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读懂南京?

怎么样才能读懂南京?,第1张

了解一个城市要从人文历史的方面去解读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 。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历史人物和战争、历史故事、风俗习惯,还有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信仰,以及服饰的演变表现等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渠道

历史变迁

南京有古人类活动早在100-120亿年前,35-60万年前南京人生活在唐山,已有的7000年的历史中有2600年的城市历史文明史。南京是一个重要的国家科学中心,是崇文市教育自古以来,“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是它的别称,超过一半的明清中国科举状元是从南京江南考试出来的。

风俗习惯

立夏尝三新

  在农历的四月初,夏天的春天,天气温暖,万物欣欣向荣。三的小麦和油菜已经成熟,樱桃、李子、枇杷等水果上市,各种蔬菜也应诞生。在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改变,南京有“立夏尝三新”。

送夏

夏天,天气增热,各种传染病也增加了,有的人消化不好,所以不想吃饭,这就叫做“暑热”。南京海关“送夏”,父母要嫁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并称体重(夏季过后),据说当时称重时不感冒。

百姓生活

在南京,可以感受到大城市的高度,小城市的亲切。南京的国际化水平比上海、广州,但也不容小觑,国际范的杠杆,现代城市的气氛浓厚。不过在南京,你也可以选择吃辣的,在骑自行车,吃糖葫芦逛大街,偶尔去郊外公园的烧烤,全生活的味道。

『风土人情』 [人文景观]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孔子自古被人们尊称“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这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之后,于1937年遭侵华日军焚烧而严重损毁。1984年,市、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古都文化遗产,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和规划,几度拨专款,历数年的精心维修和复建。如今的夫子庙已焕然一新,再展辉煌。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1991年被国家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

这里南京夫子庙重建的思乐亭石柱上镌刻的一幅楹联,它把秦淮河的清姿丽质和夫子庙的建设新貌含蓄而充分地展示出来,给游人以无穷的回味和遐思。

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夫子的庙宇,又称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它已作为古城金陵的秦淮名胜而蜚声中外,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夫子庙始建于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迭经沧桑,几番兴废,经现政府连年拨款兴修重建,使夫子庙以大成殿为主体的既有明清风格,又有庙市街景合一特色的古建筑群拔地而地。

2019年10月31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消息,有批准世界上的66坐城市加入到了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我国的南京市被列入到了世界文学之都的行列。在2017年的时候,南京市在国内的城市当中首个提出将申办“文学之都”。要说起文学,这南京的文人文事还真是数之不尽。那么南京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呢

南京,一座文学之城

文化资源丰厚,文学成就卓越,文化名人荟萃,南京在全国文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亚洲和世界文坛也独具特色。

南京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的起步之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即设立于此;南京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均诞生在南京。

南京文脉持续绵延长达1800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历史上文学名家代有才人,文学佳作层出不穷。据查考,全世界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翻译成中文;全中国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与南京相关。《红楼梦》《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中华传世之作都与南京密不可分。

近现代以来,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文坛巨匠也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作家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大地》就是在南京创作完成的。

南京,一座创作之城

中国文坛“南京作家群”令人瞩目。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南京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名作,高晓声、陆文夫、方之以及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曾经或一直在南京生活的众多作家,从诗人、小说家到编剧、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可谓人才完备、门类齐全。

多年来,南京的文学作品囊括全国各大奖项,多位作家的代表作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南京市拥有《钟山》《青春》《雨花》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期刊,是培养当代中国作家的摇篮与重镇。

为了鼓励和促进文学创作,南京设有“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等多种奖项,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不仅有效推动了精品力作的创作与生产,也有力推动了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南京,一座传播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依托悠久的文学传统,把文学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推动力,鼓励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从印刷到出版、从创作到创意、从现实文学到虚拟文学的完整文化产业链。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更快更广、更为深入地传播中外文学,光大中华文明,借鉴世界文明。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连续8年在中国出版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出版业50强”中位列第六;译林出版社经济规模连续7年排名全国同类出版社首位,是中外文学交流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出版社。

南京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一系列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被翻译成中文。同时,南京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走向世界舞台的桥头堡。20世纪60年代初,曾任南京政协副秘书长的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儒林外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其中,《红楼梦》译本被认为是该书最好的英译本。

在印刷产业和出版设计方面,南京也拥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和名家。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每年印刷的单体《圣经》数量,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荣获世界印制大奖“班尼奖”。

