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辞年
辞年,也叫过年。农历十二月最末一天称岁除,是晚称除夕,是夜也叫“过年夜”,均为辞年之意。期间,家家户户张帖福桃春联,合家大小洗澡换上节日盛装,大人给小孩、长辈送压岁钱,摆上丰盛的祭品祭拜祖先,然后合家“围炉”吃团圆饭。除夕晚这一餐,老人们讲究要慢慢吃,吃久一点,谓吃久久,久久都有好吃;还讲究上桌的菜丰盛,不宜吃完,谓盘盘有存,年年有余。
是晚,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盛满米,灯火不能熄,含意是象征“年年有余”,“财丁兴旺”的好兆头。
吃团圆饭之前,大人要在大厅公祖香炉前及家里各处用红盘放上大吉(蕉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压年”,一直放到正月初五“年径开”,意求过年大吉、新年大吉。
吃完团圆饭之后,合家围坐茶座,品潮汕工夫茶,尝新鲜水果、糖果、瓜子,开始“守岁”,叙天伦之乐,成年人“守岁”多守至当夜子时,迎来新年。
每年除夕之前,各家各户总要办各种各样的年货,添购新的衣饰,男女美容美发(旧时过年前男必理发,女必“挽面”),忙得不亦乐乎。还要大搞清洁卫生。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述职”之后,各家各户要“采囤”(清除厝顶楹桷、墙壁等上下四处污秽),之后全面大扫除,家内工具、睡具、被褥、蚊帐等全部进行清洗日晒,干干净净过年迎春。
二、春节
春节也叫新年,即除夕夜子时起至正月初四日,为春节日。
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新春之始。清早,家家户户煮甜圆汤“拜天地”,晚辈向长辈奉甜圆汤,敬祝大人、长辈“新年合想”、“新年健康”等吉利话。并备牲米果、圆汤等祭拜祖先。早餐多吃甜圆汤,吃干饭(含意出远门不遇雨水之天气),老人、妇女多吃斋。这一天,人人都要谨记说吉利话,说好听的话,不能说恶话、坏话不能吵架,不能打破碗碟之类,不能扫地,不能向人家讨债。出门路遇熟人,或到亲友家拜年,或至邻居家请安,都要道一声“新年好”或其他祝福之类的好话。此外,给人家拜年、或到邻居做客,都要备带大吉、糖果之类的礼品及送老人、送小孩的“红包”,表示敬意、爱意。主人回赠大吉等,俗谓转敬或换吉。
正月初四,民间所谓“神落天”,家庭妇女多备办祭品迎拜各路神仙加落人间“各就各位”,很多“善男信女”有一早“念心”拜佛祖祈福求签的习惯。
春节过后,正月初五,俗称“年径开”,意即年假告一段落。这一天,人们便可以撤去除夕夜(过年夜)摆放在公祖及神明炉前及米缸等四处的大吉等“压岁”之物品。
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人节“。相传女娲开天辟地造万物,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初八造谷、初九造天、初十造地。故人们把正月初七称为人日。人日必须食一种用七样蔬菜作成的饼食,及后为了方便,人们改食七样菜,或把七样菜混合煮熟后吃,谓之“七样羹”。这七样菜一般取萝卜(意“清白”)、厚合菜、大蒜(意取诸事合算)、葱(意取聪明)、韭菜、春菜(意取长久回春)、芹菜(意取勤劳),意在吃后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聪明勤劳,诸事合算,万事无忌。
三、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民间旧俗多备牲米果品之类祭祖拜神明。村俗,凡上一年元宵节后“娶亲”或生男孩的家庭,一般都进行“吊丁”、“摆丁桌”,花费颇大,为贫困家庭所难承受。谁家“添丁”要“吊丁”,亲友都事先要送贺礼贺仪,“吊丁”者事后回赠或分赠牲米果品、糖饼之类,以表对亲友的谢意。
旧时过元宵节,有时村庄人家一早就派人采摘榕树叶和竹筅(竹叶),插于门楣,以保平安的习惯。相传唐朝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其剑影所及,人头纷纷落地,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有一妇人背一孤儿,手牵两小儿,跟着大家逃命。路上,迎面遇上一位大汉。这位大汉原来是黄巢部下,他细观那携儿的妇人,知是良善之辈,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回去,到了元宵节,取榕树叶、竹筅插于门楣上,自然会平安的。”妇人照办,果然平安无事,以后此事传开,人们在元宵节这天一早采摘榕树叶、竹筅插于门楣的做法便沿袭了下来。(上·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