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何为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 二、 何为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的设计只是一种创意工具,表达和发挥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意工具将变得日益锐利。 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从知觉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本性3个特征层次:"即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提出了情感和情绪对于日常生活做决策的重要性 三种水平的设计与产品特点的对应关系 :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本能水平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 行为水平的设计可能是我们应该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优秀行为水平设计的4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 反思水平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的价值。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三、为何情感化设计 1、社会的发展,情感的述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场的必然趋势。 2、 我们喜欢和人交谈,而不是和机器 人性化是人机交互学科中很重要的研究,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心理感受,设计亲切友好的文本词组,相比冷冰冰硬邦邦的话语更能得到用户的好感和共鸣。 对于情感化的需求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希望在玩游戏的时候能有更多的任务提示,或者当我的电源不足时能够提醒我赶紧充电。这种种对于系统的更加拟人化的需求,只不过是因为人类天生对于机器的恐惧和陌生——我们不喜欢冷冰冰的机器,比如DOS命令,我们喜欢的有欢迎界面的windows或者 MAC OS——我们喜欢和人交谈。 当我们说,"OK,这个按钮上的文案应该更有操作性"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的界面应该看起来更像是在教导使用者来怎么做;当我们说,"这里的文案应该更幽默一些"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的应当看起来更像一位亲切的朋友在和你打招呼。而interaction design的目标也正是将人机对话更加的自然化和情感化。 3、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爱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
记忆力和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懂你的人越少,说明你思想的层次越高,如果人人都懂你,说明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浅薄,只能靠味觉,欲望在生理方面的满足,才能得到快乐和愉悦!世界上有无数美好的事情和美妙的感觉!你永远也无法发现和享受。记忆力好的人,都是能够感受到生理本能以外美好事物的人,因为没有感受才会永远没有记忆!忘记就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在那个时刻美好的东西,记忆力的好坏其实不是脑细胞的问题,而是在感情的范畴!用心理学来解释,真正有感情的人才会有记忆力,而真正有人性的人才会有感情,感情有很多种,但最美的就是爱!人们特别喜欢养狗,就是因为狗是在动物当中对人类最有感情的,所以感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有时会让人感动,有时能让人感受到无比的幸福!
而有时感情又是一种负担,压力,会拖垮一个人,有时又能成就一个人的伟大事业!说的俗一点,感情也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承受感情的人,就会完美一生,承受不了感情的人,就会痛苦一生,严重的就会夭折。尽管有感情的好坏是一半一半,但他会让你的人生丰富精彩,总比一辈子没有感情,记忆一片苍白的人要幸福的多!真正美好的记忆是钱买不来的,强求不来的,要靠自己的感情付出,要靠真诚,真心,才能获得。
这周我们分享《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的读书笔记,我们先用一张思维导图明白这本书说了哪些内容。
