸,则印泥不成问题。盖不惟此印泥本即为浅朱,即使为深朱亦不能必其为非乾隆时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为雪芹所书否,虽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张伯驹先生,谓‘空空道人’四字与其昔年所见雪芹题海客琴樽图之字,‘都是那个路子’云。”吴先生虽然经两位大家鉴定为曹雪芹真迹,因印泥的颜色有碍,证据略显苍白。

 杨奕先生长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坞,曾写过《清代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文,讲到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庙,这便是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证据。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虽已无文字记载,但从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建筑年代已无考证。现今有人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

 杨奕先生仅推测空空庙与《红楼梦》的“空空道人”有关。但并没有点破“空空道人”就是曹雪芹。可能杨奕先生没有见到吴恩裕先生着的《有关曹雪芹十种》一书,或许也没有见到“云山翰墨冰雪聪明”这幅篆文小品。吴恩裕先生虽然请了当时著名鉴定大家鉴定为曹雪芹亲书,但始终没有弄清“空空道人”之号与雪芹的关系。白家疃的“空空庙”无疑为《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与广泉寺

 香山广泉寺是唯一确切记载曹雪芹与好友张宜泉到过的地方,并且两人留有诗歌唱和,遗憾的是,雪芹先生的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宜泉先生按照雪芹诗歌的原韵和诗被记录下来,为飨读者,引缀如下: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今雨,墙贵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虎门经历

 位于西城西单东侧的石虎胡同31号、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8号院,今为民族大世界商场),两院相通,是北京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大宅。而且还曾为皇家府邸。这座府邸是大型的多重四合院。在北京众多的四合院中,这个院可以说是居住名人最多的院落之一。此院在明代为“常州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在清初,清政府把会馆迁移到南城,这里又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故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北京的史地学者们为着文或探讨方便,仍习惯称这里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为对八旗子弟教育,在这里建立清“右翼宗学”(清左翼宗学在东城的灯市口)。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因曹公的好友敦诚有诗句“当时虎门数晨夕”,所以红学家们又称这里为“虎门”。

 曹雪芹是什么时间到右翼宗学任教的呢红学家们也没有定论。但有的红学家认为大约是在1744年(乾隆九年)左右。他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是什么呢红学家们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助教,有的说是教师,有的说是舍夫,有的说是瑟夫(这个瑟夫是否为舍夫的谐音),还有的说是职员、夫役、当差等。总之,他是在宗学任教。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教,他是什么学历呢有的红学家认为他是孝廉(即举人),但多认为是“贡生”,而且是“拔贡”。在清朝的学制中“贡生”有六贡,即恩、拔、岁、优、副、例。曹公的“拔贡”是顺天府的拔贡,是经朝考合格的,故能到宗学任教。而敦敏、敦诚兄弟是右翼宗学的学生,他们大约是在1744年(乾隆九年)入学的。

 关于曹公是什么时间离开的宗学,红学家们也不太清楚。只是根据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十九年时迁走,推算可能是在乾隆十六、七年左右离开宗学到的西山。曹雪芹纪念馆,即过去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实际上也就是曹公故居,在1974年4月发现了题壁诗,有的诗注有“丙寅”年,也就是乾隆十一年,证明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到西山。有红学家说,曹雪芹是在其好友及表兄福彭的帮助下住到西山的,福彭正是正白旗的都统。还有福彭英年早逝,是在乾隆十三年41岁时去世的。所以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在西山是可能的。在曹雪芹纪念馆的第三展室就明确写着:“约于乾隆十年左右,他为生活所迫,离开京城,结庐西山,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用血和泪铸成了他的举世名著的”。这也就是说,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离开清右翼宗学。总之,曹雪芹在清右翼宗学教学的时间不会太长。因红学家们多有着文,说曹公的思想感情是爱憎分明,疾俗愤世,甚至“傲骨狂形”,这当然是统治者所不容的。

