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表达了什么情感 富春山居图是想展现怎样的心境和情怀

富春山居图表达了什么情感 富春山居图是想展现怎样的心境和情怀,第1张

1、富春山居图描绘了画家黄公望静谧、抒怀的心境和情感。

2、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3、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

4、《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心境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过程或美学过程,也不是片面的政治社会背景情绪化的反映,而是在个体经验积累、深化、转换的过程中,融入了宗教式的探索,由是独辟了一种具有宗教深情的创作样式——内境山水。

于光岭的画具有收藏价值。于光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他的画作的风格独特,引领了新的画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画作深受收藏家的喜爱,受到各界高度赞赏,收藏价值日益提升。

其次,于光岭的画作极富收藏价值,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由精湛的技巧和精致的细节构成,重现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唯美的气质。他创作的画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灵魂,深受收藏家和观众的喜爱。

2014年3月,作为中国书画界唯一代表参加迪拜世界第六届文艺节,并作了题为《中国书画世界文化的国粹》的专题演讲。2015年在中泰建交40周年活动中书法作品《禅茶一味》作为国礼被泰国皇室收藏。

2016年书画作品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印尼华人、澳大利亚华人、泰国华人、日本友人、美国华人、俄罗斯书画家协会收藏,被香港、台湾等地区收藏,被利比里亚大使馆和俄罗斯大使馆收藏;被鸟巢、国家画院收藏。书画作品“厚德载物”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鸿运当头”“春和景明”“家和万事兴”“神”“沁园春·雪”“中国梦”“十二生肖”获国家版权专利登记。

于光领,曾用名于光岭,字墨松岩、号沁墨斋主、一九五四年生于山东济南,现居北京海淀区。他是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翰墨燕山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行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导师,清华大学书法、美术讲师,北京荣宝斋签约书画家。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原文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这是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季羡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文玲

近日读季羡林的散文集《一花一世界》,书名颇具禅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一花一世界》中季老先生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鸟一蝶、望月听雨、阳光迷雾,都是灵动的鲜活的,都能在他文字中立体起来,有着生命的轮回和因果。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季老先生讲得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富有生活气息,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要感恩生活,善待大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生活就愉快。

季老的《一花一世界》中写“母与子”,反复用一个故乡的老妇人的面影:“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瘪了进去。”用黄土来比喻心情“我的心像许多黄的东西一样的地黄,也一样地阴沉。像黄土一样地黄,却不能像黄土一样的安定。”对八年未见亡故母亲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文中把家里的仆人王妈比作夜来香花,赞美她有很多美德。但是王妈是个苦命的女人,把全部的希望和快乐寄托在儿子身上,她的儿子不争,儿子的病体掏空了王妈辛苦的积蓄,悲剧的是还是儿子先死了,“王妈没了希望,只留下眼泪。”写给两个乞丐制钱,一种沉痛悲悯,对中国当时 社会 贫穷的一种叹息和无奈,具有一种 历史 的厚重。

文中写作者在德国留学十年期间的女房东,战争下女房东命运可叹。他每天能吃到女房东做的热汤热菜感到温暖,有对祖国的思念。1983年又回去时打听不到女房东的下落,对女房东的思念与感怀之情。这些细节的描写, 情感 真挚,令人感动。

文中的“塔什干的小男孩,三个小女孩”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则写出季老的仁爱之心,和对小孩的怜爱怜悯,而且一直关心着牵挂着他们的未来。孩子对他的依恋、喜欢和爱戴,看出他的童心未泯和宽厚仁慈,是个温暖有大爱的人。

本书中很多章节是回忆录,“我们时时刻刻沿着人生的路向前走着,时时刻刻就有回忆萦绕着我们”。我们的生命中会遇到许多人,他们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当我们再次想起他们时, 想起当时对他们的 情感 和岁月痕迹,又曾想过因为是最后的交结,而善待匆匆时光呢?

二、愿世界温柔以待,也希望我们也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季老的《一花一世界》那猫那瓜那花,养了多年的“老猫”“咪咪”等篇,猫不守规矩从不打猫,作者和猫每天散步,成为一景,享受猫给他内心带来的宁静、美妙。对喜鹊命运和喜鹊窝的关心,喜鹊窝被掏了,他暗自啜泣,“希望人与鸟都能和睦融洽像一家人一样生活下去”。愿世界温柔以待,也希望我们也能温柔对待这个世界!

