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是有什么心理问题?,第1张

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可能涉及到多种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精神疾病:母亲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她对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导致母亲在情感上与孩子产生隔阂。

2 心理创伤:母亲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了某些心理创伤,如失去亲人、遭受性侵犯等,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她出现心理防御机制,远离情感和亲密关系。

3 个人困境:母亲可能面临着一些个人困境,如婚姻破裂、失业、财务危机等,这些困境可能会引发她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感,从而影响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4 情感失控:母亲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比如说愤怒、厌恶等情绪,从而产生对孩子的不满和反感。

需要指出的是,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意味着母亲有心理问题,但是建议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克服困难,加强亲密关系。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初三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初三作文1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陪伴我一生,让我更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记得前一个星期下午,天气灰蒙蒙的,时不时下起了小雨。这好像就意味着今下午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来到教室,我看见了老班,像射箭一样射到了老班面前:“班主任,成绩下来了吗?”我在那皱着眉头问道。“没了”。不知是谁的声音打断了我和老班的对话。“要下午5,6点才知道。”这又是谁的声音我更不知道了。似乎这班上我现在除了认识老班谁也不认识。此时此刻,我的心像刚跑完步的运动者怦怦直跳。一会儿,老班们去开会了,愿意等成绩的在教室里等着。不愿的自己回家。我在教室里等了3,4个小时。老班终于回来了。我看到了成绩单,天哪,我当时的心情如晴天霹雳,将我的心劈碎了。我知道成绩后不敢回家,想到了很多,在我期末考试的复习期间,母亲总是默默的陪复习到很晚,当我口渴了,母亲总是第一时间将水递到我手里。你们可能说这只是因为是期末考试母亲才会这样,错了,我的母亲在什么时候都会这样默默奉献,即使他明天要上早班!想得越多,不知不觉得到了家门口。我试着几次拿起手敲门。但我心里像有小虫子再爬,害怕极了。正当我准备再试一次的时候,母亲将门打开了。母亲见我两眼又红又湿润的,说道:“你又没考好吧?”我听了,又留下了眼泪。而母亲只是在旁边小声说道:“这次考差了没关系,你得知道要努力!”母亲说了很多。我知道母亲心里很伤心,因为我一到期末成绩总会考得很差,但我的母亲从不斥责我,而是鼓励我,他从不将伤心的表情从他那张慈祥的脸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我那伟大的母亲。不知怎么,我又陷入了思考:我从今以后要吸取教训,不马虎,在课堂上认真……我要用我的成绩将妈妈心里的伤心赶走!

 妈妈,在人人茫海中我遇见了你,我要感谢你,感谢有你,让我生活在快乐世界里!

我的母亲初三作文2

 我的母亲是一位来自江西老区的普通女子,我们从她消瘦又略显苍老的脸上,一眼就能看出她曾经历过的沧桑。

 那一年,初中刚刚毕业的她,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困难,为了让弟弟妹妹能受到比她更好的教育,毅然选择了离家外出打工。几年后,她在上海的一家台资企业,结识了同样来自江西老区的父亲。也许是老乡的原因,他们由最初的互帮互助,到最后结为终身伴侣。

 那时的父亲,正处于他的人生低谷期。由于文化低又没有一门像样的技术,情绪十分的低落。是母亲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温柔,鼓励他要自强,并和他一起制定学习目标。自那以后,父亲开始了他的人生新的一页。由于母亲的督促和不断的鼓励,父亲最终成了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收入也有所提高,并且携带母亲和我落户了昆山。

 尽管每天上班都是早出晚归,尽管每个星期只有一天休息,母亲还是不顾劳累地努力学习。我上初中之初,一直伴随在我身边的爷爷奶奶,由于要去叔叔家照料我那出生不久的小妹妹,为了照顾家里,母亲毅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报考了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员,并于优异成绩被录用,几年来,由于她的敬业、努力,已经升任了部门主任。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学启蒙开始就努力学习,荣获过苏州市和昆山市的阅读之星,还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之后,面对学科多、作业多的强大压力,我曾一度陷入彷徨之中,又是母亲用她那母性的慈爱,对我循循善诱,使我很快就走出了困境,重新振作了起来。

