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6篇

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6篇,第1张

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篇1

1月24日,荆州一医主治医师王道亮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医疗人员,第一轮换岗后,刚解除隔离观察的王道亮再次主动请战,重返抗击疫情第一线。疫情当前,使命必达。王道亮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念头: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紧急处理,患者会很快出现心跳骤停。”王道亮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给患者开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随着急救药物开始起效,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

抢救时空气中的气溶胶密度较大,暴露的危险更大,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大幅度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防护服的破损。面对危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抢救患者,必须争分多秒。在抢救之前,王道亮设想过万一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怎样做,然而真正操作起来,这种担心早被抛到脑后,“光想着怎么救人了。”好在一切顺利,没有发生意外。这样惊心动魄,与死神抗争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隔离病房内上演,高压力、高紧张的状态是工作日常,半夜起来抢救患者更是习以为常。

一种态度:责任

每天早上8点王道亮都会准时穿上防护装备。查房时,王道亮都问的特别细,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体温、咳嗽等症状,年龄、基础疾病,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等,进而做出判断。

对确诊患者,王道亮责任就是执行新冠肺炎专家组治疗方案。患者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症状轻,有的危重,有的恢复快,有的迟迟不见慢,有的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其它疾病……王道亮和医疗团队采用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确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这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患者家庭和社会负责,把好治疗最后一道关口,让患者顺利康复,安全回归家庭和社会。”王道亮说,这就是战“疫”医生必须承担起的特殊的责任,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都很年轻,也更辛苦,夜班8个小时,不能休息,特别困时,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个信念:担当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但是出于医生的职责,生命相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托得住。必须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担当有责任去尽力救治患者。”王道亮已经1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节奏全部打乱了,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道亮爱人在安排。

王道亮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没有休息日。他说经过这次实战有了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比如穿脱防护服、怎样对病人检查治疗等。按照要求,出隔离病房后需医学隔离观察14天,2月25日,王道亮立刻申请再次进入隔离病房。他希望,现在没有新增病例,按照这样的节奏持续,疫情早日结束。疫情结束后,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将手里没有完成的手术做完。

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篇2

2020年的春节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阴霾下到来。从发现肺炎病毒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着,感动于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海外华侨支援物资,白衣天使写下请战书坚守一线,年迈的院长身患渐冻症仍不惧艰险,深感这个新春的武汉并不“寒冷”。随着疫情的蔓延,我的家乡也出现了很多确诊患者,省政府启动一级响应。我所在的社区有很多武汉返乡人员,于是我加入了社区防疫志愿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和有关组织在一些主要路口进行劝返以及相关人员的登记工作。对国家的热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加入这场艰巨的战斗。

因为家里条件不太好,我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受到社区居委会的关心。我深知回馈与感恩,2018年加入了沁水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寒假和暑假做一些志愿者的活动。2月1日,在在父母的理解和会长阿姨的鼓励下我加入了这次抗疫行动,每天帮助定点的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电话询问,遇到身体不适而求助的居民就赶紧联系相关人员去家中检查,电话联系并留意关心独居在家的老人。起初,部分居民并未对此引起重视,依旧出门探亲,我们在路口一个个劝说并询问登记接触历史,的确有部分群众对此很抵触,但随着宣传的深入,大家都我们的工作逐渐理解并支持,部分居民也向居委会捐献了口罩和生活物资。

在与大家交谈时,我能感到大家的担忧,也慢慢体会到了那些身处武汉一线工作者的压力。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病毒隔离了我们却隔离不了爱,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这次疫情。每一次觉得累觉得害怕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进志愿者协会的誓词:有些情必须有人做,有些人还在水深火热中,有些人还在一线奋斗!我穿上志愿者马甲、戴上口罩,每天坚守在路口,坚持着责任和价值,也肩负起社会的担当。

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睁开眼睛,这世间万物,温暖的阳光,凌烈的寒风,都在教会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切,拥抱炽热的生活。天佑中华,天佑武汉,加油我爱的祖国,加油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们!

