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赞颂和热爱之情。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山顶。 “远”一词表示山路的长度。 单词“倾斜”与单词“上”呼应,并写出一座高而缓慢的山脉。 这样,从标题的含义开始,就写出了“线条”的特征,但是就构成而言,它的特征是山脉深厚而柔和的形状以及山脉的自然特征。 山路通向白云生人民。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继续注视着山路。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座石屋和石墙。 这里的“人”采用上一句话的“石径”,而“石径”是这些家庭上下之间的通道。 这将两个场景有机地连接起来。洁白的云朵似乎是从山上生下来的,漂浮而缠绵,显示出山的高度,而云朵的淡白色和山的绿色则染上了鲜艳的色彩。 诗人用横云断脊的方法使这片白云覆盖了读者的视线,但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定有另一种风景。这是秋天的赞美诗。 秋天来临时,诗人并不像古代文人那样难过。 他唱的是秋天的大自然之美,反映出大胆和振奋的精神。 有一种圆滑结实的精神,既表达了诗人的才华,又表达了诗人的见识。
石屋制果出品的“白色恋人”饼干是享誉日本的北海道特产,其地位就和东京banana一样。
(但其实,东京banana糕点对东京本地人而言,是一个梗。东京人自己不吃东京banana,东京人自己都不知道为啥它会成为东京特产,而外地人,外国人却痴迷于东京banana。)
回到白色恋人饼干制造厂商石屋制果,它们家的社长石水煎前热心于当地的公共事业,身兼多项公职,是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典范。
但就是这样一个公司,却被曝光了“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
因为调整库存将规定为“自生产日期起的四个月”的保质期延后了一个月,变为6个月。
白色恋人是一款将巧克力夹在饼干中的甜点,据业内人士说完全可以放6个月。
(放在我国估计没人会纠结这个“小问题”,毕竟吃不出毛病,怎么算得上“严重的质量问题”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引起了日本社会的震动:
2007年8月,盂兰盆节的时候,知情人员向札幌市卫生站曝光了此事,随后,石屋制果也公开承认此事,之后社长被迫辞职。
那么,石屋制果的这件事为什么会成为轰动日本全社会的丑闻呢?
只因为,石屋制果对顾客撒谎了。
作为知名度极高的北海道当地代表糕点制造厂,石屋制果自然肩负了重达的社会责任。让日本社会不能忍的,不是白色恋人吃不了,而是石屋制果背负着谎言在市场上销售。
日本社会认为,在风味和口感都没有变化的时候,即便是要稍微长些时日,也应该诚实地将保质期标注出来。
日本社会对食品制造企业的谎言,是零容忍的。( 就像日本的学校对作弊是零容忍一样。)
稻盛和夫早在2002年的“世界经营者会议”上就指出,经营者必须反复学习“正确的为人之道”,经营者一日不可懈怠,否则就会沉沦堕落。如果经营者不能遵守简单的规则,也就不法让员工去遵守,这样的企业就会出现丑闻。
诚实与正直是经营者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尤其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行业。
石屋制果创立于1947年,创始人之子石水煎前社长与1967年入职,并于当年决定开始生产杂粮点心。公司在成立之初,迫于批发商的各种压价,也经历过一段相当难的时期。为了能够自己决定售价,石屋制果开发了“白色恋人”这一产品,并将其打造成热销商品,从此去诶了它不可撼动的北海道特产的地位。
然而,时间一长,石水社长也向自己的私欲低头了。从石屋中国的员工待遇也可以看出。石屋制果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牺牲了本应给予员工的待遇。
据悉,石屋制果要求员工将在工厂穿着的工服带回家自己清洗,将员工食堂改建为仓库,此外,由于人事管理的不合理导致离职率也居高不下。在生产管理方面,现场操作和组织管理都不尽人意。
丑闻不是某一天突然发生的。经营者日积月累的私欲最终会在公司内部的某个角落彻底爆发。
食品制造的安全,谁说了算?