 母亲常说,一个人穷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志向。勤劳、朴实、肯吃苦,是上天赋予我们农民的本性。只要我们肯吃苦,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这种言传身教,我才在后来的学习中,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再一次成了班里的学习尖子。

 我爱我的母亲,爱她的善良、她的慈爱、她的勤勉、她的执着。

我的母亲初三作文3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便有多少种礼物。我的青春中,最珍贵的礼物便是母亲的一根白发。——引子

 南方的春天,总是阴晴不定,如同我的心情一样时好时坏。我如同火药桶一样,只要一点点火星,就能将我“引爆”,母亲便是将我“引爆”的人。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和其他的母亲一样,她十分关心我的学习生活,甚至有些啰嗦。每天,她总是说:“快点写作业!”,“该复习语文了!”虽然是关心我,但同时也打乱我自己的学习计划,令我十分烦躁。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对她怒吼:“别烦我!我有自己的安排!”说完,便冲入房间,摔上门,留母亲一人呆在那里。

 从那以后,我很少与母亲说话。每次她刚张嘴,想说什么,但看见我不耐烦的表情,却又咽了回去。

 一天,我从学校回来,找母亲要吃饭的钱,发现她坐在阳台上睡着了。刚想把她叫醒,但不知怎么,我并未这么做。

 我轻轻走近母亲,看着她那熟睡的脸,她的面庞不再那么红润,她的秀发不再那么乌黑。岁月无情,它在母亲的脸上留下皱纹,染白了母亲的黑发。

 我突然看见母亲的肩上有一根白发。我轻轻将它捏起。看着它,我突然有想哭的感觉。原来,陪我走过青春的,是母亲的一根根白发啊!在这青春时光,我冲动易怒,而母亲却包容我,默默忍受我的怒火。她对我的爱,凝成了头上的白发,陪我渡过青春的河。

 南方的天,又开始下雨了。那是上苍被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感动而流下的泪水啊!

 我走进房间,将这一丝白发放进盒中珍藏。它不再是一根白发,而是母亲在我的青春中,给我的最好的礼物,那便是爱。再这白发的陪伴下,我安然走过青春时光。

我的母亲初三作文4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记

 人常说:“母爱是最伟大的!”,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体现在孟母亲的身上,更体现在我国所有母亲身上。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母亲虽不对我百依百顺,但对我的爱却是无微不至,在我心里“宠爱”、“百依百顺”……词语并不是褒义词,而是一些贬义的词语,讽刺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极端溺爱,而我的母亲对我,更多的是严厉、严肃、甚至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如果知错不改,母亲会痛打我一顿,但是母亲也并不愿意打我,但谁让我是那种只有挨打才能接受教训的孩子?

 对于我的学习,母亲几乎是不管不问,因为在母亲心里,“自觉”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全靠催促、监督是于事无补的,所以我从小就养成了自觉的好习惯。

 母亲更多的是叫我怎样做人,叫我怎样做事;叫我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母亲认为这些远远比学习更重要。

 我不敢说母亲是什么,因为那些华丽而婉约的形容词,言尽了它的伟大,我只能说,面对着责任谱写的事实,哪怕再奢华的语句,那也是苍白无力的。

 同样,我不敢说,我的母亲有多么的伟大,但我会记得,风雨中那永不褪色的红伞,餐桌上,那香喷喷地丰盛的晚餐;日光灯下,那永远忙碌的身影;月色朦胧中,那暖暖的教诲。

 我生活在母爱的荫庇下,我虽说不出“母亲,我爱你”,但我会默默地记得这一切。也许这比一切妩媚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在那份无私而纯粹的母爱面前,一切的权威都是那么的渺小,他想一片散落的阳光,暖着新房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我的母亲,我只剩下了感动与感激,母亲,你辛苦了!

