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
一、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三、描写的角度:
(1)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方面。
(2)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方面、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方面。
(3)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环境(景物)描写等方面。
四、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首尾呼应;设置悬念;运用巧合;埋设伏笔;前后照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衬托;对比;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声)写静、以静衬动〕;详略得当;以小见大;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景抒情;联想与想象;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等。
五、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对比、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互文、通感等。
六、文章的结构形式:
①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
②递进。
③并列。
七、文章的线索:
(1)所谓“线索”就是贯串文章始终,牵出文章主旨的线索人物、线索事物。
(2)线索有:以人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以所见所闻为
线索、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等。
八、关于“记叙文”的有关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三人称(他、她、他们)。
4、记叙的线索:
①以时空转移为线索。
②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③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5、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常常辅之以议论和抒情。
△议论:起揭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抒情:在叙述和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6、记叙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性格等。
九、关于“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的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按说明的语言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
②递进式。
4、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摹
状貌、作引用等
5、说明文的科学性:
①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
②说明文语言的运用要求:准确、简明、周密。
△准确(先决条件):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
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
△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罗嗦,不含糊,用精炼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
△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
击。
十、关于“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①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②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③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等。
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2、议论文的语言(和记叙文的语言相比)要简要概括。
3、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十一、关于“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①标题:引标、主标、副标。
②导语:是新闻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放在主体中,也可放在导语和结尾部分。
⑤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暗含在主体中,有的也可无结语。
十二、关于“小说”的有关知识:
1、小说的分类(按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主要要素)、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形象描绘;外貌和心理描写;行动和对话描写;正
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4、小说故事情节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5、小说的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十三、关于“戏剧文学”的有关知识:
1、“戏剧”的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分: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③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和童话剧等。
④按篇幅规模分:多幕剧和独幕剧。
2、戏剧文学(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
想性和艺术性。
(1) 剧本的两部分:
①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
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
②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戏剧文学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它的集中性的具体体现。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剧本的情节结构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
△ 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精炼、含蓄,便于激发
人们的想象;明朗动听,琅琅上口,清亮入耳。
十四、关于“书信”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书信”的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时间)的写法和格式。
阅 读 赏 析 题 指 导 概 要
一、 赏析的格式;
角度+例句+作用(找准角度、举出例句、分析作用)
二、找准角度:
1、从词语妙用入手:
语体色彩:运用专业术语说明。
感情色彩:爱憎分明,褒贬明显。
动 词:精当、形象
形容词:形象(从形状、色彩、光泽、质地……)
副 词:范围、程度、猜测(修辞、限制)。
重叠词:用语亲切、口语化……
2、从修辞手法入手: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具体,富有表现力。
排比、反问:增强语气、语势。
反复、对比:强调、突出作用。
引用:言简意赅,概括性强。
设问:设疑问,激发思考。
反语:讽刺,否定。
3、从表达方式手:
叙议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说明描写:形象生动,激起阅读兴趣。
描写抒情:表情达意,寄寓情感。
4、从句式变化入手:
双重否定:语气强烈。
整散结合:行文活泼,起伏跌荡。长短结合,短句张力。
增强语气、语势。
突出中心,脉落分明。
被动句、“把”字句:叙述连贯性。
5、从论证方法入手:
道理论证:深入浅出,透彻明了。
事实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说服力。
6、从说明方法入手:
列数据:准确,具体。
列图表:清晰明了。
作比较:强调突出作用。
打比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从层次结构入手:
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铺垫伏笔:设置悬念,构思精巧,情节曲折。
高潮处理:戛然而止,艺术想象空间;出乎意料,增强效果。
排比段落:增强语势,突出中心,脉络分明。
递进段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重章叠句:回环结构;一咏三叹,音韵和谐。
8、从写作技法入手:
虚实:虚实相间
动静:以动(声)写静
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疏密:工笔刻画(浓墨重彩)、简笔勾勒。
大小:以小见大
正反:正面刻画、侧面烘托
宾主:反客为主
首尾: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明暗:两线交错,构思精巧
9、其他:
环境描写:营造气氛、烘托心情
多种感觉写景:立体、多层面展示景物,抒情。
托物寓意:抒情、喻人、明志
细节描写:刻画入微、突出品质
哲理句:富于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结构句:承上启下(过渡)、一线串珠、统领下文,归结上文。
我:线索、烘托、真实
他:便于刻画、描写
你:亲切
(小孩:真实、纯真)
抒情运用:直接、间接结合;以情感为线索贯串全文。
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主要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情感变化,欲扬先抑;借助背景,总结升华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符合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个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从文中找到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对白杨树有了整体认知,白杨树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再体会开头的境美,对黄土高原下的白杨树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前后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2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朗读不仅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比如“力争”“绝无”“一律”“绝不”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休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体会白杨树神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四个反问句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深刻体会到白杨树的精神和意志。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赏析语言、涵咏语言,在朗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师生的语言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达到“师生一心,教学相长”的理想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华丽的服装需要珠宝的点缀,以显其高贵;出色的文章需要修辞的装饰以闪出亮丽。灵活地运用排比就如在文中镶嵌了珠玉一般,使作文增光生辉。
