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导语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以下是 无 整理的电视节目策划文案,仅供参考!
篇一
一、栏目名称:《拍客e族》:互联网时代下,利用各类相机、手机或DV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摄的图像或视频,通过计算机我处理后,上传网络并分享、传播影像的人群叫拍客。他们能拍摄热点原创的视频和广泛传播、分享、推广视频,他们是一群富有社会责任感、爱心和公信力的主流网络群体,他们眼界宽广,善于思考,习惯用视频影像表达记录心情,表达他们对世界和人文的真实感受。
二、栏目类别:综艺访谈栏目
三、栏目宗旨:
聚焦拍客故事,讲述他们的拍摄创作思路,目的以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式等。或者是以他们拍客的视角讲述他们追逐的关注的人群。通过这些方式,展现拍客们的所思所想。
四、栏目定位:
立足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拍客团体,给他们打造一个讲故事的平台,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关注拍客背后的故事,分享他们用镜头去捕捉到东西,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对这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思想的反应,让大众对他们有更深层的了解和认识,给大众最真实最震撼的力量。暂定位为大众文化。
五、栏目风格:
此栏目是反映草根拍客自己记录或编导的视频或者。所请的嘉宾是一些聚焦社会的草根拍客,所以应该以轻松明快的风格为主,以通俗风趣的语言曾强亲和力,以真挚淳朴的情感切近观众。
六、栏目导演阐述:
这是互联网催生出来的新团体,并非具有很高的技术操作难度,也并非为某一个核心团体所独享。拍客是一种眼界,是一种积极、主流、社会公德的态度,这样一种态度比技术更难能可贵。通过客观的镜头,他们可以看清许多平时被忽略的重要的东西。作为拍客带给他们生活的改变就是发现他们可以自由地去表达,并且找到了许多拥有共鸣的朋友,他们并不认识,但他们心心相通,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恨,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一点儿都不孤独,而且还充满着理解和快乐。这样一个独特的有爱的,拥有特立独行的视频语言的团体应当是被大众所了解和熟悉的。
七、嘉宾的选择:
可以以特别节目形式邀请一些曾获得某些奖项的或者关注社会问题比较多且视点独到的拍客,可以是一些在网络上比较出名的,也可以是一些小草根拍客们。在每期节目制作出来以前,要选定嘉宾,确定选题,收集资料,要安排时间由编导与嘉宾见面并采访。每期节目的嘉宾选择符合当前时下的社会热点。
八、现场观众的选择:
了解、半了解和不了解的观众都要包括在内。但尽量邀请到对拍客比较感兴趣的观众,这个可以前期网上报名,或者设置现场招募点,一般以潮流青年为主。
九、栏目受众指向:
作为青年拍客的栏目,我们所面对的受众大多会是一些有自己独特思想,有活力的青年人,但以大众文化定位的栏目,我们还应该会得到部分中老年人的关注。在当今社会中,中年人仍旧是中流砥柱,压力不会比刚出入社会的青年人小,他们在工作闲暇时间,收看这种时尚又兼具热点的节目不失为一种放松身心的选择,而老年人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越来越年轻态,所以也会经常看这些潮流时代气息的节目。我们的节目受众收看层面是比较广泛的。
十、栏目流程:
1、前期要成立策划组,由策划组成员共同商议选择话题,报请领导审定。一般话题应提前一个星期确定并做好各种准备(包括必需的文案、背景资料、画面资料等等),需要拍摄的画面由记者编导负责完成并于节目录制前两天将我带交我。
2、录制节目前,嘉宾、主持人、记者、编导应进行专门的沟通和讨论。主持人、嘉宾应在节目录制开始前20分钟之前进入演播室进行最后的合成准备,商讨细节,酝酿情绪,调整心态。节目录制开始前40分钟所有人员及设备如摄像机、灯光、音响、我设备等全部到位。演播室至少需要三台摄像机,一台切换机。3、栏目后期,可制作一个专门用于本栏目播出前的片头特效,后面便是正式的节目,节目有访谈现场和短片两部分组成,访谈现场应有头有尾,中间硬是谈话最精华的部分,短片时长要有一定控制,可以选择性截取。
4、栏目播出前可在其他栏目中进行预告,或者网络等其他传媒展示平台,告知观众本期嘉宾及片目。
十一、栏目录制方式:
演播室谈话类。针对制作成本来说,这是节约成本的一个很好选择。当然《拍客e族》主要选择谈话方式,还是因为希望给这些社会拍客们相对固定及舒适的环境,通过主持人的引导,敞开心扉谈论他们的故事。
十二、现场设计:
精心设计演播厅,以综合使用背景布、地贴、KT版等元素呈现出时尚、潮流又不失温馨的大体氛围,符合本期节目的整体风格,然后根据不同的节目嘉宾,局部调整一些设计环节。室内灯光及室内摆设应
突出温馨气氛,便于嘉宾和主持人贴近内心距离。
十三、栏目播出方式:
采取周播方式,一周一期,每期50分钟,每周二晚9点播出。
篇二
一、背景分析:
将电视节目镜头对准80,90后青年群体,现在的80后已经异军突起,他们是社会上的主力军,也是有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生活在改革春风中,却厮杀在竞争中,步入社会上的他们在事业上有的刚刚起步,有迷茫和挫折,但是更多的是有着拼搏的青春。90后的则正在高等学府学习,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几乎可以代表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的情感故事包含了家庭、教育、两性情感等等话题,这使得该节目内容极具包容性和可看性,在给青年群体打开心理之窗的同时,也化解这一代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代沟问题。节目名称为《青春的旋律》,这里的青春包括了各个方面,话题的宽广型和兼容性使栏目清新脱俗,贴近生活。