“神奇的丝瓜”,每天长出半尺,竟从一楼爬到三楼。这细藤上的丝瓜,疯狂地生长,垂直在空中,他每天担心这一根细秧挂不住五六斤重的瓜坠下来,可是担心是多余的,无论长在什么位置,都能就着环境牢牢地生长。一个认为失踪了的丝瓜索性平躺凸出的台子上。把丝瓜附于灵魂,蕴藏着大自然的智慧和 情感 。“它无言静观,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这种细节的美好,暗示生活的态度“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清塘荷韵”中描写荷花“绿盖擎天,红花映日,”“香远益清”,令人沉醉。而到了秋天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到了冬天池塘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的荷花可能在冰下做着春梦,“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赞美了荷花的高贵品格、坚强意志。这些内容读着读着总是能给你一份莫名的安心,那么多浮躁纠结,好像全部都会沉淀了下来。

“石榴花”,门前一树火红的石榴花照眼明,“满陵开成一片红亮,仿佛连天空都给染红了。”比喻人走红运了 !“运气,同缘分一样,却是不能不信。”

感情丰沛的人,总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季老的眼里,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无不充满着美好,并与之心灵相通。对身边动物朋友、花草树木,常怀一颗宽广的仁爱之心,去真正爱护我们周边的一切。珍惜身边一花一草的人,必然能体会到细致的爱与关怀,也必然能够懂得理解与包容。

我们对习以为常的周边很难发现它的美,其实生活的美就在点滴细节里, 就在一粥一餐里、在家中各个角落中、在路上的风景里、在散步的公园里、在风中在雨里---如果我们不去关注生活,生活就显得那么那般庸俗、无趣。而当我慢慢关注生活之后,发现生活也是一个精彩的世界。美丑辨别不仅仅是习以为常的问题,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和成长阅历,更是一种能力。

三、任时光匆匆

季老先生的《一花一世界》中“月是故乡的明”,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那情那景那月。“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都比不上家乡芦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作者住在朗润园,“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这么美的地方,仍然想着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怅惘,有留念,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很有代入感,有种感同身受,似曾相识,仿佛自己回到了童年,站在那个小河畔的芦苇边上,水里有月亮的影子,还能听的青蛙的呱呱声---,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情节,故乡是魂牵梦萦的根。作者见月思乡,让人感觉仿佛是一种初心的回归。文字优美,有如行云流水,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一花一世界》中“梦萦未名湖”中则引用了这句诗“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常常梦萦未名湖,用梦萦表达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

《一花一世界》中“听雨”“大珠小珠落玉盘”,“心情怡悦有加,仿佛离开了尘寰,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勾画出的却是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生活禅,和谐悦。

同时,也有他对“黄昏”的感悟---“黄昏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对寂寞的认知,对时间的感悟,“一寸光阴不可轻”,最后写“笑着走”。对于生死若能及早看清,便能泰然对之,珍惜当下,活得洒脱。

四、纯粹和平淡的人格魅力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享年98岁,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 社会 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 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在钱文忠的眼中季羡林就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他喜爱并且扶植每一个有能力的小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在钱文忠的心中,季羡林所有的爱好和感情都融合在文字里,用文字抒发着心中每一个旋律,他认为,如果要形容季羡林,那么只有两个字“纯粹”。季羡林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到了学术上,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也是一个平淡的人。说他平淡指的是他为人始终保持谦逊和用心,仿佛只是一个平常的老人。

“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约略是这样的:质朴、平易;硬骨头,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季羡林 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来形容季老先生的性格,感叹季老健在时,在耄耋之年还读书写作,这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平和。“*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读一本好书,其实就是在读一个人,读一个有灵魂的人”,读书让我学会用另一个眼光和思维去看周围的世界,丰富头脑,充沛内心。我们的人生还有很长路,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我用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致季羡林的颁奖词来总结。“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我为什么要收藏家谱

趣话“古代四美”与传统规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5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