南京文学创意设计大师众多,诸如速泰熙、朱赢椿、潘焰荣等书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等多项荣誉称号。南京在国内网络文学原创、在线阅读和内容分发领域皆居于前列,有多个互联网文学创作、阅读、作品加工、版权开发的线上运营综合平台,还有中国•江苏网络文学创意产业园、江苏网络文学谷等网络文学线下实体基地。

南京分布文化旗下的网络文学网站红薯网总用户规模目前已经超过2500万,每日访问量超过800万,拥有驻站作家10万人,签约作家7300名。每月有超过2000本作品在红薯网连载,每天产生内容字数近一千万。每月发放稿费的网络写手在千人以上,年发放稿费逾亿元。

南京,一座阅读之城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城市,市民文化素养总体较高,普遍喜好文学阅读。阅读,已成为解读南京、把脉南京、感受南京城市文化精神气质的鲜明符号和独到元素。

吴敬梓曾在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中,就对南京有“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评价。南京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仅读书会就有450多家。众多高等院校成为文学专业活动的重要阵地,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在城市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京市群学书院全民阅读服务中心,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周晓虹教授与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陆远等创办,是目前唯一以推动全民阅读为主旨的民非机构。群学书院的阅读总量仅2018年就达到近七百万,影响力超过了98%微信公众号。书院组织了200余场阅读活动,近300位海内外一流作家、艺术家曾登上群学书院的讲坛。

群学书院

南京全市至今已成功举办23届“南京读书节”、33届“秦淮灯会”、8届“江苏书展”,还开展了“朗读者”等维护弱势群体文化和阅读权利的活动。

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书香南京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全民阅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指导目录,每年全市全民阅读经费已逾千万元,各区财政也投入相应经费,打造一批城市书店。被誉为“南京文学客厅”的先锋书店,数次被CNN、BBC等评为世界“最美书店”,24小时书店成为市民热捧的文化消费新去处。

南京先锋书店

南京在城墙、公园、景区、文博场馆、商场、酒店、地铁、社区、乡村等场所打造了新型阅读空间150多处;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酒店、邮政网点等场所设立292家“图书漂流文化驿站”,投放4万余册图书,供市民免费取阅。

古今文人墨客眼中的南京是怎样的

他们说……

唐代诗人李白:金陵控海浦,绿水带吴京。

唐代诗人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东晋诗人谢朓: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文化学者余秋雨: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著名作家叶兆言:外地人跑来南京混,一不留神就传世,就经典,就入美术史,入烹调史,入文学史,入新闻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一方水土,不就是文学之都吗

韩国学者洪廷善:南京这座城市,短暂拜访有短暂拜访的妙处,长期居住有长期居住的佳趣。她总是能根据时间的短长,给予我们该有的馈赠。

著名作家鲁敏: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来看,南京都特别具有文学之都的潜质,整个城市的气息具有一种文学腔调,它可以是慢的,优雅的,寂寞的,甚至可以是饱经沧桑的。而南京人既具有国际开放的视野,又可以沉下心来阅读,对作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文学之都”,不只是文化名人的堆叠,文化场所的兴建,又或是文学作品的量产。

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市民对文学的参与程度,强调了一座城市所包含的丰厚文学底蕴对人心之滋养,对社会之濡染,对城市发展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作用。

南京,实至名归!南京,我们为你骄傲!

中山陵的庄严,夫子庙的繁华,秦淮河畔的梦幻,新街口的时尚,,漫步大街小巷,六朝古都的历史印记不可磨灭,高楼大厦间夹杂着民居小巷,总结一句南京的印象就是,古典和现代交相辉映,帝王气和烟火气在这里对立又和谐的存在着。

南京的天气让人感觉它随时在卖萌。下雨的南京很潮湿,不下雨的南京还是很潮湿。但我喜欢这里。我想,喜欢一个气候并不完全让我习惯的城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南京可以让人喜欢。作为一个吃货,旅游中的美食简直让我直入天堂。一道下来吃过南京,别的地方便都不好吃了。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山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南京总面积6598平方公里。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其中,铁硫储量占全省40%左右,锶储量和品位居东南亚之首。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江宁的汤山温泉、江浦的汤泉、浦口的珍珠泉等矿泉尤为闻名。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可见南京美景胜境之一斑。

