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的烦恼,有生活上的烦恼也有工作学习上的烦恼。我的烦恼是生活上的烦恼。
从我记事起,我在生活上遇到的烦恼就特别的多。过去的几年里,爸爸和妈妈每次吵架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让我痛苦的是,他们每次吵架时,我没有办法能劝住他们不要吵架。那时的我什么也不会想,不会做,不会说,真的很无助,只能偷偷地在一旁伤心。我有时骂自己,你真是头“猪”!
现在我读初中了,要住校,我在爸妈身边的时间少了。一周才会回去一次,他们吵架的次数就越来越频繁。我知道,他们是互相猜忌,特别是爸爸,他的妒嫉心非常的重,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找妈妈吵一次架,我很难分辨是谁的'错。
妈妈她体弱多病,这都是爸爸害的。十几年前,爸爸狠狠地伤了妈妈的心,那时妈妈没办法改变什么,因为那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她只能认命,结果落下了这病根。妈妈在这条艰难坎坷的人生路上走了十几年,因为她不能放弃我和弟弟,她要教育了我和弟弟。她持理好家务,坡上的许多活还等着她去做,她一天根本就不会怎么休息,就连晚上也睡不了多少时间。妈妈的这些劳累,爸爸根本就看不到,他只顾自己在外面逍遥自在,根本不会关心妈妈,还以为妈妈在家里是多么的清闲。爸爸真的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他从来也不关心我和弟弟的学习。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只有问妈妈。而妈妈的文化又不高,爸爸呢?他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可他从来不过问我遇到的难题和我的学习。有亲戚曾多次问过他,你的子女多大了,上几年级了?他却是一问三不知。我从来没见过有这样的父亲,对自己子女的基本情况都一无所知,他还配做父亲吗?我曾在心里想过,也曾问弟弟,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弟弟说,爸爸他从来不管我,不管我的学习,不管我是不是每天准时回家,总之,他不管我的一切,虽然他是我的爸爸,但是他让妈妈受了那么多的委屈和伤害,他把妈妈害成了被病痛整天折磨的人,难道他还配做我的父亲吗?还配做保护妈妈的人吗?这些年来,几乎都是妈妈叫我们做人,一定要往好处变,千万不要走错了路,将来后悔也没有用,因为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好好孝顺妈妈,不再让妈妈受伤害。
就在上周,我一回到家里,妈妈就告诉我,爸爸又找她吵了一架。当时我的心就像被刀深深的叉在了上面,让我感到非常地痛心。每当爸爸和妈妈吵架的时候,我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来到这样的家庭,我甚至想到,这个家根本就不该组成。
在过去了的十几年里,我不知妈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我更不知妈妈受了多少气。想到这些,我就特别愤怒,总想替妈妈出出气,但是我没有办法,只有在心中这么想,我希望长大后,好好孝顺妈妈,给妈妈幸福。
现在,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希望爸爸和妈妈能够和和睦睦的,让我能安安心心地学习,不再为他们的吵架而烦恼。我还想,我今后要当一个维护爸爸妈妈爱情和平的小使者。
希望爸爸妈妈能够明白我们为人子女的心愿,因为每个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恩恩爱爱,拥有一个幸福团圆的家。
望爸爸妈妈永远恩爱!
有时候是为了要玩同一种类型但数量却不够的玩具;有时候却是为了争着要做“爸爸”或“妈妈”;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我的家太小了”,活动的空间受限制而争吵、推搡。此时,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冷漠对待,当作没看见还是发出语言或眼色的制止或是积极反应与调解?不同观念和想法支持下的老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此,笔者认为应当“支持”孩子间的争吵,不仅仅一味地教育孩子要相互谦让,和好朋友分享等。因为争吵是学龄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事件”,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心理学家认为,同伴是“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同伴关系是人在早期生活中除了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有时候会显得不那么持久、巩固和稳定,但是因为有了与同伴的交往,儿童能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对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笔者曾在本园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发现:与同伴争吵频次高的幼儿在语言发展、情感、社会适应性、自我评价等方面均表现较好,相应的,班级中的“被忽视儿童”与同伴交往的频次较低或无。争吵本不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唯一动因,但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一、“争吵”给了孩子更多表达自我的空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争吵”几乎总是因为意见不一引起的。我在观察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时得到这样一个案例:经常搭档玩娃娃家的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游戏插牌时又一次共同选择了“粉色娃娃家”。两人协助把“家里的”锅碗、娃娃、小床等搬到了游戏区域,但接下来矛盾出现了:小女孩说她要做爸爸。“我总是当妈妈,这次我想做爸爸了。”“不行,女孩子怎么能做爸爸呢,男孩子才是爸爸。”“每次都是你当爸爸,我不喜欢了。”我们从孩们的对话中可以看见,较小年龄的孩子总是喜欢担当活动机会多的角色。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中我们认为年龄阶段小的儿童在游戏的水平上还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阶段。换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年龄小的孩子反正还没达到合作游戏的水平,那么他们在游戏中各玩各的行为就是理所当然的,没必要顾虑和思考的。但正因为他们没有达到合作游戏的水平,我们才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引导孩子进行合作,而在上面的这个案例中我们看见了孩子的合作与交往意识的发展。以往的经验告诉小女孩“爸爸可以去商店,去健身房,去医院”,妈妈就要在家里给娃娃“做饭,穿衣服”,活动的机会明显比爸爸少,于是她提出要交换角色的想法;而男孩从性别认同的角度反驳:女孩子怎么能做爸爸?是啊,在现实社会中小朋友可没见过女爸爸!两个小家伙象两头小牛顶着角不让步。笔者适时地介入游戏当中,引导小女孩深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小男孩在感受和理解之后,两人协商决定:爸爸先在家里帮妈妈一起给娃娃做好饭,然后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因为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限制,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展示,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了孩子,而孩子通过这场争吵,解决了可能别的“家”也存在的问题,更促进了个体自身的发展。