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诗三百首赏析

李白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张

1)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中春怀

唐齐己

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2)梨花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初冬夜饮

唐杜牧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3)兰花

兰溪

唐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病起

唐贾岛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4)梅花

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花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5)菊花

晚菊

唐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饮新酒

唐元稹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

6)杏花

清夜怨

唐李商隐

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牡丹

白牡丹

唐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牡丹

唐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8)蔷薇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李白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仙萼池亭侍宴应制

唐沈佺期

闲花开石竹,幽叶吐蔷薇。

9)海棠

蜀中春日

唐郑谷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春日书怀

唐薛能

垄月正当寒食夜,春阴初过海棠时。

10)茶花

红茶花

唐司空图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同朱庆馀宿翊西上人房

唐周贺

屋雪凌高烛,山茶称远泉。

11)荷花

韩翃舍人即事

唐李商隐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杜鹃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杜鹃花

唐成彦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13)杨花

春感

唐李白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章江作

唐韦庄

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

14)桐花

桐花

唐白居易

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唐李商隐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15)桂花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唐刘长卿

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

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6)茉莉花

法性寺六祖戒坛

唐李群玉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檀口

唐赵鸾鸾

衔杯微动樱桃颗,咳唾轻飘茉莉香。

17)石榴花

夏日

唐刘复

映日纱窗深且闲,含桃红日石榴殷。

石榴歌

唐皮日休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杜甫 )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

桃花: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僧志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明·王冕《题墨梅图》)

水仙:送内弟袁德师 (唐)窦群

南渡登舟即水仙,西垣有客思悠然。 因君相问为官意,不卖毗陵负郭田。

板桥晓别 (唐)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仙操 (唐)李咸用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琴心不喜亦不惊,安弦缓爪何泠泠? 水仙缥缈来相迎,伯牙从此留嘉名。 峄阳散木虚且轻,重华斧下知其声。 檿丝相纠成凄清,调和引得薰风生。 指底先王长养情,曲终天下称太平。 后人好事传其曲,有时声足意不足。 始峨峨兮复洋洋,但见山青兼水绿。 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 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词释义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毕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

1:——“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评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本书目录

送兄(七岁女)

蝉(虞世南)

咏风(虞世南)

野望(王绩)

咏鹅(骆宾王)

易水送别(骆宾王)

风(李峤)

中秋月(李峤)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王勃)

从军行(杨炯)

渡汉江(宋之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咏柳(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幽州夜饮(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边词(张敬忠)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登鹤雀楼(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采莲曲(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卢溪别人(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柴侍御(王昌龄)

终南望余雪(祖咏)

使至塞上(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瞑(王维)

现猎(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鸟鸣洞(王维)

莲花坞(王维)

杂诗(王维)

相思(王维)

山中(王维)

田园乐(王维)

少年行(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秋浦歌(李白)

静夜思(李白)

军行(李白)

越女词(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赠汪伦(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山中问答(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黄鹤楼(崔颢)

凉州词(王翰)

桃花溪(张旭)

山中留客(张旭)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塞下曲(戎昱)

夜别韦司主(高适)

别董大(高适)

除夜作(高适)

营州歌(高适)

军城早秋(严武)

钓鱼湾(储光义)

早梅(张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听弹琴(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望岳(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江村(杜甫)

客至(杜甫)

绝句漫兴(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赠花卿(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八阵图(杜甫)

着行即兴(李华)

送人赴安西(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碛中作(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山房春事(岁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月夜(刘方平)

赋新月(缪氏子)

枫桥夜泊(张继)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归雁(钱起)

送彭将军(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郎土元)

听邻家笙(郎土元)

寒食(韩雄)

宿石邑山中(韩雄)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拜新月(李瑞)

小儿垂钓(胡令能)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征人怨(柳中庸)

题三间大夫庙(戴叔伦)

兰溪掉歌(戴叔伦)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寒食寄京师请弟(韦应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滁州西洞(韦应物)

塞下曲(卢纶)

逢病军人(卢纶)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江南曲(李益)

题邻居(于鹊)

江南曲(于鹤)

巴女谣(于鹤)

游子吟(孟郊)

古别离(孟郊)

古怨别(孟郊)

登科后(孟郊)

洛桥晚望(孟郊)

少年行(令狐楚)

观祈雨(李约〕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春兴(武元衡)

口罗口贡曲(刘采春)

题都城南庄(崔护)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惊雪(陆畅)

湘江曲(张籍)

成都曲(张籍)

野老歌(张籍)

秋思(张籍)

雨过山村(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湘中(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游太平公主山庄(韩愈)

