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中,玩家却可以更安全、尽情地释放“说谎”本能,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并与其他各位玩家各种互动,从而获得社交快感,并能引发“自居效应”,获得“人格”成长。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线下潮流娱乐方式里,“剧本杀”已经排到前三,仅次于看**和运动健身。它的受众还都是中坚人群,26-40岁的消费者占了77%。
无论线下体验店还是手机APP,“剧本杀”如今已成为颇受年轻人青睐的休闲方式。这一娱乐形式何以风靡全国?它的强大魅力来自于哪里?或许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番。
触及人性——释放“谎言”快乐
剧本杀与我们熟悉的所有“杀”类游戏(如狼人杀、三国杀等)一样,充斥着谎言和套路。你要赢,你就得编得出一套像样的谎言。
在多人互动情况下,光靠自己吹牛、说谎也是没有用的,你还要做到能逼真地说谎并且成功圆谎。正是“谎言”元素,让这类游戏变得更吸引人了。为什么?因为“谎言”是人性的底层元素,具有进化上的意义。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存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和群体社交环境都极其残酷,要生存似乎就不得不使用说谎这个技能。英国圣安卓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拜恩曾发现,某些猴子和猩猩完全可以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欺骗。比如说,有的猴子会假装对美食缺乏兴致,以误导其他猴子,这样它就可以乘其不备将食物偷走。
人也是一样。不光是成年人,连小孩子都是撒谎的高手。曾获“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曾对1200名2-17岁的儿童以及少年进行研究,发现2%的两岁幼儿已经学会说谎,50%的三岁孩童“不老实”,四岁孩童会骗人的比例更是将近90%。年纪越大,说谎的比例就越高。到了12岁,几乎每个儿童都会说谎,甚至得出“早撒谎的孩子更聪明”的结论。
由此可见,“剧本杀”等互动游戏之所以极速风靡,是因为可以让人类的“谎言”本能得到充分释放。这游戏触及了人性的底层动力,从而让玩家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体验“说谎”乐趣。
社交神器——邂逅“趣缘群体”
剧本杀还带社交属性。
因为“剧本杀”可以使陌生的人很快就熟络起来。在社会学领域,有个概念叫作“趣缘群体”。顾名思义,就是指因同样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的人。“剧本杀”提供了一种虚拟的人际场域,不论什么身份,一旦进入到这场游戏中,那就意味着要在同一个时空中经历一段故事,即使是“拼车”玩的陌生人,也会被迅速代入团体氛围中,互相熟络起来,这对于增进关系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剧本杀”游戏能够创造两种独特的亲密情感——快乐尴尬和间接骄傲。快乐尴尬就是通过相互调侃、打趣等手段,强化彼此之间正面的感受,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家互损,或者是善意地黑别人。有句话说“爱到深处自然黑”,如果彼此之间一直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反而让人觉得很生分,所以互开玩笑这种事,可能只有交情到了一定份上才会发生。在“剧本杀”的复盘阶段,大家免不了相互吐槽,但是这些话应该并不影响大家的感情。
间接骄傲就是通过指导、帮助他人让他人获得成功,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剧本杀”中,资深玩家喜欢“传帮带”,经常指导经验比自己少的伙伴,帮助他们迅速熟悉游戏技巧,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假戏真做——巧用“自居效应”
“剧本杀”的魅力还体现在让玩家扮演特定角色,赋予一种新鲜的生活体验。
玩家参与游戏后,通过领取不同角色来扮演剧本中的富翁、侦探、大侠等角色,这些经验都是现实中很难获得的。“剧本杀”可以让玩家在短暂时间内,获得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尝试的人生体验。
更有趣的是,剧本杀还可以依托角色扮演唤起“自居效应”,让玩家在心理层面汲取角色的优势,获得人格成长。顾名思义,“自居效应”指的是人们会逐渐获得他们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质,就像一句英文谚语所言“Act as if,So you are”(表现得好像你原本就是这样)。表演戏剧的方法能够通过持续的心理练习,让玩家不断地进入一种角色,久而久之,玩家会发现自己“出不了戏”了,于是会获得这种角色的一些良好品质。
现在很多的90后00后都是通过剧本杀社交的,但是剧本杀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在杭州有一名大学生小刘,他就是因为玩剧本杀被送到了医院。因为他非常的不爱社交,后来玩了剧本杀之后认识了很多朋友。但是他却连学都不想上,每天都想玩剧本杀,而且精神非常萎靡,半夜还会去大喊大叫。经过医生的诊断,他是已经玩剧本杀导致游戏成瘾了。
剧本杀是一种非常新兴的娱乐项目,现在是在野蛮生长的这个阶段。虽然很风靡也很火爆,但是风险和隐患也是不能被人们忽视的。剧本杀是存在一些内容安全风险的,因为游戏当中会含有一些非常暴力的情节。这样对于年轻人对于生命观方面会有影响,可能还会引起心理问题,剧本杀在中国最开始流行的时候是2017年。
主要是因为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给人们所知晓的。剧本杀就是玩家可以选择里面的人物,来了解自己要扮演的这个人物的性格、习惯,还有行为的动机。然后搜索剧本里的一些信息来寻找真相,所以剧本杀在初期的时候都是悬疑类的,这款游戏是非常受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里的剧本一般玩第1次就不会去玩第2次。
