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或被打该怎么处理

孩子打人或被打该怎么处理,第1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和别的小朋友发生摩擦。有时候孩子会出现大人或者被打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做?一起来看看吧。

娜娜这两天心情很不好,她两岁多的小儿子手臂上被自家小外甥又咬了很深的牙印。为什么说“又”,因为小外甥已经不只一次地咬了她的孩子,她也尝试过批评小外甥,但却不见效。

听到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看见那被咬得肉都凹进去的小手,心疼得她自己直掉眼泪。

娜娜:“小外甥两岁多,比我儿子还小两个月。两个孩子经常在家一起玩,稍不注意,小外甥就又打又咬。说又说不听,打又打不得。”

爸爸妈妈们肯定也都有娜娜这样的体验,年幼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友谊的小船经常说翻就翻,一分钟之前还是很好的小伙伴,一分钟之后却完全可以说翻脸就翻脸。

吵架打架甚至咬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不只是小朋友之间相处,跟自己的父母互动,也可能会这样。

实际上,这些在成人看起来属于攻击性的动作,反应出的却是孩子的成长规律。

一、孩子为什么爱动手打人

1、宝宝手部敏感期:1岁左右的宝宝肌肉控制能力得到发展,已经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胳膊运动,并随意做出扔东西、打人的动作了。

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原来小手还可以这样使用,如果父母对宝宝无意中的拍打表示惊讶或者大笑,会让宝宝认为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使他加深记忆,以后更会“打”得起劲。

所以这一阶段宝宝的“打人”动作,就如西尔斯在《亲密育儿百科》所写的“尽管看起来有些讨厌,但这只是宝宝正常的交流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无礼的行为。”

2、宝宝自我意识萌发:2岁左右孩子开始萌发了自我意识,会以自我为中心。“我”的东西就不许别人碰,就要“保护”起来。

在这个时期,他们为了得到或保护自己想要的东西,会推或打任何阻碍他们的人。

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很欠缺无法很好地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借助行为(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

而且这一阶段的宝宝还没有建立同理心并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他们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同时不会认为别人哭了是由自己引起的。

3、缺乏自控力:三四岁以后,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理解别人的感受,但也可能表现出打人或者骂人等伤害别人的行为。

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维、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额叶远远没有发育成熟,还不能像大人那样“深思熟虑”,行事难免容易冲动。

另外,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但面对冲突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嘴上说不清楚就会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

4、模仿大人以暴制暴:如果三岁以后宝宝打人的行为仍然没有减少,可能是家庭成员中有人在有意无意地通过“打”来表达某种诉求。

比如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经常用恐吓性的语言来吓唬孩子:“你再不乖,我就打你。”于是,孩子就学到了用打人来表达愤怒,表达不满,让别人听话,在模仿中习得了“打人”的行为。

宝宝打人,有时未必意味着暴力或攻击。学龄前宝宝的语言表达还不成熟,当他们想要表达却无法很好表达自己时,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使用他们更熟悉的方式,就是身体,于是就会出现我们大人眼中所谓的“暴力行为”-比如打人、踢、咬等等。

所以,从孩子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打人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关键在于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引导。

二、如果宝宝打人了,怎么办?

首先要弄清宝宝“打人”是不是真的攻击行为。前面我们提到过,宝宝表达能力有限,刚开始与人交流的时候,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更多的是从肢体接触开始,动作可能显得有些“粗鲁”,就会变成大人眼中常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攻击”。

这时家长应该温柔地告诉自己的宝宝,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怎样才是友好的抚摸,并尽早教会宝宝一些简单的问候方式来替代“打人”,比如“飞吻”、“抱抱”、“拉手”等。

如果宝宝真的是因为争抢或情绪的原因,出现了攻击别人的行为,家长就需要干预。

1、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

多数宝宝并没有“欺负”这个概念,他只是在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行事。遇到宝宝使用暴力时,大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宝宝明白,他现在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马上把宝宝移到一旁,用平静并且坚定的语言,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说:“不能打人/不能咬人”,来进行制止。

一来这样可以阻止宝宝正在进行动作,二来可以平复宝宝的情绪,这样才能认真听我们说的话。

2、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

制止后我们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宝宝,可以先帮助孩子表达感受:“宝宝是不是不开心?”当情绪被家长看见的时候,孩子就得到了安抚,打人的冲动就会降低。然后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想法和情绪。

“妈妈知道你生气,你能和妈妈说说为什么生气吗?”如果孩子太小不会表达可能需要爸爸妈妈通过猜测帮助孩子说出生气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小朋友不给你玩那个玩具?”