二、“争吵”中幼儿相互学习同伴是一种强化,更能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相互影响。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孩子间有小团体,处在团体中的领导儿童或核心人物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班级中部分流行的语言、女孩子相互交流佩带相似的头饰等无不是同伴影响的结果。在幼儿教育的领域,特别是在班级的管理中教师经常运用同伴的策略教育孩子。如:“老师喜欢ALE,因为她坐的很端正;OVIN真棒,吃了两碗饭等,给班级其他幼儿提供一个行为和表现的范式。有读者不禁产生了疑问:你举的例子只是同伴的影响作用啊,没见到争吵。在一次的角色游戏中,“厨师”和“餐厅老板”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老板催着厨师要客人点的食物,而厨师要加工的食物实在太多了,就忘了煮面条把生的端给了老板。老板很生气:“你怎么能拿生的面条给客人吃呢?”厨师说:“没有啊,我已经煮过了”“骗人,我一直在看着你,你根本没煮面条。”“那我这是特制的面条,就算是生的吃下去也不会生病的,”。老板默然。很多天过去了,那一次发生争吵的两名幼儿选择了与之前相反的角色:当“厨师”的做了“老板”,“老板”成了“大厨”。笔者观察记录下这样一段对话:“客人的大闸蟹好了没有啊?”“来啦。客人,我这可是特殊品种的大闸蟹哦,不煮就很好吃。”笔者无语。也许两个孩子只是在进行模仿,并不存在我们所担心的“报复心理”,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争吵产生的强化作用,区别于教学情境的争吵中的学习印象似乎更深。三、“争吵”促进幼儿的社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个事例,反映了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当时6个婴儿在集中营与父母分离,3岁时一起住在托儿所。在这之前他们很少与成人接触,主要是自己照管自己。6个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长大后没有一个身心有缺陷,或有过失,都成为正常有为的青年人。亲子依恋是儿童完整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同伴的影响似乎是更重要的。在对孩子们进行观察和了解后发现:彼此发生过争吵的幼儿之间的关系反而更融洽,持久性更长。三分钟之前才争吵过的两个孩子一转眼就又玩起了两人三足的游戏,“不记仇”,和可能怀有的“不打不相识”的心理在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争吵所导致的负面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提倡适当的语言上的“交锋”,而不是带给同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争吵,不是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在“绅士教育”和“淑女礼仪”盛行的今天,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走出这个误区,更理性、更科学地对待孩子间的争吵,为孩子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同伴交往基础!
lazy, so we got into a fight
嗯,简批评我,说我自私、懒惰,所以我们就吵起来了。
Mom:
Hah, don't you think what she said is true
哈,难道你不认为她说的很对吗?
Edward:
Well, I'll admit that I might be lazy and a little selfish, but…
嗯,我承认我可能很懒,还有点儿自私。但是……
Mom:
Come on, sweetie, only true friends will point out your weak points
行了宝贝儿,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弱点呢。
Edward:
I understand: Jane and I are still good friends; I should take heed of what
she has to say
我明白了,我和简还是好朋友,她说的有道理,我就应该听她的。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争吵》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争吵》读后感1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争吵》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安利柯和可来谛争吵的故事。安利柯在抄写文章,可来谛不小心撞了一下安利柯,墨水把纸弄脏了,两个人吵了起来。下课后,可来谛在外面等着安利柯,安利柯以为可来谛找他算账呢,可他来找他和好的。到了家里安利柯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把他批评了一顿,说他应该向可来谛道歉。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体会是,我们应该对同学、朋友、同桌等人要宽容大度,不要只为自己着想,要想想别人。宽容大度,互相帮助,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通过可来谛下课后主动去找安利柯道歉,和好的描写,感受到了他的这种品德。
其实,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要练习排球,我们班的同学不小心把球砸到了我的身上,我气愤地说:“你怎么把球扔到我的身上了?”他愣了一会说:“我不是故意的。”过了一会儿我想报复他,我也假装不小心的把球砸到了他身上,我便赶紧走开。这时我的气全消了,突然我觉得有些不安,下课后,我主动找他道了歉,由于他的宽容,大度原谅了我,我们又重新成了朋友。
《争吵》读后感2同学之间朝夕相处,经常会因为小事闹脾气,《无谓的争吵》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安利柯和柯礼智因为无意的碰撞,让钢笔水弄脏了而发生争吵,不过还没等到“战事升级”,他们的友谊就发挥了作用,柯礼智主动认错,大家和好了。
安利柯在快要失去朋友的时候,往日的友谊一幕又一幕地浮现在脑海里,而现在彼此反目,不再是朋友了,安利柯是多么的伤心。为了珍惜这份友谊,他想到了道歉。
我和同学们也是很珍惜友谊的,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玩三字经游戏时,龙颖茵被人连捉了两次,她觉得很没面子,就突然生气地对我们说:“我不玩了,没意思!”然后垂头丧气地跑了。我们珍惜三年来的友谊,不仅没有生气,在下一次玩的时候故意被她捉住多次,就这样龙颖茵笑了,还主动和我们继续玩游戏,从此操场上到处是我们的欢声笑语。
柯礼智珍惜友谊,主动承认错误,和安利柯和好如初。我们也珍惜友谊,让好朋友再次和睦相处。友谊可以化解烦恼,化解争吵,让怒目相对的朋友重新相聚,因此我们要珍惜友谊。
《争吵》读后感3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争吵》的文章。明白了大家都应该从自身找问题,原谅对方。
这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有一次,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要练习射门,正在我正准备助跑的时候。一个同学一脚把球踢飞了,踢得远远的。我气急了,脸涨的通红,向那个同学追去。那个同学一见,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走过来向我承认道歉,我顿时觉得懊悔不及。别人都懂得如果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第一个去承认错误,为什么我不行呢?
