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爱玲与艾青在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差异?

如何评价张爱玲与艾青在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差异?,第1张

张爱玲《落叶的爱》颇具朦胧美,内敛含蓄的情感在诗中也能得到体现,再去细细地品味,这种情感还有些温暖,有些若隐若现,有些克制,甚至是压抑。我在这首诗中所体会到的情感是矛盾的。想去爱,也许是不敢爱,或是不能爱,不会爱,其中的意蕴深远,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联想和幻想。同样是爱,张爱玲笔下,落叶对影子的爱是温暖的,含蓄的,克制的。而艾青则是表达了对红叶浓烈的喜爱。看看他用的词,“鲜血”、“火焰”、“燃烧”,这是多么热烈的情感啊!这种情感一下子就带动着我,使人心情澎湃,高昂亢奋。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不仅仅与表达的对象不同有关,也与诗人创作的思维特征有关-。而诗人的思维特征又与其性别、年龄特征、家庭环境、经历的重大事件等有着密不可分地联系。

文/辫子歪歪

在所有纪念张爱玲爱情的文字里,几乎写满了一个叫胡兰成的名字。连同他们甜蜜时的只言片语也穿越了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凭吊和咀嚼。胡兰成说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说那场爱情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可是她纵使看透世事,笔锋犀利,依然在这场爱情里输的一败涂地。一个出身卑微,带着复杂目的靠近她,有着丰富泡妞经验,自卑又自负的凤凰男,让她忍受了爱情的伤痛,背负了不该有的骂名(汉奸的情人)。但她仍然不在他落难时痛甩渣男,即使分手,也把自己的三十万编剧酬劳汇给他逃命。胡兰成回报的是赶紧搬家,防止张爱玲报复心起,举报他被捕。这个贱男实在配不上她的深情。

和这场爱情经过反复渲染后的高调不同,她的生命里其实还藏着一段隐秘的情感。张爱玲和演员桑弧,这段被多次澄清的绯闻,在她的遗世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里第一次揭开神秘的面纱。

他们的相遇来得太迟,却又好像恰逢其时。彼时的张爱玲正在遭受情感和事业的双重涅槃。跋山涉水去到乡下看望四处躲藏的胡兰成,这位直男癌患者劈腿劈得桃花朵朵开。郎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水有来期。可惜这双脚不为谁停留,她的心早被蹂躏出凉意。事业上,毫无政治意识的她,因为胡兰成背上了政治汉奸的名声,几乎被迫搁笔。这个时候,他出现了,带着事业的转机和类似爱情的慰藉。

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演完《金碧霞》后,他走下楼梯,表情严肃谨慎。她后来想夸他当时演的像极了,下台了还在角色中,但她没说。后来藉由她姑姑的嘴写出了桑弧的漂亮。写字的人多心思缜密,善于发现平凡处的动人,凡人眼里的美人在他们笔下,也往往各有千秋,他们是很难抗拒美貌的刺激的。否则金庸怎会为了夏梦,屈就去当个编剧,亦舒为什么恋上岳华那张好人脸。

对世事看得透彻的张爱玲是一向怀疑漂亮男人的,觉得他们难免恃宠而骄。然而对于和桑弧的感情,她也给出了自己的辩解:她对他是初恋的心情,从前错过了的,等到了手已经情况全非,更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阶段。

起因是桑弧和姑姑畅谈着上海建筑物的沧桑,让无法搭话的张爱玲,回忆起从前听着姑姑和侄儿讲金融的事。她在那一刻明白,她爱桑弧,是因为找补了初恋,从前错过了的一个男孩子。

他欣赏她的才华,在乎她的感受,会因为《露水姻缘》被改编上映后,她露出不快,而急切忘形地追问:没怎么糟蹋你的东西呀。而张爱玲也少有的写出她对桑弧的肃然起敬:看**时灯光一暗,看见他聚精会神的侧影,内行的眼光射在银幕上,她也肃然起敬起来,像佩服一个电灯匠一样,因为她自己绝对做不到的。