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篇3

2月10日下午,_省惠东县白盆珠镇八旬老党员_回乡捐款助力疫情防控的事迹,令在场人员感动不已。“可敬、可佩、可嘉、可赞。”当地干群由衷地说,这位老党员的义举使得当地干群士气大振。

当日下午,_在家人陪同下,从居住地平山街道赶到白盆珠镇横江村监测设卡点,看望防控一线工作人员,他说:“大家一直坚守岗位、奋战一线,守护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我代表老同志表示敬意和感谢。”随后,_到横江村委,在简短问候后,掏出8000元现金,托村“两委会”捐赠给白盆珠镇政府。

“大家都很辛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就不坐了,不耽搁大家工作,等抗击疫情胜利后,我再回来看看。”_说,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只想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抗击疫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大家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据了解,_捐赠的8000元是自己的退休金,他说,疫情发生后,自己就想着要捐点款,但由于这段时间银行暂停营业,自己跑了很多趟银行都没取到钱,今天银行营业,自己取到钱后便马上赶到白盆珠镇,实现了惦记着好几天的愿望。

据了解,_是该镇横江村大窑村小组老党员(党龄57年),今年81岁,系惠东地质矿产局七五六地质大队退休老干部,现居住在平山。疫情发生以来,_多次联系白盆珠镇党委、政府,了解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并表示想为家乡抗击疫情出一份力。此外,_平时非常关心横江村发展,经常与村干部沟通交流,积极为横江村精准扶贫、示范村创建等重要工作建言献策。

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篇4

曾想过,春节假期可以多几天,时间慢些走,让我们可以在家多陪陪父母,在家吃碗热腾腾的元宵,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奢望。可当这天真正来临时,日子却因为共赴时艰显得漫长,我们渴望迈出家门,同抗击疫情的“逆行者”们一起奋战。虽不能冲上“疫”线,但请不要忘记,留在家里,同样是作战,凝聚着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疫情当前,谁不想安安全全、舒舒服服地待在家呢然而勇敢的战士,总会在该冲锋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地英勇奋斗。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建议全国人民“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自己却第一时间赶往武汉抗疫最前线。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员的初心使命驱动,更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勾画着中国的模样。不出门,阻隔病毒传播,或许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贡献。但平凡之中见诸伟大,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我们还能做的更多。

“响铃模式”就是同频共振,准确接收党和国家的“信号源”。今年春节,全国各地民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防疫、自我隔离,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但不串门、少出门,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疫情是魔鬼,不能让魔鬼藏匿。只有把魔鬼暴露在“阳光”下才能看清它,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万众一心才能尽早战胜疫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宅”在家中的我们,要常开窗通风,让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吹进来”,呼吸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最新鲜的行动“空气”,掌握疫情信息、做好疫情预防、备好防疫物资,全国一盘棋,才能步调一致、共克时艰。

“响铃模式”就是平安来电,万家灯火是幸福团圆的“长明灯”。抗击疫情,一人奋战在前,全家力挺在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令人泪目的感动时刻。阔别新婚妻子,毅然选择“蜜月”出征;护士妈妈抗击疫情,只能和女儿“隔空拥抱”;放弃春节假期,用服务暖人心的广大基层干部,还有电力保障人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关键时刻,一部手机是我们彼此沟通交流、加油打气的“纽带”。我们想问的很多、想看的更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就是平安归来。别让在外的他们牵挂担心,“妈妈你放心去打怪兽!”才是电话这头我们共同的语言,在家守候团圆,待你凯旋归来。

“响铃模式”就是有战必应,我们都是抗击疫情的“勤务员”。“宅”在家十多天,或许会觉得无聊,但决不能陷入“静音”或“超长待机”。现在是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刻,谁放松就是对病魔的放纵。英雄从来不会带来胜利,而是引领胜利的曙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数“逆行背影”感动你我他,更激励每一个人。留下一万块就匆匆离去的袁兆文;什邡“大树哥”5万公斤蔬菜支援武汉,涓涓善举汇成大爱洪流。“响铃模式”,就是当基层干部一天拨打600多个电话时,我们能第一时间回应,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在家办公,和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尽己所能,一袋蔬菜、一个口罩到捐献物资,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春天一定会到来。

我们在奋斗,中国在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人。时间不是治愈疾病的解药,奋斗才能真正守护人民健康。“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宅”在家的我们要做最坚定“捺”,支撑奋战第一线的“撇”,陪伴他们一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就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油,中国!加油,每一个中国人!