在了解了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后,明确表达对他的理解。然后教给孩子如何用正确的语言或者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3、不能忽视的道歉过程

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让孩子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

等宝宝平静下来后,可以这样和他说:

“你咬了弟弟,我们可以和他说对不起吗?”——这是陈述事实。

然后把焦点转移到他的行为对对方形成的后果。

“你看弟弟很疼,很难过,因为你咬他了。”——让宝宝知道被打、被咬都会很疼,很难过,客观上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

如果他听不进去,可以边讲边示范,让孩子把手臂紧紧贴着牙,好像他要咬自己似的,但不要用那种惩罚性的愤怒的方式,告诉他:“看,咬疼了”。

如果宝宝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他说“对不起”,并教孩子通过握手或者拥抱来表达友好。

如果孩子继续有打人情绪,要把他带离,让他意识到不好的行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他需要对此负责。

4、教会宝宝正确地表达情绪

前面,我们提到,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会更频繁地出现负面情绪。所以,我们有必要教孩子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绪。

比如,不高兴不愿意的时候就大声说“不!”,生气时可以撕废纸,或是画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

要让孩子明白,情绪的宣泄不是只有打人这一种方式,很多办法都可以帮助他缓解和平复情绪。

5、父母要以身作则

永远不要小看榜样的力量,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大人们平时遇到情况,也是出现情绪失控,会大叫,会动手,那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过激反应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永远记住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绪,第一步其实是我们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

三、宝宝被打了,怎么办?

许多家长会第一反应就是“打回去”。但是对于宝宝来说,他们还无法理解很多规则,而他们学习和模仿行为的能力已经很强。

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教孩子打回去,孩子的确会学会;但从长期看,他们错过了学习规则的机会,也错过了学习如何正确应对这类情况的方法。

所以,在面对孩子冲突的时候,我们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宝宝当时的情绪来采取干预措施。

3岁以下的宝宝语言发展、认知发展还没成熟,很多时候我们大人眼里的“暴力”行为,更多的只是孩子语言无法表达的结果,因此需要父母进行及时的引导。

1、鼓励孩子表达

如果宝宝的情绪受到了影响,甚至有哭闹,家长应该及时把宝宝和攻击他的孩子分开。不要第一时间就去替孩子出头,而是应该给时间让宝宝自己表达。

家长可以问问宝宝感觉哪里受了委屈,告诉宝宝,爸爸/妈妈知道他很难过,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他的错。

这一步的表达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这样等到他慢慢大了,遇到同样的问题,他就可以通过表达来求救。

2、安抚和共情

宝宝表达出来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安抚宝宝的情绪,委屈、难过、着急等等。可以抱着宝宝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理解他为什么哭了,这件事确实会让人不高兴。

用语言、拥抱、亲吻,来安抚宝宝的情绪,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安抚宝宝失控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让他明白,自己受到委屈时,父母是值得信赖的求救对象。

不要小看这一点,所谓的安全感的建立就是体现在平时这点点滴滴。

3、提出解决方案

告诉宝宝可以有别的选择,比如玩另一个玩具或去看看一朵新奇的小花,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最重要的是,教会宝宝以后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的方法,比如直视想动手的人的眼睛,大声告诉别人“你不可以打我”,或者直接走开,向大人求助等。

也可以教给他更多的社交技巧,比如学会提议轮流玩玩具等等。

宝宝之间的社交很简单,无论是“打人”还是“被打”,都是很多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帮助宝宝接触社会的很重要一课。

这其中,父母引导得当是最为关键的,教会孩子如何和人友好,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让他逐渐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对的,面对不对的行为怎么应对才更合适。

小孩子两岁8个月不会说话还老爱打人怎么办

妈妈的烦恼:宝宝2岁3个月,只要大人不能及时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闹,还爱打人。兴奋了打人,生气了打人,有时候甚至毫无来由地也打人。不仅在家这样,在外面也这样,弄得妈妈成天给人家道歉。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到时候还这个样子怎么办呢?真是愁死人。

专家分析原因: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看**、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的建议: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

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提高自信。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喜欢打人呢?这个问题困扰著许多两三岁宝宝的父母。有的宝宝生气时打人,有的宝宝高兴时打人,有的宝宝不仅打人还咬人,有的宝宝既打小朋友又打爷爷奶奶……如果养成习惯,他将来怎么与别人友好相处呢?父母真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担心呀!

