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化综艺活动有哪些

初中生文化综艺活动有哪些,第1张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加油!向未来》

《朗读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董卿担任主持人和制作人。《朗读者》包括:《朗读者第1季》《朗读者第2季》《朗读者第3季》。《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精品美文。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当中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而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段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读后感# 导语《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读后感频道!

1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在人间》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无会似的生活,而是一个贫民贴心的读物。高尔基出生于木匠家庭,4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念过两年小学,11岁走向社会,独自谋生。当过学徒,饭馆跑堂,搬运工,面包师等。

 《在人间》描述的是阿廖沙1871到1884年的生活。他这段时期为了生活,在人生的的道路上,历经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平时大量阅读书籍。生活阅历的大量的阅读拓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了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咯山。

 这本书是高尔基遗产中秀的部分之一。描写了作者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一代劳动堵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我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因为这本书它像宣有魔力一样,我只要一打开真本书我就会一直不停地翻下去,因为它太好了。每次读完这本名著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高尔基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

2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想法。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3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我就对高尔基所处时代的社会产生了好奇:连家庭都这般黑暗,那社会呢?稍后几天,我便读了他的《在人间》。

 《在人间》讲的是高尔基11岁时被迫离开家,在外面打工的经历。在打工的过程中,他遇到许多人,历经千辛万苦,却仅能得到养活自己的工钱。整篇文章大多数都是高尔基和“同事”、朋友间的谈话,反映了沙俄时代的腐朽与黑暗。

 但是,高尔基在这样的黑暗环境中,还能坚持抽出时间来读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习呀!而我们呢?我们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宽敞的教室,明亮的光线,干净的黑板,整齐的课桌椅,还有优秀的老师,我们拥有这美好的一切,跟高尔基比起来,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不认真完成作业呢?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又有何颜面去面对辛苦养育我们的家长和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呢?但是,学习不是仅仅学一方面,还要学习多方面,读多方面的书。高尔基就是这样的,他什么书都读:故事、讽刺类小说、历史故事……我们也一样,应该多读不同作家、不同类别的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必须发奋学习,努力向上!

4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之一,主要讲的是高尔基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而“我”走入社会,自己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轮船上等等地方做过杂工,在初始斯穆雷的帮助下,我走上了读书之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五年后来到喀山打算上大学……高尔基为了读书受了太多的屈辱。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撕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比比高尔基,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该有多幸福啊!高尔基没有钱上学,父母双亡,还要给别人打工,养活自己,这是多么辛苦的生活啊!但是,高尔基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没有放弃对读书的渴望,他开始学会读书、写字,是读书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坚持了下来,从而产生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高尔基的毅力,是常人无法达到的,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高尔基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有些人家里有很多书,但他们却不看;有人很苦,却努力读书,学到不少的知识。高尔基的这种毅力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成功。

5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我最近读完了仰慕已久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着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描写自己坎坷的命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进步革命青年的成长过程。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但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曲折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种热爱文学的精神,所以我赞美他!

 在十分悲惨的生活条见下,书是一文不值的。阿廖沙没有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但他不理会别人的讥讽和反对,千方百计的借书,看书。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高尔基不也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下读书,爱书吗?相比起来,我们有条件读书却不去读,那岂不是浪费吗?难道这不可耻吗?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让书陪伴你度过一年又一年,让你在书香中渐渐成长。珍惜现在的大好学习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

6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身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

 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恼,外祖母美好的心灵与玛戈尔王后高尚的情操成为日后回忆的主角。

 对书籍的酷爱,开启了愚昧的头脑。一个用书籍填补思想贫瘠的人,反抗着周围的种种不协调。主人公,厌恶了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一种纯洁,美好的生活。"我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会毁灭。"带着一种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学校求学的道路。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有所追求,给人崇高的信仰。何时何地都别忘了读书。

7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我在放寒假时,有幸看了高尔基写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在人间》。这本书写了人的善与恶、美与丑。“善于恶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面指的则是像高尔基这样心存善良的人,而反面指的则是像文中主人一样凶恶的人。“命运像风筝一样摆,只是心存敬畏,心怀恶善有报的戒律,才不至于滑向罪恶的深渊。”高尔基一直坚信这句话,所以他才能成功。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又充满自由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由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果实。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够坦然的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佩服高尔基的恒心和毅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手不释卷。“毅力”——掷地有声的一个词,惊心动魄的两个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毅力可以改变我们的机遇,改变我们的糊口。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