作者以 本能、行为和反思 这三个设计的不同维度为基础,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深入地分析了 如何将情感效果融入产品的设计 中。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
情感化设计,是指旨在抓住用户注意、诱发情绪反应(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以提高执行特定行为的可能性的设计。
人类大脑活动分三个层次:
本能层次 : 先天的部分;
行为层次 : 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
反思层次 :大脑的思考部分;
每一个层次在人的整体机能中起不同作用,每一个层次要求不同的设计风格。
1 本能层次的设计——(关注视觉)
(1)外形---我们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产品的外观,和触感。好看,顾客才会买。
(2)情感因素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应当尽量 利用本能设计去减少用户的考虑时间 ,避免用户反复思考设计中,需要正、负情感相互转换。例如:利用优雅、舒适的环境,使员工放松心情,开阔思维,当遇到状况时,可响起警铃,使员工感到焦虑,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状态去解决事情。
(3)总之,在设计中,越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可能越让人接受并习惯。
例如: 在剧院起火时,人的本能是会集中精力冲向大门,所以门的设计尤为重要,做成向外推的模式比较合理。
2 行为层次的设计——(关注操作)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行为层就是我到达了这个网站怎么来玩,怎么玩得爽快,有什么产品我可以玩。行为水平的设计可能是我们应该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 性能 。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
关键就要看两点:
是否能 有效 地完成任务,
是否是一种 有乐趣 的操作体验
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优秀行为层次设计的4个方面:
功能——应优先考虑。首先要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产品。
易懂性——产品良好的反馈有利于解决事情。
可用性——以人为本
感受——产生产品内涵的主要原理
对于产品研发这块, 一是改进,二是创新 。相对来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是比较容易的。观察顾客如何使用现有产品,发现问题,并改进。设计师想要最终了解用户那些未被满足和未明述的需求是非常困难的。通过进行测试,开发初步的产品原型,然后观察试用情况。
3 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情感)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反思说的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它描述了一个什么形象,它告诉其他人它的拥有者是什么品位。
反思层最好的成语是 ”触景生情” ,用户在一个互联网产品当中能获得认识、并且总结、反省、品位的传播、认可等等一些,可以称为反思层。
美,是属于反思层面,并且受知识、文化影响,比如我们互相觉得对方的表情包真难看。从反思层面来看,产品不仅是其所有功能的集合,它们真正的价值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而其中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建立自我形象与社会地位。我们所选择的产品,它的价值远不在于美观实用,它和我们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它代表了我们的审美、性格、爱好。
反思层次的活动也常常决定着一个人对某件产品的整体印象。所以在设计中,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 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这样一个产品,才能深入人心。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该如何结合好这三个层次?
例:视频游戏市场
为了抢占传统视频游戏市场,厂家改进方案:
本能层——改进控制台和键盘的物理外观。女性化、专业商务化、文化内涵型等等。
行为层——设计功能强大的图形界面,并以快速反应为中心,提升用户操作体验。
反思层——突出产品形象,进行情感连接。
在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本能层的 外观 (光好看有什么用!),也更要注重行为层的 用户操作体验 (光性格好有什么用!),同时也要在产品中加入反思层的 情感设计 (关键还要有激情!!!),将这三个层次结合起来,产品才会更打动人。
