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人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全诗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编辑本段]韵译
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 ⊙ ⊙ ● ●, ○ ⊙ ● ● ●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 ○ ○ ●, ⊙ ⊙ ○ ○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 ⊙ ●, ○ ○ ● ●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 ○ ●, ⊙ ● ○ ○ ● ● △ 。
[编辑本段]注释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3收:收复。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6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7 涕泪:流泪;流涕。
8却看:回过头来看。
9妻子:妻子和孩子。
10 愁:忧愁。
11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2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3纵酒:尽情的喝酒。
14青春: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15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6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17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8襄阳:今属湖北。
1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编辑本段]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编辑本段]问题探讨
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词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读shang呢,还是读cháng?
答: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裳”读cháng,不能读成shang。
同样,该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有的资料上翻译为“老婆(老伴)和儿女”。所以,这里的“子”读zǐ,不读轻声。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安史之战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 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 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 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将领,士卒骄横跋扈,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 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 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 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 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叛兵由范阳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陈留(河南开封市)、荥阳,直逼洛阳。唐朝 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叛军。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 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 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 兵西进。在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 卿兄弟相约阻击叛军。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颜杲卿昼夜拒战,终因粮尽无援,常山失 守,颜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常山之战虽然失败,但却牵制了叛军攻打潼关的兵力, 减轻了关中的压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今陕 西西安市)。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 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 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 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 洛阳。
当叛兵攻下长安时,玄宗之子李亨逃到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肃宗整军经武, 准备收复两京,中兴唐朝。唐将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敌,肃宗政权 始能立足。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绾谋划军国大事,命他率兵收复两京。房绾于是 分兵3路,向长安进发。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车战之法,用2000辆牛车,两翼由步兵和骑 兵掩护,与叛军安守忠在咸阳附近作战,敌军乘风纵火,拉车的老牛吓得四处乱窜,唐 军死伤4万余人,部将杨希文、刘贵哲投降叛军,房绾只带数千人逃归灵武。 在抗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影响最大的是太原之战和睢阳之战。至德二年(757年) 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万两路围攻太原,准备攻下太原,长驱朔方(今宁夏 灵武县西南),消灭肃宗政权。唐将李光弼率领军民于城外掘濠沟,在城内修堡垒,凭 险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骁骑兵攻城,命令军队攻东城西城接应,攻南城北城接应,百般设计,又 造云梯、土山攻城,双方相持月余。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军攻城的人马云 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毙伤叛兵2万余人,史思明才率军稍稍后退。李光弼派偏 将诈降,亲自率军挖好地洞,严阵以待,史思明正在准备受降,突然一声天崩地裂,叛 兵千余人陷入地洞,顿时大乱,唐军乘势出去,杀伤1万余人。史思明留下蔡希德攻城, 自己逃回范阳。李光弼选敢死士出攻,杀敌7万,蔡希德败逃,唐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 的胜利。