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篇5

有人说,“03年,全世界保护90后,这一次,换90后保护全世界。”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从“九省通衢”武汉,到“革命热土”_,一座座城市都按下了“暂停键”,停下了往川流不息的交通、停下了新春佳节的聚餐、停下了计划许久的出行,而停不下的,是医务人员的接诊救治,是一线工作人员的排查宣传。

在_市_镇,90后小夫妻_、_,就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用他们的青春守护_人民群众的安全。

1993年出生的_,是唐市中心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面对疫情,年轻的小周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名白衣战士。他坚决服从医院的安排,转战在唐市中心卫生院与_高速收费站卡口之间,参与诊治发热病人、转运疑似病人、测量外来人口体温等工作。长时间的日夜颠倒、无尽的值班与检查,_有时候连日子都数不清。但是他知道,_是_的“南大门”,肩负着全市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责任重大。面对入常的车辆,他细致而专注,面对就诊的乡亲,他热情而耐心。凌晨1点的高速卡口寒风凌冽,吹不灭小周和他的同事们防控疫情的信念,上午10点的阳光明媚耀眼,照亮了这位医生小哥哥一往无前的仁心与妙手。

防疫“一线”,有“他”在坚守。

1994年出生的_,目前在_镇人民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工作,参与了全镇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调度和安排。1月23日,当大部分群众都欢快地准备着年夜饭的时候,_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紧张准备全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的材料。当天下午,会议结束,_又紧张地投入到后续工作中。等走出办公室时,最后一抹余晖渐渐消失,安静的小镇洋溢着过年喜悦,她却知道:这个年,不好过。对于_来说,2020年的春节,没有一顿又一顿丰盛的聚餐、没有走亲访友欢乐、没有吃喝玩乐的悠闲,只有一条条疫情排查信息、只有办公室紧张而急促的键盘敲击声、只有自己与同事手机上一条接一条的信息与一个又一个电话。_每天保持与全镇14个村(社区)的顺畅沟通,第一时间掌握镇域范围内湖北返常人员的信息和动态,维护重点人员管理系统,为全镇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防疫“二线”,有“她”在付出。

镇政府离卫生院不到500米,却让他们俩在整个春节期间很少有机会相聚。在小徐的朋友圈,有这样一句话:“你在一线,我在二线,我们一起加油”,配图是“全副武装”的小周。2020年的新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却把心更紧密地连在一起。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新一代基层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3年疫情优秀人物事迹材料篇6

“请全所民警、辅警学习潘兴民通知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光荣事迹。”2月2日傍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桐庐县看守所教导员黄鹏在内部工作群里组织大家学习潘兴民的事迹,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以更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监管场所绝对安全平稳。

原来,潘兴民向老家邹城市石墙镇党组织上交1000元特殊党费,自告奋勇报名当党员志愿者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的事迹被山东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今年1月19日,所里专门安排,让潘兴民提前回山东老家多休息几天。没想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临,潘兴民所在的镇村也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疫情防控工作。得知情况后,潘兴民一刻也没闲着,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镇村的党员志愿者,穿起来红色的志愿者服装,投入到了疫情防控第一线,每天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村民和外来人员的体温测量、车辆检查。特别是对不理解的村民进行耐心的解释和劝导。据潘兴民介绍,一开始村民们觉得疫情离的很远,

正值春节走亲戚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所以碰到最多的就是不耐烦、不配合。但经过他们的'解释、劝导后,村里人都开始积极配合工作。几天下来,潘兴民共配合检查人员上千人,劝导村民50余人。

除了争当党员志愿者,潘兴民还在1月28日(正月初四)的一早,赶到石墙镇人民政府,向党组织上交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为抗击疫情作贡献。1月30日,因工作需要,潘兴民在山东老家把妻子安顿好后,自己匆匆赶回了桐庐县看守所,但是他并没有把在老家的这段经历告诉所里的同事。直到媒体报道后,大家才知道,所以就有了开头全所向潘兴民学习的这一幕。

“其实,我并不打算告诉所里,国难当头,这点事不值得说道。不管在哪里,只要能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就行,因为我是一名***员!”当问起他为什么要“隐瞒”时,潘兴民如是说。

的确,今年已经有34年党龄的潘兴民非常具有正义感和公益心,自从部队队伍后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经在当保安期间为保护企业安全勇斗小偷光荣负伤。现在参加公安辅警工作,充分发扬“退伍不褪色”的优良穿透,在监管工作中勤恳敬业、尽显担当。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但他每年都会去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每年坚持义务献血。2019年,他因为累计献血超过4000毫升,还被评为全省的“义务献血奉献奖”,也曾被评为杭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杭州市劳动模范、首届“感动桐庐”道德模范等荣誉。