一、排比列举事例。议论文中用排比列举多个事实论据,能使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如习作《所欲有甚于生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粉’是朱自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如此丰富的蕴含。”小作者运用排比,列举事例,震撼读者的心灵,也使文章文采斐然。又如习作中:“嫉妒他人必遭恶果。魏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孙膑处以膑刑,但最终兵败马陵,被迫自杀于孙膑的埋伏圈;楚国的靳尚嫉妒屈原的才能,进谗于怀王,使屈原遭流放,楚国最终遭灭亡;三国时的曹丕嫉妒曹植的才智,欲置手足于死地,终致七步诗的嘲讽……”排比列举事实,概括凝练,使论证一泻千里,气势酣畅。
二、排比抒发感情。如《张开双臂,拥抱博爱》:“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作者以三个诗句构成排比,对亲情、友情、爱情做出精当的诠释,洋溢着浓浓真情,语言精粹洗练。又如歌颂父爱的习作中:“生活里,有了父亲,才有了我广阔的天地;有了父亲,我的生活才有了灿烂;有了父亲,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走得更稳更矫健。”排比抒发感情,真挚感人,激荡热烈。
欲扬先抑:词语解释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欲扬先抑,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庭中有奇树》运用的手法是:欲扬先抑
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庭中有奇树》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原文如下: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如下: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扩展资料:
1、赏析: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2、名家点评:
如何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首先须了解记叙文文体特点。记叙文阅读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第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以事物为线索,如散文《枣核》中的枣核,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如《藤野先生》。有的则以以行踪为线索《小石潭记》,以时间为线索《藤野先生》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指时间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弄清记叙顺序,有助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第四,描写的作用。单纯一味的记叙文是没有的,因为这样会使文章显得枯燥无味,缺乏活力,记叙往往和描写相结合,文章才会显得生动活泼。有感染力。
记叙中的描写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如《孔乙已》中的鲁镇上的“咸亨酒店”
2、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或衬托人物性格或品德精神作用。如《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等恶劣的环境。
3、人物描写,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描写,直接展示人物性格。如《孔乙已》中的孔乙已外貌(体现了他迂腐、爱摆读书人架子、轻视劳动人民等)。
其次正确解读记叙文还要掌握记叙文阅读的一般步骤。记叙文阅读三步曲: 整体—局部—整体。具体内容和步骤是: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和作者的主要感情倾向,为具体答题确立方向。
(2)审明题干,再找原文相关段落: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第三,正确地解读记叙文最重要的是认识记叙文阅读中常见的考题类型和答题技巧。记叙文考题类型
主要有下列10种:
1解释词义:
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形式: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
2划分层次。
根据记叙文组织材料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划分段落、层次: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其基本模式一般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例如《绿》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
(3)按地点的转移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段。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文章若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理清这条线索,也就找到了划分段落的钥匙。例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3、概括段意:
(1)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
(2)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
(3)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4)段末归纳法。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5概括中心:
一般格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应对技巧是: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热爱生命》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海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或批判)的感情(精神、品质或行径)”。
6赏析语句。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
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应对技巧:
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什么中心,深化什么中心。
7、赏析语言
赏析语言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动词或形容词表达效果
(2)结合语境,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3)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拟人:把赋予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问:引起人们思考,引起下文;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句式有无特点:骈句与散句, 长句与短句
(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表现手法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体验感悟 即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人物进行评价,或结合生活和个经历谈感想。
应对技巧:
(1)把握一个中心。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2)结合两个内容:一是课文,二是自已或生活
(3)注意行文结构要有三个部分:观点—理由---小结(总分总)
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类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对象,它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也往往通过叙事来表达。记叙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其主要题型有:
①注音填字与释词;
②根据句意写词语与根据内容找中心句段;
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意或文章的要点;
④阐释文题的含义或拟写文题;
⑤分析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与记叙的详略;
⑥品析重点词、句、段或根据语境理解关键性词句的含义与表达作用;
⑦精彩句段的仿写或补写;
⑧简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⑨评析人物性格与提炼文章主旨;
⑩领悟文章的近年来,在中考的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出现了较多的开放型检测题。这类题分值较高,颇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记叙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综观各地的语文试卷,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检测类型:
一是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
二是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
三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等。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到即可,
现实意义以及给人的启示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