二、策划动机:
现在活跃在社会上的8090后是一个很强大的青年群体,他们怀揣梦想,但是当梦想遇到现实,总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追逐梦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故事所引发的问题,他们的故事涵盖面很广,同时也和我们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现在很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如何解决,同时又可以把
梦想实现在人生的路上呢这是我们大家所关注的。所以策划这样一个节目。
他们更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关注他们的故事,解决他们生活、情感的问题,透析青年内心世界,打开他们的心扉,让每个年轻人都拥有一颗敢于追梦的心,在这青春最美好的时代里放飞自己的梦想。
三、节目设定:
节目名称:《青春的旋律》
节目类别:综艺情感节目
节目宗旨:聚焦青少年成长故事,以80后的视角讲述情感故事、直面情感困惑、分析情感走向、解决情感矛盾。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有了梦想的动力和方向。
四、节目目标:
目标是通过对这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思想的反映,从而更好的反映出青年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他们生活,情感,工作的了解和观察,对他们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邀请心理专家,主持人,和同龄人等等做为陪审嘉宾团,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为他们打开心扉,让每个人的青春都因梦想而绚烂多彩。
五、节目定位:
立足于青年团体,给他们打造一个青春梦想的舞台,让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解决他们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情感观,节目青春活力时尚。
六、节目形态:
节目采取主持人串场,邀请嘉宾,设置心理老师和嘉宾团,并且嘉宾与现场观众及主持人青春活力团嘉宾互动的形态。同时穿插故事情景再现和电话连线等环节。
七、节目内容:
下面就“青春的旋律:说明一下这个节目的具体操作。
1片头陪审嘉宾团心理专家同龄人主持人介绍和每人对青春和梦想的诠释的一个短片,加上快慢镜头的运用。同时添加音乐《青春纪念册》的旋律。
2节目开场白主持人自我介绍,串联词,将今天的主旨引出来,利用VCR简单的视频回放引出今天的主人公和话题。VCR是介绍的近几年来在荧屏上活跃的选秀女生—陈凌云,她被媒体誉为选秀专业户,重庆大学艺术系的一名女生,今年21岁,自2008年参加了40多场选秀比赛,是一位很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她年轻,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梦想和目标,她倔强,但是也有面对妈妈脆弱的时候,但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尽管女儿说自己是处于一片好心参加选秀,同时觉得自己在选秀中获益良多,但是,其身为公务员的父母却痛斥其行为是荒废学业,走入歧途。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女儿从小就优秀、温柔,现在却如此疯狂地参加这些被父母视为乱七八糟的选秀,所以她的这些做法并不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一些人的认同,但是她认为自己做的没有错,她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家庭,主持人利用这些矛盾点来进行访谈,其中并回放片子,加以介绍,同时还可以把主人公的父母请来,或者是电话连线,建立起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让陈凌云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选择,既可以不荒废学业兼顾父母的心情还可以在各个比赛中真正的锻炼到自己。
3增加节目爱心观察员与主人公的采访视频回放,让节目更贴近生活。
4通过台下陪审嘉宾团的提问来进行与主人公的互动,主持人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来互动观众对节目的参与和关注,主持人在其中起到连接串联的作用,并使整个节目张弛有度的顺利进行。最后用爱和沟通、理解来化解陈凌云和父母之间对于梦想的诠释。
最后一部分运用陪审嘉宾团进行点评指导,然后可以让陈凌云表演一个自己认为最喜爱的节目,将节目气氛推到高潮,最后主持人总结。
八、节目特色:
聚焦青年,透析青年群体心理,设置嘉宾点评团和互动视频模拟再现,节目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时代感,能抓住现代年轻人的心理,解决根本问题。
九、节目风格:
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关注青少年成长励志,年轻时尚潮流,感情细腻真实。
篇三
一、节目缘起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青春期”与“生长痛”的问题为这些孩子和家长们提供一个新的环境、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言行、让父母重新考虑自己的方式,让他重新思考彼此的关系。
电视栏目创意策划书
二,节目内容
