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表达情绪情感

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表达情绪情感,第1张

  摘要:绘画作品之所以会深受大众的青睐,除了作品中极富表现力的线条、颜色以及笔法,还有作品背后艺术创作者融入其中的个人情感。这些都离不开艺术创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地大量的观察和积累,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注入到作品之中,并且通过创作实践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创造出极具生命活力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绘画创作;情感表达;感染力;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81-01

  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并且能够陶冶大众的艺术情操,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绘画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形式,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在绘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情感表达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可以使创作者与作品间形成某种情感共鸣,这种情感随之也会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进而激励着创作者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课程理论》一书中指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由此看来,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也不同于课程目标,它比教学目的要具体一些,细化一些,它不是着眼于长远的目标,而是一节课到底要使学生学习些什么。教学目标的定位越是量化,其可操作性就越强,也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实施评价。但是作为美术学科来说,其学科特性决定了量化指标的难以操作。也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产生了许多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困惑。下面就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阐述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辨证地看待知识与技能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美术从技能性向人文性转变。意味着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避免过于强化知识与技能层面而忽视其他要素,这就给我们美术教学带来了困惑:究竟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是否要制定具体细致的知识技能目标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以形象美、内涵美来打动人的心灵,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忽视思想的教学只注重技法的指导。作品就会失去神髓。学生也会逐渐学习乏味。反之,如果只注重人文的开发而忽视技法的指导,学生在创作中无法用相应的美术手段来表现,同样会导致美术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淡化的问题。

如三年级《彩墨游戏》一课,由于这是小学启蒙阶段的第一节国画课。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知识与技法层面的操作性。使学生能习得知识并掌握技法:“通过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认识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并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中锋、侧锋)和用墨方法(墨分五色:焦浓重清淡),尝试游戏性的国画练习。在欣赏大师及学生优秀范作中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有许多量化的标准,如认识文房四宝,学习两种用笔方法,不同墨色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美术课堂中可操作的途径并且是课后可测量评价的标准,而不是笼统地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水墨画的特性,掌握水墨画的基本表现方法。”用这样的阐述并不能说明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淡化,反而使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含糊其辞,学生的学习则不得要领。当然单纯技法的传授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还添加了欣赏大师及同学的范作,以此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大师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而同学作品则更容易使学生亲近,从而产生学习水墨画的愿望,在注重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层面中渗透人文内涵的熏陶,使学生的技能与思想认识同步提高。辩证地看待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淡化。不是指抹杀知识技能或抹杀人文目标,而是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更为宽广的文化情景中制定教学目标,不孤立任何一方,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设计有效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整节课的一个规范性指导,它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的整个操作过程与方法,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与创新。因此在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设计有效的过程与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指导进行整体设想,实现学习活动过程的最优化。例如一年级的《洗澡》一课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场景,抓住洗澡的特点创造性地表现生活趣事,通过平面活动小人及教师示范。学生初步学习人物不同动态的表现方法,体验绘画活动的趣味性。”实际上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已经体现了整节课的一个初步教学设想:首先与学生一起深入生活进行情景回忆,表演洗澡的各种动作,抓住洗澡的动作特点及不同场景:接着通过平面活动小人的演示结合教师示范来教授学生绘画人物的技法;最后学生自由创作,体验绘画的乐趣。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行之有效。过程与方法的阐述十分清晰,使人看来一目了然。

有效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能以清晰简练的话语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完全是有模式可循的,有专家推荐的四因素模式,也称为ABCD模式。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Audience(对象)指主体或者教育目标指向的对象,一般是指学习者或学生;Behavior(行为)指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使用一些较为宽泛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如:了解、理解、感受、欣赏……或用更为具体的动词指向目标:绘画、捏制、调配、设计等;Conditions(条件)指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指出这些条件与否,直接影响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决定了目标设定的适宜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参照范图、与同学讨论后等;Degree(标准)指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应该完成的行为水平,一般是最低的标准,这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最低标准。上述模式实际上由几个要素组成。即谁――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到什么程度,并将这些要素用语言灵活地组织,表述出有效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举例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三原色调配出三间色,画出色环图。”“通过对的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老房子特有的古朴美,并参照范图进行临摹。”“学生在讨论后能够合作完成一件手工盾牌的制作,做到造型威武、构图饱满、色彩夸张。”……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中,应该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能够量化操作的指标一定要表述清晰,便于及时评价及反馈。

 三、全面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体验性目标。而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灵魂所在,如果单纯从知识技能角度去衡量学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只一味追求所谓的结果,就不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必定是由具体事物生发的。它离不开知识技能目标的支持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具体实施,它与两者逐步整合以达到促进优化的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好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但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程度,将这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去。

例如美术欣赏课《妈妈和孩子》一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通过欣赏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认识到人与动物都生活在爱中,被妈妈爱是无比温暖的,小朋友要爱自己的妈妈。同时学会用爱心去对待家人、同学、老师、班集体。”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看似语言描述比较繁杂。但细细品来却并不多余,首先是课堂教学的行为描述,就是欣赏关于母爱的美术作品,感受母爱的伟大;然后是认知目标的确立,即认识到人与动物都生活在爱中;最后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将自己对妈妈的爱迁移为对家人、同学、老师与集体的爱。这一目标的落实是教师比较难测量和操控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不是通过一节美术课就能够实现,因此对于情感目标的实施,应渗透在课堂及课后的方方面面。当然,我们也能在课堂上用调查的方法来检测它的实现与否(如问答、卷面调查等),但检测到的只能是一些显性的东西,其隐性价值才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我们教师惟有认识并把握情感目标的层次及其基本水平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产生情感的共鸣,经历内心体验并逐步内化为高尚的情操,才能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位。美术课程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应体现在最高位的标准上。全面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总脉络。从根本上将情感目标贯穿于美术课堂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

美术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辅相成。是互相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生成情感目标的土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起着整合、促进与升华的作用。只有认识和把握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才能领会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实质问题,才能在 教学设计 和实施中取得最佳的整合效果。有效指导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

怎样实现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目标

1、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主探究,敢于质疑、争论、求异,敢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要持一种欣赏、尊重和引导的态度,多采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口气给予互动,使美术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舞台”。

2、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课堂教学方法是美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

1)、有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门类,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如录像、投影、幻灯、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媒体的运用,从而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2)、诱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激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由“苦学”到“乐学”、“想学”,实现意义建构。

  (2)、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实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把握合作时机、恰当选择合作内容、合理分配小组构成,使不同基础水平、学习风格、思维方式的学生在合作研究中通过质疑、讨论等方式相互沟通、理解和启发,在交流和“碰撞”中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共同成长,在共同协作中增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鼓励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以往“教师授”与“学生受”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个性思维、体验感悟,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完善问题――开展具体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师应充分考虑美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并依据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特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以选取和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实现教与学最优化方式。

3、搭建新的学生评价理念和策略

  (一)、评价标准――多维度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美术新理念下的学生评价应面向大众、尊重个体、承认差异,要避免严格划一的评价尺度。教师应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不囿于教学常规和经验,以真诚、尊重、关怀的态度,以促进、激励、发展的角度,以科学、合理、适度的标准去评价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沐浴成功阳光”的同时增强自信,形成健康和良好的身心状态。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的学生评价方式,如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展览评价、情境测试、档案袋评价等,为美术课程建构了立体、综合、全面的评价系统,实现诊断性评价、形成型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有机整合。

  (三)、评价内容―全方位

  《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美术课程作为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评价内容不应仅仅关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注重学习兴趣、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全方位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7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