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有什么禁忌?

霜降节气有什么禁忌?,第1张

霜降之后天气会逐渐变冷。霜降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此段时间气候干燥、天气多变,容易滋生疾病,因而做好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保暖。

霜降期间昼夜温差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早晚的时候出门,记得带上一件厚外套。睡前可热水泡脚。

2、饮食平补

霜降可开始适当的进补,但不可峻补、大补,应平补。目前若峻补、大补,则易生燥、生火。因此在饮食上宜选润燥滋阴的食物,如食萝卜、栗子、山药、红薯、豆浆、山药、梨、黑芝麻等食品。

3、适度运动。

最好等太阳出来或暖和的时候锻炼,可选择登高、踢球、太极拳等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自身抵抗力。

4、调整情绪。

此阶段是各种情绪病高发,极易诱发抑郁症等。因此,要保持乐观豁达之心。建议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多与他人交流沟通。

扩展资料:

霜降习俗:

1、赏菊习俗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有一种小范围的菊花会,是富贵人举办的,不必出家门的。

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

2、吃柿子习俗。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在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3、进补习俗。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俗话说吃啥补啥,据说吃煲羊头有助于“头风”等疾病的治疗。医书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可以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这时候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鸭肉,鸭肉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效。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寓意

霜降节气释义: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天气渐冷、会有初霜出现的意思,但是这并不表示霜降的到来就是降霜,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北方第地区已经呈现出深秋的景象,天气也一天比一天的冷。

随着霜降的到来,气温会降到零摄氏度或者以下,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秋收冬种也已经完成了,辛勤一年的人们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这个时节通过食物,来补身体会有很好的效果。

霜降是什么意思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有《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每一个节气的到来,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去进行了解,比如说在霜降节气到来的时候,农历会在哪一个时间呢?这是根据每一年的时间变化而进行决定的,所以说一定要注意时间方面的选择。

霜降的农历时间

霜降节气的时间在每年公历10月22日至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为霜降。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天气会变得寒冷并且穿衣服的时候不可以再裸露身体了。

霜降节气的习俗

1、霜降很适合吃柿子: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着霜降吃柿子的习惯,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2、赏菊:古代有“霜打菊花开”的说法,所以赏菊花也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3、登高远眺: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4、扫墓祭祖: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5、进补: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来临后,人们都会吃一些进补的食物,来驱寒以及祛除秋燥。

霜降节气的禁忌

1、忌秋燥

秋季到来之后天气变得干燥,如果此时不注重养生保健的话,燥邪就会损伤人体津液,其症状为唇干、鼻干、口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肌肤干燥甚至会出现皲裂。秋燥吃什么好?为了预防秋季带来的秋燥现象,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食用一些芝麻、蜂蜜、银耳、葡萄、梨、香蕉和新鲜的蔬菜等柔润食物。

2、忌湿邪

健康养生专家指出,进入霜降节气后,就应该预防湿气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了。因为湿气会困伤脾阳使身体发生水肿或腹泻现象,如果秋季脾受到湿气的侵害,那么到了冬季,一些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就容易复发,所以一定要记得做好防护。

一般情况下,在霜降的时候,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吃柿子,有的地方吃萝卜,有的地方吃鸭等等,那么霜降有什么讲究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霜降有什么习俗 1、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2、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萝卜还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3、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4、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5、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中国人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6、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霜降有什么禁忌 注意温差

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要适宜。室温过高,则会觉得烦闷、疲倦。室温过低,则肌肉紧张、畏缩、不愿活动。对于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及老年人,一般应维持在 22~24℃。四季更替,当温度出现大的变化时,室内温度应借助暖器等装置来维持稳定。人体对湿度的要求随温度的不同而改变,主要以身体的感觉来调节室内湿度,觉得潮湿、胸闷,可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如果口干舌燥、烦渴、咽痛,则可在室内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湿器,以增加湿度。

仍需防秋燥

秋季虽近尾声,仍需防秋燥 霜降节气虽已时至深秋,但“秋燥”并未完全消退。燥邪伤人就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肺喜润而恶燥,因此,秋季养生应多吃坚果类的和新鲜蔬菜以及时薪的水果。尤其现在雾霾这么厉害,对孩子和老人危害更大。下面教你一个对于干咳嗓子疼得汤剂。大白梨一个,从中间去核,做成酒盅状,加入川贝母,橘络,大枣,枇杷,上锅蒸15分钟,喝汤吃梨。味道好,效果佳。