现在红学界最大的分歧就是曹雪芹究竟是乾隆年间人还是顺康时期的人!胡适等认定曹雪芹是曹子雪芹,是敦敏敦诚口中「 ”举家食粥酒常赊,著书黄叶村的好友”曹雪芹,而另一派却坚决否认这个说法,认定曹雪芹只是其笔名,说他极有可能是顺康年间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且听听乾隆朝的三个深爱红楼的大文豪家怎么说! 爱新觉罗永忠、富察明义、袁枚这三个乾隆朝的大文豪是古代最早写关于《红楼梦》的诗评及提到作者曹雪芹的红学爱好者,也是我们后人研究《红楼梦》及作者的重要依据。 一,爱新觉罗永忠,生于雍正十三年,逝于乾隆五十八年(1735—1793),字良辅,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禵的孙子,弘明的儿子。在他的《延芬室集》中,写有《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写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诗云: 第一首: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第二首: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第三首: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第二三首倒也不太重要,写的不过就是他对《红楼梦》的一些读后感悟罢了! 关键是第一首诗及《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的题目很有些意思! 永忠先是 洋溢地赞颂了《红楼梦》作者的伟大,继而深恨自己不认识曹雪芹是谁,看着看着《红楼梦》就情不自禁的掩起书本哭起曹公来! 这就透露出三个重要的问题。 1,那时候书名就叫《红楼梦》,而不是1791年高鹗的通行本才改的。 2,他认同《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3,他读《红楼梦》之前不认识甚至从未听说过曹雪芹这个人,得知曹雪芹是同朝代的人后深恨自己不认识曹雪芹! 我认为此诗言外之意恰恰证明曹雪芹只是个乾隆朝的传说而已,并不能证明他们是熟悉的人,反证出曹雪芹是乾隆间的人是不可靠的。 二,明义,姓富察氏,号我斋,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二兄傅清之子,明仁的胞弟,乾隆帝的孝贤皇后之侄,是清代皇室外戚。做过乾隆的上驷院侍卫。 明义《绿烟锁窗集》中有《题红楼梦》组诗二十首,是有关《红楼梦》的最早文献之一。 其一 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 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其二 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 天气不寒还不暖,曈昽日影入帘多。 其三 潇湘别院晚沉沉,闻道多情复病心。 悄向花阴寻侍女,问他曾否泪沾襟。 其四 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其五 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 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又抛来。 其六 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猧儿嗔玉狸。 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一回嬉 其七 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工夫。 其八 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 其九 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 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 其十 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慢逡巡。 分明窗纸两珰影,笑语纷絮听不真。 其 十一 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 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 其 十二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 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其 十三 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 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 其 十四 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其 十五 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其 十六 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 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 其 十七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 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其 十八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其 十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其 二十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明义又在《小序》中说道: 「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绿烟琐窗集》抄本) 从明义的小序中可知,那时的人们也只是猜测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他们认为是曹子雪芹,并且在传说大观园的原型是随院故址,明义见过手抄本的《红楼梦》,并且看过手抄本的人很少 我认为他的言外之意就是: 1曹雪芹也只是个传说罢了,他们都不认识作者。 2一个「 ”盖”字透露出明义只是猜测曹雪芹为曹子雪芹,并不知作者真正的底细。 3证明《红楼梦》就不是那个朝代才开始流传的,对于他们来说《红楼梦》同样也是一本古书! 明义另有一首可靠的作于1795年的《 和随园自寿诗韵》云: 随园旧址即红楼,粉腻脂香梦未休。 定有禽鱼知主客,岂无花木记春秋。 西园雅集传名士,南国新词咏莫愁。 艳杀秦淮三月水,几时衫履得陪游。 原注:新出《红楼梦》一书,或指随园故址。( 《随园八十寿言》,嘉庆刊本,卷五) 原注中一个「 ”或”字,更证明他们对随园是大观园的蓝本只是猜测罢了! 当时的文人墨客对能在随园这个「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游玩觉的是很有面子,很幸福,很雅致的一件事!更说明《红楼梦》年代久远,不会是乾隆朝的人士写出来的! 有些红学家认为明义的这二十首《红楼梦》诗评证明他看到了曹雪芹版的全部手抄本,究竟如何,明月会在另一篇文中特别分析这二十首诗,本文暂且不提! 三,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二写道:康熙间,曹楝亭(曹寅)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明我斋读而羡之。 从「 ”明我斋读而羡之”可知袁枚是看了明义《绿烟锁窗集》中关于《红楼梦》的序后才写下此段话地,他为了显示自己随园的高雅,故意将明义的猜测大观园「 ”或其随园故址”改成了就是随园! 《随园诗话》卷十六中记载:「 ”丁未八月,余答客之便,见秦淮壁上题云:‘一溪烟水露华凝·····’三首深得竹枝风趣。尾属‘翠云道人’。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厓所作,名延福。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从这一条最后一句可知,袁枚认为曹雪芹与他「 ”相隔已百年了”。足以说明在他们心中曹雪芹就不是乾隆朝的人! 袁枚可以说是个红楼迷了,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 ”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 ”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此称为「 ”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 ”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公然以随园老人自居,可知他深爱《红楼梦》,那些同时代的人也同样喜爱《红楼梦》,喜爱游玩《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乾隆朝的人因为喜爱《红楼梦》,并且将随园当成大观园来游玩,足以说明曹雪芹离他们同样也很遥远,他们同样不清楚作者究竟是谁! 从乾隆朝的这三个大文豪流传的诗评分析,曹雪芹决不会是他们同朝代的人。 据此,明月认为曹雪芹是顺康年间的人。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可不是一般人,他出生于当时的南京第一豪门曹家,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很多人都认为曹雪芹本人就是小说中贾宝玉的原型,而现实中的曹府跟小说中的贾府一样落得了一个被抄家的下场。那么,历史上曹家到底犯了什么罪,被雍正皇帝给抄家了呢?可能并非你想的那么简单。

