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不懂如何和孩子保持感情和良好的关系,感情的延续?

为什么父母不懂如何和孩子保持感情和良好的关系,感情的延续?,第1张

我认为要想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必须要有效地跟孩子进行沟通,而这种共同也必须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下来进行的。

1、关系平等

很多时候家长做不到,认为我是家长,孩子就应该听我的,然后居高临下和孩子说话,这不是沟通,这是命令。孩子只能听从,不能反抗,所以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孩子听到的不是你沟通的话语,而是命令的话语。这样就会导致后续无法沟通,你一说话孩子就不想听了。

2、不带情绪

带着情绪沟通会让孩子很不舒服,不知道该怎么样,因为我们带着情绪,就无法控制自己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方式,可能会让人非常不舒服,而且你有情绪,孩子根本无法和你交流,只要稍微不同意你说的,你可能会更加大发雷霆,这样持续下去,孩子就直接看到你这样直接无视你了。

3、不带评价和指责

这几个都是相辅相成的,沟通的前提是信息的交换,所以如果我们沟通的内容都是在评价他,或者指责他,那潜台词就是他是错误的,我们是在说教他,他没有理由反抗,只能听,那对于孩子来说,他接受不了一直指责,我们都知道如果面对指责,我们可能采取的就是反抗或者逃跑了!

4、不预设目的

很多时候家长沟通前就已经有目的了,就是让孩子接受我说的,按照我说的做。这样预设目的沟通毫无意义,因为孩子听到最后,发现你是为了让他接受你的观点与想法,或者你聊其他的话题他感兴趣的话题,你最后也是回到某一点上面,会让孩子后续不会和你交流了,因为他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高情商的人将来不管是在集体或者是社会中都能够更加受人欢迎而且能打理好自己的情绪与生活。

情商的高低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年幼的时候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学会并且提高的,虽然说市面上有很多教授情商的课程,但那大多数都是理论,如果孩子能够从小就接受到了父母的正确情感反馈,内心才能够有更加明确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情绪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如何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情感反馈?很多时候明明家长对孩子的很多情况都想要了解,但是已经遭到了拒绝沟通的信号,原来孩子都是恨不得把自己任何发现的事情都报告给父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却越来越沉默,不愿意从情感情面与家长进行交流。

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其实归结到根源上,就是从一开始家长就没有向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情感反馈,当初孩子年纪小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这些错误,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逐渐的孩子会开始误解家长的冷漠,打击和讽刺,于是就会逐渐关闭心门,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更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了错误的情感示范模式,从而造成了低情商。

错误的情感反馈不一定只是大吼大叫的批评和指责,沉默不语也是一种冷暴力,伤害着孩子想要积极表达的内心。

甚至有的家长说,我们每天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照顾孩子,这样也错了吗?事实上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有对情感反馈的需求。

比如孩子在试图向家长倾诉自己的情感时,家长会认为他们年纪小没有经历过什么,所以不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就会转移话题或者是不做“多余”的回应。

又或者在孩子用磕磕巴巴的词汇进行表达的时候,家长直接将重点放在纠正语法和词语上,直接忽略了孩子想要表达的问题,从而遗漏了对孩子情绪响应的需求,家长认为孩子想要得到的情感反馈用一两句话就能解决,其实关键的问题从来都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过,等到孩子年纪大一些,甚至到了青春期,想要认真和孩子讨论他们的所想所思,孩子这个时候已经拒绝和家长交流了。

从一开始如果孩子得到的就是错误的情感反馈认知,就会让他们树立不正确的交流方式,倾向于认为别人不会给自己情感支持,沉溺在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不会表达更不会调节,甚至会认为自己对情感方面的需求是多余的,产生习得性无助,之后就会用家长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忽略别人的情感需求。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家长要如何用正确的情感反馈来教育孩子体会情绪,应对情绪,提高他们的情商呢?