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以人为本",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去解决难题,吸引顾客,当然不能让顾客看出。
例: 团体成员设计 vs 个人设计
**《魔兽》
我相信不少魔兽迷看完都是失望至极,甚至愤怒,因为它完全不够没有表达清楚魔兽本身。但难道一定是设计师不会制作吗?不,它只是团体设计的结果而已。一部影片,参与人员几人到几百人,各方有各方的利益,每个人都提出点建议,最后就变成了“魔兽”。
当要设计一个对大众口味的产品时,我们更倾向团体设计,以人为中心,经过测试,再调整。但对于艺术品,我们则需要对最终产品有个清晰的概念,并按此概念进行产品研发,这样艺术品才不会令人失望。
总结
生活处处皆学问!Donald A Norman的理论分析带给我很多思考、很多新的想法和视角,这会改变我对设计的认识。比如:我在挑选商品时,会特别注意它的 用户体验 ,但我发现大部分都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也会注意到那些价格昂贵的商品,基本都是三个层面的设计结合得非常好。
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要素也许比实用要素更为关键。好的产品关注功能,优秀的产品关注情感。
以往的经验认为,决策是理性思维的过程,感性参与的的成分很小,诺曼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感性思维对于决策的重要性。
或许就是一些不起眼的体验细节,影响了使用的情绪,从而影响我们了我们对整个产品的认知。
我收藏了一些茶壶。其中有一个茶壶完全不可以用,因为茶壶嘴和茶壶柄在同一边。它是由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曼创造的,卡洛曼称它为咖啡壶:一个“专为受虐狂设计的咖啡壶”。我的这个茶壶是原物的一个复制品,它的一张照片在我写的(设计心理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那本书(编者注:指的是英文原版书)的封面上。
我收藏的第二个茶壶被称为“Nanna茶壶”,它独特的圆墩墩的外形,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第三个茶壶有点复杂,却很实用,它还可以“倾斜”,是由德国Ronnefeldt公司制造的。
卡洛里的茶壶故意设计得没法用。Nanna茶壶尽管看起来有点笨拙,但实际上却很好用。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Michael Graves设计的。那个倾斜的茶壶是我在芝加哥的四季旅馆(Four Seasons Hotel)喝午茶时发现的,它是根据泡茶的几个阶段设计的。用它泡茶时,我先把茶叶放在里面的搁板上(在壶的内部,从外面衡不到),并把茶壶平躺放置,茶叶浸入水中。在茶将要泡好时我把茶壶倾斜起来,使它与菜面成一定的角度,部分茶叶离开水。在茶完全泡好后我把茶壶竖起来,茶叶不再和茶水接触。
这些茶壶中哪一个是我经常用的呢,答案是,一个也不常用。
我每天早晨都喝茶。早展,效率是第一的。因此,醒来后我走进厨房,按下日式热水器的按钮烧水,用勺子取出切好的茶叶放进小的金属泡茶球里。然后,我把金属球放在茶杯里,倒入热水,泡上几分钟后我的茶便可以喝了。这样既快速高效,还容易清洗。
为什么我会对收藏的茶壶如此着迷呢为什么我会把它们陈列在厨房的窗台尽管我不用它们,也把它们摆在那里,让自己看得见。
我珍视我的茶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可以泡茶,而且还因为它们本身是雌塑艺术品。我喜欢站在窗前审视它们所具有的不同形状。欣赏光在它们各种曲面上不停跳跃。当我招待客人或闲暇时,我会因Nanna茶壶更的魅力而用它泡茶,或者因倾斜茶壶的灵巧而用它泡茶。对我来说,设计是,要的,但是我选取哪种设计则由场合、情境,尤其是我的心情决定的。这些茶壶不只是本来用,作为艺术品,它们还使我的每一天变得轻松。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茶壶都表达了自己的意义:每个茶壶都有自己的故事。第一个反映了我的过去,我对无法使用的物品的讨伐;第二个反映了我的未来,我对美的不懈追求;而第三个则反映了美观和功能的那种完美的结合。
茶壶的故事说明了产品设计的几个组成部分:可用性《或缺少可用性》、美学和实用性。在创造一个产品时,设计者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程度等。产品的营销方式、制作的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产品的难易。但是,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中还有很浓重的情感成分。在这本书中,我认为,设计里包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实用成分对产品的成功更重要。