丹丹是个3岁多的小女孩,相貌文静乖巧,却是小区里出名的“小霸王”。就连奶奶都说:“这个孙女惹不得,动不动就打人,家里的人都被她打遍了。”一次,奶奶去幼儿园接丹丹,和老师谈完后,奶奶问她为什么不好好吃菜,丹丹一听就急了,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当着众多父母与小朋友的面,噼噼啪啪地打奶奶,弄得场面十分尴尬。平时,丹丹的口头禅就是“打你!”“我打你!”。这不,已经有好几位父母向奶奶告过状了。哎,真让奶奶烦恼。

宝宝为什么打人?

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打人”会影响宝宝一生!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著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同时,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也会使宝宝变本加厉;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如何帮宝宝改掉打人的毛病?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最后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开启宝宝的心扉,帮助他成长。

小孩子一岁两个月还不会说话怎么办?

小孩在1岁左右时不会讲话或讲话不流利,是正常的事情,有时孩子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我的两个孩子一个5周岁左右,一个二周岁左右,都是2岁左右才开始讲话的,我太太是讲普通话的,而我是讲方言的,大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跟我到我工作的地方呆了近1年,说的都是普通话,但回到老家后发现又不会讲话了,但后来适应了以后,讲话非常流利。根据老年人说的,小孩讲话晚,讲出来的通常都是真理。你不要担心,如果确实放心不下,可以带孩子到儿科检查一下,省的自己担心!都是天下父母心啊。祝你的孩子健康成长。

小孩两岁十个月了,不会说话怎么办

同龄儿相比,有些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有些则发音不清晰,对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有早有晚,老人们常说“贵人语迟”,没有必要过分关心,因而对这些孩子不予注意。事实上,孩子说话的早与晚,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长给予了适当的教育和关心后,孩子的语言能力随长大而加强,则尽管可 能比同龄孩子晚1-2个月,也属正常。但是,有些孩子说话时吐字不清,家长也未加注意,那就可能造成以后的语言障碍。小儿的语言学习有一个基本过程,如1周岁以内孩子的发音一般是无意识或仅有简单的单音,1-3岁后就能比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了。如果3岁时孩子的发音仍不清晰,甚至别人听不懂,那就有问题了。造成孩子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孩子有先天性发育异常,例如软颚或舌系带过短,影响正常发音。这可通过早期发现和医疗处理矫正。其二,后天环境不良,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差,孩子的不良语言习惯未被及时纠正,也会有语言发育迟缓和发音不表、口吃等问题出现。 对于无先天畸形的孩子,如果存在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家长要及早着手进行纠正。因为越早纠正,越容易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语言时)便有一个发童清楚、条理性强、语法规范的基础。如果到孩子有一定语言能力,并形成习惯以后,再矫正错误就比较困难了。 纠正语言问题时,家长不要训斥或讥讽孩子,要耐心地做示范,也可让孩子听广播和电视里播音员的发声,并鼓励孩子模仿正确发音。发现孩子在模仿不良发音,如模仿口吃者及方言等时,要及时制止,并把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否则,到学龄甚至成年后再矫正不正确发音,就很难成功了。

小孩子两岁还不会说话,怎么回事?

会不会叫简单的爸爸,妈妈,或者二三个字的话,如果会,那不是问题,慢慢就会说了。如果一个字都不说,那就有问题,马上去医院看吧

孩子两岁不会说话怎么办?

100我家宝宝两岁了 就会说 爸爸妈妈 不得 还经常嘴里嘟噜一些 我们就听不懂 他想要什么 或者想去哪 都使劲喊 比如说去超市 他看见的玩具 不给他买 他就会使劲喊 也不说话 也不说要 就是喊 啊`` 啊 的 我家宝宝一直是我自己带 我们在陌生的城市 不喜欢出门 平时他就自己玩 我和他说话他也不爱理我 我也不是很爱说话的那种 现在我很担心 会不会是什么自闭症 回答的人 我会很感谢你 你要是明白 就谢谢你了要不不懂就别乱说 补充:他很爱看电视 爱看法制频道的节目 他看一个天气预报 可以看到完 他看电视的时候 我怎么叫他都不会理我 他很爱笑 可能是最近看的自闭症孩子比较多吧 所以开始担心他了