调养精神

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易于出现伤感忧郁的“悲秋”情结。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呢其一是要让阳光围绕着你,在工作场所,要争取照明充分;第二,当情绪不好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 张,这是因为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有条件的最好去旅游,去游山玩水,因为临水使人开朗,游山使人幽静,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因此,保持良好 的心态,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调整起居

秋季保健,首先要注意起居调节。居住的空间应是宽敞而独立的,宽敞的空间不仅便于关节患者生活,而且使人心境开阔。长期蜗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使人会感到憋闭及压抑。关节疾病患者不仅肢体活动受限,而且最怕迎风受寒,受寒、着凉可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发僵等,因此很多时候是在室内进行关节康复训练,如做做 关节体操、踢踢腿、伸伸腰。

饮食宜平补

霜降之时已经进入深秋,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因此,此时饮食养生适合的是“平补”。适宜的食物有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等。这些食物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此时应少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以免伤肺引发疾病。

霜降后一般是进补的好时候,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雪里蕻。少吃冷硬食物,忌强刺激、暴饮暴食,还要注意胃的保暖。“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多吃些百合、蜂蜜、大枣、芝麻、核桃等食物,也很有保健效果。

早睡早起

霜降时节最好的调养方式就是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睡眠养生的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夜晚睡觉时,如果温度调节不当,很可能会因受冷而感冒,或引发风湿病。立秋后,温度一段时间内还会在30℃以上,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晚上室内温度可低于室外温度8℃左右。在睡眠前开空调使卧室达到容易入睡的温度,但为了防止感冒,一般不宜低于26℃。睡眠时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60%~70%。使用空调时要注意湿度的维持。

运动养生

霜降前后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高峰,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为预防这些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有哮喘发作史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其次,还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增加抗病能力,广播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登山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运动方式。霜降后要减少秋冻,尤其要注意下肢的保暖。

注意防疾病

霜降时节,气候干燥且寒热多变,稍有不慎极易伤风感冒或旧病复发,故常被人称为“多事之秋”。因此,人们在这一节气应高度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此节气,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季养生防病一定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产生。尤其要注意添衣盖被,早晚保暖,谨避虚邪寒气侵袭,这里要提醒广大老人和女性朋友应特别注意脚部保暖,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人体抵抗力下降。但防寒不等于要过早地穿上棉衣,还须进行“秋冻”锻炼,以提高抵御冬季严寒的能力。

霜降有什么讲究 饮食以保暖润燥为主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从大气运动讲为阳气降,阴气生。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因而此季节寒气较盛,早晚温差较大。

霜降时节,若饮食不当易引发脾胃疾病,因此医生提醒市民,霜降饮食应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少吃辛味的葱、姜、蒜、辣椒,少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及凉茶等,以免伤胃引发疾病。建议市民多喝开水以补津液,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玉蜀黍、萝卜、栗子、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

早防“旧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老寒腿”,老年人也极容易复发此病。中老年人在天冷时要保护膝关节,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老年人运动时,不宜做屈膝动作时间较长的运动,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由于天气变冷,昼夜温差加大,寒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开始增加。

人体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加上寒冷的刺激,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对于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一定要坚持医生的指导治疗,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霜降为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注意“平补”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补冬不如补霜降”,强调了“秋补”的重要性。根据中医养生学观点,霜降时节应以温润平补为原则,进补讲究因人

而异,平时宜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红枣、核桃、芝麻等。

霜降处于秋冬之交,气候干燥,可适当使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子、青菜等食物,以滋阴润燥。脾胃虚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应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选用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食物。如食温热熟的食物,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既营养滋补,又利于吸收营养,可增强体质,保持旺盛活力,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女性应做好护足保暖工作

秋气肃杀,首先反映在人身上的是皮肤干燥。寒气较盛,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受到贼风侵袭,往往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故穿衣保暖不宜忽视,不宜露膝,要护足。女性要注意脚部保暖,不要再穿船型鞋和薄袜,改穿能遮盖脚面的鞋或靴子,以防脚部受凉。

此外,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最好的调养方式就是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周末可以去户外爬爬山,登高望远,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神志安宁。但此阶段运动健身的活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剧烈,以微微出汗为宜。