与此同时,安庆绪命尹子奇率兵13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唐守将许远向 守卫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的张巡求援,张巡自宁陵率兵进入睢阳城,与许远共同 坚守。二人齐心协力,张巡指挥战斗,许远调集军粮,修造战具,唐军只有6000余人, 但却士气百倍,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作战20次,杀敌2万余人,尹子奇率军回撤。三四 月间,尹子奇再度围攻睢阳。张巡杀牛饷军,士卒感奋,全部出战。叛军见唐军人少, 麻痹轻敌,张巡率军直冲敌阵,杀叛将30余人,士兵3000人,追杀数十里,大获全胜。
此后双方相持于睢阳,张巡命令士兵夜间在城上列队击鼓,作出要交战的样子,叛军一 夜不敢休息,唐军则在白天息鼓休整。如此数日,尹子奇不复防备,张巡率领勇将南齐 云、雷万春10余将突袭敌营,直冲到尹子奇大帐,杀敌将50余人,叛兵5000人,南齐云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险些把他活捉,尹子奇率兵撤围。七月,尹子奇第三次围攻睢阳, 唐军因伤亡无法补充,又无援兵,城中粮食也用完,张巡只好固守拒敌。叛军用云梯、木驴、土囊攻城,张巡随机应变,千方百计破敌,迫使尹子奇做长期围困的计划。由于数月苦战,唐军只剩600人,孤立无援。张巡命南齐云赴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向贺 兰进明求援,但贺兰进明忌妒张巡成功,拒不发兵。叛兵见援兵不到,城中鼠雀都被网 罗以尽,攻城更急,唐军将士力竭不能出战,城遂失陷,张巡、南齐云、雷万春等36将 被害,许远押赴洛阳。
太原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叛军大量兵力,对扭转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唐将郭子仪率兵攻取凤翔,平定河东,肃宗由灵武进至凤翔,会集陇右、安西和西域之 兵,又借回纥兵,收复两京。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进攻长安,李嗣业率前军, 郭子仪率中军,王恩礼率后军,与叛军李归仁交战。唐军初战不利,为叛军所败。李嗣 业袒胸持刀,身先士卒,唐军手执长刀,排阵推进,所向披靡。唐将王难得被敌箭射中, 肉皮下翻遮住了眼,他连箭带肉拔去,血流满面,战斗不止。叛军伏兵又被仆固怀恩和 回纥兵击败,士气沮丧。叛军大败,被斩首6万,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唐军乘胜收复 长安。广平王李俶与回纥王叶护、唐将郭子仪等率军兵进洛阳,安庆绪杀所获唐将哥舒 翰、许远等逃回河北,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圣燕王,史思明由范阳率河北诸郡 兵南下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唐将李光弼在河 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 叛军惊恐。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 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唐将李抱玉、 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 晓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见大势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帝。
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宝应元年(762年), 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
唐军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杀获甚众,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 清河县)取胜。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延续8年的安史之乱 被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唐社会矛盾的产物。由于唐朝社会长期承平,不识战斗,所以叛兵很 快攻下洛阳和长安。然而叛军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妇女、财货,男子壮者荷担,老弱 则被杀死,渐失民心。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日夜纵酒为乐,没有进兵四川,使玄宗在蜀, 太子李亨在灵武立足,组织力量反击。唐将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力阻叛军, 不但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且稳住了战局,为唐军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颜杲卿、 张巡抗击叛军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人千古传颂。
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1973
[我来完善]相关词条:
更多
石灰吟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芙蓉楼送别辛渐望岳赠花卿江畔独步寻花
开放分类:
唐诗,杜甫,古诗词,战争诗
更多 合作编辑者:
530585432、星之学生、我爱听沙沙、_ect、艾芑芑、63485002、wanghao004、674376517、RH306609628、声_超光速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58455 次