8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阅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描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寻找工作,自己赚钱某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廖沙做过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学徒;在两条不同的船上做过两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其中让我感到最难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的过程。

 阿廖沙第一次做仆人的时候,男东家教过他绘画。但是,年老的女东家和年轻的女东家都不同意。为此,他们三个人还大吵了一架。之后,每当阿廖沙画画的时候,老太婆就跟阿廖沙捣乱。比如:把啤酒弄翻在阿廖沙的画纸上,叫阿廖沙去擦干净的窗户……而且,老太婆和女东家都反对阿廖沙看书。一但看见阿廖沙的书,就烧掉、扔掉、撕掉,有时,甚至还把阿廖沙痛打一顿。当阿廖沙第二次做仆人的时候,他还是受着同样的痛苦。有一次,阿廖沙因为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顿,虽然不怎么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进了他的背上。最终,医生帮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阿廖沙第三次做仆人就好多了,他遇见了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的人—他的继父。于是他就每天与他的继父谈论书的问题。他的继父经常给阿廖沙推荐书籍。但是,老太婆和女东家常常在背后说阿廖沙继父的坏话,这让阿廖沙很生气。

 高尔基是多么伟大呀!他身边的人都反对他看书、学习,但是,他通过对书籍的酷爱,认真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尔基终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优秀作家。而我们呢有一个让我们学习的课堂,却不认认真真地学习,反而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

 当我读完了这本《在人间》时,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惨淡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家长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用天壤之别这个词语来形容阿廖沙和我们的童年之间的差别也毫不夸张。

9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书,忽然,我看书的时候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就是《在人间》这本书。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想法。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

 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而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10在人间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今天,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在人间》这一部分,《在人间》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家道落空。阿廖沙无法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入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当然,在轮船上当杂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伺候,在善良的裁缝妻子、美丽的“玛戈尔皇后”的帮助下,阿廖沙在书的海洋中自在地畅游,且越游越畅。书记开拓了阿廖沙的眼界,激发了阿廖沙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在人间待了五年后,阿廖沙便怀着希望去了喀山,去大学求学……这一部分是高尔基写的第二部自传体,记叙了阿廖沙走上社会的艰苦经历,者如高尔基所说,如果不是书,他早就被愚蠢淹死了。当然,这一切得感谢斯穆雷、裁缝的妻子、“玛戈尔皇后”以及那些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们。

 阿廖沙也很坚强,他不仅在人间经历了多重打击后没有放弃,还顽强的站了起来,因为他坚强,有一种永不放弃,不自暴自弃的精神,所以,这值得我们学习,他百折不挠;他执着;他不放弃,他永远不会停止和命运进行抗争,这就是我最钦佩阿廖沙的地方。

 

  语文学科在维系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将语文课等同为休闲课,对语文学习排斥和厌烦,甚至有些认为,语文成绩不好提高,索性就放弃了对语文课的学习。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在正视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语文教学的本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术界一般认为,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观点。工具论认为,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文字、语言文章使语文必然具有运用性,如何使学生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积聚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性,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持人文价值取向的研究者认为,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使语文天然地具有审美性和人文性,语文应该摆脱缺乏人气的知识传授,语文教学应由语言教学之径入文学之堂,语言教学应该体现审美观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审美理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够学会思考、提升生命的境界,语文的魅力就在于要使学生享受文学之美。

 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虽存有“工具性”、“人文性”等不同的认知,但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

 二、语文教学的现状:单一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

 1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学演变成基础知识的识记

 走入中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发现,目前,我们国家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涵盖了字、词、句、段、修辞;文学常识、修辞手法、表达手法、说明方法等很多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价值,内容本身可以体现语文作为工具具有的应用价值。但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考试的影响,将这些基础知识异化成一堆“死”的符号型结论。于是,语文教学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读音辨析、错别字辨析、成语运用选择、古今虚词辨析、实词识记、文学常识识记,乃至诗词的默写,语文教学成了识记教学、文字教学,陷入琐屑的段落、层意分析、题海战术之中无法自拔,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也被片面等同于它的考试价值,语文内容被人为地肢解得支离破碎的同时,语文成了知识的拼盘。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在“工具训练式”的语文课上毫无立足之地。