我的母亲初三作文5

 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是的这充分的形容出父母的伟大,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母亲给予我们得爱是无微不至的,母爱是不需要回报的。母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时时刻刻温暖着我的心,母亲的爱也想那汹涌的波涛,天天拍打着我的心。

 记得那次考试,我居然考了个79分。放学了,伙伴们都兴高采烈的回家了,我却慢吞吞地整理好书包,“金豆豆”在眼眶里直打转转。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挪回家。比起往日,书包好像重了好多。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着,似乎在嘲笑我;路上的行人也好像在用鄙视的目光打量着我,发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我眼前尽是老师为我复习功课的身影,尽是父母期待的目光,尽是同学们的讥讽和嘲笑……一切的一切,使我无地自容。终于到家了,妈妈看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什么都明白了,她柔和地安慰我,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男子汉跌倒了没关系,就看你有没有爬起来的勇气。接着,妈妈还帮我分析了题目,告诉我解题思路。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明白了失分的根源,妈妈也舒心的笑了。啊!母亲把无私爱献给了我们,我们才能在保护伞下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

 在我几个月的时候,妈妈就为我每年都照相,光影集就五个。妈妈为我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每年都坚持带我去照相,等我长大后一定是一笔精神财富。我想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为我付出这么多。妈妈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等我长大后我一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让您好好享受晚年。

 母亲啊!你为我操劳了一辈子,银发如雪,可你在我心目中仍是那么青春靓丽,母亲啊!您长满老茧的双手有我快乐童年的见证;斑白的双鬓有我成长的足迹。

 谢谢您母亲,一生和您相伴是我最大的福气儿子爱您!

我的母亲初三作文6

 不知何时起,不再愿意听从母亲的教导;不知何时起,不再愿意服从母亲的期望。我肤浅地把母亲理解为一间老屋,她会给我以童年的遮蔽却无法再提供新的风景。我幼稚地把母亲诠释成一本平淡无华的书,无需感情的付出便可读懂。

 然而,我错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要在外小住几日。当我满身疲惫地跨进家门,没有人上来关切地问寒问暖;当我不小心打破一个杯子,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当我学习到深夜,没有人轻轻地提醒我时间已晚;当我清晨一觉醒来,没有人催促我快起床吃饭。这些往昔看来琐碎至极的事情,在今天却成了我回忆母亲的细节。当电话铃声响起,我飞似地冲过去时,我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当我急着要去眺望整个世界时,却忽略了一直在我身后眯起的眼睛。当母亲偶尔离开我几日时,我才大悟:我驶不出母亲的长河。

 我何时长出第一颗乳牙?我何时刚刚学会爬?我何时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些我不屑一顾的过去都清晰地留在母亲的眼底,等待我去放大。

 母亲把我看成一本她的著作,字字都用心血写成;母亲把我看做一台手工制造的机器,保留着写有我一切的图纸。母亲把我看做是她的一切,所以她过分地关注我,关注我的每时每刻。

 母亲爱我,在马路上她会走外边,害怕我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擦伤;在河边时她走里边,害怕我不小心掉进河里。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害怕,她害怕我会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人生的路上不能一味地以别人为圆心,那会迷失自我。但我知道我永远也走不出与母亲构成的同心圆,那圆心就是母亲对我的爱。

 请容我好好地孝顺我的母亲。我不想等到那个猝不及防的刹那,当温柔的目光与折断的翅膀一起掩在铁门的那一边时再来后悔。

 我爱我的母亲,因为我的母亲爱我。

我的母亲初三作文7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直到感觉你的发丝,有了岁月的痕迹,直到视线变得模糊,让我们形影不离……”

