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什么意思 焦虑的表现

焦虑是什么意思 焦虑的表现,第1张

1、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心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属精神病的一种表现。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审判过程中以及服刑改造过程中都会伴有焦虑情况出现,严重者也可造成情绪、情感障碍。

2、在临床上,焦虑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在临床上主要包括精神焦虑,躯体焦虑,运动焦虑等内容。精神焦虑是患者没有明显诱因的出现坐立不安,心烦意乱,担心紧张,害怕,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而一旦引发躯体焦虑,患者往往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气促。出现了患者的心慌,心悸,气短,心跳加快,尿频尿急,手抖,出汗的症状,而且患者为此而来回走动,有无目的的小动作,这些都是焦虑症的核心的症状。

科学的表述是焦虑障碍。焦虑是一种情绪,适当的焦虑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当焦虑程度增高,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比如每天精神不能集中,经常胡思乱想,过分担心坐立不安,失眠等等,有些还会伴随着躯体化症状,心慌、手潮、小便增多。高焦虑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己无法调整好,这时可能就是焦虑障碍。细分有社交焦虑,场所焦虑、特定焦虑,广泛焦虑症等等。

情绪问题的基本分类:

焦虑问题、强迫问题、学校恐怖倾向、抑郁性问题、社交恐怖倾向、青春挫折综合征、双向情感障碍问题等。

情绪障碍的识别:

无法用智力、感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解释的学习能力失调。

无法与同伴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或现实情境消失后,继续表现出不当的情绪。

持续地、长时间地(不是几天)表现出苦闷、沮丧的情绪。

衍生出与个人或学校问题有关的躯体病症,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常见的情绪问题:

情绪低落: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失眠或睡眠过多、喜欢安静独处、对社会交往顾虑重重、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思维迟缓,自我评价降低。

情绪高涨:经常自觉心里高兴、自我感觉良好、睡眠减少、爱管闲事、自我评价高、喜欢在人前夸大自己的能力,同时情绪易波动、易激怒,常让身边人摸不着头脑。

恐怖: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特定的事物,随即会产生一种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的心情,明知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摆脱。

焦虑: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常感到忧郁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即使多方解释也不能消除。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1情感高涨

表现为病态的喜悦情感,情感活动明显增多,并有以下特点,常见于躁狂症。如果表现为不可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则为欣快症,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表现。

2情感低落

负性情感的增强,表现为自卑、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兴趣减退和活动减少,常伴有自杀观念。常见于抑郁症。

3焦虑

指在缺乏相应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持续的对自身安全或躯体情况过分的担心和恐惧,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见于焦虑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4恐惧

是面临不利或危险处境时的情绪反应。患者表现对特定事物的恐惧体验,继而产生回避行为,是恐惧症的主要症状。

二、情感稳定性的改变

1情感脆弱 2易激惹 3情感淡漠

三、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1情感倒错

指情感表现与环境不相协调,如描述伤感的事情时却表现出愉快的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情感幼稚

指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反应迅速而强烈,缺乏理性控制。见于癔症或痴呆。

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

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心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属精神病的一种表现。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审判过程中以及服刑改造过程中都会伴有焦虑情况出现,严重者也可造成情绪、情感障碍。

扩展资料:

与病理性焦虑不同,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

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因此,现实性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焦虑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情绪障碍也叫“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是指本应该正常的情感反应出现夸张、混乱和减退的现象。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1

  1、情感高涨: 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由于其高涨的情感与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比较协调,且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故具有较强感染性,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发作;

  2、欣快: 是在智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愉快体验,表现为患者自得其乐,似乎十分幸福,但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表情比较单调刻板,往往会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多见于痴呆;

  3、情感低落: 是负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表现为忧愁、苦闷、唉声叹气、暗自落泪等,有时感到前途灰暗,没有希望,严重时可因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企图及行为,多见于抑郁发作;

  4、情感淡漠: 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即使对与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

  5、焦虑: 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表现为患者顾虑重重、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严重时可表现为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似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常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多见于焦虑障碍;

  6、恐惧: 是指面临某种事物或处境时出现的紧张不安反应,恐惧可见于正常人,如对危险动物或处境的恐惧等。病态的恐惧是指与现实威胁不相符的恐惧反应,表现为过分害怕、提心吊胆,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往往伴有回避行为,多见于恐惧症障碍;

  7、易激惹: 是情感活动的激惹性增高,表现为极易因一般小事而引起强烈的不愉快情感反应,如暴怒发作,多见于人格障碍、躁狂发作等;

