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景物表达喜乐情感

用景物表达喜乐情感,第1张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菊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11、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竹喧归浣女,莲到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古人常以诗言志,借景抒情

如何凭借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呢

一、在景物描写中渗透思想感情

《桂林山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段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赏,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

二、在景色描写中穿插议论,在议论中进一步表达思想感情

《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赞颂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等特点外,还穿插着议论。在描写桂林的水时写道:“我看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在描写桂林的山时写道:“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这些议论,以名水名山作比,高度地评价了桂林的山水,烘托了桂林山水的出奇秀丽。也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在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在联想中进一步表达思想感情

《长城》在描写长城雄伟壮丽的基础上,作者写了一段联想: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一两千公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作者见到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景象,联想起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建起这气势雄伟的工程,这样就从赞美长城的雄伟壮观,进而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扩大了文章容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情

《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在记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景的基础上,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发出: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象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以上介绍是几种借镜抒情的方法,其中有的是间接抒情,有的是直接抒情。当然,抒情并不是一种纯的技法,必须有感而发,以自己纯真的情感去感染读者。其次,必须对描写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这样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校园秋景

深秋到了,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

秋天的校园仍旧光彩宜人,树依旧是那么绿;花儿好象不知道深秋已经来了,依旧竟香开放,依旧用它那芳香吸引着只只蜜蜂;蝴蝶依旧在校园里翩翩起舞,依旧用它那美丽的身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校园的花坛里落着从树上落下来的几片黄叶,人们的呼吸在的空气中凝成了乳白色的热气

虽然已经是深秋,但太阳仍旧天天上班,给予植物足够的光和热,使它们能够在寒冷的深秋依然长得很好

校园里的树时而随风摇摆;时而站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落下几片可怜的树叶然而,这些并不影响绿树在深秋的魅力校园里的花都照样开放,蜜蜂照样忙碌得采蜜,有许多蜜蜂在花的周围飞来飞去,在寻找哪一朵比较好

深秋的天空异常肃穆而爽朗,在自习过后,天空一片漆黑,让人感到很神秘,高高的天空有几颗星星来点缀,让人猜测:别的星星都到哪里去了

我爱深秋、爱这爽朗的天空、爱这有一丝凉意的季节!

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立足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移步换景。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法。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因此,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它的特点是热闹。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二、做到“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三、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完美的整体。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的描写作者就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四、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的,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写作时,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除了用比喻,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叙述有序,条理清晰。

写作文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应当根据需要,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来写……。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突出,不至于杂乱无章。同时,要写好景物,还要有丰富的词汇,词汇不丰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绘不出来啊!所以平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的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的安排非常巧妙,一单元全是景物描写,第二单元就把景物描写蕴含在故事情节中来烘托作者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比如第一单元的《春》是单独的一个季节描写,《济南的冬天》是特定的地方的一个季节描写,而《雨的四季》写出了四季之雨的容貌有别,性情各异。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每首诗中都有景物描写,每首个景物描写都表现了一定的情感,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非常巧妙形象地表现了诗歌的主旨。

        在第二单元中,作者就把景物描写运用在写景抒情散文中,运用在叙事散文中,以烘托作者的情感。如《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为了衬托自己的脾气暴怒无常,在文中写道:“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这就是以景衬情。又比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一段的景物描写虽然只有那么一句话,却非常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母亲对我的敏感的担心,希望我通过观花来激发内心的生存的意志,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就深刻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作者在经历了母亲的去世的痛苦的经历之后,了解了母亲背后带病对自己的深深的爱之后,反而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了。在这里,如果是我们写作文,可能就用一段简短的抒情来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一段景物描写来写出了自己的心灵的进步,文中是这样写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任何一个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看到作者描写的“开得烂漫的菊花”,都容易理解它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也正是母亲对我的希望,都应该明白作者已经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了。所以作者最后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有了这些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作者就用不着大段的抒情描写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进步了,使文章既生动形象,又含蓄隽永,这就是景物描写在抒情散文中的巨大作用。

        第六课《散步》中,虽然只有两处景物描写,也用得非常巧妙。比如第四段中,“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水田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一一生命。”这一段生机勃勃的景物描写,就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祥和欢乐的心情,为后文表现尊老爱幼的主题埋下了伏笔。

      在第七段之中,也有几句景物描写“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的景物描写给了母亲解决问题的家庭矛盾的灵感,写出了她对孙儿童心理解,对儿子尊老又爱幼两难心理的理解,同时也渲染了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这里写的岂只是春天景物的美丽,还有一家人相互理解的心灵之美,还有一家人团结和睦之美,而这种美的表现,用议论和抒情则显得外露而肤浅,只能用春天的美丽的景色来衬托,才显得含蓄而深沉。

        我们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景物描写之后,以及第二单元的景物描写用在抒情叙事散文中的这种作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灵活运用在我们自己的作文之中,可以非常丰富的表现单纯议论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不能表现的深刻内涵。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悲喜的情感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方式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

雨是"*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扩展资料: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

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

参考资料:

-岳阳楼记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望采纳O(∩_∩)O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8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