 真的害怕来不及,真的好想时刻偎依在你的膝下,伴随 在你的左右,继续小时我的那份调皮与你那温暖的斥责。真的怀念那是坐在你的膝上和你一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与那种倾听你轻柔的哼唱慢慢被你带入梦乡的感觉。因为有你,儿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甚至是生病躺在床上而被你唤起吃药,也让我感觉是那么的甜蜜和幸福。

 后来渐渐长大了,因为对知识的渴求,不得不远离你的视线。开始了每周五天在距家很远的地方上学,两天的周末便使我倍加珍惜。两天的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又要上学了,粗心的我没有感受到天气的变化,穿的很单薄就走了。到校的第二天,天气阴云密布很快便下了雨,冻的瑟瑟发抖的我趴在课桌上后悔没有多拿件衣服,又想到这么远的路就是母亲想为我送衣服也无能为力,山路是那么的远,又不通车……猛然间抬头,却发现你满身雨水站在我面前,看着你的样子我心痛不已。为了这件衣服,身体单薄的你,走了那么远的路,又淋了一身的雨水,肯定又要感冒。晚上躺在床上好担心你,好想回家看看你,但是如果这样,你一定会生气的,以为在你看来,你的一切都只是“小事”而已。

 母亲,十多年的光阴是如此的快,我不知不觉竟偷走了你昔日美丽的容颜,却带来无数的皱纹,我偷走了你乌黑的秀发却带来无数的银丝,我熬干了你的心血,耗尽了你的青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的,无法报答。母亲,如果有来世,我们一定还做母女,到那时我们换换角色,让我来呵护你的容颜和秀发,让我来报答你的无尽的爱。

母亲爱孩子,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孩子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比母亲更亲。可是,有些孩子却恰恰相反,他们觉得母亲不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会去感谢母亲对他们的付出。他们与母亲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疏远,最后,形同陌路。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事情都不由地觉得惋惜,很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会如此狠心?

那孩子与母亲疏远就一定是孩子的过错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这样一对母子,母亲为儿子教 育儿 子可以说的是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儿子也是从小乖巧懂事,学习优秀。随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母亲却发现儿子渐渐地在疏远她,对她的态度也日渐降到了冰点以下。这让母亲困惑不已,数次想要与儿子交流、谈心也被儿子淡淡的一句:"没事,很好。"而敷衍过去。

儿子冰冷的态度,让母亲几近崩溃,于是托好友帮助,找到一位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这位专家先后与儿子进行过三次交谈,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因。于是找这位母亲求证,得到证实后,心理专家叹息道:"都是孩子儿时的一些尽力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这对母子有过这样的经历, 儿子小时候,妈妈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一周可能只能见到妈妈一两次 。而当妈妈回家时,儿子会非常开心,这位母亲也会在每次给儿子带回小礼物。只是在儿子犯错时, 她往往控制不住情绪,愤怒时就会责打儿子 。而且, 这位母亲有在别人面前批评儿子,议论儿子的习惯。

第一种经历:跟妈妈不经常在一起

两个不经常见面的人,哪怕是亲人,关系也不会多么亲近。 尤其是一个母亲,不经常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就算每次见面表现得再亲热,也无法阻止时间对 情感 的消磨。久而久之,孩子长大了,对一些物质的给予会失去兴趣,儿时因为没有陪伴而出现的 情感 缺失也会表现出来,跟母亲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第二种经历是:被母亲责打

情感 的裂隙一旦出现就不容易弥补,尤其是孩子已经有了心结,而母亲又浑然不知。孩子不会轻易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委屈。很多时候,有些事母亲不知道,孩子不表达,隔膜就此产生,导致母子关系越来越糟。

比如, 随意的责打,这种行为对感情的伤害是巨大的 。也许母亲只是为了让孩子改掉一个坏毛病;也许母亲只是想让孩子作业写快一点;也许母亲只是一时气愤而随手一挥。

这些行为在孩子心里只会有一个结论:母亲不爱自己,自己做得好只是让母亲觉得脸上有光,自己只是一个工具。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很难挽回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呢?

