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愁绪为例,谈谈古代是人如何将抽象性情感形象化

请以愁绪为例,谈谈古代是人如何将抽象性情感形象化,第1张

虽然我们不愿意受伤,但谁能说伤痛不是我们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幼小的孩子要在一次次摔倒哭泣中学会走路,花草要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蓬勃挺拔。有 过坎坷磨砺,有过切肤之痛,我们的意志才会愈加顽强,我们的身心才会更加坚韧。 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受伤也是一种成长。该伤心时就大哭一场,该伤身时就好好生一场病。我们的身体承受过更多的病菌,才能积蓄出更顽强的抵抗力;我们的心灵 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伤痛,才能更加懂得珍重美好的情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朱大入秦

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 《三重楼喻》译文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十分富有而愚蠢的人,呆痴到什么也不知道。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人家,看见人家一座三层楼的住房,高大华丽,宽敞大方,空气流通而明亮,心里十分渴望而羡慕,他想:“我拥有的财富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也建造一座像他这样的楼呢?”回去后,他立即请来了木匠,问道:“你会建造像那一家的高大楼房吗?”木匠回答:“那座楼房扰是我建造的。”他马上说:“现在你就为我建造一幢像那幢楼一样的房子。”于是木匠就开始丈量地基,堆砌砖坯建造房屋。愚蠢的富人看见木匠在堆砌砖坯建造房屋,不知道木匠怎么工作,就问木匠,“你准备干什么呢?”木匠回答:“建造一幢三层的楼房。”

愚蠢的富人接着说道:“我不愿要下面的两层,你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木匠回答:“这是没有的事,哪能不先建最底层丙能建造第二层的房子?不建造第二层,又怎能建造第三层呢?”这位愚蠢的富人固执地说,“我现在不要下面两层,必须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当时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人们都懂得:“哪里有不建造第一层房屋而建成上面房屋的事情?就好比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男女佛家信众,有的不能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习和实践佛祖的教义思想,懒惰松懈,却希望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的涅榘境界,于是这样说:‘我现在不需要经过初果、第二果、第三果,只想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第四果即阿罗汉果。’此类信众同样会被人们耻笑。这和那位愚蠢而富有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2 古文《三重楼喻》读后感

古文《三重楼喻》是《百喻经》第10个故事,《百喻经》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书中剖析了某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荒谬现象,揭示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但适用于古代社会,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教育意义,读后令人深思 “三重楼喻”中的富人十分欣羡他人的三层楼宇,让匠人们也为自己建造,但当看到他们打地基、修建一二两层时却困惑不解并极力反对,固执地要求他们直接修建第三层这种想法荒唐已极,神经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妄想构筑空中楼阁,因而故事本身近乎荒谬但现实生活中无视客观规律,办事情不循序渐进,不愿艰苦努力,只想一蹴而就的人却并不罕见 《三重楼喻》以虚诞的故事作为反衬,正形象鲜明地昭示了真理,儆示了那些狂妄愚顽之人阅读全文,明白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的“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好高骛远的人总想一步登天,而实际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而起。

3 古文三重楼译文 要一字一句对着翻译的 急

三重楼喻

--只造第三层楼的故事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远古时期,有一个很富有的人,但却愚蠢透顶。他来到一个富人家作客,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宽敞高大,庄严华丽而且敞亮通风,内心十分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能建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于是他立刻叫来木匠,问道:“懂不懂怎样造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三层高楼?”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木匠回答说:“他家那座楼就是我建造的。”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富人便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建造一座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

--于是木匠就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蠢人看到他这些安排,心里怀疑,不能明白,就问他:“你这在干什么?”

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木匠回答说:“这是准备建三层楼的材料。”

愚人答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蠢人说:“我不要盖下面这两层,你先为我建造最上面的一层楼房。”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层,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

--木匠答道:“哪有这样的事!哪有不造底层的就能造第二层的!哪能不造第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道理!”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这蠢人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一些人听说这故事,都笑话他:“希奇可笑,世界上哪有不盖下面一层就能建造到上面第二层、第三层的!”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这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四辈弟子中,有的人不虔诚修持、敬重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修得正果,因而他说:“我现在不需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只求修得第四阿罗汉果的最高果位。”这也同样被当时人们所耻笑,和这个蠢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

4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必背古文,古诗词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必备古诗文: 必修三的必备古诗文有: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去年我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仅让背第2段}、锦瑟——李商隐、马嵬(其二)——李商隐{这首诗在《高中必备古诗文》里有、但我的老师没有让我们背,还请再确认}、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我们在学时尽让记住最后一句、为最经典的一句}、师说——韩愈 必修四的必备古诗文有:雨霖铃——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定风波——苏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 蜀道难作者: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不背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李商隐诗两首虽然没让背,但是出题会考啊,悲剧= =。

所以还是背吧,在说真的很有名)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寡人之于国也 (我们老师要求全篇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河内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4)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7)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8)”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 相见欢李煜的译文(急~)无言独上西楼

相 见 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注释]①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②深院锁清秋:深院被清凉的秋色所笼罩“锁”字暗含着主人公在囚禁生活中的感受,孤独而又凄凉③别是一般滋味:有的版本写作“别是一番滋味”另有一种滋味[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讲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6 《西北有高楼》原文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不正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诗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罢了(吴淇《选诗定论》)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谁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找到了“知音”吗?没有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呵!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岂不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罢?但是,我们的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呵!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长云!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它从诗之结句传出,直身着“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绮窗飘送而去伤心的佳人呵,你可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人们自然明白: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缌的读者一眼即可猜透:那佳人实在正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不过,悲愤的诗人在“抚衷徘徊”之中会生此奇思:不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欷歔感怀、聊相慰藉--透过诗面上的终于得遇“知音”、奋翅“高飞”,人们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不知读者可有同感?。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B2C3D4C5(1)(5分)他很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2)(5分)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1分 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喻:宽解,开导。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①代词,他;②助词,的;B项,①代词,他;②代词,它的;C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向。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 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①是编者叙说社会情况,不是韩愈所为;③是韩愈借机会称赞裴度。

所以选D。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4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宰相坎坷《进学解》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宪宗还下诏命令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诱厉”“后进”“馆”“给”“怡然”“向”“于是”“始”“为”“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参考: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

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

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公务员考试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

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招考网,e;success]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年谷不登——《礼记·曲礼》蚕事既登——《礼记·月令》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二年》(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16) 进用;选拔 [promote]。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把纷繁的离愁比作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心绪,后人多用这两句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62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