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全诗共六十四句,其中主旨句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表达了诗人在观赏自然风景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关于最好的句子和最难懂的句子,这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首诗歌中的句子印象和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本人个人的一些看法:
最好的句子: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丰富,很难挑选出一句最好的句子。但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主旨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这首诗最为经典的一句。
最难懂的句子:这首诗语言简洁,大部分句子都比较容易理解,没有特别难懂的句子。但是,有些人可能对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义感到困惑。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海日生残夜指的是夜晚渐渐变长,江春入旧年则指的是春天渐渐过去,进入到新的一年。这句话虽然有些抽象,但是通过上下文和语境可以理解其意义。
玉蝴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汀!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简析
此词写羁旅行役中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望处"二字统摄全篇。一起写雨收云断,暮色苍茫景象,自然逗起宋玉悲秋的联想。面对肃杀摇落的秋景,词人剪取其中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而用"轻"、"老"、"冷"、"黄"四字加以形容,便见得秋光满纸。"遣情伤"三字转到怀念故人之思。
一、创作背景不同
1、《望海潮》:吴熊和《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考证此词为柳永在杭州赠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孙沔作。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2、《雨霖铃》: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1、《望海潮》: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雨霖铃》: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三、主要内容不同
1、《望海潮》: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2、《雨霖铃》:主要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和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因素,更大限度地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可以通过激起学生情感波澜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共同去探寻古诗词三美,共同演绎诗词鉴赏课堂精彩,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由于其创作年代离我们较远,古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意境、优美的韵味和深刻的寓意,很难被学生感悟。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是“传之以情,以情激情”。作为当代语文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发掘出古诗词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肖川博士也提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和交往的过程,还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体现于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体现于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之中,体现于师生的心灵对晤中,体现于充满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 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一审美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使学生投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特定的情趣氛围中去,以声传情,在影像中传情,寓教于乐,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定能开创古诗词鉴赏新天地,共同演绎古诗词鉴赏的课堂精彩。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实践。
一通过音乐及影像导入传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诗词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情感的个性,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感作为敲门砖,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由于古诗词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是千古绝唱,音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开启作者情感匣子的钥匙。在教学中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依然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水天之际的图景。音乐是最美的听觉语言,用音乐来诠释古诗,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又丰富了情感。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是首送别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教学时,可让学生欣常乐曲《送别》,利用饱含依依惜别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回到一千多年前,他们仿佛看到词人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音乐确实很容易把人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通过特定的音乐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波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二)巧用多媒体,影像导入传情
古诗词是十分重视形象描绘的,它经常通过具像来构筑一种意境,然后借助高度精辟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感知诗词,体会作者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这一课前,我制作了课件: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着归来,一片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整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非常直观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让学生轻松走入诗的意境中,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这一首诗表达的情感,那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又如在讲解《望海潮》这首诗词时,就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程序: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杭州风光,音乐配画面,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杭州的秀美风光,然后,把“望海潮”来个特写,并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柳永的《望海潮》一起游杭州,感受词人笔下的美妙景色!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在教完《望海潮》后,再播放一段杭州海潮美景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杭州海潮的雄伟气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对这首词的气势和内涵通过影像资料的介入得到了更深刻的领悟。
二在指导朗读中促情,体味古诗词的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诗词鉴赏课堂教学理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而且“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诗词教学应注重朗读。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古诗词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低缓,或激越或悲伤。恰到好处的音量、激情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及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融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代很多诗人都通过作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宋代诗人柳永就有《望海潮》这首古诗,《望海潮》有哪些表现手法呢?《望海潮》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余杭地区山水的美丽,赞美了安定祥和的景象。诗中“烟柳画桥”采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像烟一样的柳树以及用色彩绘制的大桥使景物更加具体。以及古诗中“云树绕堤沙”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高耸的大树环绕着整个堤岸,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后更能够体现大树的数量之多,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以后,古诗语句更加优美,使景物也更加形象具体。
宋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jī),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chóng)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此词为柳永在杭州创制。始见《乐章集》,入“仙吕调”。一百零七字,双调,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一韵到底。亦有于过片二字增一韵者。
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钢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八年进士。曾官太学博士、私书正字兼国史院编修,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善诗文,词风以婉约为主,凄婉动人。有《淮海词》。
秦观因卷八新旧党争,宦海沉浮,历尽坎坷。这首词通过感旧,表达昔盛今衰之感。开篇三句自成一段,写目之所见,以引起回忆。从“金谷俊游”到“飞盖妨花”是第二段,这是全词的重点,写当年畅游洛阳时难以忘怀的生活。洛阳的往事是那样令人神往,词人游赏洛阳的名胜古迹,与友人彻夜豪饮,其中不乏供人回味无穷的旖旎小片段。豪饮之时,则意气飞动,神采焕发。洛阳旧日的生活现状写得形象逼真,气氛浓烈,精美绝伦,极富诗情画意。从而就更加衬托出“重来是事堪嗟”的凄凉落寞了。从“兰苑未空”到结尾为第三段,笔锋陡转,极写当今之悲慨,是全词主旨之所在。悲慨的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行人渐老”,岁月无情流逝;二是“重来”洛阳,物是人非,满目凄凉,“是事堪嗟”;三是虽然“归心”依旧,却身世“无奈”,只得随同“流水”,飘零“天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