小孩子32个月了还不会说话怎么办

这个也是正常的吧

可能孩子还小吧

说话相对有点晚

所以也不用太心急

长大了就会好哦

小孩子两岁了还不会说话发愁。

你们应该已经带孩子检查过,一切显示正常是吧

其实,两岁了还不会说话也算正常现象

这样的孩子无非两类,一类是特别聪明,他在观察,观察周围的世界和人事,他还不到愿意说的时候(爱因斯坦还四五岁才说话的呢)

一类是个性独特,这样的孩子也不用太担心

作为家长,该怎么对孩子就继续怎样待他,会好的

小孩两岁还不会说话怎么办?

多沟通,多和相仿年龄会说话或者大一点的孩子玩,很快就会说了,只要不是哑巴,这个方法很有效,我家小孩就是这样的,2岁多不会说,啥都知道,后来采用这招有效的很。玩起来,有小孩带着说就好办了,大人要鼓励

小孩子2岁,还不会说话怎么办?

小孩2岁还不会说话,考虑可能是发育不良等等一系列情况造成的,需要补充小孩的营养,这个时候要重视起来,饮水搭配要均衡,同时可以给小孩吃龙牡壮骨颗粒,这个药针对小孩发育不良等症状有比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的抱怨说,孩子动不动就打人怎么办?

我亲眼见过朋友家一岁多的孩子,说话说不好,想要和妈妈交流,妈妈没有听懂,干脆把孩子无视了,孩子急了,抬手就打了妈妈一下,打完觉得不足以发泄气愤,又打了一下。

妈妈很生气:“这孩子从哪学来的坏毛病,怎么还学会打人了?”把孩子一通教训。

私底下,她也很无奈,针对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的情况,她试过很多办法纠正,罚站,坐冷板凳,甚至是打骂但是却都没有效果。

我跟她说,你要多观察,多耐心的听孩子的想法。

她却不以为然,“那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

很多家长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不会真正的去了解孩子,当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有情绪的时候,大人反而习惯性的用权威压制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反而变得更加的严峻。

生活中,孩子打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基本上每位家长都经历过孩子打人的阶段。对此,家长不要过于的焦虑,轻易的把孩子的打人行为上升到道德层面的问题,“孩子这么小就会打人,那将来长大了还得了啊?”

其实,孩子咬人、打人都是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正常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

要想孩子打人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家长首先要了解清楚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1敏感期的到来

对于两岁左右的宝宝来说,口和手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由于身体发育,孩子可以手脚灵活运用,去探索未知事物。

但是如果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情绪不能释放,就会变得敏感,出现一些打人的行为,实际上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出了错。

两三岁的时候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于是会动手“排除”我不喜欢的东西,就成了打。

这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说的“可怕的两岁”。

2探索世界的方式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之所以打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还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很好的沟通自己的想法。

成年人会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情况作出判断,但是孩子并不会。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家里不打人,出门和小伙伴交往时却会打人。

这是孩子想要和别人交往,却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他就会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友好,但是因为年龄、身体的发育原因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就会被家长误认为是打人。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见,孩子打了小伙伴,他看到同伴哭了,自己也跟着哭了。

3、耳濡目染

有些家庭父母常常吵架甚至打架,从不顾及孩子在不在场,他们看到大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拳头,自然也会模仿。

一般孩子皮的时候,常常会惹的家长生气了,家长在管教不了的时候,也会采用一些“手段”打孩子。

孩子天生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的打骂也会被他们记录下来。

长期以往,孩子就在父母的打骂之下学会了打人。不仅如此,他们还获得了一种思想,就是生气时,可以用打人的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那么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很多时候家长会把孩子的攻击行为看得比较单一,但在孩子幼儿时期,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为人父母当孩子打人之后,应该直接明了的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咬人或者打人会让别人受伤。不要一看到孩子的打人行为就直接打骂孩子,这样不但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还会越发的促进孩子的打人行为。

除此之外,家庭成员间互相争吵甚至是打架,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人在解决纷争的时候要避开孩子。

写在最后:

孩子打人的情况千变万化,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思考怎么做,然后在直白的告诉孩子怎么做才好。