历史上曹家的发家史要从曹家的一个女人说起,这个曹家的女人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这个女人可大有来头,她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正是由于这层关系,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了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来担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度圣眷。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雍正五年,那一年曹雪芹虚岁才13岁,曹家被雍正皇帝抄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走向了没落。关于曹家被抄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站错了队伍,后果很严重。曹家因为康熙皇帝的恩宠而发家,因此曹家一直以来都站在康熙皇帝这一边,可谓紧跟领导的步伐。但是在九龙夺嫡大战中,曹家并不看好四阿哥胤禛,反而跟八爷党有些眉来眼去,这可是上台后的雍正皇帝万万不能忍让的。

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家因康熙皇帝而兴起,但他们却不是雍正皇帝的亲信,对于江宁织造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雍正皇帝岂能交给一个外人呢?因此,随着康熙皇帝的离去,曹家注定是走向了尽头。

三是曹家自身就是一个大黑洞,遇到严打必然玩完。曹家可不干净,在江宁织造这个肥得流油的差事上干了58年,贪污腐败,造成了巨大的亏空。康熙皇帝在世的时候,亏空已经显现,但是由于康熙皇帝的庇护,没有东窗事发。在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打仗急需用钱,清查钱粮,追补亏空。在这样严打的环境下,雍正皇帝很容易就查出了曹家亏空的大窟窿,于是盛怒,将曹家的家主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

由于曹家无钱补上亏空这个大窟窿,于是乎,雍正皇帝将曹家抄家,曹家全家迁回北京。为了补上亏空,曹家只好继续变卖在北京的财产,但又遇到家仆骗钱,更有贼寇入室盗窃,最后曹家以典当度日。乾隆元年(1736),曹雪芹二十二岁,乾隆皇帝下旨宽免曹家亏空。随后,曹雪芹在官府担任一些不起眼的小职务,养家糊口。他在闲暇时刻,搞搞创作,最终写成了巨著《红楼梦》,也不枉那如梦人生!

一般般吧。曹雪芹曾祖母是有做过康熙的保姆的,所以比较受照顾。百科上说,曹頫(曹雪芹叔父或者父亲)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不过有的红学家说是因为曹家站错了队才衰弱的,也就是乾隆还未登基的时候,他们支撑的不是后来的皇帝。

说到《红楼梦》,很多人应当都看过,就算没有看过,也了解里边许多角色和精彩片段,它是一部追求完美公平和独立的著作,而里边黛玉和贾宝玉不幸的感情也令人十分痛惜,乃至有些人以《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红学”,是因为这也是一个大百科全书,里边的古诗词,膳食,服装都是有让后人很多人迄今用来研究鉴赏。

尽管《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文学类影响力十分高,可是清朝的情况下,也就是《红楼梦》进行的情况下,它的确是一本禁书,是因为书里许多内容,全是投射清代的事情,也是有拐弯抹角清宫秘史的场景,这和曹雪芹的出生也是有的关系的。

大家都了解,曹雪芹宗族出生包衣奴才,自身家中蒙承皇恩,到父亲一代,却衰落,曹雪芹书里当然也会流露对阶层的不满意及其宗族衰落的无可奈何,这种都有悖封建道德,乃至含有一些叛逆观念,当然是作为禁书看待。