茶壶的故事也说明了设计的三个不同层面: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本能设计关注外形,这是Nanna茶壶胜过其他的地方—我非常喜欢它的外形,特别是当它盛着玻拍色的茶水,下面用蜡烛火焰把它照亮时。行为涉及与使用的乐趣和效率有关,在这方面,倾斜的茶壶和我的小金属球都是赢家。最后,反思设计考虑产品的合理化和理智化。我能讲一个有关它的故事吗它能迎合我的形象和品味吗我很喜欢一边向人们展示倾斜的茶壶如何工作,一边向人们解释壶身的位置代表着哪个沏茶阶段。当然,“专为受虐狂设计茶壶”完全是反思设计,它不是特别漂亮,而且根本没有用,不过,它却讲了一个极好的故事。
超乎物品设计之上的,还有一项个人要素,这是任何一个设计者和制作者都无法提供的。生活中的物品对我们来说绝不只是物质上的占有。我们以它们为骄傲,不一定是因为我们在炫耀自己的财富或地位,而是因为它们赎予我们生活的意义。一个人最喜欢的物品可以是不贵的小装饰品、磨损的家具,或者照片和书,而且常常是破了的、脏了的或者褪了色的。喜爱的物品是一种象征,它建立了一种积极的精神框架,可以唤起一段快乐的记忆,或者是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而且这一物品常含有一个故事、一段记忆,或者把我们个人与特定物品、特定事件联系起来的某些东西。
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这三个不同维度,在任何设计中都是相互交织的。对于任何一种设计,其中一个维度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三个维度如何与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的。
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认知和情绪是对立的,把情绪说成是激动的、兽性的和不理智的;而把认知说成是冷静的、人性的和有逻辑的。这一对立来自历史悠久的以理性逻辑推理为荣的理性传统。它认为在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里,情绪是不合时宜的,它们是人类动物起源的遗留物。我们人类必须学会凌驾于它们之上。至少那样做被认为是明智的。无稽之谈!情绪是认知不可分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所想的每件事都影响着情绪,不过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反过来,我们的情绪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一直指引着我们做出恰当的行为,引导着我们趋利避害。
一些物品会激起强烈、积极的情绪,诸如热爱、依恋和快乐。在评论BMW的Mini Cooper汽车‘如图05所示)时,《纽约时报)评述说:“无论什么人想起Mini Cooper的动态特征,从非常好的到不重要的,可以公正地说,在近来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新汽车能引发比这辆车更多的微笑。”观看和驾驶这辆车是这样的有趣,以至于评论者建议你忽略它的缺点。
几年前,我和设计师Michael Graves一起参加一个录音节目。我批评Graves设计的一个作品—"Rooster”茶壶,因为尽管它看上去很好看,却很难用—倒水时会有被烫伤的危险。就在这时,一位拥有“Rooster“茶壶的节目听众打电话说,“我喜爱我的茶壶,“他反驳说,“当我早展醒来走进厨房泡茶时,它常使我徽笑。’他的意思好像是:“有点难用又怎么样呢只要小心点就可以了。它很可爱,它让我徽笑,这是早晨的第一件事,而早晨的第一件事是最重要的。
当今社会技术进步的一个副作用是:僧恨与我们打交道的物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请想一想人们在使用电脑时所感到的愤怒和挫折。伦敦的一家报纸在一篇名为《对电脑发火》(Computer rage)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刚开始只是轻徽的烦恼,然后是怒发冲冠和手脚出汗,不久你用力做敲打你的电脑并对着屏幕大叫,最后,可能以你揍了你的邻座而结束。
在20世纪80年代,我在写作《设计心理学》时没有考虑到情感。我指出实用性和可用性,功能和外形,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一种逻辑的不带感情的方式运作的—尽管设计不好的物品会令我发火。但是,现在我改变了。为什么呢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大脑及对认知与情绪如何相互作用有了新的科学见解。我们科学家现在认识到,情绪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价值。当然,实用性和可用性也是重要的,不过如果没有乐趣和快乐,兴奋和喜悦,焦虑和生气,害怕和愤怒,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不完整的。
和情感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美感、漂亮和美丽。我在写《设计心理学》时并不是有意贬低美感或情感,我只是想让设计界把可用性的地位提升到它应有的位置,即与美学和功能齐平的位置。我觉得美学的主题在其他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因此我忽略了它。结果,设计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批评:“如果我们遵循诺曼的指示,我们的设计会是能用的——但它们也会是难看的。