讲真,白色恋人饼干工厂的丑闻,放在咱们国家不一定会激起那么大的民愤,因为很多人对食品安全的态度是:
又不是质量本身有问题,既然还能吃,企业推后几天保质期,没啥大碍吧。
灼灼闽粤花·韶关之旅·丹霞山·石屋清虚倚半空
丹霞山,山势绵亘,红崖丹壁,位于仁化县城南8公里,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与罗浮、西樵、鼎湖齐名。
丹霞山原名长老寨,其开山祖是明朝遗臣李永茂。李永茂,字伯子,号嵩道人,为南明虔州(今赣州)巡抚。因兵败退居长老寨,买下该山。该山岩由红砂岩构成,“色渥如丹,灿若明霞”,颇似其家乡河南邓州的丹霞山,遂改称“丹霞山”,沿用至今。
浈水转入锦江后,只见群山拔地而起,耸峙两岸,在绿树掩映中隐隐露出红褐色的山岩。锦江如带,宛转流涉于群峰间,江水澄清碧绿,江底五彩斑斓的锦石,清晰可辨。这就是丹霞山胜景“锦水滩声”。
丹霞山峰峦,一如桂林诸峰般突兀于平地上,且怪石如林,颇与桂林漓江山水相似。但二者只是貌似,其地质构造与成因相殊。丹霞山不属于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形,而是地理学上的假喀斯特地形——“丹霞地形”的代表。据地质学家考证,两千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后来地壳上升,湖底露出地面,岩层受风雨水流侵蚀冲刷,成为如今的峰林奇观。
丹霞山屹立于粤北千山万壑中,清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其为“盖山水之绝怪处”,以古、险、奇、美诸特色著称于世。该风景区分上中下三层。下层锦岩,风景奇特幽静,明嘉靖韶州知府符锡称:“其山水奇胜,当不亚于武夷。”明代张大辂也说:“东粤名山未易穷,锦岩风景一何雄。天生石屋旷千古,地拥青螺倚半空。”锦岩历史,上可溯及残唐五代,那时一名叫法云的佛教徒憩息至此,见这里山势险要,犹如关隘,悬崖峭壁间自然生成数间石殿,不禁感叹:“半生梦里过去也,今日始觉清虚!”便隐居于此,聚僧过百。如今锦岩上尚有“梦觉关”三个大字题刻。锦岩内石壁上有南宋理宗淳祐丙午年(1246)赵汝来书写的“锦岩”二字,字大五尺见方,异常醒目;还有嘉靖十九年(1540)韶州知府符锡题刻:“锦岩高数十丈,石五色、间错如链,故名;或曰岩中时有五色云气故名。”
中层风景区石门关,是丹霞山开山祖李永茂用石砌成。关左侧峭壁上有“禅林第一”、“红尘不到”的盈丈石刻,其门楣上写有“丹霞山别传寺”。别传寺首创始于南明遗臣金堡。金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人,南明永历时任兵科给事中,是一个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清兵破桂林时,他到广州海幢寺出家为僧,自取法号今释,又称淡归。当时,李永茂心怀恢复大明江山宏愿,离开了丹霞山,其弟李充茂便从海幢寺请来淡归和尚,将山移交给他。淡归和尚将原有客堂改建成六祖堂大雄宝殿,正式取名“丹霞山别传寺”,并写《丹霞山记》,述其始末以明志。寺庙几经毁坏,现存殿堂,为1934年广东省省长李汉魂募捐修建。
上层风景区的“通天关”和“登天关”,汇集了丹霞奇、险、美的精华。“通天关”是通往峰顶唯一的通道,它左临深渊,绝壁上刻有清代“呼吸通天”、“百尺竿头”题字;“登天关”下临峡谷深渊,上通摩天之巅,关门立于悬崖之上,由岩石砌成,旁有“宜若登天”四个大字,又称“霞关”。攀登了两关后,便可直登丹霞长老、宝珠和海螺三峰之巅,欣赏蔚为壮观的丹霞百景和辉煌日出了。
五月是一个多姿多彩、多情的季节。在这个山花烂漫、漫山遍野、竹笋争先破土的季节,我们受邀来到了六龙山甘溪坪,这里不仅熟悉,而且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当我们踏入甘溪坪这片沃土,一种久违的亲近感油然而生,惬意、愉悦、兴奋、留恋的感觉交织在一起。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和心情,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奋斗和生活的地方。
三十八年前的今天,我们,一群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甘溪坪天王庙、千公坪知青农场,和领导干部、群众代表一起耕地,一起吃一锅饭,住一间石屋,经历了艰苦朴素、激情无奈的多事之秋。当时基本上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方式,落后的生产力和交通让大家过着相对清苦的生活。虽然知青蹉跎已近40年,但每当我们回首那段知青时光,太多的工作场景、田间嬉闹的场景、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又浮现在眼前。那段经历和青春的记忆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不时激起我们的深思。
把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六龙山这片贫瘠而美丽的土地。通过这里的知青生活,我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历练,生活阅历得到了丰富,种田知识和自给自足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青生活让我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这段难忘的知青经历,成了我们人生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可以无穷无尽地享用。
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珍惜。我想对所有的知青同志(尤其是老知青)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和我一起分享了知青岁月的酸甜苦辣,也谢谢你们陪我度过了一段快乐又苦涩难忘的时光。我会珍惜知青血浓于水的情感,同时也不会忘记甘溪坪,一个让我学会坚韧的地方。
甘溪坪是我们知青曾经辛勤劳动生活过的地方,是我们挥洒汗水和泪水的地方。虽然知青的岁月已经改变,但我们对这片熟悉的土地依然有着刻骨铭心的怀念之情。一旦我们在这里牵手,就永远不会忘记。
虽然我们没有太大的能力改变这里的面貌,但我想我们的知青还是会爱上六龙山和甘西平的。甘坪是我们以前的家,所以我们经常回家看看是很自然的。可以利用人脉关系,宣传六龙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推广这里的乡村农家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六龙山,从而走进六龙山,使之成为人们休闲、观光、避暑、娱乐的理想场所,充分利用其自然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我们深信,在各级政府、乡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凭借这里便利的交通和辛勤的劳动,六龙山甘溪坪及其周边地区的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六龙山这片美丽的沃土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农村和谐、人民富裕的美好明天。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诗人对于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山行》简介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意思是(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
原诗: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的意思是: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出处: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一、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二、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三、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四、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扩展资料: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