这篇文章和这件事给我启示是多么深刻,它们将使我受益终生。
《争吵》读后感4《争吵》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我”在抄写每月故事时,克莱蒂碰了“我”一下而在学校引出的一些事情。放学后,克莱蒂主动向“我”道歉,“我”和他最终和好了。
我的感悟是:“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却不肯低头认错。我们在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主动认错,并坚决改正错误。这篇故事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进行细致描写。
读完这篇故事,我突然想起我身边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我和宋妍霏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争得面红耳赤,过后谁也不理谁了。这种局面我们两个僵持了五天。在这五天,好多人劝我们回心转意,我们却不答应。直到第六天,我突然想起一年夏天,我坐在靠窗的地方写作业。忽然,我发现有一题不会做,宋妍霏看到了,就主动跑过来耐心给我讲解,直到我完全弄懂。一次上劳技课的时候,我忘记带彩泥了,她也主动借给我。还有去年在合唱团当替补队员的时候,情绪很低落,当我要放弃的时候,她就鼓励我继续坚持………,想到这些,我觉得不应该失去这样的好朋友。
第二天课间的时候,我鼓起勇气断断续续的提出和好的意愿,她很爽快的答应了。
尽管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但我明白,同学之间应该好好珍惜友谊。
《争吵》读后感5争吵这篇课文学完以后,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事情发生后“我”很不安,后悔。在校门外,我对克莱谛举起了戒尺,克莱谛微笑地拨开戒尺,主动和我和好。回家后,我被父亲严厉的批评。
这件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谅解,彼此宽容。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对方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知错却没有认错的勇气,课文中明知是非却爱面子的主人公安利柯仿佛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在今后再次发 生这样的事情时,如果是自己错了,要敢于承认错误,别人打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如果是对方错了,我们要像克莱谛那样谅解别人的过错,宽容地 对待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争吵》读后感6前些天,我在预习语文书的时候,就发现课本上的第十五课《争吵》这篇课文和《爱的教育》中第六章的《争吵》讲述的故事一模一样。今天我把这两篇文章又都读了一遍,发现了一些它们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两篇文章的叙事方法不同。《爱的教育》是意大利版本的中文翻译版,表述的内容有意大利的“味道”;而我们的课文内容,是老师们根据中国文化和中国孩子的接受习惯,对文章进行了认真仔细的修改,让我们更容易理解。
用词不同。在意大利,男孩子表达友善会互相拥抱;而在我们中国,男孩子们一般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最多的表达友善的动作就是用手拍拍对方的肩膀。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争吵》,文章的目的都是要教导我们,要和朋友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让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的朋友吧!
爸爸的话:
有些东西孩子不是太懂,我和他聊了半个小时,谈论两篇文章的区别,给他讲了为什么叙述“不是因为得奖心存嫉妒而争吵。”这个关键的叙事顺序不同;聊了聊我和伙伴们表达友善、鼓励等的肢体语言:拍肩膀、捶胸口和肩膀顶肩膀等,儿子听得很开心!同时,也钩起了自己上学时和朋友之间开心日子的回忆,此时,我也很开心!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吧!
《争吵》读后感7今天,我看了《争吵》这篇短文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学会宽容。想到此,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次小矛盾。
记得那一次,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一窝峰似地飞了出去,而我却坐在教室看课外书,这时朱俊桥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不料,她把我小巧玲珑的文具盒,碰到了地上,还摔坏了。
我十分生气,像凶恶的狮子一样对她吼道:“你看你,把我的文具盒碰坏了吧,跑!跑!跑!跑什么跑?”一些同学闻声也跑过来,了解情况后,都站在我这边。
“赔!赔!赔!赔吧!”她红着脸一言不发,像熟透的红苹果。听到同学这么一说,我更有理了,还骂了她一句。回到家,我给妈妈说了这件事,心想:妈妈肯定会站在我这边!谁知,妈妈却说:“这事儿就是你做的不对了。” 我想:分明就是她错了,凭什么批评我?接着妈妈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要宽容,如果在每件事上都要与别人斤斤计较,那谁还敢和你交朋友……” 听了妈妈的话,想了想,我的脸不由自主地红了,心中十分惭愧。妈妈的话,仿佛像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敲击着我的心。
今天,我读了《争吵》这篇文章后,再想起妈妈讲过的话,更加理解了文中所讲述的道理:人要学会宽容。
《争吵》读后感8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读《爱的教育》里面的“争吵”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和我们语文书第十五课一样。但也有几个不同之处,《爱的教育》上描写得更具体。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小石匠病了,安利柯帮助小石匠抄每月故事,在他正抄写的时候,可莱谛碰了一下安利柯的胳膊,结果桌上的墨水瓶翻了,把纸弄脏了。可莱谛笑着对安利柯说了对不起,但安利柯觉得可莱谛的微笑让他恼火,于是也用胳膊狠狠地撞了可莱谛,把他的字帖也弄脏了。可莱谛也非常生气,他们准备下课后到外面算帐。
过了一会,安利柯想起了以前可莱谛的好,怒气都消了,但他碍于面子没有道歉。放学了,令安利柯没想到的是,可莱谛竟然先向他道了歉,于是他们两个合好了。
我觉得,安利柯应该先向克莱谛道歉的,因为克莱谛不是故意的,便安利柯却是故意碰了可莱谛的胳膊。也佩服克莱谛的宽宏大量。其实,同学之间打打闹闹、磕磕碰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知错就改,心怀大度,相互宽容,那么,我们就永远都是好同学,好朋友!