所以剧本公司想要发展更好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剧本。但是好的剧本创作并不那么容易,所以现在剧本的质量也是没有办法保证的。有的老板想让店面发展的更好,就会去寻求一些很优质的剧本来吸引顾客。但是有的老板确是心术不正的,会请人去写一些质量很普通,但是会有一些大量暴力的内容。所以剧本的内容越来越多,有时候就会对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剧本杀已经成了很多年轻人比较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它之所以能够在现代游戏频繁上新的情况下还能够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自己有着独特的优势,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也是能够给很多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欢乐,所以才能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我们应该对这个游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呼唤自己更多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到游戏当中去,因为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娱乐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抒发自己的心理压力。
剧本杀是一款大型推理游戏,并且根据剧情和身份的不同,每一个人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参加到游戏当中去,这就是吸引年轻人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一款游戏以一个固定的方式来进行玩耍的话,肯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样的游戏产生厌恶的心理,因为大家都比较喜欢新颖的游戏方式。所以剧本杀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不同的身份来吸引更多的玩家来进行选择,同时通过大家的仔细推理之后也才能够获得游戏的胜利。如果在期间错误的漏掉了一些线索,就无法得到最终的结果,很多年轻人也是选择这样刺激的游戏方式来获得游戏的胜利,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心理,剧本杀正是抓住了这个重点,才能够让人如此上头。
其次,我们要知道剧本上的人物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是固定的,不同的剧本人数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参加游戏的人数来进行调整。现在的就业压力非常的大,而且大家的生活非常的枯燥无味,所以在大家休闲下来的时候肯定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是手机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以后,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人把这手机进行玩耍,而丧失了与他人的沟通,这样是不赞成的,所以在这一方面它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优点,大家可以放下手机,静下心来和自己的朋友结伴而行,进行娱乐,达到一个增进感情的效果。
剧本杀让人如此上头的原因还在于它能够根据年轻人的喜好来进行选择。从它的游戏类型能够看出是一个推理游戏,但是剧本的情节也是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它能够根据年轻人的喜好来进行编写,同时添加一些比较吸引人的元素,这样就让它看起来更加有魅力,大家在娱乐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满足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是对于自己理想职业的一些追求。
更具体验感、有强社交属性。
玩剧本杀就像在看一场**,玩家身处其中不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观看、欣赏,而是真正地以**中主角的视角去感受。“玩家在这部**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可以与故事中别的角色产生交流,有交流就有发展,才可以推动剧情。”
剧本杀核心是游戏体验感 年轻玩家愿意为此“氪金”
2018年,线上剧本杀兴起。
2020年之后,因疫情“宅家”,娱乐方式受限,剧本杀入局者明显增多。2020年春节期间,《我是谜》用户数骤增800万;同一年里,《百变大侦探》累计注册用户也已超过千万。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544%的网民体验过线上剧本杀。398%的网民体验过的剧本杀形式为线下圆桌,此外151%的网民表示均未体验过上述剧本杀形式。
近来,线下实体剧本杀因场景设计、服装道具等环境铺设让玩家有充足的沉浸感,从而得到快速扩张。
根据艾媒报告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数据分析》显示,在剧本杀消费用户中,有562%的剧本杀玩家为女性用户。女性玩家的增多,让情感本、哭哭本、CP本等一些感情色彩较为浓郁的剧本大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情感本市场。
据悉,目前线下剧本杀行业中流通的剧本主要分为独家授权(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剧本店购买)、城市限定(一个城市有2~3家剧本店购买)和盒装本(有正规营业资格的剧本店均可购买)三类,平均创作周期在1-6个月左右。由于剧本杀玩家通常只会玩一次游戏,复玩率较低,因此门店通常为吸引顾客不断购入新主题,这也促使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