1,节目主题:亲子交换
2,节目构成:
(1)真实记录部分,每期节目有两个家庭参与,两个家庭将各自的孩子进行“交换”,之后临时组成的家庭在一起共同生活一周的时间。
(2)演播室交流部分。
3、节目“看点”:“情感卖点”。“变化”、“冲突”、“真情实感”。
4、涉及问题:家庭关系、青少年健康(减肥、极限运动)、学习与娱乐(摇滚、HIPHOP);青少年交友,青少年早恋;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等。
三,节目形态
纪实专题片与演播室谈话结合
四,节目特征
1,促进换位的思考2,指向人性3,唤起共鸣4,荧屏内外的高度互动。
五,节目风格
轻松活泼、寓教于乐、温馨、时尚、动感。
六,节目察旨
1,服务家庭,促理解和沟通。2,引导青少年面对成长健全人格。3,促进树立多元教育观和成长观。
七,节目目标人群
1,13—18岁“生长痛”的青少年2,40—50岁,有青春期子女家长3,20—40岁,关注青少年问题、壮年。
八,节目预期收视反映
1,正视自己;
2,回头看自己的昨天,别具滋味,
3,家长正视子女发现优点。
《做头》诠释与发型师的情感
爱妮天生丽质,一头秀发轻舞飞扬,是众多男性的梦中情人。一次草率的婚姻,使她堕入平庸。爱妮失落却无奈,只得借“做头发”来享受生活的精致,沈湎于昔日的荣耀,并与年轻理发师阿华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情感……
《白玫瑰红玫瑰》与裁缝偷情
“白玫瑰”孟烟鹂诚如张爱玲书中所描绘的:“连头都很少抬起来,走路总是走在靠后”。在丈夫振保面前,烟鹂一味委曲求全,毫无自尊,只因小裁缝说她聪明,烟鹂便与小裁缝暗度陈仓,以解寂寞。
1、春节联欢晚会——家国同构的世俗神话
前文述及,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新民俗,成为今日中国人的现代“神话”。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农业社会里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传统春节的一系列仪式,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除夕之前,有许多规定程序,如除尘(除旧布新之意)、贴春联、挂年画、贴门神、杀猪宰鸡、炸面果子、包饺子、元宵、除夕夜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正月初一放鞭炮、给孩子压岁钱,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互相串门拜年;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等等,这些习俗在城市里已经渐渐消失,春节的仪式色彩越来越淡薄。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成为营造节日仪式感的重要手段。“大众媒介通过对节日的呈现,代替了人们节日生活的实践。传媒对节日的报道所呈现的节日气氛,影响了人们对节日的感知与行动,媒介仪式覆盖了节日仪式。”⑿因此一年一度的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除夕夜的重要仪式。它完美地将节日庆典与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以下,笔者试从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语言、表演、符号、参与者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分析。
仪式的神圣性在于它和日常生活的区分。仪式有着清晰的时空标志,具有高度的象征性。那么,在春节这个中国人重要的生活时刻里,“春晚”是如何成为除夕夜的重要“仪式”的呢?如今,在春节联欢晚会热闹的启幕歌舞里,随着主持人的报幕:“北京时间20点零分零秒,中央电视台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现代中国人的“春节”在此刻真正降临了。“春晚”从开场之时,就不断强调“北京时间”的概念,创设了一种“天涯共此时”的氛围。这种“共时性”因素,是仪式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也可以有效地询唤起观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全民性的一体感。如此一来,“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种电视形式进入中国人的家庭,这与其说是对传统家族观念的认同,不如说正是因为传统家族仪式所连接的天、地、神、人的观念及其实质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它所留下的结构性空缺被电视予以填补,才使得晚会成功地镶嵌到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中。”⒀在晚会进行过程中,“北京时间”的概念反复出现,考虑到“春晚”的收看群体不仅有国人,还包括海外华侨华人等等,打破了作为“民族国家”的地域上的限制,营造了全球华人“四海一家”的家庭感。聚集在电视前面的观众,因为有了“春晚”这个共同的观看对象,因而形成了一个泯灭了时空界限的共同的“剧场”,置身于“春晚”剧场所营造的这个文化“场域”里,晚会节目的内容如何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观众(参与者)对信息的分享。在这种时候,传媒的活动不再是信息传受的过程,而是成为一种媒介仪式,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参与者通过对信息的分享,使媒介在参与者的生活和时间中具备角色,担当身份,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大众传媒则通过呈现和介入使受众获得戏剧性的满足感,受众追随大众传媒而进入到“观念世界”中,化为媒介创造的“观念世界”中的一员。”⒁所有收看“春晚”的观众都成为这个媒介仪式的参与者,成为这场文化狂欢中的一员。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个共同的身份下,在文化、心理上联结为一个“共同体”,从而塑造了文化上的认同。