实用却难看!这是一个相当刺耳的判断。唉!不过,这一评论却是正确的,因为实用性强的设计不一定好用。这正如我在三个茶壶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吸引人的设计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设计。不过,这些性质非得相互矛盾吗美和智慧,乐趣和实用可以并存吗
所有这些问题都驱使着我开始行动。我的兴趣被科学的我和生活的我之间的差异激起。在科学中,我忽视审美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知上。的确,我是认知领域的早期工作者之一,这些领域今天被称为可用性设计和认知科学。可用性设计这一领域就扎根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由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以及以系统严密和逻辑思考著称的分析学组成的交叉学科。
然而,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参观美术馆,聆听或演奏音乐,并且以我居住的住宅是经过设计师设计的为骄傲。尽管在我的生活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它们并不相互矛盾。不过,在我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挑战,这一挑战源于一个不太可能的事件,即电脑彩色显示屏的应用。
在个人电脑的早期,根本就没听说过彩色显示器,多数显示器屏幕都是黑白的。当然,苹果II电脑是最早的可以显示彩色的计算机,但只限于游戏中。在苹果II电脑上做的任何重要工作都是黑白的,通常是黑色背景白色文字。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彩色屏幕首次被引入个人电脑时,我很难理解它的吸引力。那时候,主要是用颇色来强调文字或者给屏幕添加不必要的装饰。从认知的观点来看,彩色没有超过黑白影像所提供的价值,不过,商店却宁愿多花钱来购买彩色显示器,尽管没有什么科学理由。显然,彩色满足了人们的某些要求,但是这些需求我们还无法测量。
我还曾借了一个彩色显示器来看看为什么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很快,我确信我开始的判断是正确的,彩色并没有为日常工作增加任何可见的价值。不过,我却无法放弃彩色显示器。我的理智告诉我彩色是不重要的,但是我的情感却在告诉我彩色是重要的。
在**、电视和报纸领域,也同样可见这一现象。一开始,所有的**都是黑白的,电视也是黑白的。制片厂和电视制作商都反对引入彩色,理由是这样会增加巨大的成本,而带来的收益却微乎其微。毕竟,**和电视就是在讲故事,彩色能带来什么不同呢但是,你会回到黑白电视或黑白**的时代吗今天,**或电视被拍成黑白的也只是为了艺术和审美的原因,即避免丰富的色彩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陈诉。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完全移植到到报纸和图书领域。虽然所有人都同意彩色刊物往往更受欢迎,但是它带来的收益是否足以收回它产生的额外成本,则仍然处于激烈的讨论中。尽管色彩已悄然出现在报纸页面,但上面的大多数照片和广告仍是黑白印刷的。图书也是如此:本书中引用的照片就全是黑白的,尽管原始照片是彩色的。很多图书中,唯一出现色彩的地方是封面,大概是为了诱使你去购买,但一旦你把它买走后,封面上的那些色彩就再也拍不上用场了。
让我们来看一个筒单的例子。请想像一个长10M宽1M的又长又窄的厚木板,把它放在地面上,你可以在上面走吗当然,你可以蹦篇跳跳甚至闭着眼睛走。现在把木板架到离地面3M高,你可以在上面走吗是的,尽管你会更加小心。
如果木板离地面100M会怎么样呢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致走近它,即使这时在木板上走和保持平衡并不比木板在地面上时困难。一个简单的任务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困难了呢你头脑的反思部分能够认识到在一定高度的木板上走和在地面上的木板上走一样容易,但是自发的本能却支配着你的行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能会获胜——恐惧感占据了支配地位。你还可能对你的害怕做合理化的解释,木板有可能会折断,或者有可能会被风吹下来。不过,所有这些有意识的合理化解释都发生在事实之后,发生在情感系统释放了化学物质之后。情感系统的运行与有意识思维是独立运作的。