晚春(韩愈)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

白二十二舍人(韩愈)

春闺思(张仲素)

秋夜曲(张仲素)

塞下曲(王涯)

竹枝词(刘禹锡)

秋风引(刘禹锡)

堤上行(刘禹锡)

秋词(刘禹锡)

浪淘沙(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

诸君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乌衣巷(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

夏夜宿表兄宅话旧(窦叔向〕

池上(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惜牡丹花(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暮江吟(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云泉(白居易)

遗爱寺(白居易)

陈情上韦令公(薛涛)

悯农(-)(李绅)

们农(二)(李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偶书(刘叉)

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

牧童词(李涉)

菊花(元稹)

离思(元稹)

剑客(贾岛)

题李凝幽居(贾岛)

送唐环归敷水庄(贾岛)

寻隐者不遇(贾岛)

题诗后(贾岛)

题金陵渡(张枯)

农父(张碧)

瀑布(施肩吾)

消山中叟(施肩吾)

登玄都阁(朱庆馀)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吕温)

题西施石(王轩)

淹河直进船(李敬方)

马诗(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李贺)

农家望晴(雍裕之)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过华清宫(杜牧)

赠别(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

江南春(杜牧)

齐安郡后池(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山行(杜牧)

秋夕(杜牧)

清明(杜牧)

咸阳值雨(温庭筠)

商山早行(温庭筠)

陇西行(陈陶)

霜月(李商隐)

登乐游原(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贾生(李商隐)

江楼感旧(赵嘏)

过野叟居(马戴)

官仓鼠(曹邺)

山亭夏日(高骈)

对雪(高骈)

南地(李郢)

鹦鹉(罗隐)

雪(罗隐)

蜂(罗隐)

感弄猴人赐朱绂(罗隐)

钓侣(皮日休)

离骚(陆龟蒙)

新沙(陆龟蒙)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

台城(韦庄)

与小女(韦庄)

田家(聂夷中)

公子家(聂夷中)

江行无题(钱王羽)

咏架上鹰(崔铉)

己亥岁感事(曹松)

云(来鸽)

春怨(金昌绪)

焚书坑(章碣)

鸡(崔道融)

牧竖(崔道融)

田上(崔道融)

溪居即事(崔道融)

晓日(韩亻屋 )

华清宫(吴融)

富贵曲(郑遨)

公子行(孟宾于)

怀良人(葛鸦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淮上渔者(郑谷)

赠卖松人(于武陵)

送人游吴(社荀鹤)

山中寡妇(杜荀鹤)

蚕妇(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

渔父(李中)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公子行(贯休)

春草(唐彦谦)

社日(王驾)

雨晴(王驾)

寄外征衣(陈玉兰)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卢汝弼)

寄人(张泌)

农家(颜仁郁)

咏月(李建枢)

述国亡诗(徐氏)

金缕衣(无名氏)

水调歌(无名氏)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七步诗 故事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闲:安静。 空:空空荡荡。

诗景: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简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生平介绍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有《王昌龄集》。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象

清白:石灰颜色纯洁雪白。指高尚节操。

译文一:

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

只要能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就算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

译文二: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的辛苦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对待烈火的焚烧看似是很平常的事情

对于粉身碎骨这种后果我丝毫不感到害怕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这世界上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3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漫卷:胡乱卷起。

5.白日:白天。

6.青春:春天的景色。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8.襄阳:今属湖北。

9.妻子:妻子和儿女。

10.洛阳:今属河南。

11.却看:回过头来看。

12.纵酒:尽情的喝酒。

13.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5 即:立即

16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7 涕泪:流泪

今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附:此诗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1诗中描写作者送( 辛渐 )去( 洛阳 ),临行时作者对他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对朋友的惜别和自己清白无辜 藐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的思想感情

2你还知道王昌龄的什么诗?

出塞

从军行

芙蓉楼送辛渐

咏浣纱溪

送郭司仓

从军行

从军行七首

答武陵太守

闺怨

塞下曲

塞上曲

送柴侍御

采莲曲二首 采练曲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横吹曲辞·出塞

青楼曲二首 长信秋词五首 箜篌引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长信怨 春宫怨 九日登高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长歌行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琴 录自《文镜秘府论》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出塞 夏日花萼楼(酉甫)宴应制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驾幸河东 裴六书堂 胡笳曲

段宥厅孤桐 失题 城傍曲 行路难

送欧阳会稽之任 送李棹游江东 送魏二 送裴图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旅望 [一作李颀诗]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西宫春怨