母亲要把孩子看做大人,用朋友的态度去跟孩子交流,但是一定不要过于"形式主义",孩子不傻,你能一眼看透你的孩子,孩子也能瞬间分辨出你是否真诚。做不到真诚就不如不做。

及时的沟通可以提早化解矛盾,至少不会使矛盾激化,故事中的母亲犯了两件十分严重的错误:

一定不要在背后议论、批评自己的孩子; 没有注意到孩子最开始的变化。 父母在孩子眼中是强大的,是无法反抗的,他们是弱势群体。所以,孩子一般不会跟父母抱怨来自父母的不快和委屈,他们只会深深地记在心里。

总结

当看到一个孩子和自己的母亲形同陌路,这已经是很难改变的状态了。很多故事里会说,当有一天孩子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幡然醒悟,与他们重归于好。

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情节是很难出现的。哪怕孩子将来也做了父母,也不会因为自己体会到做父母不易而彻底原谅自己的母亲,他们只会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所以,避免孩子与自己变成陌生人,就要从孩子小时做起;从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小事做起,切不可任性、随意。

这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悲痛的是,一条生命难以挽留的逝去;欣慰的是,另一条生命将因逝者捐献器官获得生的机会。

2013年6月1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批准了河北等6个省份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截至2017年7月,我省累计捐献器官57例,57名捐献者无偿捐赠了170个人体大器官。

石家庄退休职工孙萍是捐献者之一。她于今年7月29日离世,捐献了两个肾脏和一对角膜。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悲欣。

1

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8月12日傍晚,省水利工程局家属楼。

房门打开,胡子拉碴的陈元,转身陷在旧沙发里。这栋一室一厅的老房子里,如今只剩下他了。

回想母亲离世后的第一个傍晚,陈元说,他送走了前来帮忙的亲朋,一个人在房间收拾母亲的衣物,天色慢慢暗下来,打开灯,“突然觉得很空,突然意识到,妈妈是真的走了。从此以后,这世上就剩我一个了。”

7月29日,57岁的母亲孙萍离世。在这前后,25岁的陈元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间。这段艰难,从激烈反对母亲捐献器官到协助母亲办理捐献手续,历经1年。

2015年10月2日,55岁的孙萍因晕倒送医。经查,她患有脑胶质瘤,难根治易复发。

当年11月,孙萍第一次手术出院。她把陈元叫到跟前,平静地说,打算走后把器官捐献了。

母亲的话让陈元甚至有点恼怒。他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尽管他从医生那里得知,母亲康复的可能性很小。但情感上,他很难接受母亲的选择。

传统观念的障碍,直系亲属的反对,是目前人体器官捐献面临的主要障碍。

根据国家《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公民生前未明确反对,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器官,捐献流程才能启动。公民本人有书面意愿捐献的,其后仍有权撤销,而且在其死亡后,其直系亲属不同意捐献的,也不能捐献。

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眼里,孙萍是非常合适的潜在捐献者:脑部疾病,不影响大器官功能和质量,个人有捐献意愿。

2010年3月,随着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类似孙萍这样的潜在人体器官捐献者及家属,会成为其工作对象。

任贵军就是全省50多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中的一个。他原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现在是河北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中的一员、省三院器官捐献办公室负责人。

协调员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区域内的各级医院做协调和沟通工作,对象是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造成深度昏迷或脑死亡,死亡无法避免且人体器官不受影响的患者及家属。

和当医生时得到的尊重不同,改换身份后的任贵军面对的大多是拒绝,偶尔还会遇到患者家属的推搡。

河北省红十字会业务部副部长牛志强介绍,在全省57例器官捐献案例中,仅有几例捐献者家属同意接受采访。“这可能也源自患者家属对器官捐献工作的不了解,所以有不理解。”石家庄市红十字会业务部副部长翟璘认为。

翟璘也是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这些协调员还肩负着一项职责——宣传,到基层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的政策,以及潜在捐献者的发现与沟通。