《争吵》读后感9“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这句话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年级时的一件事。
记得一天,我正在写课堂作业,坐在我后面的X X同学忽然摇开了他的桌子。害得我在作业本上画了一道横线,让我的本倾刻间“大花脸”。我火了,转过身说:“你赔我作业本!”他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很生气,心想:我才不相信你呢!于是我狠狠地靠了他桌子一下,结果他的作业本上也有了一道横线。
争吵开始升级,发怒的他越过桌子夺我的作业本。正好被金老师看到了,他被“请”了出去。
坐在座位上的我,心里忐忑不安。为自己刚才所做的事惭愧。我想:他平时总不受班里人喜欢,还常受欺负,我对他也太狠了吧!我也想向他道歉,可是,女生向男生道歉觉得太丢脸。
放学后,我独自走在街道上。X X同学追上来,我心里一阵惊慌。没想到他先说:“小涞,对不起,我不是故意摇我的桌子的,原谅我吧!”我也轻声地说:“对不起。”
学了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懂得对同学、朋友、同桌等人要宽容,大度,不要只想着自己,要想想别人,宽容、大度、互帮互助,生活才更有意义。
《争吵》读后感10学了《争吵》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彼此忍让。
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去找吴俊莹玩,本来玩的很开心,可是,我不小心把沙包扔到了她的脸上,她的脸变红了,我赶紧给她说道歉,可是,她站起来就说让我滚,这句话让我非常愤怒,我就骂了她一句,然后我们就吵起来了,回到家里我气的没吃下去一口饭。爸爸说:“怎么了,怎么不吃饭了呢?”我说:“我和吴俊莹吵架了”,爸爸说:“为什么吵架呢?”我说:“我不小心把沙包扔到了她的脸上,她的脸变红了,我赶紧给她说道歉,可是,她站起来就说让我滚,所以我们才吵架了。”
爸爸听了我的话,耐心的教育了我,让我主动和吴俊莹和好。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爸爸要让我这么做。现在,我学习了《争吵》这篇课文,才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帮助,并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
《争吵》读后感11学习了15课《争吵》,我想到了怎样与人相处。
如果因为我的过错伤害到别人,我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向对方道歉,并且告诫自己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要别人错了,伤害了我,我会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也许他只是一时冲动,或者不小心伤害到我。我会选择原谅。
如果别人伤害了我,并且还意识不到他自己的错误。我也不用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我选择放下。我不会拿别人当自己的镜子,别人错了,不代表我要用错误的行为来还击,放下忌恨,留住友好,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种善举。
《争吵》读后感12在期末复习卷中,我阅读到了一篇名为《争吵》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货车司机因靠路边时碰着了自行车,自行车砸破了瓜摊上的西瓜从而产生出矛盾。后来,一个旁观者看见货车是为灾区人民运送抗洪物质的,大家都停止了争吵,群众还为司机递上了粮食。
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在灾区人民最需要帮助时,大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连本来产生的矛盾也被人们一颗颗关心灾区人民的真诚之心所化解。他们原谅了司机的大意,因为他们深知道司机是心系灾区,为灾区人民所着急,因而撞倒了自行车。而旁观的市民,也在密切的关心着灾区。大江南北的同胞,时时刻刻关怀着自己的“家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援,不管是否认识,他们都献出了最为无私的帮助。这难道不是亲人之间那份慷慨无私的感情吗?
而这些案例并不是单一,多少年来,人们都是这样时时刻刻关心着受难的同胞,为他们的生活、健康所着想。对因灾难失去父母的孩子更为视如己出,给予他们的更是父母那份悉心照顾。
再次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到: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人给予他人的总是无私的关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争吵》读后感13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争吵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安利柯和可来谛争吵的故事。安利柯在抄写文章,可来谛不小心撞了一下安利柯,墨水把纸弄脏了,安利柯因为嫉妒可来谛获奖,于是忍不住也撞了一下可来谛,把他的字帖也弄脏了,两个人吵了起来。下课后,可来谛在外面等着安利柯,安利柯以为可来谛找他算帐呢,可他来找他和好的。到了家里安利柯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把他批评了一顿,说他应该向可来谛道歉。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碰到这样的小事,比如在公交车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不小心踩了另一个人的脚,两个人吵了起来,甚至动起了拳脚,如果双方都象争吵中的主人公一样,双方都多一些宽容,说一声:“对不起”,“没关系”不就没事了,我们的生活不就变得更和谐一些吗?