1 关注孩子情感需求

想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只关注他们的物质和生活需求是不够的,更不能在孩子上学之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希望孩子能够变得优秀和健康本没有错,错就错在除了这两点之外家长对其他的都不关心,这样很容易就造成忽略孩子情感需求而不自知。

在生活中不要只是下命令式的和孩子说话,要允许孩子提问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此刻想法的关心,他们才愿意展露内心的情绪,所以在孩子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说的对不对,说的好不好,家长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耐心倾听。

先抓住他们此刻的情绪重点,然后再去了解事情的始末,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情感反馈,比如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因为一件小事哭了,回来向家长诉说,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并不是马上给出自己的评价而是先问问孩子他们是生气多还是委屈多,先用共情的方式引导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然后再说解决的办法。

锻炼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家长能够更加直接的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毕竟家长和孩子之间隔着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差,很多时候大人的想法未必能够准确猜到孩子的心理,如果他们能够准确的将情绪表达出来,也有利于家长用更加准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处理矛盾。

最关键的就是家长只有明确知道了孩子的情绪,才能给出正确的情感反馈,从而以身作则的向孩子示范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只有孩子在被耐心聆听的时候,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从而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有助于亲子之间更好沟通。

2 教孩子正确管理情感

所有情绪的背后都有事件的影响,所以家长也都希望孩子通过对事件的解决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先对情绪和情感进行识别,引导孩子正确的认知,有的时候孩子一直在哭,有可能是因为生气,也有可能是因为委屈,就先要让孩子辨别出来到底是什么情绪导致的行为,进而才能找出原因。

只有正确归因才能针对具体的事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了解到任何情绪的背后都是有事情进行影响,也都是正常的,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更好的管理情绪。

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够学会自省,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会省很多心理,在孩子情绪的倾诉过程中,家长最初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倾诉的对象也不会只限于父母,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可能已经不大了,只要在最开始的时候能起到正向的作用,孩子将来就会自我成长为一个情绪管理高手。

为什么父母都是无条件的爱

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

刚出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的能力为零。他的世界充满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无助,他必须依靠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活下来。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使得作为“物质人”的婴儿存活下来;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的“精神人”开始发育成长。

孩子刚出生时,并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只是具备成为人的可能性。如果给他适当的“养分”他会发展成“人”;而如果没有给他“养分”或“养分”的成分不正确,那孩子的“精神人”可能根本没有发育或发育不良,导致孩子不按“人”的方式来行动,是类似于人类的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的“精神人”发育的最重要的养分。它的重要性,与母乳对初生婴儿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了最初的“自我价值”,由此产生了向他的生命之外扩张,探索他周围世界的欲望,这是他成长的起点。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也都希望给予爱,但是真正理解爱的真谛的人并不多。不论是男女之间的爱,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朋友的爱,爱的真谛应该是一致的。

爱是不讲条件对对方好的一种情感。我们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好,希望对方快乐幸福,并且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也就是说,爱是单纯的对对方好的感情。作为家长,爱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理由。

爱是整体地接纳对方。爱一个人,意味着完全接纳对方。不但要接纳对方的优点,同时也要接纳对方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接纳对方的优点,而无法接纳对方的缺点,那就说明我们并不爱对方。父母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地整体接纳孩子,绝对不能只接纳孩子的优点,而不接纳孩子的缺点。当一个孩子被完全接纳时,他才感到自尊。

爱是一种接纳和欣赏的情感关系。爱是建立在爱者被爱者之间的充满温情的平等关系。当施爱者平等对待对方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真爱;当施爱者居高临下,不问被爱者的感受和需要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施舍、压迫和私心的满足,与爱的本义是背道而驰的。

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家长们惯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爱孩子,他们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愿为出发点来爱孩子,根本不问孩子的感受。这种专横的所谓的爱,破坏了爱的平等性,对被爱者是一种折磨。

表扬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对时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做的动作。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的家长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区。很多家长怕一表扬孩子,孩子就骄傲自满,从此不再努力而荒废学业。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在该表扬孩子的时候,三缄其口,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也失去了把已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的动力。