编辑次数:72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今天
创建者:pumaomao82
最新动态
百科活动:校园百科编辑赛
活动快报:
百所大学校园百科成功发起
定义我的校园关键词
1不可逆转的时光全文,开头是纳兰容若的诗
那首诗发不上,因为有人回答了,不好意思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的尾巴初次相间,人若孔雀,本能地极尽绚丽,礼貌羞涩地收敛着脾气,绽放美好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久之,孔雀颓废,羽翼渐退,间或,还会转身,留一毛稀,褪色的突兀的屁股,让人逐生尴尬生人如此,恋人之间也不能幸免儿时,读温婉缠绵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是受奸人所害,却也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童话的结局,会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便也认定从此,孟光接了梁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幸福美满,地老天荒可长大以后,看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章节,方约略明白,起初的两情相悦总是美好的,柴米油盐却也造就了纷争烦扰,更不论,性格差异的细枝末节人生若只如初见,愿我们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的刹那心动凝固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欢笑 人生若只如初见,忧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完美的弧线,会诉说对昨日的依恋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时,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故地重游,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情感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实在是令人哑然小时候看红楼梦,从不愿意去碰后四十回不是瞧不起高鹗,而是没办法接受:怎么那么好好儿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变作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后来读书,看到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写在水上的,那些波澜和涟漪,在当时看来是那么惊心动魄,而长江滚滚,它们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流过,终无迹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
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么深情的句子,居然是出自一个男子之手,我想,容若翩跹世间的时候,定是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的。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短处是有的时候过于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比如这一阙,就有点这个毛病。
但有了第一句话,整个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满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没有我,全部是你。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流年似水,世事难料。
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所以才耐人寻味,不管是喜的还是悲的,是自己期待的还是自己拒绝看到的,矛盾和落差给这个世界太多的美丽。 人生若只如初见。
所有往事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不如保留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深情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繁花盛开。
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只是初次相见。潮生潮灭,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所以,如果不能继续,那么,宁愿切断所有退路,愿一切只若初见时般的美好。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但愿再见到你的时候,还有初见时的那份心情。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不是吗? 相信每一个人都对那个自己一见倾心的人永存记忆,记忆中的他或她,或潇洒英俊,风度翩翩;或美丽温柔,似水柔情。
是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得不到原来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可以拥有无尽的想象,幻想中的他或她可以永远美好,永远在镜花水月之中迷幻着醉人的美丽。
哪怕明知道这是自己心生的幻境,却也足够让人沉迷其中。
不明白的是,为何还有许多人竟然还会有再续前缘的想法。
当某天自己原本以为永不会再相见的他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他还算风度翩翩,也还算潇洒英俊,甚至比原来更增添许多成熟,但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找不回自己原来如同小鹿碰撞的怦怦乱跳的心。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心境,失去了便是失去了,永远也回不到从前。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是谁说的?若只如初见,他依旧是往日谈笑风生,风流倜傥的浪子,而我也只是一个天真娇憨不懂世事的少女,若不是他的初次亲吻,也许他也只是个路人,不会进入自己心里,若不是刚好在不懂情感的年龄遇上,也许我也不会轻易的放手,但最终。
遇上了。
还是分开了。
人生。