抗击疫情中的可敬人物

 群众眼中的“门神” ——xx区xx镇村居干部在疫情防控战斗一线记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这每一个人的心。疫情来临时,鸠江区汤沟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辞辛劳,离开家人,积极响应动员,迅速进入战斗角色;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防疫第一线;他们勇敢坚定,在村民群众都闭门不敢外出时,他们始终在村落间“逆行”,宣传引导,摸底排查;他们既是一名中共党员,又是一名村居干部,他们在大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展现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

  疫情就是命令,再危险我们都得上

 大年初一,春节假期的第二天,大家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中,但网络上关于疫情的消息也一直被村居干部关注着,他们x经亲身经历过类似的疫情,面对春节期间大量的返乡人员,加上村里办喜事的、聚会的多,都心里捏着一把汗,随着疫情严峻的消息不断传出,不少村居干部便开始在镇政府的工作微信群中主动询问,是否有防疫工作安排,形势不容乐观。

 当日下午,镇党委政府开会传达部署防疫工作,要求各村居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刚结束,现在正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时候,面对疫情,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算什么***员,怎么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会议结束后,个别村居书记给自己打气,得到在场人员的一致“点赞”。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 14 村居于大年初二上午,全部组织召开了“两委”会议,把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布置到位,明确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具体措施。全镇各村居干部,立即从春节假期的氛围中抽出身来,迅速调整思想状态,全部到岗到位,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来了,我们不上谁上。”在三元村“两委”干部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姚清海面对个别人员的担忧,严正表态。

防控就是责任,当最接地气的“逆行者”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自把各自的网格管好、管严、管紧,各自把各自网格内的人员排查清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后到我这汇总签字上报。”xx村党总支书记汪贻平明确“两委”干部网格责任,把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细化压实。xx村充分利用“向心聚力、三网共治”载体,全村划分为 6 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一两名“两委”干部包保,同时发挥党群议事点作用,发挥党员、村民代表作用,把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都交给网格,像一颗颗旗子下在网格点上,时时掌握网格动态信息。全镇 14 村居依托“三网共治”113 个网格,明确村居网格员属地责任,汤沟镇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排查人员准确、上报及时、信息全面,与村居干部落实好网格责任是分不开的。

 “到村入户务必做好自我防护,你们不是只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大家负责,这个时候,不能逞强。”每次下网格,到村入户排查摸底,陪同医务人员跟踪检查在家自我隔离的武汉返乡人员前,早映村党总支书记汪贻武都会多唠叨几句,生怕大家放松了自我防护。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太多“逆行者”,村居干部算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他们面对的是春节前广大在外务工返乡人员,这个春节农村很宁静,但情况也很复杂,形势似乎比村干部们认识到的更为严峻,他们丝毫不能懈怠。

发动村民群众,我们就是“门神”

 村干部就是村子的守护者。“在网上看到有个比喻很形象,我们就像村民家里门上过年贴的“门神”,我们替村民群众把好这个门,把疫情关在门外。”黄xx党总支书记宣义剑开玩笑说。比喻固然形象,玩笑也很轻松,但责任很是沉重。村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村干部说一百遍,似乎在他们眼里,都是多余的废话。我们当“门神”,村民就要自觉关门,我们不仅要防控疫情,还要看住村民,让疫情不在这里传播。村民群众自我防控意识至关重要,一定要发动群众,***人的法宝就是依靠群众,疫情防控,贵在群防群治,群众不参与,疫情难根除。村居干部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扎扎实实做好舆情引导、防疫宣传,村上大喇叭喊起来,小喇叭动起来,横幅拉起来,宣传海报贴起来,一封信发到人手一份,把手机都用起来,抖音短视频、微信发起来,能用的宣传手段一样不落。持续的宣传之下,村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纷纷响应,主动参与,采取各种方式,严防人员流动,取消各种宴会、聚会、集会,宾馆、餐馆、网吧、菜市场等全部关停,现在村干部要到所辖的自然村开展排查检测,都要提前跟村里人申请。村民群众都说,村干部是我们的“门神”。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抗疫情医护人员先进人物事迹

篇一:

 xx,xx市人民医院十一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从事护理工作25年。她时刻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发扬白衣天使的救死扶伤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自身良好形象。