 2单一追求语文的人文性价值,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问题重重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这一状况,语文新课标强调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但很多老师由于理解有误,在课堂上却开始了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只注重形式和热闹,抛弃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由于片面地强调人文教育力量,远离了语言应用,远离了文章作法。结果,很多学生表现出,语言基础薄弱,不会读,不会写一些极常用的字词,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作文错别字连篇,文学作品无力鉴赏,学生整体的读与写的书面言语能力欠缺,听与说的口头言语行为令人担忧。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三、解读问题之源:目标与现状之差导致语文教学问题层出

 语文教学之所以产生上述状况,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忽视了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单一地追求工具或者单一地诉诸人文都无法彰显语文本有的魅力,都无法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表现在它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掌握丰富的语言词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语言词汇等方面的量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抛弃了语文教材里所包含的基本的汉语词汇、语法规则、语用环境、文化知识,语文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将语文教学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机械的纯技术训练同样也背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使语文成为失却了人文滋养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需要发展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陶冶情操帮助学生丰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开放的内心以及健康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借助整体感悟来理解文本之意。所以,只有正视语文教学的价值目标以及现状,我们才能明晰语文教学调整和改革的方向。

 四、寻求解决之道:语文教学的改革着眼点

 1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能力的四要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中,读与写是书面言语行为,听与说是口头言语行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需要从基础做起,对学生加强训练。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读”练“说”、以“说”助“写”、以“说”练“听”的方式[1]。“读”是基础,这需要学生从最基础的大声朗读开始做起,课内外相结合,有意识地朗读课文及报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语速恰当。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精读、略读的阅读技巧,使学生通过“读”来感知内容,感知情感。“说”的训练需要教师抓住各种契机,以“答”、“论”、“讲”三个环节为突破口,随时随地地训练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安排学生讲故事,复述课文,搞讲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兴趣和能力。“写”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它要求学生斟酌某个字、词、句子可以用在什么语境中,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 心得体会 。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内部语言进行调遣、连缀、充实、编排,最终,以较为完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对于“听”,我们强调,学生不仅能听出说话者的本意,更把握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2关注情感,打开学生语文学习的心智之门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矿藏,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情感载体,从学生感性认识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游弋,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

 (1)注重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无一不与生活产生意义,无一不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及训练内容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学生体会不到语文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并主动将训练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的热点,学生的关注点,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在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它们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比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六个主题:感悟人生(如:生命,生命)、理想信念(如:理想)、自然景物(如:春)、科学世界(如:看云识天气)、人间亲情(如:散步)、想象世界(如:皇帝的新装)。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这些材料,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把身边的生活环境变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和用语文。

 (2)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语文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文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教学过程”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课文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学过程”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统整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以情促知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深入挖掘隐性情感因素,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言语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3]。比如,教师在讲到时气愤难平,动情地挥舞起自己紧握的拳头,并请全班同学拿出纸笔做一道题:“在40多天里,日寇杀害了30万中国人,那么他们每天要杀害多少无辜的中国人呢?”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对文章所传递情感的领会[4]。

 (3)尊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我建构,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有同学认为《出师表》中传达了一种“愚忠”思想。所以,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更是学生主动地与作者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摆脱束缚学生思维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有机会展开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喜欢语文课堂,才可能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意蕴有更深的理解,才可能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参考文献

 [1] 郑博亚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现代语文,2006(6)

 [2] 黄晓华对语文教学目标“过程”维度的再认识读与写杂志,2009(10)

 [3] 郑富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5)

 [4] 徐苍战激情,语文教学情感目标实现的金钥匙考试(教研版),2007(9)

 (责任编辑任洪钺)

诚然,如今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的原因还有很多,笔者也只是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略作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斧正。既是如此,我们又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相信从教的每一位教师都各有高见。以下我还是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自己的四点认识和做法:

一、 激发兴奋点,投石击破水中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辈子要反反复复拿起手中的语文课本。教材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虽有时也为自己的轻车熟路而沾沾自喜,但也有诲人己倦而渴望变更的时候。我们自然没有足够的权利去改编教材,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增加学时,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更新教法。除了想方设法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吸引学生之外,以下做法也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每一次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我必不讲课本。除了布置一些学习语文的要求,指导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之外,我首先明确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初一时我便告诉他们“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二时我说“耳听不如神听”;初三时我给他们讲“看山不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觉得一个学生只有态度端正积极了才可能主动学好这一门课程。结果每过一年,开学的时候,学生的目光中都充满期待,想听听这一学期老师又要和他们说些什么。