剧本杀发行工作室空然新语的CEO格子认为,剧本杀的核心还是为玩家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好玩。
小说和影视剧有主角配角之分,为了突出主角会有明确的故事线,将其他角色弱化,但剧本杀要求让所有玩家都参与进来,在一场游戏中,每一个玩家都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线。玩家的任务就是要在游戏过程中把所有的线都拼起来,理清来龙去脉,最后整体复盘。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剧本杀”的玩家,因为在游戏中共度了几个小时的美妙时光而互生好感,从游戏回归现实后,仍然会保持联系,以剧中角色互相称呼,并且会相约组队一起玩下一个剧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剧本杀”为很多玩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但若选择剧本不当,也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一个经常玩“剧本杀”的网友表示,在“剧本杀”游戏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杀是一个像“解忧杂货铺”一样的地方,你可以是任何人,在他人的故事里,短暂地忘却自己,度过另外一种人生。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剧本中体验别人的人生,也能给自己带来快感。在“剧本杀”的世界里,玩家需要将自己代入剧中角色,以第一视角进入游戏情境,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每个抉择背后的动机。
《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超过70%的“剧本杀”玩家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超过40%的人每周会玩一次以上。
为什么体验别人的人生会给自己带来快感?为什么“烧脑”的游戏会受到人们的青睐?自带社交功能的“剧本杀”,其真正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邱宇甲。
“剧本杀”:成年人的“过家家”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资产阶级家庭聚会中一个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谋杀之谜”,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根据搜索案发现场的证据和与其他人的讨论交流,推理破案,找出真凶。
传到国内的“剧本杀”游戏最初是以推理破案为主,玩家追求的是寻求真相过程中的“烧脑”刺激。随着市场的扩大,“剧本杀”的剧本类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以演绎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的情感类剧本,在这类“剧本杀”游戏中,玩家追求的是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剧情吸引人、“好哭”的剧本会吸引更多玩家。
邱宇甲认为,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所有吸引人的东西,都可以调动大脑多巴胺分泌,比如好吃的食物、美丽的风景、好看的书或**。推理类的“剧本杀”,需要玩家运用缜密的逻辑进行分析推理,拨开层层迷雾,解开谜团,这个过程能够刺激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奖赏系统,导致多巴胺升高,从而让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情感类的“剧本杀”中,玩家通过对剧本的演绎,可以主导自己扮演角色的人生,这种掌控感会让人产生成就感。同时,玩家通过在角色中体验别样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生命历程,会产生一种“实现自我”的感受,而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高等级的心理需求。
邱宇甲指出,无论是需要“烧脑”的破案类剧本,还是情感类剧本,“剧本杀”游戏的场景设置都是在安全的环境中,玩家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掌控感,跟其他玩家的互动也遵照一定的逻辑,有迹可循。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也没有未知的风险,既满足了人类的“猎奇”心理,又提供了无利益冲突、安全、可掌控的新型社交模式。
在邱宇甲看来,成年人玩“剧本杀”其实和小孩子玩“过家家”如出一辙,只是“剧本杀”需要更高级的智力储备,是与成年人智力相匹配的社交游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从“剧本杀”的游戏中获得快感,那些“社恐人士”就很难乐在其中。邱宇甲解释说,什么样的刺激会让哪些人产生快乐的感觉,这是由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决定的,同时,也与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身心状态相关,例如密室逃脱游戏,会让很多人“上头”,但是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就会难以忍受。
“剧本杀”与心理剧疗法
如果玩家选择的剧本与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某些事件比较贴近,玩家在角色扮演中能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与周边人的人际关系等有所反思,得到启发,能把内心的情绪或者在过去事件中堆积的情感通过扮演的角色表达出来,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那么玩家在“剧本杀”游戏中获得的不仅是快感,还有心理成长,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心理剧疗法”的效果。