沐浴不宜过勤

霜降以后,气温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此外,皮肤瘙痒疾患也是秋季常见病,瘙痒多为阵发性,轻重和持续时间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这个季节沐浴不宜过勤,而且肥皂以及沐浴露也不能使用一些碱性较大的产品。与此同时还应该保持大便通畅,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节中午的热已由温燥时的燥热转为微热,早上的凉也非真凉,我们要随着天气变化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但对于体质虚弱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增添衣服。

做好“三防”

◆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一系列秋燥症。因此,秋季养生应多吃温润食物,以及苹果、葡萄、香蕉等滋阴润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

◆防秋郁

霜降时节,凄风苦雨、草枯叶落,人感受季节的变化容易忧思、情绪低沉。因此,要防秋郁,不要随意打破生活规律;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

◆防贼风

秋天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中医称之为“贼风”。受贼风侵袭,人们往往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中老年人、年轻女性来说,要注意腿部保暖。

霜降之后天气会逐渐变冷。霜降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此段时间气候干燥、天气多变,容易滋生疾病,因而做好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保暖。

霜降期间昼夜温差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早晚的时候出门,记得带上一件厚外套。睡前可热水泡脚。

2、饮食平补

霜降可开始适当的进补,但不可峻补、大补,应平补。目前若峻补、大补,则易生燥、生火。因此在饮食上宜选润燥滋阴的食物,如食萝卜、栗子、山药、红薯、豆浆、山药、梨、黑芝麻等食品。

3、适度运动。

最好等太阳出来或暖和的时候锻炼,可选择登高、踢球、太极拳等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自身抵抗力。

4、调整情绪。

此阶段是各种情绪病高发,极易诱发抑郁症等。因此,要保持乐观豁达之心。建议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多与他人交流沟通。

扩展资料:

霜降习俗:

1、赏菊习俗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有一种小范围的菊花会,是富贵人举办的,不必出家门的。

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

2、吃柿子习俗。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在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3、进补习俗。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俗话说吃啥补啥,据说吃煲羊头有助于“头风”等疾病的治疗。医书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可以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这时候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鸭肉,鸭肉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效。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霜降的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霜降节气后,树叶开始枯黄,被秋风吹到地面上,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一、霜降节气运势提点

在霜降节气的半个月中(10月23号到11月6号),月令依然是戌土,但与前半个月的区别是,这十天五内是戊土司令。也就是说前十五天半还是五行金的延续再加上三天的火主事,而这十五天就纯是戊土主事,鉴于五行用神的冲突,因此很多人在这半个月内,运气上变化比较明显一些。比如八字五行喜金水的,本来下半年应该顺顺当当的,谁知道在这个半个月内,半路杀出程咬金来,意外频出,要多注意。而那八字喜土的人,在这半月内,则可以小旺一下,要抓住机会。

就生肖来说,这半个月内,肖龙、肖狗、肖牛、肖羊,这四个生肖,依然是运气一般,特别是财运方面,容易开支比较大,需要好好的控制一下,感情方面,也是一波三折,不过好在时间比较短,短时期如果没有什么重大矛盾,也就是波折一下就算了,然后过了这段时间就步入正轨;肖猪、肖鼠,这两个生肖,需要做好防小人是非工作,工作方面,容易加班加点,容易操劳成疾,要劳逸结合;肖蛇、肖马,这两个生肖,则容易多劳而无成,也容易花钱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不要气用事。剩下四个生肖,则比较吉利。

八字方面,这半个月,土极旺,金次之,火、水、木弱。特别是八字喜五行喜土和忌土的人,在这半个月内运气变化明显。八字五行喜土的,则是这半个月内,突然运气转好,出现小阳春现象,顿时春暖花开,好事连连;而对于八字五行忌土的人来说,本来前段时间还运气好好的,突然则意外频生,忙中出乱,本来好好的事情,波折不断,这两种人是变化最明显的。其他人,则依然是喜金水整体平顺,喜木火的整体运气欠佳。

二、霜降节气如何养生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之时,在五行中属土,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与长夏同属土,所以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因此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便是防秋燥。秋燥的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面板干燥等。这段时间里,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饮食调养方面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

1、霜降时节,从增强体质的角度来看,坚持适当的健身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不过,由于秋冬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如果不注意一定的科学性,在健身的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伤身”。伤身可能:受凉感冒,秋冬季的清晨气温已经有些低了,锻炼时一般出汗较多,稍不注意就有受凉感冒的危险。建议:不要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到户外去活动,而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出去锻炼时应该多穿件宽松、舒适的外套,等准备活动做完或锻炼一会儿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外衣,免得室内外温差太大,身体不适应而着凉感冒。锻炼后如果汗出得多,在往回走的路上也要先穿上外套,等回到室内再脱去汗湿的衣服,擦干身体,换上干燥的衣服。