其次,每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必组织竞赛。竞赛是每一个初中学生都乐此不疲的学习形式。每到学期末,我都会把这一学期里我所教授的知识转变成各种形式的竞赛题,除了教材上的,再加一些课外的。在竞赛中我总是能够发现,学生对文学文化的兴趣远远大于对语文答题技巧的兴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思考。

第三,面对教材中类似的文章篇目我尽量寻找不同的侧重点。还拿文言文教学为例,有的文章以指导朗读为主,有的文章以翻译梳理为主,有的文章以教学断句为主,有的文章以分析写法为主,有的文章以挖掘情感为主,有时又把几方面一起拿出来复习感受……不一而足。这样既能使课堂重点明确,又能让学生对所学方法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此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多加变化。比如指导朗读,可以范读、自读、品读、比读、议读、精读、略读、速读等等,形式不一,但效果很好,也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最后,还要关注学生语文课堂的外延。语文学习只教教材肯定是不够的。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我们仍要短时高效地去帮助学生积累和拓展。每节课课前,我都安排一个不足两分钟的小活动,一学期一变化。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名人名言、诗词佳句、影视剧评、书文推荐、文学论坛等等,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让他们感受“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真谛。结果学生总是在假期里就做好了种种准备,一个个站在台上俨然小老师的形象。记得一个学生讲名人名言,兴致颇浓,居然占用了我一节课的时间,弄得我只能在自习时再把课补上了。

二、 开发探究点,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无论教材选编什么样的课文,我们都要精心备课,力争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寻出课文的精彩之处。或者是语言的巧妙,或者是写法的独特,或者是精神的内蕴……一篇文章,它总有可学习借鉴之处。如果教师总能恰如其分地和学生一起探究出这些语言文学之美来,那么何愁我们的学生会不爱语文呢?

如果一个教师要是能训练着自己的学生也逐渐具备了这些能力,学会了用巧妙的语言,独特的写法创作出富有精神内蕴的作品,那么语文不就真正实现了它作为母语、作为工具、作为一种灵魂的抒写的最本质的功能了么?学会欣赏,固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学会创作,才真正让一个人在表达中获得最高境界的快感。

三、 创造个性化,问渠那得清如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特色风格。首先,特色风格的形成创造,与教师的专业积淀密不可分。就像灵感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一样,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底蕴经验这充足的源头活水才能在教学中逐步凸显自己的风格特色。

其次,个性化教学也来自于同行的探索总结。教育教学专家无疑是我们前行和问津的领路人,同事的许多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样是讲语文版教材,同样是讲《醉翁亭记》,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取其精华,并把它用自己的方式加工创造,如此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就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四、 营造和谐化,流水前波让后波。

一个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教师本身已经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专业形象。学生喜欢个性化教师,喜欢跟着这样的老师走进语文学习殿堂。

除此之外,尊重和幽默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两把万能的钥匙。有时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懂得尊重老师,其实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能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适时幽上一默,那么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将会更加和谐。

韩愈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与学本来相长。因此,激励和自谦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法宝。学生在课上有精彩表现,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在平时语文学习态度积极,取得了各个层面的进步,甚至敢于指出教师的点滴不足,我们都要激励。“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勇于修正自己、虚怀若谷的教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我们,进而喜欢我们所教的学科,可不是一举两得?

记得小学时候,想学好语文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老师的夸奖;到了中学,只为能强于同伴,得到高高在上的分数;只有高中,语言文学的意识才骤然苏醒,明白了语文是一种屏气凝神的倾听,一种深入浅出的阅读,一种跨越古今的对话,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于是在大学里便行色匆匆、自觉自动地游走在教室与图书馆之间,如饥似渴地倾听和阅读,大张旗鼓地对话和表达,不需任何人的提醒和敦促,只因自己爱上了语文。如今希望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缺乏热情的原因分析和呼唤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回归的方法探究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也都爱上语文,并能酣畅淋漓地尽享语文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和人生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3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