2描述人终究会死的自然规律的诗句(1)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代诗人 李白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这两句大意是:天地不会说话,但不影响四时的运行,也不影响百物的生长。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们各自按照其自身规律去运动,无法逆转,也无法阻止,这就是自然。可用以说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认为:天有运行规律,人有能动力量。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动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围。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规律
(3)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陶渊明的《为学》揭示了自然规律和人生岁月的不可逆转性。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苏轼)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词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语言精警,形象鲜明,含有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的解体中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描写。试想,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天际突然露出一些曙光,接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把灿烂的阳光洒遍大地,这是何等壮丽啊!在寒风凛烈的残冬里,春悄悄地到来,草木开始萌发,这是多么令人鼓舞啊!---------词句出自《次北固山下》,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3《长歌行》中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作者:无名氏(汉乐府)选自:宋 郭茂倩收编的《乐府歌词》汉代民间诗歌内容: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4关于不能以貌取人的诗句1、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出处: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补》。
释义:
相马者往往因为马瘦而看错马的材质,相人者往往因为人穷而忽略人的才能。这两句说明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因人的地位低下或贫贱而忽略人的才能,以致失去有才之士。
2、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
我因为听信他人的话失去了宰予,因看人相貌失去了子羽。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且能言善辩,但后来被孔子批评言行不一。也有一说,是宰予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不论是什么原因,孔子曾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释义:
不可用人的相貌去衡量人,不能用盛酒的酒斗去测量大海的水。
扩展材料:
不能以貌取人的典故
韦诜择婿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力官手下做事。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正在为女儿挑选丈夫,很久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酉,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回答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站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
韦洗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几许配给他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而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族人都取笑他叫他“碧鹤”。韦诜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作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重望,后来当了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小说的结构对整篇小说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而言,小说如果在结构上失败了,那就是一种彻底的失败。作家重要的不单单是讲一个什么故事,还要看他是如何讲这个故事,就是如何结构这个故事的。小说结构的意义并不一定在结构本身,它的功能取向往往指向小说的意蕴层面。高明的小说家能把普通的故事讲得韵味十足,拙劣的作者常把优秀故事讲得干瘪生硬。晓苏的短篇小说《从前的单相思》(原发《百花洲》2005年第6期,《小说月报》2006年2月号转载),采用双线诗性反转结构,把一个普通的单相思故事讲得有滋有味,意蕴迭出。
一、双线诗性结构的文本解读
《从前的单相思》采用明暗两条线索结构全篇。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形式是不同的,“现在的故事”是采用正面明线线性结构,“过去的故事”是采用虚写暗线横断结构。小说明线按时空的自然顺序把各个情节组成部分连接起来,分成三个自然小节:傍晚招待所王小本见我,晚上南门餐馆王小本见黄蝶,早晨东门花亭三同学早餐。在明线部分,小说通过“我”的视觉叙述了王小本和黄蝶“现在的言行”。小说暗线采用插叙和补叙的方式,通过“我”和黄蝶的视觉叙述了王小本“过去的故事”。王小本“过去的故事”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但是这些故事又是形散而神不散,都是围绕着 “从前的单相思”来叙述王小本过去的片断事件。
小说的诗性结构主要表现在暗线上。这种片断事件连缀的结构形式就是一种诗性结构。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是充满着跳跃性的,而这种跳跃性就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传递大量的信息。《从前的单相思》的结构正是这种跳跃的诗歌形式,小说通过穿插回忆的方式, 把一些似乎不相关的片断故事连接起来,集中表达一个主题。第一节的片断故事有:看看教室,看看竹林,看看球台,主要是对过去“物”的回顾。第二节片断故事有:捡胸罩,占位置,送胖大海,是对过去“事”的回忆。第三节照应第一节的三处铺垫,是对过去“情”的回忆。这些似乎毫无关联的故事片断,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汨汨而来。