曹雪芹早先家庭条件还算得上较为非常好的,虽宗族时期是皇家的包衣奴才,可是竭尽宠爱,却是因为爸爸一代财政发生了亏损,被雍正革职,而曹雪芹的日常生活也产生天翻地覆的转变。曹雪芹就宛如他笔下的贾宝玉一般,看尽了宗族的衰落,也乃至人间疾苦,因而感慨万千,挥毫写出红楼梦,但是曹雪芹宗族只不过包衣奴才,他也不是每天入宫,有关宫里秘史,实际上他是以一个人的最后获知,也就是黛玉的原型——竺香玉。

竺香玉别名红玉,她实际上最开始进到曹家境一个小风尘女子,只不过曹家买回来的,刚到的情况下也仅有六岁,是因为和贾宝玉年纪差不多,就变成曹雪芹的一起阅读小丫头,那时候也有一个女孩一块念书,是曹雪芹奶奶的侄孙女,称为李香玉,这也好似《红楼梦》中,薛宝钗,黛玉,贾宝玉三人的原形。因此曹雪芹的著作并不是编造,是由实际作为基本来的。

古时候,名门望族的闺女到一定年纪是要进宫参与选妃的,而李香玉当然也不可以免过这一竞选的。可是是因为曹亲人不愿意让闺女入宫,李香玉自身也不愿意竞选,因此她们想出去一个方法,让和李香玉年纪差不多的竺红玉取代李香玉,参与大选,为了更好地不被别人发觉,李香玉的妈妈也是收了竺红玉为闺女,而且还把名称给别人改了,此后,竺红玉变成了香玉。

参与选秀节目的竺香玉仅有十五岁,是因为与生俱来面容姣好,身姿轻柔,肤如凝脂,迅速评为“奇女子”,在宫里的影响力也十分高,也是在雍正九年的手,是因为雍正正室王后过世,天资聪慧,深的雍正钟爱的竺香玉,也是封竺香玉为皇后,摄六宫事项,由此可见临幸水平。而对竺香玉一直忘不掉的曹雪芹,见到从此之后,也只有舍弃,依照妈妈的分配,和李香玉完婚。

并且在现如今故宫博物馆馆藏品的雍正十二妃肖像中,权威专家也发觉,这肖像里并不是满人,只是一个汉族人女人,而且这十二妃实际上是一个人,并不是大伙儿本来想象中的,雍正的十二个嫔妃,依照那时候宫里汉军旗的嫔妃来测算,应当便是代替李香玉入宫的竺香玉。

但是雍正的忽然突然死亡,许多历史资料传言都把导火索偏向是朱砂仙丹毒杀,对于到底是谁杀掉的,这一便是一个历史时间疑团。在雍正突然死亡后,乾隆顺利坐上帝位,作为雍正帝的反复,竺香玉抗议离宫,遁入空门修习。

在乾隆同意后,竺香玉就离开宫廷,摆脱了宫廷的管理方法和管束后,竺香玉和曹雪芹渐渐地就开始了往来,可是是因为曹雪芹的家中被雍正检查,宗族衰落,此时的曹雪芹大比不上过去那样洒脱,是这般那一样的贫困潦倒,日子也难过,竺香玉念往日昔日恋人,常常救助曹雪芹,两人一来二往闲聊中,曹雪芹也得知了许多宫里密闻,这也给了曹雪芹许多写作设计灵感。

尽管竺香玉摆脱了宫廷的管束,可是不意味着这种事儿不会被发觉,在她和曹雪芹不断来往中,有些人密报给了乾隆,说二人私下甚近,确实失了体统,作为先帝爷的妃子,确实是丢失皇家颜面,并且还暗地里救助曹雪芹,二人的关系不一般。乾隆了解后,十分的气愤,曹家被二次革职,这曹雪芹的日子更难过了,竺香玉更是因为别人的争议和乾隆的训斥,感觉没什么脸面,没法苟活于世,立即选择上吊自杀了。

这接二连三的严厉打击,让曹雪芹更为落魄凄凉,乃至到行乞过日的程度,但是最后还是完成了《红楼梦》这一部佳作,很有可能支撑他永不放弃的,便是心里的坚定信念,因为他的人生道路确实是过多艰辛。只不过十分可惜的事这本书只留有了一半。