万岁楼 初日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江上闻笛 古意 过华阴

寒食即事 送朱越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题净眼师房

相和歌辞·长信怨 送程六 谒焦炼师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小敷谷龙潭祠作 送刘十五之郡 放歌行

风凉原上作 杂兴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留别岑参兄弟 宿裴氏山庄 斋心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送任五之桂林 塞上曲 殿前曲二首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龙标野宴 浣纱女 观猎

途中作 沙苑南渡头 城旁 送别

题朱炼师山房 卢溪别人 失题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朝来曲 箜篌引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送乔林 还山贻湛法师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门者)寺 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

段宥厅孤桐 巴陵送李十二 河上老人歌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吴十九往沅陵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别陶副使归南海 素上人影塔 赵十四兄见访 甘泉歌

听流人水调子 宴春源 送李十五 从军行

西宫秋怨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秋兴 灞上闲居 独游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文人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诗选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王昌龄诗集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僓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谞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一作高适诗]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初日

失题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行路难

奉赠张荆州

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 [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李棹游江东

沙苑南渡头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万岁楼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送欧阳会稽之任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东溪玩月 [一作王维诗]

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

朝来曲

从军行

答武陵田太守

题灞池二首

击磐老人

送胡大

题僧房双桐

送郭司仓

送李十五

送张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谭八之桂林

送刘十五之郡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春宫曲

西宫春怨

西宫秋怨

长信秋词五首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浣纱女

闺情

甘泉歌

萧驸马宅花烛

观猎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仓曹宅夜饮

宴春源

龙标野宴

听流人水调子

梁苑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送魏二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重别李评事

别陶副使归南海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图南

留别司马太守

卢溪别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万大归长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别皇甫五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

赠李侍御

送别

失题

城旁

题净眼师房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梅道士水亭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失题

洞庭湖作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秋日

过香积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送乔林

秋思

还山贻湛法师

山行寻隐居不遇

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塞二首

唐代: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扩展资料:

《出塞》赏析

1、其一

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

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2、其二

第一句“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新,刚刚。白玉鞍,装饰有白玉的马鞍。这句的顺序为“新跨白玉鞍骝马”,说将士们飞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战马。写战前充分准备,将士们英姿勃勃,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

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寒,冷,凄冷。意思说:一场激战结束了,战场上的月色显得十分凄冷。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斗经过,由准备出战,一下写到战斗结束。

那么,仗打得怎么样呢?用战场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仅指夜晚天冷,连月光也寒气逼人,还指月光映照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给人凄冷的感觉。说明战斗非常激烈、残酷。

三、四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犹,还。匣,刀鞘。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意思说:战斗虽然结束了,但城头上催战的铁鼓,仿佛还在耳边震响;

将士们不由地抽出鞘里的钢刀,钢刀上的血迹还没有干。这两句写战斗回顾,说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余兴未尽,战斗情绪还是那么高昂,心里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

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也如同听到战场震天动地的鼓声,想见将士们拭看钢刀的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

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

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本书目录

送兄(七岁女)

蝉(虞世南)

咏风(虞世南)

野望(王绩)

咏鹅(骆宾王)

易水送别(骆宾王)

风(李峤)

中秋月(李峤)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王勃)

从军行(杨炯)

渡汉江(宋之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咏柳(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幽州夜饮(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边词(张敬忠)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登鹤雀楼(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采莲曲(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卢溪别人(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柴侍御(王昌龄)

终南望余雪(祖咏)

使至塞上(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瞑(王维)

现猎(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鸟鸣洞(王维)

莲花坞(王维)

杂诗(王维)

相思(王维)

山中(王维)

田园乐(王维)

少年行(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秋浦歌(李白)

静夜思(李白)

军行(李白)

越女词(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赠汪伦(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山中问答(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黄鹤楼(崔颢)

凉州词(王翰)

桃花溪(张旭)

山中留客(张旭)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塞下曲(戎昱)

夜别韦司主(高适)

别董大(高适)

除夜作(高适)

营州歌(高适)

军城早秋(严武)

钓鱼湾(储光义)

早梅(张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听弹琴(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望岳(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江村(杜甫)

客至(杜甫)

绝句漫兴(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赠花卿(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八阵图(杜甫)

着行即兴(李华)

送人赴安西(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碛中作(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山房春事(岁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月夜(刘方平)

赋新月(缪氏子)

枫桥夜泊(张继)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归雁(钱起)

送彭将军(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郎土元)

听邻家笙(郎土元)

寒食(韩雄)

宿石邑山中(韩雄)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拜新月(李瑞)