他们相处的片段少之又少,但却掩不住那些短暂的温情。

他拥着她坐着,喃喃的说,你像只猫,这只猫很大。说张爱玲骄傲独立却带着可爱的,只此一人。

他又道:你的脸很有味道。同样带着高深莫测和欣赏靠近她,但和胡兰成充满情欲与熟稔的调情言语不同,桑弧是细腻又克制的。

他笑道:你到底是好人坏人?敏感的张爱玲,知道在问她和胡兰成的传闻。

她笑着回答:我当然认为我是好人。桑弧的眼里陡然有希望的光。

《小团圆》里,张爱玲提及桑弧的画面,甚至有文艺片的美感。

你的头发是红的。他说。

是斜阳照在她头发上。

有时候晚上出去,他送她回来,不愿意进去,给她三姑看着,觉着他三更半夜还来。两个人就坐在楼梯上,像十几岁的人,无处可去。

她无可奈何地嗤笑:我们应当叫两小。

桑弧笑道:嗳,两小无猜。我们可以刻个图章两小。

如果桑弧早一点出现,他们会不会不一样呢?看到这里,我不禁遐想,简直美好得好像**《怦然心动》的画面。

和胡兰成不停得瑟自己的风流史不同,这个漂亮的男人却从不提起自己几乎倾城的魅力。一个人越炫耀什么,他的内心就越缺少什么,真的有点道理。

他们总是聊些细碎的往事,甚至童年的回忆,就好像世间任何一对平凡的初恋男女。

桑弧给她讲小时候爸爸抱着他坐在黄包车上,风大,爸爸拉过他的围巾捂好他的嘴,一路说嘴闭紧了,嘴闭紧了的事。从小丧父的桑弧,分享这段人生初时的美好回忆给她,不能说不是一种信任。

一直抱有人性阴暗论的张爱玲,也破天荒的在黄昏依偎时,告诉他她和母亲的事。她自嘲“让人听着觉得我这人太没良心。”他却说:当然我认为你是对的。

和桑弧的爱情,张爱玲甚至没有向炎樱吐露只言片语,任她威逼利诱,百般猜测。也许她深知这段孩子气的爱情,不会被旁人理解,何况炎樱那样聪明实际,比起精明的分析,倒不如享受这一刻的温暖和欢愉。

甚至连胡兰成的分手信,她也有给桑弧过目。张爱玲补上了一句:我不过给你看看,与你没关系,我早就要写了。不希望桑弧觉得这是暗示他要负责。也许这次她的敏感是对的。她不过是知道,他迟早会离开。

阔别了渣男汉奸后,张爱玲的第二段感情依然不被看好。母亲觉得他是演员,自然不靠谱。姑姑持保留意见,因为觉得她喜欢他,远远比不上对胡兰成,看穿了她的寻求治愈企图。还有便是,这段感情始终保持地下恋状态,甚至一藏就快半个世纪。姑姑气不过:我就是不服气,为什么要鬼鬼祟祟。

他们外出总要避开人群,桑弧总是乔装打扮让人无法认出,吃饭总挑冷清的馆子,一个楼面上只有他们一桌人。他们都是名人,防止被八卦小报乱写当然是原因。但很明显,桑弧也不想他们的关系示于人前。

桑弧早年丧父,和兄嫂同住,出了嫁的姐姐也住得很勤。家里人口全靠他一人帮贴。这份压力容不得自己把前途和生计,搭在一个很可能因为身份政治面貌毁掉自己前途的女人身上。更何况,兄长觉得作家是个不正经职业,而关于张爱玲胡兰成的流言早已满城风雨,让他无法释怀。

快三十岁的时候,她说:没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

桑弧说:我知道。

她又说:我不过是因为你的脸。

旁观者清,我却觉得张爱玲对桑弧的情感,远不是见色起意这么简单。她说他的眼睛有无限的深邃。她又觉得,也许爱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他神秘有深度。她二十八岁开始擦粉,只是因为他一句疑惑:你从来不化妆?从前胡兰成说天长地久,她总不能想象,感到窒息,不愿细想。跟桑弧,她却想的很勇敢:我一定要找个小房间,像上班一样天天去,地址谁也不告诉,除了燕山(指桑弧)。

但失恋期的张爱玲仍然是敏感悲观的。

看完**后,他面貌变得难看,她觉得是因为她化了妆的脸,因为衰老而沁出油来。

以为怀孕了,桑弧说那也没什么,就宣布结婚。她听得出那份勉强。

结果没怀孕,却发现因为胡兰成导致的妇科隐疾,他面无表情。她感觉到了他的如释重负。

知道不会在一起,但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分离,这大概就是张爱玲和桑弧的默契。可是收梢仍然像利器一般刺痛了故事外的我。

张爱玲问桑弧:预备什么时候结婚

他笑了起来:已经结了婚了。

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

他那脸色也有点变了,他也听见了那河水声。

但桑弧多少比胡兰成重情义,怕她看了小报上的八卦受刺激,特意托人嘱咐,以后不登他们的私生活。

看着桑弧和新婚妻子的照片,张爱玲浮现的是他们曾有的耳鬓厮磨。她心里像火烧一样。她在书里写,也许是人性天生的别扭。其实她不过是像凡夫俗子一样,生出了妒意。

讽刺的是,分手后,一次偶然听到厌恶着自己的钮先生,对炎樱说:我能不能今年再见你一面。张爱玲很震动,因为三年前桑弧也这样对她说过。从最厌恶的人嘴里重温这句话,她感觉到了命运的嘲讽。失去了桑弧,胡兰成带来的痛苦之浴重新吞噬了她的余生。

在《小团圆》里,张爱玲毫不留情地对生命里的很多人进行了抽筋剥骨的刻画。姑姑、炎樱这些在她笔下曾经可爱的人物多少都有点面目可憎。唯独桑弧,她最终仍是一句:不后悔,幸亏有他。当时的她失恋、事业低迷,桑弧的出现,是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她是一种救命的依赖,所以感激。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三十岁的张爱玲写下了对桑弧的等待。可惜她终究没有等来。