以后我要向可来谛学习,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我们的会生活变的会更加美好。
看来是和认识的人吵架的,否则别人不知道你的手机号。不要惊慌,任何人都不敢把你怎么样的。记得把这个短信告诉家人让家人也知道一点,这只是做个预备工作。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的,听过这句话吗:爱叫唤的猫不逮耗子。对方越是叫嚣你应该越放心。
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吉昌者。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谨记!
——题记
自两年前父亲入土为安后,我与大哥一家便断了联系,不仅是我,二哥也是。
大姐起先因为小卖部用着大哥的老房子,大概多多少少还保持着一点联系。但就在去年下半年,听说大嫂死活不让大姐继续使用,执意收回房子,最后也是不欢而散。所以,大哥一家基本上又是和大家分道扬镳了。
说起来,这种状态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似乎激不起半点伤感的涟漪了。可如今正值春节,大家走亲访友往来拜年时,难免还是会忍不住提起,但似乎也仅此而已,没人采取行动主动破冰。大哥那边也没任何动静,索性不管,顺其自然。
事实上,四年前有一阵子大哥一家终于结束了和大家的冷战疏离,似乎已经回归兄弟姐妹们的身边了,节日喜庆往来也恢复正常,父亲大人为此开心不已,以为大家庭的和乐历史就要开启了。可是好景不长,这种局面在父亲去世前后又画上了中止符,大哥一家重新走向孤立。
这种孤立,来得突然,可也很自然;是主动,可也算被动。
原因也简单,与如何对待父亲有关。
父亲是两年前春节过后不久去世的。在父亲从患病确诊到离世的近半年里,除了最初住院期间,早已成年并参加工作的侄女到医院里打了个照面,以及春节期间大哥来看望过一次,其他便没有任何人有任何行动了。而就在那次春节探望时,听说本来已卧床数月的父亲竟似回光返照般下地了,并且像醉汉一样说了很多话,声称自己反正快死了,很多以前想说而未说的话现在都要说出来。也不知父亲到底说了些什么,只知道那次父亲很激动,用大哥的话说就是手舞足蹈,神气活现。大哥说这话时还心存怨恨,我听了很不舒服,但可想而知,大哥当时对父亲也很不满,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似乎忘记父亲是一个卧床已久的病人。听大姐说,父亲和大哥那次的确起了一场冲突,老人气得浑身发抖,直呼要他走人,说就是自己死了也不用他来,就当没生这个儿子。就在第二天,父亲又卧床不起了,病情急转直下。二哥很生气,兄弟二人在饭桌上也大吵起来,差点动手。这次相见,这次冲突,是大哥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大哥回去后,不知跟家里说了什么,很快二哥就接到了侄女的手机短信,短信有好几条,连起来很是可观。大意是说,大家都欺负她爸老实、没用,故意苛求、刁难;说她们一家人要生活,要干活,要闲下来,除非自己不想活;说虽然她妈有过错,但人其实很善良,不像大家说的那么龌龊;说她如今也是大人了,要保护自己的亲人不受欺负;说她长这么大其实也没得到任何亲戚的关心,所以决定六亲不认和所有的亲戚断绝往来,如此等等。总之,从短信内容来看,倒好像他们不来看望不来照顾老人实乃天经地义情有可原,短信可说是言辞激烈,掷地有声,态度坚决。
二哥将短信转发给我,问我怎么看。我还能说什么,与其说气愤不如说悲哀。我知道,有其母必有其女,这么些年跟在身边,耳濡目染,思想早已渗透到骨头里去。在她们眼里,这个世界上,她们只爱自己,别人是管不上也不必管的。
此后不到一个月,父亲默然离世。二哥几乎通知了所有的亲友,就是不告诉大哥一家,说就照父亲说的办,不要他们来,不通知。
可我怎么能冷眼旁观呢?父亲去世后,我第一时间电话告知了侄子和刚去广东没几天的大哥。第三天,大哥来了,身后跟着侄子,而就在本城的大嫂和在邻县上班的侄女则未见踪影。根据风水先生看好的日子,父亲的灵柩在家里呆了十天。这十天里,大家为老人守灵,做法事,筹备葬礼宴席,因为有村里主事和杂役帮忙,我们倒也并不忙碌,只是当大家问起,欸,你大嫂呢,又没来?心里便很不是滋味。想起无动于衷按兵不动的大嫂母女,眼看还有两天父亲就要上山了,我再也憋不住,决定打个电话给侄女,希望她和她妈妈能够过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起码不要让村里人看笑话。我以为,我的话侄女应该会听,毕竟我曾带她读过书,毕竟在她买房子的时候为她出过力帮过忙,毕竟在她考公务员时也热心参谋,毕竟在她回本地后也算有求必应,毕竟一度也有说有笑很说得来。再说,她也不小了,如今也已是国家公职人员,认为之前发给二哥的短信不过是一时气话罢了。
但我高估了自己,也错看了她。因为就是这个电话,将大家的怒火给激起来了。电话里,这个年已25岁在法院工作的侄女竟轻描淡写地拒绝了我的要求,说工作忙,走不开,偏偏这时旁边还隐约传来她妈妈说话的声音。这冷冷的话语、冷冷的腔调,加上这明摆着的托辞,将我连日来压抑着的怒火一下点燃了。我没好气地回敬了她一句,你是国务院总理吗,有什么事比送老人最后一程还重要吗?没想到她的火气更大,抱怨说,你们哪个通知我们了?我很生气,呛了她一句,未必你们母女要抬轿子去请不成,未必要大家放下手头事情登门跪请才行?你以为你是谁,是祖师吗?这一来一去火药味十足的电话里,我终于明白了母女二人不来的根本原因,大意是说,没得好处自然不用尽孝道。我恨恨地放下电话,为侄女这番所谓的说辞气坏了,弄不懂在她眼里大家到底是冲着什么好处而来。父亲不过是一退休工人,家里老房子也就这个样子,至少在我,当年那么拼命地想要混出个样子来,就是因为这个家实在没什么好依靠的。我想真要有,当年我们也不用过得这么清苦了。
侄子过意不去,上来劝慰,说不要与她一般见识。大哥也拢过来,大概是想解释一下,但他一开口便激怒了我,因为他不但没觉得自己妻儿不来有什么不妥,反而怪我不该那么说话。看着眼前这个没用的糊涂哥哥,我忍不住怒火,气冲冲地抱怨了他几句,可没想到他竟然说我疯了。
大嫂和侄女最终没来。其间听家里那位说我捅娄子了、惹麻烦了,说大嫂给他打过电话,说我骂了她女儿,回头要找我算账。丧事完毕,大家各归各家,二哥没忘了吩咐一句,就当没这个兄弟,这一家人就随他去吧。
这件事无疑在村里又引来了一些闲话,这些话不知怎么传到了侄女耳中,说大家中伤她,说要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唉,我都不知该怎么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悲哀了!