小说的诗性结构另一个表现是由三个大致相同的细节组成的细节链。第一处细节是“如果黄蝶也和王小本拥抱的话,那么王小本的嘴巴就正好咬在黄蝶的乳房上”;第二处细节是“好在他们俩没有拥抱,不然王小本的嘴真要咬住黄蝶的乳房了”;第三处细节是“王小本的头果然只达到黄蝶的胸脯那里,我看见王小本的嘴正对着黄蝶硕大的乳房呢”。在这三个具体的细节单元中,它的构成元素是相同的,都是王小本的“嘴巴”和黄蝶的“乳房”。但是它们的构成形态又有一些变化,第一、二处运用假设推理,动词用的是“咬在”、“咬住”,因为这种推理是“我”想象中的情景,其结果是王小本的嘴巴并没有“咬在”或“咬住”黄蝶的乳房;第三处是 “我”看见“咬”的事实了,但动词用的却不是“咬”,而是“正对着”。这个元素大致相同而又有变异的细节链,从总体的情节框架说,它是重复式的细节单元,但是它的每一次重复又都有些变异的内容。
二、双线诗性结构的意蕴诠释
1双线结构的意蕴。在现代小说中,设置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的,一般而言,明线为主,暗线为辅,明线揭示小说意蕴,暗线补充意蕴。所以大多数小说都是集中力量写好正面实写的情节,而让虚写的作为映衬情节来从暗的方面增强明线的主题内涵和艺术信息。《从前的单相思》对明暗线索的处理也是这样。明线实写的故事写得很充分,故事性很强,故事也比较好看;暗线写得很虚很散。小说明暗两条线的关系是互为依存。明线的作用就是结构一个故事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穿插回忆过去的故事。暗线的穿插闪回,即随着王小本暗恋情感的一步步加强和明朗,对明线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黄蝶冰冷的心逐渐温暖起来。所以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纠缠着向前发展。
但是《从前的单相思》对明暗线索跟主题关系的处理却让人感到意外。明线并没有直接揭示小说的主题内涵,小说的主题内涵是通过暗线来揭示的。小说的本意并不在于眼前黄蝶的改变,而在于王小本一如既往的纯真。小说的明线:黄蝶的感情变化,是由王小本从前的单相思引起的,但是黄蝶的这种感情变化并没有揭示小说的深沉意蕴,它的作用是用来反衬王小本古典诗意的纯真,用来反衬王小本从前单相思的珍贵。
小说的这种深沉意蕴,我们还可以从明暗两条线碰撞后发出的火花来进一步领悟。两线碰撞后,可以形成作品的高潮,绽放出绚烂的艺术之花。碰撞越猛烈,作品的艺术震撼力就越强。两条线经过这样的碰撞,小说的情节内涵就不仅仅是l+1=2,而成了l+1>2了。情节内涵一经扩张,它提供给读者思索和体验的内容便不是单义,而是多义,打通了读者丰富联想的通道,广阔、纵深地开拓了读者通过多义的内涵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天地。双线碰撞的艺术变化有两种情况:“正碰撞”和“负碰撞”。两线一碰撞,有的事件可能出现“骤升”,就是“正碰撞”,有的事件可能发生“逆转”,就是“负碰撞”。因此,两线碰撞形成的艺术变化和反差有两种,一种可能出现反转矛盾变化,一种可能出现倍增扩大变化。《从前的单相思》明暗两线的交汇碰撞点,是五号宿舍楼床板上的四个异常清晰的字:我爱黄蝶。经过前几次温馨浪漫的回忆,黄蝶和“我”都感动异常。床板上清晰的字迹表明:王小本过去的爱恋经过十八个岁月的洗礼,经过十八载春秋的磨砺,至今仍然赫然在眼前。明暗两条线索在这里碰撞以后,立即绽放出动人的火花,“黄蝶顿时响亮地哭了一声”,“双手一把将王小本搂在自己怀中”。小说最后的碰撞,产生了明线或者暗线单独起作用所不具备的艺术内涵,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诗意主题:现代爱情的冰冷需用从前爱意的温暖来烘烤,现代爱情的伤口需用从前爱恋的良药来医治。
2诗性结构的意蕴。小说诗性结构的主体表现在暗线情节的运用上,随着暗线情节的发展,小说的诗意越来越浓厚。那些充满诗意的故事片断,有物的古朴,有事的温馨,有人的痴情,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凝结着浪漫情怀,表达了特定的情思,王小本对黄蝶的爱恋之情在这一事一物的叙述中款款流动,扑面而来。那些充满诗意的生活片断,在王小本的侃侃回忆中,像温柔而缠绵的细雨一样,敲打着我的心,更敲打着黄蝶的心。黄蝶“眼睛一亮”,黄蝶“微笑着”,黄蝶“激动地说”,黄蝶“心里陡然有了一丝暖意”,黄蝶“眼圈潮红了”,黄蝶“响亮地哭了一声”,黄蝶“双手一把将王小本搂在了自己怀中”。黄蝶被感动了,黄蝶被滋润了。王小本从前的爱恋,滋润着当代枯黄的爱情,滋润着读者的心。
诗性结构的另一表现就是典型细节的复式叠加。《从前的单相思》在三小节里安排了三个构成元素相同的细节,构成了一组重复的细节链。这里的“重复”仅仅是现象,而变异出新才是真正的实质。这种变异重复,实际上体现为一次次新的进展,一次次新的升华,一次次变化了的新阶段,一次次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变异重复之所以有这种艺术力量,就是在于它透出了并不重复的新的艺术意蕴。第一处“王小本的嘴巴就正好咬在黄蝶的乳房上”,是在“我”和王小本拥抱后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的实际意义就是突出王小本的矮,并不包涵其他深沉意蕴,所以用动词“咬在”,就显得比较冷静。第二处是“好在他们俩没有拥抱,不然王小本的嘴真要咬住黄蝶的乳房了”,这是“我”看见王小本和黄蝶在南门餐馆站着时产生的联想,这一次与第一次比就有点情趣了,这是“我”“怀着找乐的心情”产生的联想,所以用动词“咬住”,颇有一点搞坏的味道。第三处是“王小本的头果然只达到黄蝶的胸脯那里,我看见王小本的嘴正对着黄蝶硕大的乳房呢”。这一次是我被感动后看到的真实情景,所以不用“咬”这个有点搞坏的动词了,而用了一个“正对着”,这样使用动词既达到了写实的效果,又渲染了动人的气氛,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一种圣洁之感。《从前的单相思》用三个构成元素基本相同的细节,进行三次变异重复,获得三次螺旋式上升,逐步由可能的结果发展到已然的结果,从而完成了诗意的建构,渲染了从前单相思的纯粹珍贵。
杨大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这个问题很大,要是详细解释的话,可以写一篇长的论文。这儿简单的说说吧。
杜甫前期的诗歌(40岁以前),诗歌大多写的是山川的雄奇壮阔,抒发自己的感慨。从长安十年开始,他的诗歌开始转向老百姓,《兵车行》是他第一手描写老百姓的诗歌,在《自京赴奉先县咏坏五百字》中渐渐的形成的他诗歌“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风格,后来的诗歌包括“为官陷贼”西南漂泊 等时期的诗歌 笔触都关注百姓,但心中又放不下统治者,所以心中有一些矛盾。
1可以表现苏轼的情感的诗词
最佳答案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