  今天的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一座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全国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大商埠。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1949年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门楼上,建立了人民政权。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风景秀美。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

  历史人物众多。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散文中我最喜欢朱自清散文,特别是他的抒情散文,当然如《荷塘月色》、《桨声等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等名篇自必说,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每读一遍,都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而那些并不常见的散文,偶尔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最近读朱自清的散文《南京》就有这样的感觉。南京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件事物,甚而那远逝的古迹,都能铭于心,刻于骨,溶于血。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盛赞了南京的好处。他像一个含情脉脉的情人,饱含着深情的笔墨,把南京描绘的如古色古香的美女。他以流览的眼光从南到北从头到脚把南京欣赏了一遍,而描写最多的是台城边上的古鸡鸣寺。朱自清说;“到鸡鸣寺去最好是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缕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户安排的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这是朱自清登鸡鸣寺的感觉。我也经常登鸡鸣寺,入豁蒙楼,因为常去,所以感觉与朱自清又有不同。受朱老先生的感染,我也喜欢在雨天到鸡鸣寺去。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雨日,暑气刚刚散去,凉风阵阵袭来,心绪渐高渐远。拾级登上鸡鸣寺进入豁蒙楼,找一处靠窗的桌子坐下,要一杯清茶,来一碗素面,你再把目光伸向窗外,看远处的钟山和近处的玄武湖,这时你不觉得你是神仙才怪呢!·耳边传来钟磬,颂经声声入耳。豁蒙楼上人少,若大的厅内,只有几个远方来香客在喝茶小憩,周围清静的如同梵罗世界,神仙的滋味愈来愈浓,真恨不能乘风旋上九天,在钟山之上飞上几个来回。难怪天上人间的好去出尽被佛占尽。三十年代人们对李叔通突然出家感到莫名,放着好好的少爷不做,现成的娇妻美妾不要,偏跑到虎跑寺出家当和尚,还要修佛家最苦、最严、最难的律宗,实实地要做一个苦行僧,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过午不食,半天就饿肚子。身穿百纳衣,手持破钵盂,戒修二百五十戒清规。坐在豁蒙楼上我悟出了一些道理。僧人行戒,皈依佛门,心中总有苦衷(除了那些赖佛吃饭指佛穿衣的懒汉),面对红尘,面对现实的自我,总有排解不开的烦恼和困惑,只有超然出世,遁入空门,四大皆空,一切了了,才是办法。有时候一个人用出世的思想去看待世上的一切,或许活的更轻松、更坦然。三十年代的南京,虽然是个都市,但还是荒寒萧条,疮痍满目,贫困者比比皆是,大道空寂,尘埃遍布,只有寺庙昌盛,当时的南京方圆不过二三十里,而寺庙却有几十处,香火旺盛的有栖霞寺、隆昌寺、鸡鸣寺、毘庐寺、灵谷寺等几处大寺院。僧人几千,成了南京的一大特色。朱自清对这一特色颇感兴趣,曾专门登山拜访了几家寺庙,而对鸡铭寺却情有独钟,在《南京》一文中用了浓墨重彩。鸡鸣寺为什么会引起这位文豪的极大兴趣呢?这一点自然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朱自清生活在一个极度压抑的,要说的话不能随便说,要做的事不能随便做,只能找一无人的地方去排解心中的郁闷,求得一时的宽慰,因此,他的散文处处透着那一丝淡淡的哀愁,带着一层浅浅的“灰”调。就像胧着轻纱的梦。这就是朱自清散文的飘逸之处,也是惹人爱之处。读朱自清的散文,需在酒足饭饱之后,泡一杯清茶,一边酩茶,一边赏读,那种滋味有如出家人颂经时的恬静淡雅。这也正是鸡鸣寺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之处,只有在鸡鸣寺才有这种体会。在闹市之中,独辟一块清静之地,为那些想清静又不愿意逃离红尘的人们,留出一个好去处。难怪朱自清来了有这样一番感受。鸡鸣寺藏在一处山林之中方圆不过五六百米,拾级而上也就八九十级。毫不费力就能享受无边的美景,这正合了朱自清的心思,他不喜欢热闹的场面,但又不会像李叔同那样遁入空门,他只愿在热闹和静寂之间来回。因了这些,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对鸡鸣寺下了重重的一笔,使我今天读来倍感亲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2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