其实,对父亲离世前后自己一家的冷漠态度,大哥之所以心安理得,缘于三十年前他结婚后拟定的那个家庭协定。根据那个协定,奶奶归大哥赡养直至送老归山,奶奶的遗产归大哥;父母归二哥赡养直至送老归山,父母的遗产归二哥。大哥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被视为奶奶早亡的亲生儿子门下的养子,这样安排似乎也顺理成章,合情合理。这个协定是喊了当时还健在的主要长辈做公证的,还写了文字,按了手印,就算是给兄弟二人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在我们农村,尤其是我们家里,女孩儿是别人家的人,是不参与这种事情的,所以具体经过我并不清楚。
起初,大家似乎对这安排都没有二话。父亲觉得安排好了老人的归属,也算放下一桩心事。二哥那时还没对象,年轻气盛,又刚刚顶替了父亲的工作,根本不在意什么长短得失,一切由大人说了算。大哥呢,结了婚便成了老婆聋,一切老婆说了算。或许在大嫂看来,这个安排应该是很有利于她的,因为从她远道而来决定嫁给大哥那天起,就听那个做媒的舅外公(也就是奶奶的弟弟)说我奶奶手里有些祖上传下来的很值钱的宝贝,加上这两倍于父母住的那间房子的老宅,在财产上她明显占了上风。更何况,他们负责一个老人,二哥要负责两个老人,这样一权衡,自己也很划算。再说,奶奶身体很好,虽然年纪大了,但做家务什么的都比她强,她乐得吃现成的,而且家里开着老字号店铺,每天坐坐柜台卖卖东西,日子应该也能过得很轻松。至于田间地头的事情,她基本不会也不管,全部交给大哥处理,所以大嫂就像舅外公当年夸口的那样,只管做她的当家奶奶就好。
这个大嫂呢,论长相还是不错的,而且又是奶奶老家那边的`远房亲戚,要不然那个强调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舅外公也不会把她从那么远领回来。一开始,奶奶很喜欢这个长相清秀的姑娘,对她也是疼爱有加,把她当自己孙女看待。考虑到她人生地不熟,家里的事情很少要她操心。大嫂呢,刚来时也确实表现乖巧,和我这小姑子也相处得不错,有说有笑的,就像多了一个闺蜜。可不知怎的,时间一长,两个孩子相继出世,大嫂突然变了,常挑起事端闹事,和大哥三天两头吵架,吵得很凶,可说是闹得鸡犬不宁,而且对奶奶的态度也一天天坏起来。大哥本来就生性木讷,不怎么会说话,被大嫂这一闹,就更不怎么说话了。奶奶本来一直是我眼中的女能人,王熙凤一般,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人都有两把刷子,在我们当地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大家都尊称她赵老板娘子。可奇怪的是,随着大嫂的乖张火爆,奶奶也似乎变了个人,早先的雍容气度再也不见,成天也是战战兢兢,愁眉苦脸,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我记得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我一听到大嫂那种歇斯底里的辱骂声就恨,就烦,连同她整个人都开始厌恶起来。刚来那几年的友好和睦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视而不见,冷漠以对。也许真的是相由心生,这时的我看大嫂完全不觉其美,反觉得她面目可憎了。尤其是几年后奶奶患病开刀手术时起,奶奶身体便大不如前,肚子上长了个大大的球状物。不知是不是觉得奶奶年纪大了,还是干脆不想为奶奶花钱治病,总而言之,奶奶身体是每况愈下,原本可说是康健的身体一下消瘦了下来,穿衣服就像挂在衣架上一样。在我记忆中,似乎奶奶在大嫂进门之后就再未添置过新衣,冬天里穿的一直都是爷爷当年那件狐皮大衣改造而成的棉衣(大约当年爷爷家底还真是不错,那条旧狐皮大衣请裁缝改造出两件棉衣来,一件给了父亲,一件奶奶自己穿,我一直记得那裁缝恭维奶奶说的话,说这狐皮大衣,好毛,少见),那件毛衣也是渐渐发光终于变薄直至破烂不堪了。
奶奶有个亲侄女,也就是舅外公唯一的女儿,我管她叫姑姑,就住河对岸,有时会过来看望奶奶。也不知怎的,后来就听人说,奶奶把她那些宝贝大都给了自己的侄女。此事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从此后大嫂便经常在家里大吵大闹,大吼大叫。后来干脆把病弱的奶奶关进卧室,吃喝拉撒全在里面,外面上了锁,进进出出走后门。自此,大哥懦弱的本性展露无遗,对妻子的这些行为,他竟然束手无策,一声不吭。大家都说,大哥都被大嫂骂偻了,说不起硬话直不起腰杆了。
有一次,我从学校回来去看奶奶,见奶奶房间里锅碗瓢盆,炉灶柴火,满屋狼藉,心里便酸苦难受,对大嫂也益发痛恨起来。
眼看着这儿媳这么霸道,妈妈不满了,撺掇父亲去教训儿媳。但只晓得讲理的父亲并不比大哥高明,可算是秀才遇到兵对牛弹琴,儿媳根本不吃这一套。但次数多了,也就悟出些名堂来,决定破财消灾。以后只要儿媳一吵,父亲便瞒了母亲拿了钱给大哥,让他平息了纷争。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妈妈知道了,对父亲很是不满,于是吵到大哥家去。由此大嫂又视妈妈为寇仇,将矛头转而对准了妈妈。
可妈妈怎么是大嫂的对手呢?妈妈骂我还行,我是她女儿,怕她,只要一开骂,我准没辙,乖乖听话。可大嫂不同了,天不怕地不怕,对老人缺乏敬畏心理,一句话不中意,她跟你来横的。记得有一年,因为两家共用一个晒谷坪,也不知怎的,妈妈就和大嫂吵起来,话没说几句,凶悍的大嫂将我家的一箩谷子直接拖到晒谷坪边,掀翻,倒入河中。我那时还小,但愤怒让我简直想把她推到河里去。后来,二哥从单位回来听说这事,直接冲到大哥家,给了大嫂一耳光,没想到大嫂不肯了,寻死觅活的,说是要吃农药,也不知她喝了什么,说自己快死了,大家七手八脚把她弄到医院,却得知是一场乌龙,没等医生给她洗肠,就又自己走回来了。
但这场闹腾,远没有结束。因为那对老婆没辙的大哥在弟弟面前倒很强悍,硬是把二哥吼了一顿,说要是真有个三长两短看怎么收拾。我该怎么说我这大哥呢,因为此后没多久,夫妻吵架,他硬是被大嫂推着从楼上顺着楼梯滚下来,所幸无大碍,否则,情何以堪。但不管大家有多么气愤,有多么为大哥不值,大哥还是一味忍气吞声,任由大嫂胡闹。就这样,大嫂变得一天天纵横恣肆起来。
有一次,不知是嫌自家木桶笨重还是漏水怎么的,她声称要将我家的锑桶提走,我不同意,将桶子藏了,放到楼上柜子里。她竟然跟了上楼要来抢夺,我红了眼,死命不肯,她把我一手推开,说死丫头,还没嫁人呢,小心嫁不出去。说完夺了就走,妈妈见她这凶神恶煞样,除了骂也无可奈何,父亲后来知道了,就说,拿走算了,我们再买就是。