2苏轼的爱情诗句1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2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 苏轼《贺新郎·夏景》
3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4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 ——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5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6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 苏轼《贺新郎·夏景》
7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苏轼《江城子·记梦》
8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江城子·记梦》
9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
3苏轼对爱情的诗词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
数峰青。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苏轼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有哪些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释义: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2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鹊桥仙·七夕》
释义: 相逢之时对饮直到酩酊大醉,这续的是前缘,醉后却依然免不了酒醒,各自上路亦如风吹雨散,又该去往何处。
3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结发为夫妻》
释义: 如果我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如果不幸死去,也会永远地思念你
4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苏轼《贺新郎·夏景》
释义: 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5: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释义: 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
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
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5苏轼表达感情最复杂的诗是那一首苏轼诗歌的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36633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
春容。”(《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
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
(《获鬼章二十韵》)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
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后村诗话》)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
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
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
6对苏轼和他的第第诗句感情深诗句1、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以为必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给苏辙,很感人(题目好长):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沪弧高旧薨搅胳些供氓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最是情深意切。这是诗,若论词,当数《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刚刚开始追他的时候可以用这个。
寻觅
众里得寻千百度,
芳踪遍布谁属吾。
蕊芬含羞体贴柔,
德才志同两心顾。
诗意:众里寻她千百度,芳踪遍布,谁才是我生命中的那一半。寻觅散发芬芳的花蕊,希望那含羞欲放的娇颜能百般温柔体贴,如果德才兼备,理应志同道合的两心相惜,并相濡以沫。
已经是你女朋友的时候往床上进军吧!
心恋
林立刀兵雨后笋,
繁花和风春不尽。
喁喁私语恋长空,
鸿羽飘絮情诗信。
诗意:情场如战场般林立刀兵,但不死的心犹如雨后春笋,不息的追求终会享之不尽春天的和风与繁花的交融和谐。如燕子般自由飞翔在蓝天喁喁私语,半空中飘来的一片羽毛就是浪漫的情诗与信物。
呵呵,爱他一生吧。
痴
坠网迷困死胡同,
尽管荒唐不自醒。
包容全部甘付出,
愿做痴男倾全情。
诗意:坠落情网迷糊的被困在死胡同里,尽管有些荒唐却仍不愿醒悟。包容对方全部缺点,甘愿付出此生全部,愿做一位痴男倾尽全部爱情。
恩恩!你可以让她笑啊。呵!
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生死相许。
叹尘寰,爱几相识?
为何英雄难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人独爱英雄;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不相识;
千里共婵娟,
共剪西窗烛;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数往矣,
今难复归!
待等沧海成桑田,
几家欢乐几家愁;
随缘逝去,
随遇而安。
问世间,情为何物?
生死誓相许。
山无棱,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海无水,万物灭,
才敢拒伊去!
这个虽然是很多人知道,但背下来…恩。。要用功啊!
有情人忠诚眷属……
《示儿》通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盼望统一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统一后“喜欲狂”的思想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