孙萍早有捐献器官的想法。

2015年12月,陈元的父亲在脑出血昏迷了10个月后离世。孙萍就多次念叨,没来得及捐献老伴的器官,烧了也就是一把灰。他们当时不知道和谁联系。

通常的捐献过程是,一线接诊医生发现潜在捐献者病例,会和家属简单沟通,家属有意向后,由协调员介入进一步工作。也正是他们的推动,才有了孙萍看到器官捐献的介绍,并主动提出捐献。

河北省红十字会业务部副部长王燕京介绍,近两年,到省红十字会咨询捐献器官的人明显增多。最近还有一名60多岁的老人前来咨询,并填写了捐献角膜、器官和遗体的三份登记表。

2

他决定尊重母亲的心愿

今年4月初,孙萍脑部肿瘤复发。

陈元眼睁睁看着母亲从行动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主治医生告知他,母亲头部的肿瘤再次长大到1厘米,已经不具备再做手术的条件和价值。

死亡即将来临,这一点,孙萍很清楚。

陈元越发感到一种恐惧。失去父亲后,他怕母亲也要离去。

孙萍陷入深度昏迷前,陈元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让母亲的剩余时间,过得好一点。他甚至没有注意母亲说过,“说不定有人能用上我捐的器官,那样别人家的孩子就不会像我的孩子一样没有爸妈。”

陈元想不起那段时间的细节。母亲生病前他就一直负责买菜做饭,母亲再病后,他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希望母亲吃得下的时候多吃一点。

进入5月,孙萍时时陷入昏迷,一次清醒后,陈元凑过去问想吃点什么,孙萍却挣扎着说:“我不行了,我要捐器官。”

那一刻,陈元突然理解了母亲。他想的一直都是自己,母亲想的却都是别人。他决定尊重母亲的心愿。

在担任肝胆科医生期间,任贵军见多了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满怀期望却走向绝望。他的一个朋友,40多岁患有肝衰,在等待肝源的过程中,不到半个月人就没了。

像孙萍这样,生前有明确捐献意愿,并自行签署器官捐献登记表的捐献者,少之又少。

这样的生前主动捐献者,总是让工作人员肃然起敬。

翟璘说,他曾准备给一名27岁脑外伤患者的家属做协调工作。当时,自己准备了一肚子的政策,谁知,还没开口,家属却主动提出,能救人,捐了吧。让翟璘动容的是,捐献者是一名独子。

截至2016年,官方公开的数字显示,我国的人体器官捐献率为百万分之298。目前,以省三院肝胆科的实际病患需求,器官的供需比为1:30,多数患者可能在等待中失去生的机会。

5月,在病床上,孙萍签字同意死后捐献一对角膜、一个肝脏和两个肾脏。但完成这个捐献,还要评估捐献者的器官质量。

不是所有的捐献意愿都能实现。

当孙萍签字后,捐献信息会录入人体器官捐献者登记管理系统,一旦达到待捐状态,由捐献者所在的医院进行医学检查和评估。

但对捐献者的抢救,并不会因此而放弃。任贵军经手的案例中,不止一次发生过捐献患者转院到省三院经过抢救,恢复了部分功能。其中一个脑出血捐献者,经抢救后睁开了眼睛。

还有的患者因所患的疾病会对器官功能造成损伤,也不能捐献。

6月,孙萍转入具有人体器官移植资质的省三院,时时陷入昏迷。针对孙萍身体的各项评估也同步开展。

原则上器官捐献者的年龄不超过60岁,翟璘介绍,石家庄有一例捐献者62岁,器官非常健康,但这样的案例相对罕见。

最终,经过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和临床医生的评估,孙萍的两个肾脏和一对角膜具有捐献条件。