这类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提了撅头来砸门,硬是把一条木门砸出几道深深的辙痕来,那气势汹汹的模样我恐怕这辈子都忘不了,但原因可是一点不记得了;比如说一言不合端起火上烧沸的开水就朝我妈身上泼,要不是厚厚的棉衣救了驾,还不知弄出什么后果来;比如说因为不满从城里回来的二嫂得到妈妈的关照,劈手就夺了二嫂手里的鸡蛋粥倒在地上,也不管怀着身孕并不常来的二嫂是什么感受;比如说当年我办一个重要手续,需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因为凑来凑去差900元,大哥帮我借了,大概事前没和她商量,被她知道了,硬是逼父亲将钱还了,并且加了利息,这话传出去,一村人都当笑谈。都说家丑不可外扬,一家人小心翼翼地包容,最终偏偏变成了纵容。总而言之,这个大嫂那些年里就像恶灵附体一样,硬是将两家搅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宛如羊群里进了只狼。
一时间,她成了村里的名人,谁都知道我家出了个一等一的泼妇,谁都不喜欢这个外来媳妇,说是要带坏这个地方的风气。
这样的大嫂自然成了街谈巷议的对象,与大嫂乖张暴戾相反的是大哥的软弱忍让。当年那个书读得不错在同龄人中还算优秀的小伙子俨然成了大家眼里同情的对象。这个由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数十年打造起来的温良恭俭让式家庭形象也一下子败坏了。家里总是战火纷飞,大哥每天闷闷不乐,常年的争吵,让他拿这个老婆毫无办法,索性装聋作哑,走路也开始低着头了。痛定思痛后,父母决定,再也不理大哥家的事,就当没生这个儿子,是好是坏都是大哥的命。
病弱的奶奶在这种身心折磨下终于忍受不了了。听说有一天老人拄着拐杖,拿了个破碗颤颤巍巍地去乡政府伸冤求助,希望政府为她主持公道。奶奶以前是本地最有威望的老人,吃穿用度一向也最讲究,如今落到这步田地,也是被逼上梁山了。听说父亲也曾想将老人接回家跟自己过,但母亲却有些迟疑,毕竟自己年纪也大了,身体也不好,当初弄那个家庭协定也有这方面考虑,认为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问题,要是大嫂用这种办法甩包袱那不就正好如了她的意。更何况母亲总觉得自己年轻时受过奶奶不少气,觉得奶奶晚景如此凄凉,怕也是报应,是命,说要不是如此,那么优秀的独生子怎么会死于非命。奶奶有个读过大学的儿子我听说过,说那个我没见过的叔叔死于一场事故,我也知道,但要说妈妈受过奶奶不少气,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在我记忆中看不出奶奶哪里气了妈妈。只是偶尔听妈妈抱怨过,说父亲每次从单位回来,总是先看奶奶,再回自己家。是不是因为这点呢,我想那是有可能的,父亲是个孝子,虽然奶奶非亲娘,只是叔母加养母,但一直很孝敬。
奶奶也不肯,一直和大哥生活的她,对离开大哥去和我妈一起生活也没有信心。那时我正在外地读书,听说这种事情之后,我能想象到奶奶内心的孤苦无依,只觉得这事肯定弄得一家人都颜面无存了,我不知道事情怎么就弄到了这样的地步。除了对蛮横乖张的大嫂恨之入骨以外,我也把父母大哥一并恨上了,当然也恨自己。那时在我们家是没有女孩子说话的份的,只要我一开口,马上就会有“你懂什么”、“你说有什么用”劈头而来,所以经常是敢怒而不敢言,有心无力。
没几年,奶奶去世了。奇怪的是,大嫂在此期间表现了难得一见的贤淑。一直期待大嫂转变的父母也不计前嫌,一家人表现了少有的团结,这样,本来早就不满大嫂败坏了地方贤良风气想趁机整治一下她的人投鼠忌器,所以丧事得以顺利处理。那些日子,父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觉得大概守得云开见日出了。
没想到,事情一完,大嫂很快故态复萌,家里又开始乒乒乓乓吵个不休了。因为两家住得很近,虽然发誓不管,但父母耳朵却时刻留心着,一有风吹草动,便心里恨着,暗暗骂着,却也无可奈何叹息着。
这样的日子在侄子侄女上初中时暂时中止了。因为名声实在太坏,谁也不喜欢到总这么吵吵闹闹的店里买东西,所以大哥家的生意越做越淡,后来不得已收了货物,吊销了执照,夫妇二人同时投奔在外省创业承包基建的大舅子。两个孩子则留在家里,也不跟父母打招呼就这么走了。刚上初中的两个孩子,从小在这种吵闹中生活,如今爸妈出去了,反而还安宁,所以,倒也平静,生活波澜不惊地过。母亲曾不止一次感叹,做大人的不像话,小孩倒蛮懂事,虽然并未将孩子接到自家来,总还是一直关注着。至于父亲有没有出手帮助,我没问,也不用问,那几乎是肯定的。因为父亲内心其实非常看重大哥这个长子,当年大哥要不是英语成绩实在差得不像话自己在复读时中途放弃,父亲是会想方设法让他多读书直至考上大学的。虽然大哥跟着奶奶,但对大哥的关照其实丝毫不亚于对二哥。那对这个长孙呢,那更是不用说,父亲家族观念一向浓厚,总希望自己后人多些,有出息。无奈大哥与大嫂实在性格不合势同水火,这恐怕是父亲一辈子的遗憾,大哥一家吵吵闹闹,父亲没少叹息,没少动心思。
只是不知到底是大人从小训导,还是什么原因,两个小孩竟然从不主动走近爷爷奶奶,也不刻意寻求帮助,如此竟然是将近一年。
据说大哥在工地做的事倒也安全,大嫂则为工友做饭。回来后听大哥说大舅子虽然有钱,但很抠门,原因是大舅子老婆太厉害了。说大嫂与她大嫂也合不来,至于自己,他只说了一句,反正习惯了。估计在外一年多少还是有些积蓄,把孩子放在家里不管,难免也要听不少话,于是决定不出去了。可想来想去,也不知干什么好,最后想还是把店子重新开起来。
此后不久,听说大哥做了件很惊人的事,投资了四十万打算与别人在乡里办一个煤矿。我其实一直纳闷,这四十万到底从何而来。我没问,也不会问,根据经验,也问不出,只得猜。是多年做生意的积蓄?不像。当年若有这钱,也不至于去跟大舅子打工。打工得来?不像,否则也不会有抠门一说。贷款?更不像,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朋友会帮他这个忙。那剩下的可能几乎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有关奶奶的传说大概是真的,因为父亲似乎也隐隐绰绰说起过。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信错了人,煤矿因故没办起来,半途而废了,四十万也几乎打了水漂。经历如此变故,原本摇摇晃晃的家,这下实在支撑不下了。侄子忍受不了家的吵闹,初中一毕业,向姑姑,也就是我大姐,借了三百块钱,就偷偷南下投奔早就外出打工的远房亲戚了,好几年不跟家里通音讯。大嫂则在两年后带了高一辍学的侄女投奔娘家弟弟,在那边租房找了份活干,声称再也不回这个家了。期间很多人问起,大哥是不是要离婚了,大哥闷声闷气,说有什么两样吗?