其实,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是源于无知,而不是表扬。当孩子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当成顶峰了,以为到达终点了。这深层的原因是孩子在内心里选的参照系比较低,他专门跟比他差的人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自己比所有人都强的错误结论。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家长需要做另外动作,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进而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表扬是把孩子的动力给激发出来,我们不能因为激发孩子的动力可能伴随有孩子不知深浅而骄傲自满,就放弃表扬而让孩子失掉动力。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正确的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同时再用鼓励、确认等其他手段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止境而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事实上,只有不正确的表扬才可能导致孩子的骄傲自满。应该讲,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表扬,而是无原则的夸大其词地乱说一顿。正确的表扬根本就不会使孩子骄傲自满。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表扬,我们才能既鼓舞起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使孩子骄傲自满。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把目光盯在被教育者的缺点上,把力气使在改掉孩子的缺点上。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只要改掉了缺点,就只剩下优点了。这种教育思想是极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孩子身上,一切都是处在生成阶段。如果我们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所有“缺点”上,就让孩子意识到他是那么的差,因为此时他的优点还没有产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孩子感觉他是劣等的,他的自我价值会降到最低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人在强烈的自卑感的控制下,他的表现会极端畏缩,他的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确认放大原理”,在我们人身上,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哪点上,被盯的那点就会放大。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一样,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一样。当我们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像阳光照在优点的种子上,使优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像阳光盯在缺点的种子上,使缺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当家长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他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与表扬相对的 ,批评也是家长的必修课,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

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适用批评的场合。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不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

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

A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B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2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是指向“人本身”,这样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样做都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3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表达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是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A陈述事实。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B确认可罚性。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的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C表达感受。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感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D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E表达期望。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接受孩子的感受

要知道感觉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情都要去试著接受,但踩红线的行为要限制。一旦当孩子的感受被接受后,就可以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试著用心倾听,用含糊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比如“嗯……”还有“哦……”,用幻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帮助引导他实现自己的愿望。人有七情六欲,孩子也一样,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帮助孩子面对所有的情绪,这里注意,倾听一定要全神贯注的倾听,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就没办法让孩子说出感受。

二、帮助孩子缓解情绪

当察觉到孩子的情绪不对劲时,父母要一起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告诉孩子他目前对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知道父母知道自己的感受,就能尽快摆脱不良情绪,从不安的环境中恢复过来。做到及时和孩子共情,能让孩子内心充实坚韧,让你和孩子的关系和谐亲密。只要你有心,每个家长都能和孩子产生共鸣,甚至那些被情绪伤害过的孩子也能得到平反。

三、学会鼓励孩子

父母的一个很重要职责就是:学会及时表扬孩子做了对的事情,在家里得到赏识的孩子更愿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在建立亲子关系的过程中,父母起著决定性作用,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可以看出他们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亲密度。所以,父母不妨根据以上三种教育孩子的小妙招,来帮助自己查看是否做对了一些事,根据这个来练习更有助于亲子关系稳定,如果你还有任何关于亲子关系的问题,不妨可以咨询我们上海缮夤心理学,我们希望通过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方法来帮助各位解决各种困扰。

最重要的就是区分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物质需求,针对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的态度。1、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要及时满足。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合理的,哪怕是哭闹或是摔东西,成年人看起来都觉得是孩子不懂事儿,其实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情绪,他是在给父母传递信号,让父母来关注自己。但是,很多父母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孩子的这种表达就应该受到惩罚或是制止,又或者不少父母会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传递的信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又或者自己就应该被忽视,严重的时候,他们甚至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其实,父母需要倾听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建立深层次的连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懂得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被珍惜与尊重,他也会因此产生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是值得被被人善待的,而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2、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父母不一定要全部满足。很多父母为了弥补自己对于孩子爱的缺失,一味地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也是照单全收。但是,父母却并没有告诉孩子,自己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孩子自然也就不了解。慢慢地,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给予的物质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对父母的付出变得麻木,甚至一味地索取。害孩子很简单,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但是,这个满足并不等于爱。3、面对孩子的需求,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父母要区分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孩子会有情感需求,也会有物质需求,但是无论哪一种需求,都是孩子迫切希望被满足的,所以,这个时候是否要满足孩子,父母就要看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情合理的,那么父母就不要刻意地为了追求延迟满足,而延迟孩子的需求。很多父母都看过很多育儿理论,觉得延迟满足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有的时候,甚至会故意拒绝孩子的合理需求。但是,这样不仅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如果父母确定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那么就可以去满足,不要为了延迟而延迟,为了拒绝而拒绝,不要盲目地让孩子等待。其次,拒绝孩子的需求时,父母要注意肯定孩子的情绪。当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不仅会拒绝,甚至还会训斥孩子,说孩子不懂事儿等等,不仅让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还招来惩罚。时间久了,孩子哪怕有了合理的需求也不会告诉父母,因为他会觉得只有是自己的需求就不会被满足。所以,面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父母可以拒绝,但是我们要明白,拒绝的是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而不是孩子这个人。父母拒绝孩子,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拒绝的理由,最好是一个实际的原因,孩子也许会失落,但是心里不会留下创伤。因为孩子知道,就算拒绝了自己,但是父母还是爱自己的,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最后,父母要帮助孩子自己建立内在的奖励机制。想要激励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在内心建立起奖励机制,让孩子学会自我奖励。随着孩子的自控力越来越强,父母就可以将奖励的权力交还给孩子。孩子自己觉得自己完成得还不错,那么就可以适当地奖励自己,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满足感,获得认同与肯定。久而久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自内心地去激励自我成长,感受自己的进步。