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你有什么样的要想表达意见的吗?希望评论区见到你的留言板留言哦。

曹雪芹生平:康熙年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一说雍正二年(1724年),曹雪芹生于金陵(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阳。裕瑞《枣窗闲笔》记载过:“其人(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二月初八日曹寅有女出嫁,亦为王妃。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年辛卯),(曹寅的次子)曹珍夭折。曹_约十五岁左右,“程朱理必探”。字号: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所处时代:清代。出生地:江宁(今南京)。出生时间:约1715年5月28日(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去世时间:约1763年2月12日(乾隆壬午除夕)。别称:曹雪芹。主要作品:《葬花吟》《西江月》《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红楼梦十二曲——喜冤家》等。

关于曹雪芹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曹雪芹的诗词

《咏白海棠》、《好了歌》、《葬花吟》、《咏菊》、《宁府上房对联》、《西江月》、《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杏帘在望》、《太虚幻境对联》、《好了歌注》、《红楼梦曲-留余庆》、《簪菊》、《秋窗风雨夕》、《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红楼梦十二曲——引子》、《赞林黛玉》、《问菊》、《警幻仙姑赋》、《__词》、《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

二、人物评价

周汝昌: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_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胡德平:英国人讲,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不愿失去莎士比亚。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用文学的火把给人以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诀别旧制度的勇气。

蔡义江: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

张庆善: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因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拉马蜂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介绍

曹雪芹(约1715或1725年前后—约1763或1764年),男,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名沾(雨字头),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居士。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其子曹_、嗣子曹_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_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_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之交的2月12日壬午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据裕瑞《枣窗闲笔》记载,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除了《红楼梦》中的诗词,他的诗现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据说,曹雪芹出生后三天,正是久旱逢喜雨,他的父亲曹_很高兴,就给他起名为“沾”,这个字取自诗经上的“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意思细雨溟溟__,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与“久旱逢甘霖”有关。“沾”字也可以与“世沾皇恩”挂上钩,是感谢皇上的意思。

“雪芹”这两个字出自苏轼的诗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说:泥土里留有芹菜的根,只有一寸多长。在这雪地里,它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要等到春天到来,才可与斑鸠肉一起炒着吃呀!而且他的自注:“蜀八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泥芹之泥虽是污浊,但它“雪芹”却出污泥而不染。苏东坡常以“芹”自比。东坡兄弟诗里的“雪”,他也多是洁白而有保护之意。因此,曹雪芹就给自己改名为“雪芹”。这就是后来世界文学巨匠曹雪芹名字的来由。

四、铁事典故

医德高尚根据孔祥泽老先生说,20世纪70年代初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药铺,曹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这些药铺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记得,并说给孔老听,遗憾的是孔老当时没有记下。孔老还说:雪芹因医术高明,为不少的人治愈了病,一些有钱人的病被雪芹医好了后,常常要买些东西送于雪芹,以报雪芹医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诉这些人,你不要给我买东西,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药,我让他找你,你把他的药钱给付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看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贯做好事。雪芹为西山百姓医病,不要钱,甚至为贫苦的百姓采药,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白家疃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迁徙白家疃,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后敦敏因请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后注中敦敏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雪芹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述了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时间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显重要。那么雪芹为什么要迁徙白家疃呢?从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辞别宗学迁徙西郊,并几经迁徙,最后一次由香山迁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经济原因之说、有回避“舆论”之说、有屋塌之说、有“满汉轸域”(乾隆年间,规定旗人的家奴可以开户,即准许汉人出旗)之说、也有雪芹筑屋白家疃与怡亲王有关之说等不一而足。我则认为除了经济原因之外,雪芹为了寻找一方远避尘嚣,更为理想的著书、修书之所。

