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后虎符变得不常见,其原因在于它被其它调兵信物取而代之。虎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外形似虎而得名“虎符”。发明虎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兵遣将,为了防止有人伪造虎符,虎符上面刻有诸多铭文。虎符一分为二,其中一半存于朝廷,另一半则由军队首领或者地方长官保管。每次调兵谴将时都需要对虎符进行验证,只有当两半虎符能够对上时方可调动军队。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一次对战中,赵国因实力不敌而求助于魏国。魏国虽然派兵支援,但是由于忌惮秦国而只是在一旁观望。但是魏国信陵君由于家姐是赵平原君的夫人,所以很是着急。于是信陵君便偷偷唆使魏王夫人将虎符盗出,然后凭借此虎符要求在一旁观望的魏国军队对秦军发动进攻。最后秦军大败,赵国这才得以脱离困境。从这个故事中就可看出虎符对于古代军队的重要性。
不过古代兵符并非只有虎符这一种,在隋朝以前兵符大多为铜制的虎符。待进入隋朝之后虎符则被替换成“麟符”,等到了唐朝则又变更成“鱼符”。唐朝之所以将这个调兵信物变更为鱼符,原因在于李渊祖父名为李虎,所以为了避讳而将虎符改为鱼符。武则天掌权之后,鱼符又被改为“龟符”。
唐朝结束统治之后虎符就变得不怎么常见。北宋时期,朝廷开始使用金牌来调兵谴将。虽然南宋时期虎符曾短暂恢复过使用,但是等到了元朝虎符就又再一次被虎头牌取代。自此以后像虎符这样的动物型兵符就慢慢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令牌型兵符。这也正是宋朝以后虎符出镜率变低的原因所在。
你应该认识信陵君!应该认识春秋时期的这个大智者、大勇者、大谋略家,甚至可以说是大玩家。
信陵君官至魏相,功高盖主,权谋过人。在金殿的丹墀下,在寂寥的宫闱里,在刀光剑影中,他竭其心智,大胆地玩弄君王,玩弄狗徒,玩弄一切可玩之人,如此越玩越大,越玩越令人心惊肉跳,终于玩到利用王妃如姬从魏王手里偷出虎符,私自调动十万大军,去与强大的秦军对决。但他这次玩得取大,也最成功,不仅一举杀退了秦国的虎狼之师,而且救了赵国和魏国。创业此付出的代价,是玩死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玩没了自己的前程。因此,真正领教过信陵君的人,都无法不爱他,也无法不恨他……
提信陵君写得如此灵光闪烁,力透纸背;写得既让人咬牙切齿,又让人欲罢不能,以至不惜为他寻死觅活,小说的高明之处就这样凸显出来了。作家高光说:我写的信陵君是一个真人,他平时做事那么执着,最后的非哀是那么深沉。他沉迷酒色,是史实、他心死了,如果你真的看这部小说,你就得想到,怎么样使人心不死,才是治世的根本。
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兵符,通常的造型是为虎形。这个形状主要与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对老虎的形象非常的崇拜有所联系。
一,虎符的简介
虎符,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盛行的时候是在战国、秦国等。当然与兵符相近的,也还有节或者是牌等。现在存在最早期的虎符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它的形状和作用都跟虎符极为相似,也可以作为虎符的前身。但是, 虎符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各地方一块虎符,并且绝对不可以一块两用。并且虎符是古代皇帝用来调兵遣将的兵符。它会被劈成两半,其中一半交给相对应的将帅,而另外一半皇帝会自己保存。因此,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且使用的时候。拿着虎符的人才可以调动军队。
二,虎符的文化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君王在传达命令的时候,为了不出差错,就需要借助信物。而这个信物就是我们现在所介绍的虎符。据说,它是由军事家姜子牙所发明的。虽然形状是老虎,但是,它的形状却不是单一的,在秦朝的时候,也有龙符等。
那现在存在的虎符,有几个呢?
1杜虎符
这一块是陕西考古人员在西安郊区三口的公社里发现的。现在放于陕西省的历史博物馆。这块虎符身上刻有铭文,但是大部分是小篆。文字的意思就是:右边的虎符给君王,左边的虎符给当地的将军。如果需要调动军队50人以上。那么?军队的左边虎符需要和皇帝的右边虎符相合以后才可以调动。如果真的有紧急的情况,可以点燃烽火,就不必再去理会皇帝手中的右边半边虎符。
2新郪虎符
这块虎符目前在法国的陈氏所收藏着。
3阳陵虎符
这块虎符。在山东出土。现在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虎符上面也刻有铭文。其中的阳陵是我国秦朝时期的名字。然而,秦始皇是把统一六国合并以后,才开始称自己为皇帝。因此,可以判断出,这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在统治时的。但是非常可惜,因为时间过于久远,他的分口处已经生锈?不能再分开了。
4东郡阳符
东郡阳符,目前被放在周至县文物管理所,虎背上的文字。同阳陵郡符相差无几,因此也被认为是秦始皇时期的。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 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 杜虎符: 由陕西考古所研究员戴应新先生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
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不过本文不再详述。
以下为汉代的虎符:
虎符的形制和使用 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重要凭证。早在周代时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制作而成,后来用金属制成,形状也由竹节逐渐多变为虎形,称为“虎节”,也称“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从出土文物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