就语言而言,“春晚”从主持人到演员的台词主要以普通话为主。但事实上,中国的方言不下数十种,但是在“春晚”这个具有统一象征的、主流意识形态化的“观念世界”里,普通话成为主流的、无可置疑的中心话语,虽然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近年来独领风骚,成为晚会的主要节目形式,随着小品的走红,东北方言、四川方言、广东方言等也逐渐为国人所熟悉,但并不能动摇普通话的中心地位。这种语言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中心主义的观念,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国家观念的认同。
从节目反映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主题:家(孝道、感恩、和睦)、族(团结、理解、同心协力)、国(强大、和平、国泰民安)、统一(台湾思归,故土难离,边防巩固,)、发展(变革、生产、富裕)等等,一派欢乐祥和、四海升平的景象。在观看的活动中,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想象和愿望,它泯灭了事实上存在的不同阶层、职业、身份的人群的差异,制造了受众的“同一性”,在“春晚”这一仪式时刻里,创造了一种“家国一体、普天同庆”的“共同感”。虽然有人批评“春晚”刻意回避敏感问题,报喜不报忧,但是综观最近两年来的春晚,在节目中也出现了一些重大事件的再现,如奥运会、汶川地震、抗击冰雪灾害等等,这些精心设计的节目都是为了唤起国民意识,在国民精神上产生“风雨同舟、万众一心”的高度凝聚感。
此外,演员的服饰、布景、舞台、画面、道具等各种符号,如张灯结彩、红灯笼、福字、舞狮、锣鼓、地图、山河、旗袍、歌舞、民族服饰、京剧脸谱、民间绝技的集中展演等,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奇观”。这种“奇观”往往具有意识形态的功效。因为奇观本身就是“一种表象的肯定和将全部社会生活认同为纯粹表象的肯定” ⒂。精妙绝伦的表演、气势恢弘的场面,喜庆热闹的年味儿,如此种种,使观众们深深沉醉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盛世景象的“想象”里,获得了满足的快感。比如,2006年央视“春晚”在“张灯结彩大拜年,天地人和万事兴”的名义下,设计了全国35家电视台及其主持人联合使用传统猜灯谜的方式来完成“张灯结彩”的串场结构,如同一场家庭的团圆会。家族、宗法和国家意识在这里高度融合,强硬的国家权力柔和地转化为人伦和睦、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这种转换对于强化社会成员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意识,极具感染力。
2、奥运会开幕式——全球瞩目的媒介奇观
把2008年8月8日说成是中国人的一场盛大节日并不为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一次盛大演出,一场充满了中国符号、中国演出的视觉盛宴和媒介奇观,令世界为之倾倒、惊艳,由此引起了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作为典型的仪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文化、中国气度、中国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和展现,同时唤醒中国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认同和民族情感,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北京开幕式上动用了一切手段来使想象的中华民族和抽象的奥运精神具象化。恢弘壮阔的缶阵、三千孔门弟子峨冠博带口诵论语、“和”字方阵、历史悠久的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焰火礼花等等再现了礼乐之邦、文明古国的煌煌风采,尽管这里不过展示的是一些华丽的文明碎片,但是众多传统文化符号的华丽能指,集中指向一个“中国神话”的所指,的确取得了令人眩目的奇观效果。它使世人对于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华夏文明的想象落到了实处,充分诠释了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由张艺谋导演一手制造的“中国神话”在当夜大获成功,不少媒体和网民把开幕式形容为“中华文化的满汉全席”,而国外观众则将其视作“China Magic”。种种不可思议的绝妙景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外国人对于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古国的“他者”想象。
有人对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符号的运用做了深入的研究,将这些符号的特点归结如下:“其一,这些符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型,或者说是原型的具象化。由于每一个原型中都有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这一民族祖先或先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因而能迅速唤起群体认同感和集体无意识,并具有打动成千上万具有相同文化身份的人的心灵的力量。其二,这些符号是以美轮美奂的仿像和奇观形式得以展现。”⒃