只有了解到动机,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家长才能从根部化解孩子打人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做到真正的药到病除。

攻击性,可以从“麻烦”变成“优势”,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懂他,他就能生根发芽

当我们的孩子打了其他孩子后,我们可能会生气、紧张、焦虑……接着可能会去呵斥,甚至惩罚孩子。

然而,这些只是外在手段。为了彻底杜绝打人行为,家长必须处理好导致孩子打人行为的内部情绪。给你以下建议。

1尽量提前预防。

如果孩子经常在社交场合打人,你其实是可以预判到的。

建议你尽量时刻待在孩子身边,让他感觉到你和他密切在一起。这样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孩子感觉自己是能处理好的,因此就不太会出现情绪失控的表现。

如果你发现孩子变得紧张,就站地更靠近他一点,最好是站在他与另一个孩子中间。你的靠近,会让孩子镇定。你可以将他不动声色地与另一个孩子隔开,并尽量用其他事物分散他的注意力。

2如果你的孩子打了人,请深呼吸。

提醒你自己:孩子打人是因为他需要关心。他可能觉得不安,或者害怕了。告诉自己:我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从自我管理角度为孩子树立榜样,有意识地降低说话声音,深呼吸,慢慢平息紧张与不安情绪。

3及时向被打的孩子表达关切。

最好的情况是,现场有另外一个成年人先关心受到欺负的孩子,如果没有,你就应该亲自安抚那个孩子,这也能给你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当场对自家孩子发飙。

当受到伤害的孩子冷静下来后,你可以抱住自己的孩子,同时关切地看着另一个孩子,对他说,“贝贝(如果你的孩子叫这个名字的话)打了你,我们向你道歉。他忘记好好说话了。阿姨和贝贝都希望你现在感觉好些了。”

4带孩子离开。

告诉你的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会伤害别人的。妈妈和你一起冷静一下好吗?”

5尽力避免责备。

可能家长会想:我难道不应该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吗?没错,但是,你的孩子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呀!他只是无法控制情绪。当下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处理好自己的情感,这样他才会逐渐建立起正确的行事方法。

你可以跟他说,“打了谁谁谁,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也挺难过的……妈妈很抱歉,没能及时过来帮忙……我现在就在这儿……你很安全……”。

如果只是一味责备,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人,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想:“妈妈说我做错事了……我一定不是好孩子……要是妈妈因为我不好就不再爱我了怎么办?”

他们会感到害怕,并处于防御状态。他们会低头看着我们,甚至不吭一声。

6接受孩子情绪崩溃。

如果你把孩子带离现场后,孩子开始情绪崩溃大哭,这是好事,是打人行为产生后的一种负面情绪的爆发。

孩子越伤心,卸下的负面情绪越多,随后就会平复下来。给孩子更多关怀,少一些训斥,帮助他们感到安全就好。

7找准时机,耐心教育。

一旦你和孩子冷静下来,便可耐心教育了。当然了,并不是说此刻你要开始斥责孩子,而是尝试和孩子沟通,同时尽力了解打人背后的真实原因。

可能你的孩子是出于缺乏安全感;也可能他害怕受欺负,所以反过来会采取打人的方式。

你可以这样说,“宝宝,记得今天你在公园打了那个小哥哥吗?还记得他有多难过吗?能不能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了呀?”

倾听孩子的回答并引导他回忆:“哦!你生他气了是吗?……嗯嗯还有呢……”

然后,你可以试试这样引导,“下次当你生气了,除了打人还可以做什么呢?”然后让孩子回答。

如果他一下子答不出来,可以给他一些提示,比如“下次,你可以叫妈妈过去吗?你可以叫老师帮助你吗?”

你可以在家里和孩子练习这些回应方式。拿出一个毛绒玩具出来:

“来,我们来练习一遍。现在你很生这只小熊的气,你想打它。但是,你要记得,你还可以做其他事情哦!你可以叫我过去,对吗?我就站在那边和另一位妈妈聊天。所以大声叫我——妈妈——然后我就会过来了。现在可以试试叫下我。”

孩子打人,我们会觉得不安。我们会害怕孩子做错事,甚至会怀疑自己没有尽到家长责任。

有害怕的情绪涌现出来,并不是坏事,只有主动去体会、接纳情绪,情绪才会慢慢消散。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去管理好情绪,给他们更多安全感。

当孩子的焦躁、不安、恐惧感减弱的时候,孩子就不会有打人的举动。这不就是我们希望营造的未来吗?

