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破灭,薄仪被赶出紫禁城时,为何还堪称首富?

清朝破灭,薄仪被赶出紫禁城时,为何还堪称首富?,第1张

要是直接按身上有多少钱来算的话,溥仪肯定算不上首富。但是很多东西是可以变现的,比如黄金、珠宝,还有一些名人字画。毕竟他曾经当过皇帝,要知道皇宫里的宝贝是很多的,有些名人字画和古董就价值连城,所以他虽然被赶出了紫禁城,还算是最有钱的。

在1924年冯玉祥带队进入皇宫把薄仪赶了出来,但是薄仪前往天津的时候,火车上足足塞满了七八十箱珍宝,其中珍珠、玉器、名贵字画等完全统计不过来。其实他带走的还是一些值钱的东西,很多不值钱的他都来不及拿。他来到天津之后,其实日子还是过的相当舒服的,虽然跟之前在皇宫里的日子比不来,但是还算是小康生活。有时候有些落魄的满洲贵族来找他,他还是会接济他们的。另外他的皇后婉容还是一副皇后的派头,抽大烟,穿名牌衣服。

总之一句话,吃的和穿的是要最好的。有时候开销一大,就会入不敷出,毕竟他们也没有什么收入,完全靠祖上的这点东西过日子。说来说去还是他们投胎投的好,就算没钱,还是有活下去的机会。有时候他们实在没钱的时候,溥仪就会去变卖一些字画和珍宝。

后来,溥仪想匡扶大清,所以想通过跟日本人合作,从而达到目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到达东北之后,人家只不过是把他当做一个傀儡皇帝,他当家不做主,所有的权利都在日本人手上。然而当1945年日本投降后,薄仪的皇帝梦也彻底破碎,轻装简便想逃亡日本,大量珍宝和文物就留在了行宫里。这时候很多士兵就开始抢夺字画和珍宝,很多字画被撕毁,真是让人心痛啊!

  《我的前半生

  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由于有关方面负责人的积极响应,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该次出版对历次出版有所增补,刊发了大量以前未经发表部分。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世 (1859~1908)

  (一)、醇贤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 (1908~1917)

  (一)、登基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 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借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 (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1932~1945)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

  ——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

  (二)、登场

  (三)、“元首”的“尊严”

  (四)、李顿调查团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冈安直

  (七)、我的恐惧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十)、“后”与 “妃”的命运

  (十一)、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 (1945~1950)

  (一)、恐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 (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 (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七)、第三次崩溃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 (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控的

  第十二章 特赦 (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新的一章

  (一) 附 :对<<我的前半生>>部分史实的订正

  附:十年日记(1956--1967年)

溥仪在历史虽三次称帝,但并未实际掌权,看到一些人模仿评价其他历史人物那样评价溥仪历史功绩,我归纳一下有这么几点:

1、驱逐太监,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里男奴的角色。

2、兴修水利 兴建亚洲第一个水电站丰满水电站。当然也可以说是劳动者的功劳。

3、对解放后促进中日邦交做出贡献,特别是他弟弟溥杰更促进了中日友好,因溥仪去世的早,日本天皇来华访问还特意去看望溥杰。

4、其所著的《我的前半生》堪称清史里面的最生动部分,补充了国家的历史。

5、平稳过渡到平民,没有在这次改朝换代中造成更大规模的流血牺牲。

6、清末宪政改革,很多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东西都是在宣统年间产生的。

7、解放后担任政协委员,代表满族人民参政议政。

说溥仪的历史功绩,实际有点做表明文章的感觉,因为三次为帝,前两次尚未成年,并未理政。第三次在日本控制的满洲国,也无实权。所以也可说他没什么历史功绩。

溥仪在成年后有一段时间还在紫禁城,在那里,他剪辫子、穿西装、安电话、学外语、驱逐太监、接见胡适、泰戈尔等名人,他自己表达当时很想出国留学,并付诸实施过一次,但宫内保守派阻止了他外出行为。这些说明他本人是由强烈进步思想,可以说他进行了宫内改革,但因一直未掌握掌权,没有施展抱负。

爱新觉罗·溥仪生于1906年2月7日是大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迫退位,大清朝统治结束。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溥仪又做了满洲国的皇帝,年号是康德,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的皇帝梦再次破碎,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了苏联。

1950年8月初溥仪被押送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和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死的时候61岁。先葬在北京八宝山,后来又迁于清西陵内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扩展资料:

溥仪被特赦之后,周恩来就非常关心他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专门抽出时间宴请他和他的家族成员,并和他商讨工作安排问题。

当溥仪说到自己未来的规划时,他才刚说了一句,说自己以后想做一名医生,没想到,周恩来总理当即就表示了反对。

周恩来想虽说溥仪在新中国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老百姓了,但是他以前的身份毕竟是皇帝。一个曾经的皇帝如果做了医生,这个事情就比较复杂了。

如果给病人治好了,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治好或出现了状况,那后果和影响可就太不好了,舆论又会如何发展。

为此,周恩来可以说是反复思考直到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了北京植物园担任园丁及卖门票的工作。

1962年4月30日,溥仪与朝外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贤结婚。1964年,溥仪又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溥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67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