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有哪些(n首)【整首的,作者朝代都要】

写景抒情诗有哪些(n首)【整首的,作者朝代都要】,第1张

抒情诗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秋风清》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叙事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木兰辞》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送别诗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思乡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怀古诗(咏史诗)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咏物诗

《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其三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江南春》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2《天净沙 春》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3《江雪》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4《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5《长相思·汴水流》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赏析: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6《春宫怨》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赏析: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

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

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

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

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7《清平乐·别来春半》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乾德四年(966),李煜弟从善入宋不得归。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词。词并未拘泥与此一情,而是虚笔点染,描绘出一种扩大的感情境界与氛围。词的开篇,点明事由与季节。为什么在春意正浓春光明媚之时,却说“触目柔肠断”呢?原是“别来”之阴影笼罩了一切,触目之景还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和形象。过片紧承“别来”二字,“雁来音信无凭”既是景象的转换,也是情感深入,谓雁能传书,但是雁来人不来,雁归人不归,徒增愁恨。“路遥归梦难成”又翻进一层,为所怀念之人设想,语意奇特,委婉之至。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在语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

8《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赏析: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9《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

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

忆王孙。

赏析: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 ,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10《洛桥晚望》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赏析: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可能有点下掰,不过我这种答案往往有轰动效应,建议可以一试)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9、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抒发一种享受生活情趣吧,感叹自然给人的美感,表达一种乐观的思想。

参考资料:

原创!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找了几个,好像没有翻译,但都有解析,不知是否和你的意思,希望采纳,谢谢……山居秋暝①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解

  ①螟: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春草。

  ④歇:干枯。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渭城①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注解

  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浥:湿润。

  ③客舍:旅馆。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也作:枫落吴江冷)。 简析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苏幕遮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简析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这首词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境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词写的是盛夏的清晨,而孟浩然写的是“春晓”。“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作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晚色,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上四句是第一层。“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 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象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作者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作者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作者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体现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作者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作者的情思,作者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简析  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宿建德江①孟浩然 移舟②泊烟渚③,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②移舟:靠岸。

  ③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雁门太守行①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注释

  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③玉龙:指剑。评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①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②向春尽,所得是沾衣③。

注释

  ①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②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③沾衣:指流泪。 简析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泊秦淮①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②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注释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简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 笞权贵的荒*,深刻犀利。 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简析  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八阵图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绝 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

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

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

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月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简析: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类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忆江南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词 类别: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1]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2]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花非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词 类别: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岁暮道情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

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

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

半旧青衫半白头,雪风吹面上江楼。

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

注释

为学空门①平等法②�先齐③老少死生心

①空门:指佛门。 ②平等法:平等,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法,佛教名词,意谓道理。 ③齐:辨明、明白之意。亦可作别解。此处似一字数意。

原诗是一首七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这两句是说,你要知道佛门平等的道理,就要明白老死少生也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诗人虔心研究佛门之法,以作精神寄托,隐含其内心的酸痛。

村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类别: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春晓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宿建德江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羁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

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过故人庄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田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与诸子登岘山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律 类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又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4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