用心服务为群众

 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25年来,从未发生过护理责任事故,遵守护士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医药贿赂,多次拒收患者的红包及礼品,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在抗击“非典”和“甲流”期间积极带头值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寿光自然灾害时积极捐款、捐物。她经常进社区或在医院讲堂给病患者或孕产妇讲解有关的护理知识。每次义务献血车开进医院时,她都积极响应,踊跃献血。用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一针见血还不疼

 xx在业务方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勤于钻研,刻苦学习, xx年7月至xx年10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进修学习,并多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先后有5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护理杂志上。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更是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静脉输液,由于心内科的疾病性质所在,好多患者都是反复住院,加上患者年龄较大,血管穿刺非常困难。有一位刘大爷,由于房颤、心衰反复住院治疗,加上刘大爷曾经得过脑梗塞,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手萎缩伸不开,右手为了拿东西方便不让扎针,每次只让护士在左手进行输液,血管特别细,其他护士都不敢给他输液,所以每次住院都是xx同志给他进行静脉穿刺,刘大爷曾半开玩笑地说:“孙护士已经成了我的私人护士了。”从此,她真正成了这些老患者的私人护士,也就有了“一针见血还不疼”的美誉。这是病人对她技术的真实的评价。该市著名书画家李东明先生也患有心脏病,在心内科反复住院,同样,xx也是他的“私人护士”,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心的护理,李东明先生感动之余,曾赋诗一首,“房寺古镇百姓家,芬芳馥郁飘桂花。琴心剑胆怀真技,除去病疴人人夸。”xx曾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护士”、“群众满意好护士”、“优秀质控员”等荣誉称号。

 创新工作开新篇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xx同志xx年12月被医院任命为二病区副护士长,2014年7月调十一病区任护士长,十一病区属于产科病房,科室性质和原来相差很大,为了顺应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她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并不断外出学习,学习产科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和产科护理管理的知识,带领大家在科内率先开展了母婴规范化护理技术,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也同时提高了病人满意度。“护理工作无小事”,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正是由于她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担子的重量所在,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她严把护理质量关,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不允许发生任何小的失误,她带领的十一病区在她任职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护理差错事故。

 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xx同志一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救死扶伤的原则,以崇高的医德,无私奉献的爱心践行着一个护士的神圣职责,为护理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二:

 xx,女,生于1974年12月,护师职称,1990年参加工作。从踏上护理岗位的第一天起,“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就成为她坚持的信念。工作上积极主动、认认真真、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病人态度和蔼热情,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地为病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是一位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护士。这些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完美地结合起来,用自己娴熟的护理技术,良好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为陇县的卫计事业,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xx镇卫生院担负着三万多人口的健康保障。护理工作又是一线工作岗位,加上客观条件有限,人手少,事情多,经常有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该同志对护理事业的热爱。每当病人康复出院的时候就是她最开心的时候。病人或者家属的不理解和责备并没有让她消极对待,她总是耐心的解释和积极的应对。她总是说一句话:“病人已经很痛苦了,脾气大点,应该理解”。

 有一次该同志为一名儿童输液,小孩子比较调皮,将输液针弄掉了。孩子的家长不理解认为该同志没有认真工作导致的并一味地指责。该同志不但没有抱怨而且还积极应对,帮孩子重新扎好输液针,并以礼貌回应。当了解实际情况后,家长对她一再道歉。她笑笑说:“没关系,我也有孩子,为父母的一片爱子之心我理解的。”对待年纪大的病人,她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从不嫌弃。总是将老年病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对待。每个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年老时有一位悉心照顾自己而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是多么难得,该同志做到了。有一次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年人大小便失禁,他的儿女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事情,一时间不知所措。该同志将所有的事情全包了,帮老人擦洗身体,换洗床单被褥。一切那么自然顺手。真谓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现代医学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做一名优秀护士,仅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广泛吸取医学营养,丰富自己的护理知识。该同志在业务水平方面总是不断地认真刻苦学习,让自己不断地迈上更高的台阶。充分利用工作之余时间来翻阅各类资料。她切实地认识到只有自身的业务水平更高,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病患。

 xx同志在工作上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这份护理事业。多年的护理工作使她尝到了病人感谢时的甜,愧对家人时的酸,工作繁忙时的苦,病人责难时的辣,而这所有的点点滴滴一直在陪伴着她的成长。多年的付出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这些都将鞭策着她努力向前。她是众多护理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员,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一直默默的在用自己平凡的双手践行着一个护士的神圣天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将继续秉承“平淡做人、清楚做事、准确工作”的一贯风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护理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81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