最后,情绪和情感对于日常的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AntonioDamasio曾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过研究,他们除了情感系统受损之外,其他一切正常。研究结果显示,他们虽然表面上正常,但无法在生活中作出决策或有效行使职责。尽管他们可以准确地描述他们本来应该如何反应,但是却无法决定住在哪里、要吃什么,以及使用和购买什么产品。这一发现与惯常的观点相矛盾。通常人们认为决策是理智的逻辑思维的结果。但是,现代研究表明、情感系统通过帮助你在好和坏之间迅速做出选择,来减少需要考虑的要素,从而对你的决策制定提供直要帮助。
正如达马西奥Damasio所研究的病人那样,情绪缺失的人们常常无法在两个事物之间作出选择,特别是当两种事物看起来价值相当时。你想在周一还是周二约会你想吃米饭还是烤马铃薯这些恨简单的选择吧是的,也许是太简单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理智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这时正是情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大多数人当作完一个决定后被问为什么时,经常会说不出原因,可能回答说:“我只是想这样做。决定必须要让人“感觉良好”,否则这个决定就要被否掉,这种感觉就是情绪的表现方式。
情感系统与行为紧密相连,它能让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以对特定情景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是你在焦虑时感到紧张不安的原因所在。在肠胃中“令人作呕’的感觉和“打结”的感觉并不是假想的——这是情绪控制你的肌肉系统,甚至你的消化系统的真实表现。因此,合意的味道和气味使你分泌唾液进行摄取和吸收,讨厌的味道和气味使你肌肉紧张,从而为后面的反应做好准备。而腐烂的味道则会使你撅起嘴吐出食物,还使你的胃部和肌肉收缩。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情绪体验的一部分。我们确实会感觉到舒服或不适,放松或紧张。情绪是判断性的,使身体做好相应的准备。你那有意识的、认知的自我会观察到这些变化。下次当你感觉某事好或者坏,虽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时,请聆听你身体的声音,遵循情感系统的指引就没错了。
正如情绪对人类行为很至关重要一样,它们对智能机器也很重要,特别是对将来能给人们日常活动带来帮助的自动化机器也同样重要。智能的机器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拥有情绪(在第6章中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一话题),它们的情绪不一定和人类的情绪相同,但不管怎么说,也能被称为情绪,是为满足机器人的需求而为它们量身定做的情感。而且,将来的机器和产品应该能够感知人们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当你心烦时它哄你、安慰你并陪你玩。
正如我所说的,认知负责诠释和理解你周围的世界,而情绪使你可以对世界做出迅速的判断。通常,在你从认知商对某个情景进行评估之前,你在情绪上已经作出了反应。因而生存比理解更重要,但有些时候却是认知先行。人脑的功能之一就是它能憧憬未来、想像未来,并对未来进行计划。在头脑展开创造想像的翅膀时,思维和认知释放了感情,并且反过来也改变了它们自己。为了解释这是怎么回事,现在让我,探讨一下情感和情绪的科学。
常用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联想记忆法、首字母记忆法、心理暗示记忆法、图像记忆法、重复记忆法、a谐音记忆法。
1、联想记忆法:通过给事物或记忆内容添加一个与之关联的关键词或形象,形成联结,提高记忆效果。例如,用“西红柿”来代表“新闻红线”,“火车头”来代表“头等舱”等。
2、首字母记忆法:通过记忆或制造词语的首字母来提醒自己,例如,用“HOMES”来记忆五大湖,其中H代表Huron Lake,O代表Ontario Lake等。
3、心理暗示记忆法:通过精心设计和策划,创造出有心理暗示或影响的情境,引起情感共鸣,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在学习与爱情无关的内容时,可以放些轻柔的爱情歌曲设置背景音乐。
4、图像记忆法:通过创造形象化或具体的图像,建立视觉联想与记忆桥梁,使人更容易记住。例如,用一个刚从马蜂窝里逃出来的小猫来代表“狡猾”这个词,用一只大象绕道进了一扇小门来代表“绕道而行”。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重复记忆的方法,巩固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背诵时反复多次,也可以在过程中进行模拟测试巩固记忆。
6、a谐音记忆法:通过谐音或拼音关联词汇进行记忆,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蒜薹”可以谐音为“酸态”,因此蒜薹就比较酸。
记忆简介
记忆指我们获取、保存和再现信息的过程。记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学习、思考、判断、决策等认知过程中的基础。在心理学中,记忆可以分为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两种,感性记忆通常指感知系统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概念记忆指我们对事物的意义和理解等高层次的思维反应。