胡兰成走后,她对桑弧说:这次和以前不同了,连手都没握过。

一根汗毛都不能让他碰。他突然说,声音很大。

她一面忍着笑,也觉得感动。

感动,实在是张爱玲文字里极其少出现的字眼。太人情味了,太不张爱玲了。但却看得叫人心疼。

热恋的时候他把头枕在她腿上,她抚摸着他的脸,不知道怎么悲从中来,觉得“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流掉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至少曾有一刻,她是真的开心。

1、张爱玲的思想倾向

第一是展示苍凉的世界。苍凉是她的主题,表达了苍凉的历史意识和虚无的人生观,展开了对现实的审美批判。苍凉背后是异化的人生悲剧,是生存意义的扭曲和失落。张爱玲把这种人生揭破,让掩藏在繁华虚假外表下的破败、荒凉暴露出来。

2、批判金钱枷锁中的人生。在西方发展中,对金钱的追逐推动了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财富的追求具有合法性。但是,金钱也会扭曲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张爱玲通过曹七巧等人的人生悲剧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泯灭和亲情伦理的分崩离析。

3、欲望与人性恶的展露。张爱玲作品中人的本性不是理性,而是欲望,是物欲或情欲。她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畸形之爱,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寻。

4、宣示人间无爱。她的作品书写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但唯独缺少爱,无爱的世界就是苍凉的世界,打破了启蒙主义关于爱的神话。

  特点

  :凄美,苍凉冷静,一般没有好结局,对细节描写很苛刻,对反面人物也很苛刻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6]《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

  最著名的语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红玫瑰与白玫瑰要表达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生活是残酷的,人生是无奈的,爱情和穷人无关,生存才是硬道理 我的认识。

  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教材中介绍的其他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在教材中,特别分析了《金锁记》如何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大家也可以参考前面对这三部作品的介绍加以论述。

  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

  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鲜明的表现又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教材中以《金锁记》为例,说明作品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则被看作是"现代《葬花词》",不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来源于《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郑川嫦也被她直言不讳地称作"现代林黛玉"。我们还知道,她14岁时,就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在她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都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她(睨儿)穿着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不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说道:'少奶成日惦念着呢,说您怎么还不来。今儿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

  张爱玲小说中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则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在对张爱玲有影响的现代作家中,既有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张恨水,又有新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代表老舍,而这些作家的创作都是以"通俗化"为主要特征的。市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这种倾向和理想也许表现得更为鲜明。因此,也有人说:"张爱玲的散文要和她的小说在一起读,方才有味。"反之亦然,她的小说也要和她的散文对照着读,才能有更多的趣味。张爱玲作品中的通俗化特点,也与她生活的环境和她自己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她不仅像所有的上海小女人一样爱逛街爱吃零食,而且还酷爱看社会上流行的小报。对她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后面亦步亦趋的上海的翻版。在生活中,张爱玲始终没有成为她母亲所希望的淑女,但却按照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张爱玲作品中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与她作品中"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既有重叠又不完全等同。她的传统的特点当然与"古典小说的根底"有关,与她从《红楼梦》等旧小说中那里得到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有关,但又不仅仅如此。前面我们曾说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包括那些受过洋教育的"新女性")实际上或者说在本质上都是些"旧女性",而最为典型的还在于她的"女人观"和她小说中创造的意象,都有许多传统的因素。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走出了婚姻的城堡,而她创造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则全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她的现代的特点,则主要在通俗的情调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在教材中谈到了她作为职业作家的写作是从英文起步的情况,也谈到了她最初的写作生涯开始于为上海的西文报纸撰写剧评影评,后来自己也曾编写**剧本等情况,这里还可以补充的是,她在现代都市与都市人的问题上与当时其他作家的不同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背景的,当时的作家也大多是以传统的审美思想为艺术追求的,因此,现代都市的出现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欢呼,反而遭到了他们的抵御和批判,无论是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城市的京派作家,还是以"现代人"的身份看城市的海派作家,以及以"革命者"的角色看城市的左翼作家,现代都市在他们的眼里都是一头"怪兽",然而,在张爱玲眼里却截然不同。前面我们曾说到,张爱玲是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的,她生城市长在城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而且又把当一个城市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不仅写的是城市和城市人,而且到处都流露着她对城市文明的喜爱和赞美。虽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以悲剧收场,但这并不是城市的过错,相反,正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罪恶。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在教材中我们说,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但是,也可以说,张爱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而她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在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的堆积,造成"文胜质",在袭旧方面,则主要表现为被《红楼梦》等传统小说的光环和阴影所笼罩,使作品的真实性和结构平衡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限制张爱玲艺术上更大发展主要因素还有"题材的狭窄"等。

  建议你参考:

  http://wwwcnoolnet/tianyige/present/zal/zhang3tx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7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