2、伤身可能:干燥伤身,秋冬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是肝气偏旺或肝气偏衰的季节,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再加上运动时丧失的水分会加重人体缺乏水分的反应。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建议:运动后还要多喝开水,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如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此外,如进行长跑锻炼,还要饮用适量的糖开水,以防低血糖,出现头晕、出虚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应。

3、伤身可能:肌肉拉伤,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冬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处于紧缩状态,肌肉的粘滞性增强,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也会有所降低。再加上空气湿度较小,身体容易发僵,短时间内关节很难全部舒展开来。如果不经热身就从事一些强度大的锻炼,如打篮球、跳远等,很可能会因为身体突然间的不适应,而导致肌肉拉伤、扭伤关节、或突然抽筋,如果强度大、时间长,就更容易受伤。建议:无论多大年纪,在锻炼之前准备活动都要做,时间长短和内容可以因人而异,但一般应该做到身体微微有些发热比较好。做完准备活动后,无论进行舒缓或较急促剧烈的活动,身体都能适应,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4、伤身可能:运动过度,眼下虽然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秋季运动过度会大量消耗体力而得不到恢复,日子久了反而积劳成疾。建议:从中医理论讲,秋冬季节是一个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应顺应循序渐进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就可以停止,不使阳气外耗。如果锻炼后十分疲劳,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头痛、头昏、胸闷、心悸、食量减少,那么你的运动量可能过大了,下一次运动时一定要减少运动量。

5、伤身可能:晨跑伤肺,慢跑是一项很理想的运动项目,能增强血液循环,能改善心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尤其是在林阴大道上慢跑,呼吸清新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现在的城市中,车水马龙的马路越来越多,不少人为了省事,就在马路边慢跑来锻炼,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因为秋冬气候干燥,灰土容易飞扬起来,使空气受到污染,在马路边跑步,肺活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和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无形中增加了对身体的损害。建议:晨跑和锻炼最好选择在公园等安静又干净的地方进行,而不宜在马路边慢跑。当然,慢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经历“空气浴”。如果人们处在污浊的空气中锻炼身体,就会感到精神疲惫、四肢无力。

中国传统节气-霜降?

霜降(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

霜降是指初霜“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饮食养生:

1、[进补]“冬补不如补霜降”,古人秋天吃羊肉和兔肉进补,民间就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迎霜兔肉就是经霜降的兔子肉,这时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2、[吃干果、水果]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3、[吃柿子]“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

传统习俗:

1、[迎霜降]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囊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被除不详、天下太平。

2、[祭旗神]霜降时节有祭旗神的习俗。祭旗神中有一项不可缺少的骑术表演,这一天骑兵会在马背上进行各种各样惊险的骑术表演。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

3、[习武]阴历九月万物凋零,天气萧森,是杀伐的象征。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讲习武事,比试射技。

4、[秋猎] 霜降时木叶落,鸟兽不易藏,山泽路径也容易辨认,非常适宜打猎。过去年轻力壮的人,常带着猎具和鹰犬,大举狩猎。

5、[赏菊赏枫]霜降时节菊花盛开,很多地方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抓槐等处举行菊花会。枫叶遭霜侵后叶子更加火红,色泽鲜艳,灿如锦绣,如苏州的太平山、南京的栖霞山,都以枫叶美景著称。

6、[斗鹌鹑]唐宋时期赛鹑在皇官和民间都非常盛行。据《唐外史》记载,西凉地区经过驯化进贡给唐明皇的鹌鹑,可以随金鼓的节奏而争斗。到了明清时期,斗鹌鹑已成了达官贵人的一种赌博方式。

气候变化:

霜降时节,天气渐冷,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此时东北地区已见雪花。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初霜日较为吻合霜降时节,但长江以南地区,至少要等20天以后才能见霜。

农事活动:

1、[农作农收]霜降是大秋作物最后完成收获的季节,晚稻成熟、油菜进入二叶期、红苕、葱需收挖。华北地区将进入冬闲时段,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此时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

2、[防霜冻]“霜降一过百草枯”,被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了。冬小麦、油菜的幼苗可错开秋霜适时早种。此外选用早熟高产品种,适当浇水灌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50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