根据信息的产生和处理过程,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感觉记忆是指外部刺激引起的短暂反应,通常只能够维持几秒钟;短时记忆是指较短时期内的记忆,通常只能够维持数分钟;长时记忆则是保存时间较长的记忆,可以保留数小时、数天、数月和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记忆。
人类的记忆功能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年龄、身体健康、情绪、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和发展记忆能力,如读书、实践、记忆训练等。
摘 要:对苦难回忆的穿插与组合是时期文艺的一种重要文本织构方法。通过书写苦难,该时段的文艺世界被导向了过去/现在的方向性对比,展示了群众曾经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痛。但是展示苦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终极意识上,是要借助于苦难回忆,营构一种集体的社会记忆,实现认同中的情感动员。
关键词:时期文艺 苦难回忆 情感动员
保罗·康纳顿在谈到社会记忆时指出,“所有开头都包含回忆因素。当一个社会群体齐心协力地开始另起炉灶时,尤其如此”,“建立一个开端的企图,不可避免要回溯一种社会记忆模式”。①无疑,1958年至1960年的文艺正处于这样一个另起炉灶的伟大“开端”,一方面是知识分子作家重新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沦为继续改造、“查看”的对象,被剥夺了一部分文艺书写权力;另一方面则是群众文化地位的改变,成了文艺创作与接受的双主体,改写了自古至今的边缘文艺地位。如果说这是一种“建立开端的企图”②,那么“回溯一种社会记忆”也就不可避免。立足于此,本文以时期的文艺文本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一定的文本细读,揭示普通人的苦难记忆如何最终走向整个社会的集体记忆,最终实现全民性的情感认同与动员的。
一
时期最“繁荣”的文艺样式是新民歌,这些成千上万的新民歌不仅制造了亘古未有的文艺奇迹,而且也带来了群众从接受主体向创作主体的转换。这些新民歌反映的内容虽然有着差别,但对苦难记忆的书写却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请读:
从小扛长活,想起真难过;甜的时候少,苦的时候多;有病没人管,媳妇没人说;就打一解放,这才翻了身,样样不缺少,吃饱笑呵呵;没有***穷人受折磨;毛主席万岁,你就是活佛;好好搞生产,啥也没得说;要去打老蒋,千万别漏我。③
旧社会,逢旱年,烧香拜佛求老天,两个眼窝泪水尽,只落田禾枯又干。新社会,不一般,兴修水利改自然,就是十年不下雨,小麦亩产千二三。④
鸟儿飞得高高的,因为它出了笼子。马儿跑得更快了,因为它装上了金色的蹄子。我们从苦日子里熬出来了,因为有了救星毛主席。太阳挂在天上,最黑暗的地方都照亮了。毛主席的道理传来了,我们山上也得到幸福了。⑤
这三首诗都牵涉到对记忆的书写,代表了新民歌的三种不同书写类型,被规训后“个性”色彩的诗歌、完全社会化的诗歌和处于两者中间过渡性的诗歌⑥,它们组合到一起构成了“我”之个人情感到“我们”社会情感的演变过程。第一首个人情感色彩较浓,抒情主人公直接出现在诗中,书写“曾经”的“我”“解放前”所经历的苦难,直呈“肉身”的痛处。第二首比第一首“诉苦”情感意味稍淡,没有像第一首直接写“我”的各种遭遇,而只是通过“旧社会,逢旱年”的一个细节来突出“旧社会”的“人间地狱”生活,已出现个人向社会整体渐变的趋向。而第三首则更为含蓄,诗歌技巧也多样,通过意象的运用以及隐喻性处理,借用“笼子”、“黑暗”等生动意象把“悲惨”的记忆托了出来,诗歌中的主人公演变为社会性的“我们”。它们在诗歌组织上有着同一性,前半部分通过“忆苦”展现“沉重的肉身”,后半部分转入“思甜”描写新社会的美好“幸福”生活;“苦”和“甜”所带来的情感主宰了诗歌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成了正反对比的张力,最终促成了诗歌中隐含主人公的情感化行动,如“要去打老蒋,千万别漏我”、对“毛主席”“救星”的指认等。而“忆”和“思”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主体对记忆所传达的一种调动指令,只不过“忆苦”调动的是“苦难”性记忆,“思甜”调动的是“甜蜜”性记忆,两者都是一种选择性记忆。但是,将两者进行组合,“忆苦思甜”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正反对比,由此导致全盘否定“苦难”所代表的生活,即使它有“幸福”的一面;而完全肯定“甜蜜”的生活,即使它并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这一“正反互渗”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沉积在身体中痛苦的提取过程,是要找到一个“缺口”唤醒沉睡中的痛苦记忆,从而在唤起苦感的同时,来确认这种“甜蜜”的幸福感。它显示了记忆与情感、存在的一种关系——对记忆的有效利用,将产生一种情感性的魔力,促使肯定性情感的生成和对当下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指认,这正如康纳顿所说:“作为记忆本身,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从而,当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⑦