这些象征符号的运用获得了预期效果。北京奥运会是国人期盼已久的一场盛事,一场全民的狂欢,开幕式作为这一狂欢的前奏,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所有能够动用的艺术和技术手段,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所有想象和优越感。当晚举国上下万人空巷的收视率证明了开幕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而精彩壮观的开幕式使国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有网民留言说:“这些东西从前都知道,但真不知道这么美,那种震撼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个不平凡的国家,中华民族就是个不平凡的民族。”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名的辉煌成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壮体魄和坚强自信的民族精神。这些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自信心。“祖国万岁”这次不再是空洞、虚幻的口号,而实实在在是所有中国人打心底里由衷发出的呼声。这一次,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智慧、力量和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给世界一个“开眼看中国”的机会。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呈现前所未有的正面和积极,这是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与认同的重大努力。
由“春晚”和奥运开幕式这两种节日仪式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民俗传播一样,节日仪式传播同样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传媒技术,在节日仪式展现和表达方面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使观看者不仅获得了感官上的享受,还能够唤起深埋心底的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上的认同:“春晚”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体华人心目中再次获得了“认同”;而奥运开幕式则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人民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取得了普遍赞誉与广泛认同。由此可见,当今社会中,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间的关系正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进步而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密切。
情感类节目现在比较火的就两类吧,一个是相亲类的,另外一个就是情侣夫妻之间调节感情类的。我就说说相亲类节目吧,我看过最早的一个节目是《非诚勿扰》,还是我爸带着我看的。当时就觉得挺有意思的,24个女嘉宾在那站着看一个个男生上来,喜欢的留灯,不喜欢的灭掉。
我当时最喜欢的环节是朋友采访,这时候男嘉宾的朋友就会爆出很多料,本来还指望着朋友来给自己说说好话,谁知道每次一放这个短片,都是灭灯最多的时候。人家在上面灭得起劲,我在底下笑得也很开心。当时就单纯地把这个节目当成很好玩的一个东西看,也没多想。
后来慢慢长大了以后,我又接触到了一个新的节目,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这个节目刚好跟《非诚勿扰》相反,它是男嘉宾常驻,看女生一个个上来。这些男生可了不得了,个个都是帅哥,职业也还不错,有艺术学校校长,有服装店店主,还有咖啡店店主等等,看起来完全就是帅气又多金,自然吸引到一大波小迷妹,甚至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粉丝团了。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是单纯的觉得人家长得帅,看着养养眼罢了。但后来随着我渐渐成熟,也有点春心萌动,有点小想法,所以就会去网上了解很多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一了解就彻底颠覆了我的世界观。网上有很多人说,其实这个节目上的男嘉宾都是节目请来的演员,并且还要求如果有人来告白的话,不能同意。有些刚来的新人,可能刚开始确实是抱着找另一半的想法来的,但逐渐他们也变成这样了。
我记得有一个男嘉宾,东北人,是一家艺术学院的校长,长的又高又帅,我个人很喜欢,也有很多女生专门来找他告白,但他都拒绝了。有一期节目,他突然反过来向一个来的女生告白,可能是真的心动了吧,但却被拒绝了。后来他就突然消失了,在还没找到另一半的情况下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节目。
有一天我刷微博,突然看到他说自己谈了恋爱,那个女生是他在生活中认识的,据说是饭店偶遇,一见钟情。现在两个人也早已结婚,还有了爱情的结晶,速度之快真是惊到我了。
所以对于这种节目我的看法就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要太认真,毕竟它是个电视节目,我们看着养眼乐呵乐呵就行了,没必要去管那些真的假的,不是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