小儿垂钓(胡令能)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征人怨(柳中庸)

题三间大夫庙(戴叔伦)

兰溪掉歌(戴叔伦)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寒食寄京师请弟(韦应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滁州西洞(韦应物)

塞下曲(卢纶)

逢病军人(卢纶)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江南曲(李益)

题邻居(于鹊)

江南曲(于鹤)

巴女谣(于鹤)

游子吟(孟郊)

古别离(孟郊)

古怨别(孟郊)

登科后(孟郊)

洛桥晚望(孟郊)

少年行(令狐楚)

观祈雨(李约〕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春兴(武元衡)

口罗口贡曲(刘采春)

题都城南庄(崔护)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惊雪(陆畅)

湘江曲(张籍)

成都曲(张籍)

野老歌(张籍)

秋思(张籍)

雨过山村(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湘中(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游太平公主山庄(韩愈)

晚春(韩愈)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

白二十二舍人(韩愈)

春闺思(张仲素)

秋夜曲(张仲素)

塞下曲(王涯)

竹枝词(刘禹锡)

秋风引(刘禹锡)

堤上行(刘禹锡)

秋词(刘禹锡)

浪淘沙(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

诸君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乌衣巷(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

夏夜宿表兄宅话旧(窦叔向〕

池上(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惜牡丹花(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暮江吟(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云泉(白居易)

遗爱寺(白居易)

陈情上韦令公(薛涛)

悯农(-)(李绅)

们农(二)(李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偶书(刘叉)

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

牧童词(李涉)

菊花(元稹)

离思(元稹)

剑客(贾岛)

题李凝幽居(贾岛)

送唐环归敷水庄(贾岛)

寻隐者不遇(贾岛)

题诗后(贾岛)

题金陵渡(张枯)

农父(张碧)

瀑布(施肩吾)

消山中叟(施肩吾)

登玄都阁(朱庆馀)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吕温)

题西施石(王轩)

淹河直进船(李敬方)

马诗(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李贺)

农家望晴(雍裕之)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过华清宫(杜牧)

赠别(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

江南春(杜牧)

齐安郡后池(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山行(杜牧)

秋夕(杜牧)

清明(杜牧)

咸阳值雨(温庭筠)

商山早行(温庭筠)

陇西行(陈陶)

霜月(李商隐)

登乐游原(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贾生(李商隐)

江楼感旧(赵嘏)

过野叟居(马戴)

官仓鼠(曹邺)

山亭夏日(高骈)

对雪(高骈)

南地(李郢)

鹦鹉(罗隐)

雪(罗隐)

蜂(罗隐)

感弄猴人赐朱绂(罗隐)

钓侣(皮日休)

离骚(陆龟蒙)

新沙(陆龟蒙)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

台城(韦庄)

与小女(韦庄)

田家(聂夷中)

公子家(聂夷中)

江行无题(钱王羽)

咏架上鹰(崔铉)

己亥岁感事(曹松)

云(来鸽)

春怨(金昌绪)

焚书坑(章碣)

鸡(崔道融)

牧竖(崔道融)

田上(崔道融)

溪居即事(崔道融)

晓日(韩亻屋 )

华清宫(吴融)

富贵曲(郑遨)

公子行(孟宾于)

怀良人(葛鸦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淮上渔者(郑谷)

赠卖松人(于武陵)

送人游吴(社荀鹤)

山中寡妇(杜荀鹤)

蚕妇(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

渔父(李中)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公子行(贯休)

春草(唐彦谦)

社日(王驾)

雨晴(王驾)

寄外征衣(陈玉兰)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卢汝弼)

寄人(张泌)

农家(颜仁郁)

咏月(李建枢)

述国亡诗(徐氏)

金缕衣(无名氏)

水调歌(无名氏)

这是百度文库里找到的资料,你参考一下。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7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5芳草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晏殊《玉楼春》:“绿仰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常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6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7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8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9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10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11荷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此首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结同心,永远相爱。

(三)鸟兽类

1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等。(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张炎《高阳台》:“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唐代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曹雪芹《红楼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3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4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5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6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7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8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9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10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含有飘零之意。

12乌鸦

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陈英《山坡羊》:“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张可久《折桂令·九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3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刘禹锡《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孟浩然《登万岁楼》:“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14 黄莺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四)自然现象

1残阳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2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白云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

3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泌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4月亮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5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6 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五)时令节日

1春

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2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施闺章《舟中之秋》:“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3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5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与冷清、萧条有关。

6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六)特定地点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柳营

指军营。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5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6柳岸

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资料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779e3e6ba45177232f60a2b2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2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