二
如果说诗歌由于篇幅与诗性的局限,对记忆中“沉重肉身”的书写与“幸福甜蜜”生活的描摹还不足以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那么在时期的小说、戏曲、“三史”等中,这种对苦难“身体”的展示则获得了一种“诉苦”效果,构成了文本不易被忽视的感性层面。试举二例:
(二簧调)我幼小十三死双亲,只留下我兄妹两人黄连根,我风吹雨打卖茴香豆,却还是餐餐饿肚泪来吞;我只好地主家中去看牛,小妹妹白白送他人,后来我烟厂学徒腿压伤,依旧是黄昏做起到天明,眼看那三年学满好赚钱,老板他立时三刻叫我滚;我为了混口白饭吃,脚踏车行暂登登;八仙桌子当眠床,单件布衫盖我身,过去苦难像甬江水,岁岁月月流不尽,自从来了***,我这枝残弱幼苗长成荫。(转四平调)因此我生活不忘比过去,工作一定比先进,才不负党对我一片栽培心!⑧
我说:“怎么不记得呵!这些苦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老三就是那年给人家的,他爹看我不肯卖,地主租子又逼得紧,就瞒得我把伢儿卖了十五块钱,那天我打了棉花杆子回来,才晓得伢已经让人抱走了,我哭了几天……”我一个妇女家,真是翻身了,第一次站在这一万多人的面前,我说:“过去穷人家头顶的是人家的天,脚踩的是人家的地,穷人出不起钱,就是怕抽壮丁,为了躲壮丁,我的伢儿不敢打长工,到处零工夫,一家人分得四散。好容易***来了分得了土地,我屋里是祖孙七辈第一次在自己的田里做活!活了这几十年第一次穿上了棉衣!为了保住这胜利果实,为了过长久的幸福生活,我心甘情愿送老二去参军。希望伢儿们在前方好好打仗,我在后方好好生产来支援你们!”我的话刚一落音,台下锣鼓声、鞭炮声,震得地都动了。⑨
总的来说,忘记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时间的沉淀和自我调适,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这段记忆。
记忆的加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我们反复回忆某个人或与他的经历时,这些记忆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即使我们想要忘记这些记忆,也很难做到。
3 意识的作用
人类的记忆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记忆往往会被情感所影响。有时候,即使我们想忘记一个人,却总是无法做到。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不掉一个人呢?
我们的意识也会影响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当我们想要忘记某个人时,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将这些记忆存储在潜意识中,这样就更加难以忘记了。
1 情感的影响
下丘脑,上后脑核,扣带回,海马与杏仁核一起被合称为边缘系统克拉弗和布西曾在实验中验证了边缘系统在情绪中的作用。他们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了猴子的颞叶。颞叶的双侧破坏导致了情绪改变在内的一系统症状,先前野性的,具有攻击性的猴子在手术后变得非常温顺,表现很少的情绪性。在某种情况下愤怒和恐惧永久性地消失,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在手术后恢复,但却有现得很不兴奋——根据这一实验,曾在西文社会出现了利用手术方法切除某些罪犯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的颞叶以达到“温顺”的目的。
而下捕丘内有二个区域对饥饿,渴和性行为的调节非常重要。这二个区域,外侧下丘脑和腹内侧下丘脑,看起来在攻击性行为中也有参与。但是,至到现今,关于边缘系统的更加具体的功能并没有更全面或者说是有说服力的证据与研究支持。因此,平时只是认为,这一系统不仅参与人的基本的情绪加工,同时,还对于高级情绪加工,认知,攻击,防御等方面相关联,同时,也会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同时,因为海马本身与记忆是有着联系的,因此,当海马被划分入边缘系统的时候,就意味着,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综合模块。或者是通道,或者是一个小中心。
而如果想得知关于这一系统的更加详尽的信息,我认为你应该把它放到神经病理学中去请教别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