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本杀等同类游戏中,人可以安全、尽情地释放“说谎”本能。
游戏开始后,各位玩家在故事情节中迅速熟络,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满足、成就等社交快感。
通过角色扮演引发“自居效应”,从而获得人格成长。
剧本杀与我们熟悉的所有“杀”类游戏一样,充斥着谎言和套路。你要赢,你就得能编得出一套像样的谎言。在多人互动的情况下,光靠自己吹牛说谎也是没有用的,你还要做到能逼真地说谎并且成功圆谎。那为啥有了“谎言”的元素,杀类游戏就变得如此吸引人呢?这是因为“谎言”是人性的底层元素,具有进化上的意义。
图虫创意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存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和群体社交环境都极其残酷,如何才能生存下来?当然要使用说谎这个技能了!英国圣安卓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拜恩就曾发现,某些猴子和猩猩完全可以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欺骗。比如说,为了避免惹怒最强悍的头领,公猩猩会偷偷地和母猩猩进行交配;有的猴子会假装对美食缺乏兴致,以误导其他猴子,这样它就可以乘其不备将食物偷走。
猴子相互欺骗的道理跟人是一样的。不光是成年人,连小孩子都是撒谎的高手。曾获“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曾对1200名2-17岁的儿童以及少年进行研究,发现2%的两岁幼儿就已经学会说谎,50%的三岁孩童不老实,四岁会骗人的比例更是高达将近90%。年纪越大说谎的比例就越高,到了12岁,几乎每个儿童都会说谎,甚至得出结论“早撒谎的孩子更聪明”。
图虫创意
由此可见,剧本杀等互动游戏之所以极速风靡,是因为可以让人类的“谎言”本能得到充分释放,触及了人性的底层动力,从而让玩家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体验“说谎”乐趣。
02
社交神器 邂逅“趣缘群体”
剧本杀还天然地带着社交属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剧本杀”可以使陌生的人很快就熟络起来。在社会学领域,有个概念叫作“趣缘群体”,顾名思义,就是指因同样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的人。剧本杀提供了一种虚拟的人际场域,不论什么身份,一旦进入到这场游戏中,那就意味着要在同一个时空中经历一段故事,即使是“拼车”玩的陌生人,也会被迅速代入团体氛围中熟络起来,这对于增进关系深度很有帮助。
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剧本杀游戏能够创造两种独特的亲密情感——快乐尴尬(Happy Embarrassment)和间接骄傲(Vicariouspride)。快乐尴尬就是通过相互调侃、打趣等手段,强化彼此之间正面的感受,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家互损,或者是善意地黑别人。我们说“爱到深处自然黑”,如果彼此之间一直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反而让人觉得很生分,互开玩笑这种事,只有交情到了一定份上才会发生。在剧本杀的复盘阶段,大家免不了相互吐槽,但是这些话并不影响大家的感情。
间接骄傲就是通过指导、帮助他人让他人获得成功,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剧本杀中,资深玩家喜欢“传帮带”,经常指导经验比自己少的伙伴,帮助他们迅速熟悉游戏技巧,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图虫创意
03
假戏真做 巧用“自居效应”
剧本杀的魅力还体现在让玩家扮演特定角色,赋予一种新鲜的生活体验。玩家参与游戏后,通过领取不同角色来扮演剧本中的富翁、侦探、大侠等角色,这些经验却是现实中很难获得的。剧本杀则可以让玩家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尝试的人生体验。
更有趣的是,剧本杀还可以依托角色扮演唤起“自居效应”,让玩家在心理层面汲取角色的优势,获得人格成长。顾名思义,自居效应指的是人们会逐渐获得他们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质,就像一句英文谚语所言“act as if , so you are”。表演戏剧的方法能够通过持续的心理练习,让玩家不断地进入一种角色,久而久之,玩家会发现自己“出不了戏”了,于是会获得这种角色的一些良好品质。
图虫创意
研究表明,“自居效应”可以切实提升人们的自我效能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让两组很有数学天赋的孩子读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其中一组孩子读到的传记有个改动,他们看到哥德尔的生日跟自己是一样的,这组孩子最后成绩明显更好。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跟哥德尔有一种隐秘的相关,甚至认为自己可能就是个小哥德尔。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是自居效应在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作为剧本杀的玩家,不妨在选择角色的时候用点“小心机”,也许在沉浸式地扮演所选角色的过程中,你的人格真的可以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就像那句流传甚广的金句所揭示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也许成功的起点就是一次精心的伪装。