很多人不愿意捐,少数捐献者可能不具备捐献的条件,这就是现实。

河北省累计捐献器官57例,捐献了170个大器官。其中石家庄市完成了36例,捐献了108个人体大器官,供给了97个患者。

57条生命在面对无可回避的死亡时,用余温,擦亮了170盏素不相识的灯。

3

暗下去的是长度,亮起来的是宽度

7月末,孙萍的情况越发恶化,有时候会认不出亲人,肢体也出现偏瘫。孙萍因陷入昏迷被转入ICU,她的世界只剩了一起一伏的呼吸机。

尽管知道死亡离母亲很近了,陈元还是希望这一天来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7月28日下午,陈元刚从医院回到家,他害怕的电话来了。医生通知他,母亲的情况不是很好,开始准备器官捐献。

截止到此时,还没有人知道,孙萍即将捐献的器官到底捐给谁。

这是决定器官捐献社会信任度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陈元来说,母亲捐献的器官要公平地分配到最需要的人手里,这才不违背捐献者的初衷。

此前,中国青年网社会调查中心对4万多民众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有618%的受访者填写因“不信任捐献体系”而不愿意捐献器官。

其实,我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定,来约束和完善移植和分配人体器官。

2013年9月1日实施的《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要求,所有器官获取组织必须将获取的器官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进行分配。

任贵军介绍,每一个捐献者的捐献信息都会上传至该系统,本着本区域优先原则,参照年龄、紧急程度等原则进行自动分配。

根据卫生部官网信息,全国具有人体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100多家,河北共3家,分别是省二院、省三院、解放军281医院,其中省三院可以进行肝脏移植,省二院可以进行肾脏和心脏移植,281医院可进行肾脏移植。

对于陈元来说,他即将面对另一个选择:是要确保捐献的器官质量完成母亲心愿,还是继续用药延长亲人的生命。他必须选。

目前国际医学界界定死亡分两种,脑死亡和心死亡。

孙萍此时只能借助呼吸机维持生命,省三院医院专家组根据相关指标判断其已进入心死亡状态,可以启动捐献程序。这就需要家属签字同意终止治疗后,由医护人员去除辅助患者维持生命的呼吸机。

陈元不愿意回忆那一晚。

斟酌许久,他把目光移向窗外:如果抢救,要打肾上腺素,并不能改变孙萍因脑部肿瘤进入弥留状态的结果,但会破坏肾脏功能,孙萍的心愿就不能实现了。

没有人知道陈元这一夜经历了什么。

7月28日晚,陈元在放弃治疗决定书上签字。陈元没有说,但目睹这一切的翟璘描述,母子离别的时候,陈元非常悲痛,充分说明了他们母子感情相当好,也可以看出他做出支持母亲决定的巨大决心。

几乎是同时,一路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通过血型等关键因素匹配受捐者,器官摘取后的存活时间有限,所有的工作必须提早准备。

7月29日9时34分,孙萍被撤掉了呼吸机。14分钟后,这位57岁的捐献者悄然离世。

等候在一旁的医护人员其实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30分钟内孙萍有生命迹象,马上开展抢救。相反,则是摘取孙萍捐赠的器官。

翟璘和任贵军作为协调员的另一个工作内容,要在手术室完成:见证器官获取的整个过程,以保证捐献者的意愿得到准确执行。

这一个多小时,陈元一直坐在手术室外楼道的水泥地上。

11时左右,他看到一个人从手术室出来,拉着一只蓝白相间的小箱子,匆匆离去。仿佛有滚轮在地上发出摩擦的声音。他一动不动,死死盯着那个箱子,直至消失。那里装有母亲的两只肾脏,将远赴山西分别移植到两个陌生的身体里。

陈元不知道他们是谁,但知道母亲的生命截出了一小段光,暗下去的是长度,亮起来的是宽度。

从混沌不知到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与地坛的一次次邂逅,母亲的一次次寻找,都让作者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用心,母爱的苦难、无言、坚忍,从而从对地坛的感情转而对母亲的怀念,升华文章的主题。

《我与地坛》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而是给她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在母亲逝世后,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亲的角色定位。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母亲的“活法”,其实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762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