希望家长朋友们好好学习一下吧。

1、家长需要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孩子在成长中自我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萌发,凡遇到了不合意的人就动手打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如果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进一步想出对应方法。

 

 2、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有些孩子会打人是因为父母有打人的行为,当孩子看到之后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时,父母要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有动手打人的习惯。

 

 3、教会孩子宣泄情感的方法。孩子会遇到一定的烦恼,合理的宣泄烦恼亦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父母要及时的引导孩子向大人倾诉内心的情感,释放当时不愉快、压抑的情感。

 

 4、平时多关心孩子。有些孩子会打人是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提高孩子自信心,表扬其优点,让孩子感到被爱和关注。

 

 5、孩子打人了让孩子及时道歉。在打人之后道歉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情不怕,但一定要学会真诚的道歉

家庭经常争吵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

1 心理健康问题:不断的家庭争吵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感,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消极情绪和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2 教育成绩下降: 孩子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很难专注于学习,这样会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下降。争吵还可能使孩子因为担心或情绪紊乱而无法入睡或早起,从而失去注意力。

3 社交困难: 不良的家庭环境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内向、自闭、沮丧等负面性格特质,影响与同伴、亲友间的相处关系,并有可能借此形成暴躁怒气;

4 情感发展受损: 如果父母之间总是打架吵嘴、谩骂冷战,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看到如何建立作为夫妻真正的合适沟通方式,缺少视角上的弯道超车的思路(多视角思维)对人际关系不利,家庭争吵使得孩子产生了严重挫折, 无法顺应儿童情感发展中最需要的安全、稳定和善意环境

5 社会适应困难: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中成长,他们可能会学到一些不好的态度和习惯。比如说,他们可能会用相同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将导致违反社交规范或敬业精神等存在代码(misconduct)行为,或者萌发出旷野怒火的暴力倾向。

总而言之,频繁的家庭争吵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并可能给其今后的职场、经济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必需通过沟通、理智分析原因以及良性教育引导机制与良好样板积累让孩子在积极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下成长发展。

萌宝学说话黄金期,哪几件事家长最好别做,小心他变“哑巴”?

1、不要太过于娇惯宝宝

有一些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情况下,对他十分娇惯,基本上达到唯命是从的程度。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东西时,只需顺手一指,家长就马上把东西递他手里了。这种行为很容易使小孩形成习惯,感觉自己伸伸手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全不用张嘴讲话,时间一长自然也就不愿意学习说话了。而,家长们在照顾孩子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太过于娇惯他,而应该使他学着语言表达能力自己的意思,那样他才能迅速学会说话。

2、不必语言表达不统一

如今许多夫妻很有可能是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大城市,两侧的家乡话很有可能有非常大的差别,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种行为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也不知道该学哪一种,以致于他非常晚才学会说话。因而,要想让宝宝早早的学会说话,家长们在日常日常生活一定要统一语言,给宝宝造就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不必逼迫宝宝

有一些家长是急性子的人,在教宝宝说话时总是发脾气,有时宝宝学的时间久了不愿意继续学了,他还会强硬迫使宝宝,弄得宝宝不断地痛哭。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协助宝宝快速学会讲话,还可能造成他对于讲话造成排斥心理,因此家长们尽量不要这样做。

4、不必不与宝宝沟通交流

要想让宝宝早点学会讲话,平常多多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家长们每天下班之后可以抽出来一定的时间跟宝宝沟通交流,这样既能可以锻练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亲子间之间的关系。假如家长们一直不跟宝宝沟通交流得话,它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锻练,当然就难以学会说话啦。

宝宝哭闹不止有什么方法可以用哪些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做……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宝宝哭闹的那些事儿。

孩子哭闹不止,明白原因很必要!

两岁的宝宝哭闹在生活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但引起孩子哭闹的原因比较多,首先 可能和疾病有关 ,其次也可能和 宝宝的脾气有关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具体的原因,如果孩子平时很少哭闹,突然地哭闹不止极大可能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这个时候应注意观察孩子除了哭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出现。比如孩子常见的发烧、咽痛、肚子痛,手、脚疼痛等症状。

如果确定孩子不是因为疾病而哭闹,很有可能就是在闹情绪。如果确定是疾病引起的,看是否需要就医。若自己无法确定孩子是不是生病,可以去诊所请医生帮忙。总之要积极找寻原因。

宝宝爱发脾气,的确是一件让家长很头疼的事情,但并不代表不能解决。

01 为什么宝宝发脾气?