邱宇甲介绍,“心理剧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莫雷诺在1921年创立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剧没有固定的剧本,如何演绎,完全取决于来访者的自身有什么困扰,想要展示怎样的事件,内心有什么感受。
心理剧疗法激发的是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来访者可以演绎一个具体事件,例如之前经历过的某个创伤性事件,也可以演绎自己在经历某个事件时的态度和感受。
其实,“剧本杀”最大的魅力也就是能让自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最为真实的剧情,带我们融入进去。
2、“剧本杀”里的心理学
“剧本杀”这类游戏,除了要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才能玩好。
游戏中,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是“演员”,他们都在为彼此的目的而拼命表演着。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语言逻辑来判断对方口中所述事件的真假,然后进行推理。
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们刻意地去塑造角色,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角色身上,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
著名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将演员们的这种自我疗愈称之为“移情”。
在精神分析中,“移情”是来访者将过去对某人产生的感情,转移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从而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
而在“表演”的过程中,这些游戏体验者正是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角色上,从而达到情感宣泄。
除了情感宣泄,人们沉迷于剧本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快速社交了。
剧本杀一环扣一环,不仅让人感觉很“入戏”,而且还能通过剧本杀结识天南地北不同的朋友。
随着玩“剧本杀”的人越来越多,剧本杀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流派”,在“经典推理派”之后,更受欢迎的便是“情感流派”。
在后者中,人们已经不太在意逻辑推理的那种刺激了,他们只是想通过体验游戏来结识新的朋友,以求找到情感上的共鸣。
剧本杀的阐述部分,就像一个小小的演讲一般,人们可以通过这段“演讲”来在众人、特别是异性面前“表现”自己。
人类的表现欲来源于婴儿时期,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婴儿就会通过自己的啼哭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而这种表现欲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发展,它是一种情感欲望,越是高兴,孩子的表现欲也就越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表现欲强弱和性格有关,越是外向的孩子,表现欲也就越强。
而孩子的表现欲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一些孩子的表现欲被后天的某些限制给“压抑”住了,这种情感无法释放,就会在他们的心理形成一种紧迫感。
而如“剧本杀”一类的游戏,就可以充分释放人类的表达天性,这种强制性的表达,会让人们被压抑久了的表达欲得以释放。
如果还能赢得别人的表扬和称赞,表达者就会有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促进对玩伴的好感。
这也是为什么如剧本杀一类的游戏能够促使人们的社交关系迅速升温的底层原因之一。
剧本杀的情感宣泄以及快速的社交方式,也是其它游戏无法取代的。
我是觉得非常有乐趣的。不过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每个东西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觉得剧本杀让他们体会人生百态,享受推理还原的乐趣,但也有人觉得剧本杀低俗。(以下均仅代表个人观点)
剧本杀的优点是:
1男女比例平衡(没有反串的前提下)。大部分剧本男女角色都是3:3,2:3,4:3,只有极少数剧本会出现罗汉局仙女局或者一比几的。凭着一点就能吸引到不少玩家。
2新手上手快。剧本都是有难度划分的,新手可以从简单本入手,而且玩完几局就可以上手(上来就要玩烧脑本的除外)。
3玩法多样。剧本杀剧本种类有很多,根据个人喜好,硬核推理,故事还原,情感,阵营,撕逼,欢乐,恐怖本都可以选择。而且剧本可以尝试不同玩法,比如玩家完全可以把故事还原本玩成撕逼本。
缺点:
1时间容错率低。由于剧本里的每个人的线索都很重要(经常会有某条关键线索在某个人剧本里的情况),因此如果有人跳车或者放飞机,游戏就无法进行。而且剧本杀的时间都比较长(线下3小时起步多的七八个小时,线上最少1小时多的四五个小时),注定了这不是一个随时就能开局的游戏。
2金钱成本较高,线下本一个人一次都要几十块(盒装无DM几块),贵的会上百。线上虽然有免费本但是好的本大都是付费。
3作弊现象严重。剧本杀开天眼(比如上网搜答案,故意隐瞒自己二刷甚至n刷)的并不少见,线下有DM的本虽然DM能看出来谁开天眼,但这毕竟还是破坏了其他玩家的游戏体验。线上本和无DM本就更别说了
如果你是喜欢推理还原,热衷社交,剧本杀就是不二的好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