大嫂这一去就是9年。这期间,大哥的生意也像穷醉汉,踉踉跄跄,一步三摇。偶尔大哥也会去看大嫂他们,但每次都是很快返回,而且次数也慢慢少起来,甚至春节都不在一起过。
孤独的叶子经受不起寒风的凛冽。大哥是一天比一天颓废了,生意不做了,也做不下去了,地也不种了,就算种了也没心思打理了,每天就是抓抓牌打打麻将。后来连打牌的钱也没有了,日子过得很是拮据。那时,我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因为工作繁忙辛苦,我不常回去,所以这些消息也是偶尔从电话里飘来。每次听到,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除了叹息也没有办法。
我的工作地并不固定,几乎每隔几年又会换一个地方。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家随人走,这没办法,身边的年轻夫妇也大都如此,我们的情形还算勉强。但因为是白手起家,工资也不高,且结婚时借了不少钱,所以平时手头也不宽裕。大哥向我借过几次钱,说要想办法把生意继续做起来,我委实没那么大能耐,帮不了那么大忙,所以每次数目都很小,我也不说借,只说自己手里就这么多,你拿去用。这么说的时候,心里便酸,便痛,想不到大哥会落到这步田地,但和以前一样,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当然,每次我其实都有保留,因为之前听姐姐说,大哥如今只要一有钱就都放桌上了,每次都是输,说他现在已经欠了不少钱了,大家都不愿借钱给他了,再说他自己不振作靠借钱也不是办法。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C中时。那天我刚上完课,正坐下来休息,突然有老师招呼我,说外面有人找。我走出去,只见大哥正从操场边的斜坡走上来。手上夹着根烟,往旁边甩甩,脸上带了笑,跟我寒暄。可那笑是如此的勉强,看得我心都揪起来,说话时眼睛并不看我,身上穿着件很宽大的黑仿皮衣,很旧,很不合身,不像是自己买的,倒像是别人给的一般。那装扮,那笑容,让我见了,眼泪直往心里倒流。因为我很快又要上课,大哥没有多说,直接说明来意。这一次,我把身上带的近千元钱都给了他,要他到我临时租住的房子去休息,他说不用,说马上要回去。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不见,我感到自己喉咙发哽,赶紧回转。
9年前,母亲去世,大哥、侄儿、侄女参加了葬礼。大嫂未来,这在大家意料之中,活着的时候,已是如此,死后何以面对?但在大家心里,大嫂俨然已是外人了。葬礼结束,侄儿返广,侄女回到大嫂身边,四口人三地分居情形继续。
四年前,情况有了转机,大哥的生意又做起来了,侄子情形也还不错,侄女和大嫂也回家了,说是把那边已经买好的二手房退掉要回这边买房了。
且不管怎样,大家虽然心里疙瘩难去,但听此消息,还是开心,觉得大哥这个分崩离析的家总算有了聚合的希望。于是,大家摒弃前嫌,为他出谋划策。我更是放下手头活计带着侄女走街串巷,寻找房源,勘察户型,与开发商议价签约,钱不够,我来凑。房子很快装修好了,一家人搬进了新房,在这个城市也总算有了一个位置还不错的家,大家都为他们感到高兴。
好事接踵而来。大哥将店转给了姐姐,和大嫂在城里找了份活干,侄女凭借着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参加公务员考试竟然击败对手,成了一位司法工作者。侄儿那边工作也颇为稳定,薪水也很不错,眼看这个家就像一只船在岁月之河越开越顺,我们都很安慰。尤其是父亲,就像是看到了漂泊在外的儿子终于回到身边一样,言语中都是笑。
不曾想大嫂干了不到一个月,不肯干了,说同事们听她一口外乡话欺负她是外地人,挤兑她,差遣她,说她才不受这窝囊气。后来再找了没呢,我没问,也没人说。大哥那活也只干了半年,原因不详。年后,大哥也去了外地,留下大嫂一人。但好像兜兜转转,来来去去,没什么大的起色。毕竟这过日子,不是仅有房子就行,从农村到城市,没有工作难以立足;没有技术,没有门路,偏偏还挑剔,要说不艰难是假的。
父亲离世前后的情形还清晰如昨,对大哥一家也愁怨未尽,但奇怪的是,虽然这个春节依然没有去主动联络,但心里却总念叨着,大哥一家现在怎样了,还像以前那样吵吵闹闹吗?每每见人前来,总会这么挑起话题侧面打听一下。
可得到的答案却是,谁知道呢,还那样吧。
唉!这感觉,怎一个“涩”字了得!
吵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双方,一般脾气都不是很好。吵架的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早上起来就吵架,说明都不是明智的人。早晨吵架,一天心情不好,所以做事心不在焉,乱发脾气
在生活里,工作中,有矛盾,商量着解决,相互谅解和原谅,就会跟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最后自己受益,他人受益。自己也活的开心,受人尊重。
否则,只能让别人看扁自己。这不是别人看扁的,因为自己真的很扁。
修身养性,生活肯定会有大的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