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里父母讲话时容易大喊大叫、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那宝宝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会 模仿父母 ,并且容易 变得精神紧张,易哭闹

语言能力的限制

很多两岁左右的孩子,才刚刚会说一些词组,还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你的 理解出现偏差时 ,宝宝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哭闹,当你理解正确时,他就会停止哭闹开心地笑起来。

02 宝宝发脾气怎么办

家长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2岁宝宝哭闹时家长即使生气了也要 学会控制情绪,理智解决问题 。如果真的没控制住对孩子说了一些严重的话,甚至于打了孩子,一定要 及时和孩子道歉 ,抱抱孩子,和他说:对不起,妈妈(爸爸)刚才和你发火了。言传身教比你给他干巴巴地讲一堆大道理有效多了。

孩子哭闹也是在表达自我情绪,对于习惯用“眼泪”控制父母的孩子,妈妈要学会时刻观察孩子的情绪,并试着感受他的情绪,当孩子哭闹时,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了。”

告诉孩子如何发泄不良情绪

一对一管教,任其哭闹,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再教育

大部分孩子即使家里已经有一大堆 汽车 ,在大街上看到后还是要买,父母如果不同意,他们就撒泼耍赖,这时候有些脾气大的父母就会冲孩子发火,甚至直接殴打孩子,其实最应该做的是 镇定下来,好好平复自己的情绪

这时再温柔的劝导孩子,给孩子说这些东西的坏处,如果孩子还是不听的话,父母其中一人把孩子直接带回家进行 一对一的管教 ,父母要做的就是当观众,任其撒泼耍赖,过会儿了,用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问孩子哭累了没有,要是没有就让孩子继续,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离开。等孩子哭累了,你再给他讲道理,这个时候孩子就知道哭闹这一招不管用,自然就不会这样做了。

再者两岁的孩子年龄还很小,可以稍微“哄骗”一下,父母可以告诉他们“前面还有更好的”“爸爸给你买了好吃的回来”等,过不了一会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家长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我的立场是孩子小时候棒棒糖是绝对不可以吃的。刚开始他一去超市看到棒棒糖就非要,我告诉他棒棒糖吃了坏牙,我们可以买其他好吃得比如饼干。不过他丝毫听不进去,反而哭闹起来,这个时候我给他挑选了他平时喜欢得一款饼干给他,告诉他即使哭闹棒棒糖也是不能买的,但是可以买别的更好吃的东西。接着我结账出了门,他停止哭闹跟了上来。自此以后再看到,也不嚷嚷着要了。

错误的做法是 :看到孩子哭闹就说好好好,买买买,没有任何立场可言。这样做只会纵容孩子,让孩子养成哭闹的坏习惯。

给他选择权

孩子在2岁左右时,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当你选的不符合他心意时他便开始哭闹。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询问孩子哭闹的原因(你是不是不想穿这件衣服?)如果他说是,而我们也有别的衣服给他穿可以让他二选一,选择他喜欢得,这样他会十分开心的去做。倘若他把别的裤子都尿了,只有这一个选择得时候,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和他交谈,转移注意力,比如告诉他他最喜欢的小朋友一会儿要来找他玩儿,你想去吗?他给了肯定回答后,就立马说那我们快点儿穿上裤子就可以去玩儿喽,他的注意力便不在裤子上了。当然2岁的孩子聪明活泼,就是个小机灵鬼,我们与他们斗智斗勇时,要开动脑筋,一招不行立马换下一招,让我们享受他的每个成长阶段。

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上方法去解决。那你家孩子呢?当孩子哭闹不止时,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元元妈谈 育儿 寄语:

孩子的2岁叛逆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传递给孩子暴力回应,孩子模仿能力极强,会以暴制暴。因而要培养出乖巧可爱的小天使,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平复心情,选择正确得方法教育孩子。其次这个阶段父母一定多多陪伴孩子,因为有陪伴,孩子可以放心哭、放心闹,敢撒泼耍赖;因为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才能建立安全感。只要你有足够耐心,运用正确的方法,很快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度过这个时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45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