因为玩剧本杀很容易陷入剧本角色中,导致很多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时候甚至分不清楚现实与角色,有人因为玩剧本杀而放弃自己的学业,剧本杀的确可以丰富年轻人的生活,但是如果过分痴迷就容易迷失自己,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玩剧本这个问题,切记不要过分投入,要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这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不真实的游戏而放弃了身边的美好生活,为此与好朋友决裂更是没有必要。
剧本杀玩到友谊破裂,因为剧本杀而闹出的负面新闻很多,之前还看到有女孩因为玩剧本杀而进医院,她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剧本,一直都无法从剧本中的角色走出来,这的确让人觉得非常可怕,不知道你们是否有玩过剧本杀的游戏,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剧本杀就是小孩玩的游戏,成年人对于这些游戏并不好奇,也不觉得有什么意思,但是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玩剧本杀,他们喜欢这种惊险刺激的角色扮演游戏。
剧本杀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投入到一个特定的剧本中,如果过分投入就很容易深陷其中,玩剧本杀之所以容易产生感情,就是因为玩家太过投入,他们无法从角色中走出来,认为自己就是角色中的人设,所以很容易陷入角色状态无法自拔。
剧本杀这种游戏本身就很容易上瘾,如果自制力不够强,或者是意志力不够坚定的人最好不要尝试,尤其是很多女生玩剧本杀很容易忘乎所以,不仅最后失去了自己的好朋友,甚至还会耽误自己的学业和工作,所以家长们也要正确引导,以免孩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剧本杀素材|5种不同类型的动机
1情感纠葛杀人:
动机是情感上的纠葛,包括但不限于爱情的纠葛,还包括亲情、友情等情感纠葛行为动机中有很强的心理矛盾存在,行为中包含很多的感情因素,情感诉求强烈。
2报复杀人:
动机是针对之前打击的报复,或是带目的行为受挫之后的报复,目标可能是使之受挫的个体,或是个体代表的群体,这种动机比较常出现在杀人和伤害案件中。
3无目的杀人:
动机是情绪的发泄,但是由于目标往往会出现泛化的情况,而且目标的选择不具有特性,基本都是随机选择,所以又有单一行为目标和群体行为目标之分,也可以称为“无差别杀人”。
4激情杀人:
动机是由于应激性的环境变化引起的情绪失控带来的行为,这个必须说一下,这个类别其实在整个重暴力伤害案件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很多都是应激造成的冲动犯罪或是歇斯底里症造成的。这种类型的杀人行为的特点就是行为发生突然,决策过程很短,行为人行为后有可能不相信自己做了什么,与行为时环境刺激关系很大,无计划性。
5快感杀人:
动机是心理快感的渴求,以这个动机类型实施杀人行为的犯罪行为人很少见,可能属于变态型犯罪者,特点是行为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多数有哲学或者艺术的因素,行为手段残忍。
剧本杀类型有:
阵营本:非常简单,队伍会分为几组,然后进行对抗。
机制本:作者会在游戏中设置一些小游戏,如划拳,玩骰子等等。
沉浸本:一般配合实境角色扮演,价格较贵,体验效果更好。
情感本:感人的故事,想哭的话可以玩。
恐怖本:吓人。还原本:目的不是为了找到凶手,而是还原出故事的真相。
硬核本:就是难度系数较高的推理。
其他:格局题材不同,也会衍生出各种本,但是较为小众。
盒装本:就是最普通的剧本,售价最便宜,每家剧本杀店都可以购买这个剧本。
城限本:全名城市限定本,一个剧本在一个城市中只卖3至8家,价格比盒装本要贵,品质更好。独家本: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店有。价格最贵,品质好。
线上剧本杀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方便。如果线上剧本杀能让你了解一个杀人事件的全部,而线下剧本杀则是让你亲身体验一次谋杀。线下剧本杀能提供给你还原的场景,能让你穿上还原的服饰,让你沉浸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那场谋杀。
不同本有不同的快乐。不同的故事、互动风格,不同的人物设定,不同的机制、游戏环节也不一样,其实现今的剧本杀和以前最初的剧本杀是大所不同,玩法也不一样,现在的剧本杀,情感本,也非常之多,情侣CP本,剧本杀CP盲盒游戏环节,剧本杀同城交友,很多桌游游戏方式,现在的人群就是90后,00后的喜爱的多,剧本杀也能三五成群自己组局玩,剧本杀为玩家提供的,不仅仅是游戏本身带来的乐趣,还有社交以及心理上的快感。这对于压力大,以及社交圈子窄的人来说,剧本杀就是一个很好的放松选择。
剧本杀为什么这么火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剧本杀”的玩家,因为在游戏中共度了几个小时的美妙时光而互生好感,从游戏回归现实后,仍然会保持联系,以剧中角色互相称呼,并且会相约组队一起玩下一个剧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剧本杀”为很多玩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所以在年轻人群体里十分火热。