  8、情感不稳: 是情感活动的稳定性障碍,表现为患者的情感反应极易发生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化莫测,多见于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

  9、情感倒错: 是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的处境明显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如某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描述自己被人跟踪、投毒等妄想性体验时,却表现出愉快的表情,而听到亲人去世时,却放声高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情感矛盾: 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人或事物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情感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如患者因怀疑母亲迫害自己而憎恨她,但同时又对她亲近关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2

  1、情绪低落

 患者的情绪有时会一直低落,心情忧郁低沉,悲观失望,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也不爱参加社交活动,话也变少了,没有之前爱说话,即便是遇到让人特别高兴的事情也高兴不起来,总能想到悲观的事情。

  2、情感淡漠

 对周围的环境变化没有什么反应,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漠不关心,面部表情也经常处于无情绪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也不会感觉到惊讶、开心、愤怒等。

  3、情绪高涨

 与情绪低落相反,患者有时也会出现情绪高涨的情况,感觉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特别的美好,感觉自己很幸福。喜欢热闹,喜欢社交,话比较多,一旦说起话来就没完没了。

  4、易激惹

 患者有时比较容易被激怒,经常会发脾气,一点小事都能让他生气,因此常和周围的人产生摩擦。虽然过后也很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但只有脾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自己。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3

  1、临床特点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焦虑情绪、不安行为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不同年龄的患儿表现各异。幼儿表现为哭闹、烦躁;学龄前儿童可表现为惶恐不安、不愿离开父母、哭泣、辗转不宁, 可伴食欲不振、呕吐、睡眠障碍及尿床等;学龄儿童则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愿与同学及老师交往,或由于焦虑、烦躁情绪与同学发生冲突,继而拒绝上学、离家出走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兴奋症状为主,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出汗、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口干、四肢发冷、尿频、失眠、多梦等。

  2、临床分型

 根据起病形式、临床特点和病程临床上可分为惊恐发作与广泛性焦虑症。惊恐发作为急性焦虑发作,发作时间短,表现为突然出现强烈的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广泛性焦虑症为广泛持久性焦虑, 焦虑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长,患儿上课紧张、怕被老师提问、怕成绩不好等, 也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

 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分为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表现为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担心亲人离开后会发生不幸,亲人不在时拒不就寝,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勉强送去时哭闹并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过度焦虑反应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和不切实际的烦恼。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担心学习成绩差、怕黑、怕孤独,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安、焦虑。患儿往往缺乏自信,对事物反应敏感,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社交性焦虑患儿表现为与人接触或处在新环境时出现持久而过度的紧张不安、害怕,并试图回避,恐惧上幼儿园或上学, 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困难。

1广泛性焦虑: (1)情绪症状: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 在正常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可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其他症状]

失眠、食欲不振等。

[诊断依据]

1主要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由专科医生诊断。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症状和病程。诊断标准可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一般包括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以及严重程度标准。 2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若分数较高,可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治疗方针]

焦虑症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选用抗抑郁药物以及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物,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物见效快,在焦虑症的早期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般建议服抗抑郁药物1~2年,停药及加量请咨询医生,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服药期间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副作用或其他问题及时解决。 (1)苯二氮䓬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优点是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肯定;价格较便宜。缺点是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依赖。常用药物有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奥沙西泮,一天2~3次,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弱,对白天工作的影响较小。 (2)抗抑郁药:①广泛性焦虑: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②惊恐发作: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等。③社交焦虑(社交恐怖):常用药物是帕罗西汀、丁螺环酮、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 (3)新型的抗焦虑药(5-HT1A受体激动剂):常用药物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此类药物特点是抗焦虑效果肯定,无成瘾性,适合长期服用,但是抗焦虑效果见效慢,2~3周后起效,常需要同时短期合用安定类药物。

[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缺一不可。还有适合焦虑症患者的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中医心理治疗(TIP技术)等等。

[日常护理]

1对患者关心保持正常范围,不要过度的关心患者。家属要有良好的判断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以适度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转换患者的注意力。 2让患者感觉到家属对治疗有信心。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家属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疑虑,但不要在患者表现疑虑,消积,同时家属要在患者面前表现有积极,有信心,配合治疗。 3家属要保管好药物,并督促患者服药治疗。抗焦虑药若大量服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药物由家属保管会更安全。

[饮食调理]

可正常饮食,多补充维生素类清淡饮食为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94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