说到教育孩子的事情,真的是一门大学问,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妈妈,家长总是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对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难题。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没有教育好,等到孩子长大了,一些坏习惯可能想改就很难了。

孩子有这4个表现是不能惯,李玫瑾:该打就得打,长大再改就迟了

俗话说:身教大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李玫瑾教授多年从事育儿教育,她曾在节目中提出:孩子在六岁之内有两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叫情感抚养,第二个台阶叫性格培养。情感抚养是0到3岁,性格培养是3到6岁。这两个台阶都是人一生垫底的。也就是说,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俗语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李玫瑾教授说:“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跟你闹,他能怎么闹?无非就是在地上打滚而已。但是你等他到十四岁,他还会跟你闹,那他现在怎么闹呢?一个,他离家出走;另一个他可能会自杀。

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有这4个表现时不能惯,该打就要打,长大再改就迟了。

1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行威胁

孩子到了3岁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叛逆期,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变强,总是会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果家长不同意,就会大哭大闹发脾气,有的甚至还会威胁父母。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可以满足,但不要一味的妥协,那样孩子就会“得寸进尺”,给孩子养成坏习惯。

当孩子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选择用哭闹威胁家长时,家长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孩子哭得越厉害,家长就要越不理会他,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知道了自己哭闹是没有用的。

2无缘无故发脾气,摔东西

孩子在自己的情绪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因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足以将自己的情绪很好地发泄出来,所以只能选择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一上来就对孩子指责甚至打骂,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得到宣泄,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情绪化。家长可以试着先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等孩子冷静下来再引导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3没规没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好奇心作祟,总是愿意去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很难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养成规则意识,让孩子知道守规矩的重要性。孩子一定要从小就教好规矩,不然长大后很难改变,而且会对孩子的社交造成一定的影响。

4不尊重别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再加上很多是老人带大的孩子,老人更加容易溺爱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给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蛮横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把他这种性格扼杀在“摇篮”中。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抓住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

我们常说,从孩子的表现中就能够知道她的父母是什么样子,家长要抓住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

绘本里的知识大多都通俗易懂,孩子也能够很好的理解,跟随着书中的主人公去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校园霸凌、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原因造成的厌学现象在各个校园都很普遍。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为集中。

  青少年不上学的原因:

  1 学习

  一项调查显示,5446%的中学生在学习中有症状,23%有明显症状。 主要表现为疲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

  2、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的主要表现是:部分教师缺乏平等意识,教育方式不当;  亲子关系方面: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严,教育方式不当,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影响了亲子关系;  友谊主要是:有些孩子不善于与同学互动,人际关系紧张等。

  3“自我”方面

  自我评价问题: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调查显示,592%的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自尊、自信心上存在问题。

  如果您的十几岁的孩子不上学该怎么办:

  1、父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询问和倾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们厌恶学校的原因有很多。 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因此,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不愿意上学的事实。 平复情绪后,他们冷静耐心地与孩子沟通,用心倾听和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和解决这个问题。 

  2、适当降低要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很多孩子因为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不愿上学,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不要做)。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和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只要有一点进步,他们就会抓住机会肯定孩子的努力。 在平时的教育中,多表扬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 青春期的孩子成年感更强,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自己做决定。 随着身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们自身的能力还不能应付这些问题,所以也需要大人的理解、支持和照顾。 和谐的家庭氛围,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孩子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源泉。

  一个人的人生在青春期迷茫,在青春期犯错,不知所措,做了很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奇怪事情,但他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7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