一个经常玩“剧本杀”的网友表示,在“剧本杀”游戏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杀是一个像“解忧杂货铺”一样的地方,你可以是任何人,在他人的故事里,短暂地忘却自己,度过另外一种人生。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剧本中体验别人的人生,也能给自己带来快感。在“剧本杀”的世界里,玩家需要将自己代入剧中角色,以第一视角进入游戏情境,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每个抉择背后的动机。
《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超过70%的“剧本杀”玩家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超过40%的人每周会玩一次以上。
成年人的“过家家”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资产阶级家庭聚会中一个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谋杀之谜”,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根据搜索案发现场的证据和与其他人的讨论交流,推理破案,找出真凶。
传到国内的“剧本杀”游戏最初是以推理破案为主,玩家追求的是寻求真相过程中的“烧脑”刺激。随着市场的扩大,“剧本杀”的剧本类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以演绎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的情感类剧本,在这类“剧本杀”游戏中,玩家追求的是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剧情吸引人、“好哭”的剧本会吸引更多玩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所有吸引人的东西,都可以调动大脑多巴胺分泌,比如好吃的食物、美丽的风景、好看的书或**。推理类的“剧本杀”,需要玩家运用缜密的逻辑进行分析推理,拨开层层迷雾,解开谜团,这个过程能够刺激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奖赏系统,导致多巴胺升高,从而让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情感类的“剧本杀”中,玩家通过对剧本的演绎,可以主导自己扮演角色的人生,这种掌控感会让人产生成就感。同时,玩家通过在角色中体验别样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生命历程,会产生一种“实现自我”的感受,而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高等级的心理需求。
成年人玩“剧本杀”其实和小孩子玩“过家家”如出一辙,只是“剧本杀”需要更高级的智力储备,是与成年人智力相匹配的社交游戏。
剧本杀与心理剧疗法
如果玩家选择的剧本与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某些事件比较贴近,玩家在角色扮演中能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与周边人的人际关系等有所反思,得到启发,能把内心的情绪或者在过去事件中堆积的情感通过扮演的角色表达出来,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那么玩家在“剧本杀”游戏中获得的不仅是快感,还有心理成长,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心理剧疗法”的效果。
“心理剧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莫雷诺在1921年创立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剧没有固定的剧本,如何演绎,完全取决于来访者的自身有什么困扰,想要展示怎样的事件,内心有什么感受。
心理剧疗法激发的是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来访者可以演绎一个具体事件,例如之前经历过的某个创伤性事件,也可以演绎自己在经历某个事件时的态度和感受。
心理剧为来访者创造了一个觉察和体验自己内心世界的环境和机会,可以帮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内心状态,了解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觉察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并且冲破固有思维,用更多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接受心理剧治疗的人,可能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也可能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问题,例如夫妻关系问题或者亲子关系问题等。在心理剧治疗的帮助下,来访者有可能实现自我心理成长,化解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虽然“剧本杀”好玩,但在选择剧本方面也要留心。应该选择健康温和的剧本,尽量避开那些剧情恐怖的,或是会带来高强度刺激的剧本,因为太过紧张刺激的剧情,会产生后遗效应,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刺激中,也会影响身心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