空空道人《红楼梦》中有个很重要的过场人物——空空道人。在关于曹雪芹的各种传说中,事涉此人的并不很多。但这位神秘的道人于“红楼”成书到底有什么关联呢?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见之者邓之诚先生谓的确为乾隆纸,而印泥则不似乾隆时物,盖乾隆时之印泥色稍黄云云。余为谓倘能断定为乾隆纸,则印泥不成问题。盖不惟此印泥本即为浅朱,即使为深朱亦不能必其为非乾隆时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为雪芹所书否,虽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张伯驹先生,谓‘空空道人’四字与其昔年所见雪芹题海客琴樽图之字,‘都是那个路子’云。”吴先生虽然经两位大家鉴定为曹雪芹真迹,因印泥的颜色有碍,证据略显苍白。杨奕先生长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坞,曾写过《清代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文,讲到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庙,这便是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证据。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_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虽已无文字记载,但从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建筑年代已无考证。现今有人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杨奕先生仅推测空空庙与《红楼梦》的“空空道人”有关。但并没有点破“空空道人”就是曹雪芹。可能杨奕先生没有见到吴恩裕先生着的《有关曹雪芹十种》一书,或许也没有见到“云山翰墨冰雪聪明”这幅篆文小品。吴恩裕先生虽然请了当时著名鉴定大家鉴定为曹雪芹亲书,但始终没有弄清“空空道人”之号与雪芹的关系。白家疃的“空空庙”无疑为《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与广泉寺香山广泉寺是唯一确切记载曹雪芹与好友张宜泉到过的地方,并且两人留有诗歌唱和,遗憾的是,雪芹先生的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宜泉先生按照雪芹诗歌的原韵和诗被记录下来,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今雨,墙贵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虎门经历位于西城西单东侧的石虎胡同31号、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8号院,今为民族大世界商场),两院相通,是北京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大宅。而且还曾为皇家府邸。这座府邸是大型的多重四合院。在北京众多的四合院中,这个院可以说是居住名人最多的院落之一。此院在明代为“常州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在清初,清政府把会馆迁移到南城,这里又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纯公主下嫁给吴应熊,故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又称“恪纯公主府”。北京的史地学者们为着文或探讨方便,仍习惯称这里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为对八旗子弟教育,在这里建立清“右翼宗学”(清左翼宗学在东城的灯市口)。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因曹公的好友敦诚有诗句“当时虎门数晨夕”,所以红学家们又称这里为“虎门”。曹雪芹是什么时间到右翼宗学任教的呢?红学家们也没有定论。但有的红学家认为大约是在1744年(乾隆九年)左右。他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是什么呢?红学家们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助教,有的说是教师,有的说是舍夫,有的说是瑟夫(这个瑟夫是否为舍夫的谐音),还有的说是职员、夫役、当差等。总之,他是在宗学任教。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教,他是什么学历呢?有的红学家认为他是孝廉(即举人),但多认为是“贡生”,而且是“拔贡”。在清朝的学制中“贡生”有六贡,即恩、拔、岁、优、副、例。曹公的“拔贡”是顺天府的拔贡,是经朝考合格的,故能到宗学任教。而敦敏、敦诚兄弟是右翼宗学的学生,他们大约是在1744年(乾隆九年)入学的。关于曹公是什么时间离开的宗学,红学家们也不太清楚。只是根据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十九年时迁走,推算可能是在乾隆十六、七年左右离开宗学到的西山。曹雪芹纪念馆,即过去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实际上也就是曹公故居,在1974年4月发现了题壁诗,有的诗注有“丙寅”年,也就是乾隆十一年,证明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到西山。有红学家说,曹雪芹是在其好友及表兄福彭的帮助下住到西山的,福彭正是正白旗的都统。还有福彭英年早逝,是在乾隆十三年41岁时去世的。所以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在西山是可能的。在曹雪芹纪念馆的第三展室就明确写着:“约于乾隆十年左右,他为生活所迫,离开京城,结庐西山,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用血和泪铸成了他的举世名著的”。这也就是说,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时已离开清右翼宗学。总之,曹雪芹在清右翼宗学教学的时间不会太长。因红学家们多有着文,说曹公的思想感情是爱憎分明,疾俗愤世,甚至“傲骨狂形”,这当然是统治者所不容的。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铁岭清代小说家,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关于曹雪芹的民族,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满族,也有人认为他先世是汉族,后来入了汉军正白旗。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

  

   生平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由高鹗(或只是修订者)续书。

   [曹雪芹生平简表]  雍正二年(甲辰1724)闰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种周岁,遂以芒种为生辰之标志。

  乾隆元年(丙辰1736)曹雪芹十三岁,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种节。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嫔薨。嫔陈氏,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书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帖式。

  乾隆十九年(甲戍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实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离开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者,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今存“乙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脂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受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经考,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卒年五十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诚开年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年华太瘦生”,皆为史证。(周老引用的这两句诗有误,原句应为:“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04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