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句子分析思路是什么

初中语文句子分析思路是什么,第1张

给你各这个吧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2008年4月23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七、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八、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九、议论文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十、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具体的我也不知道你要的什么这个应该有用

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

一、常见发问模式

w 运用了……手法(技巧)

w 表达了……(内容)

w ……的好处是什么?

w ……的作用是什么?

w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1、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2、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二、表达技巧分类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反)、对比、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虚实、象征、铺垫等

(3)布局谋篇的技巧

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4)修辞的技巧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共8种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明确文体

n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碧云寺秋色》)

n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n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马缨花》《绵绵土》)

n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谈静》《灯火的温情》)

n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l 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表现手法

n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n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n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n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n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n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n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n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n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n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六)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n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n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n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n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n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n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n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题 技 巧 :

A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B 忠实于语言规则: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3)要通:不要有语病

(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略句和问句

C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选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明确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D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E 答 题 注 意 点:

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20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解 题 示 例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n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n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n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n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n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n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n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n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n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

n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n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n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n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n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n B.抓语词,定特点。

n 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n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n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n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n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n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n (1)这是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n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n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n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n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n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n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n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n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n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n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n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n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

n A.作者在赞美江南冬景的同时,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

n B.江南的冬季冷不过一两日,太阳一出来,就温暖如春。

n C.描写江南日暮雪景的四句引诗,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丽。

n D.江南的冬天微风和煦,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

n E.江南的冬天空气湿度大,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

n F.最后一段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面概括了江南冬夜的特点。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题干中说是对文章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文章主旨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从而确定思考方向。题干中让找“正确的三项”,则根据选项中的内容,找出错误的再排除。

B.抓语词,定特点。分别分析六个选项,注意其中的判断句和一些重要的词(或表感情,或表范围)。A项中说“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这是一个判断句,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全文写的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其情不在“北方”,更不是秋季,故本项错误。D项中说“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结合原文,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文章描写的江南的冬景是“无肃杀的”“含蓄有生气的”,并不是“充满生机的”,这两者并不是一个意思。故D错误。E项中说“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文章中确定说到了“悠闲”这个词,也说到了“小酒店”,但细读原文,可知作者“悠闲”说的是江南的冬景,并不是“小酒店”,故E错误。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再检查其余的三项,可确定答案为:BCF。

文章说明: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他擅长小说与散文,小说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散文主要《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郁达夫的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即可。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步 看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XX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XX景物组成了XX一幅画卷(或通过XX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XX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XX表现手法,起到了XX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XX(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XX特点,表现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阅读题中主观题是主流,这类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谈阅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自己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按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而通常会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满分。

3、“解释寓意”类。答题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仅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比较简单,重点在于读懂上下文,从中寻找。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由表及里,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探究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 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在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 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 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 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 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 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空间狭小。

②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 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 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 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 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 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 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12、“仿写”类。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类。这类题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联想,有的则要求反面联想。其答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相似点,然后以相似点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寻找正确答案。

14、想象写作题。这类应先找到想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奋笔抒写。

15、“对联”题。应了解对联常识,注意对仗。

16、文章修改题。常见类型有:

① 用词不当或不准。② 重复啰唆、语言不简洁。③ 句式杂糅,不通顺。④ 中心句与支撑句不合。⑤ 句式不当,表意不准确。⑥ 句序不当,不合逻辑。⑦ 各部分缺乏衔接。⑧ 首尾缺乏呼应。⑨ 扣题不严或不扣题。 ⑩ 标点用法错误。

了解了上述常见错误后,拿到修改类的题目,就可从以上方面去考虑修改,先找到错误,然后作些修改。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诗歌类别:山水田园、边塞、咏史怀古、咏物、咏怀(包括羁旅、思乡、登临和闺怨)等

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语文答题技巧

一、 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 感想启迪类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 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创新、发展

五、 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仿写也就不难。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 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可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了)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 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 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其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3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使事物人格化。

作用:倾注作者情感,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

作用:起强调、突出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能…(作用),论述了… …(内容)。

九、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相区别。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4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或,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十、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一、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要求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胡编乱造。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二、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类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地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地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地论证论点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有力地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三、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回答时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B表现人物……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四、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的作用。

十五、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往前找;找到后,将其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答疑解惑

1做阅读题应该怎样把握时间?

阅读科技类文章,应抓住它的要点,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读得特别透彻,关键是抓住题目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的信息。把握住这一信息,就可以比较快地进入实质性问题,如此,这道题目就可以很快解决。具体时间,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一般能力的同学来讲,大概十分钟左右能够解决。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包括新鲜信息的容量相对较少,要考查鉴赏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对这类题要有相应的答题技巧,时间,大概有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就能解决。

2怎样做文学鉴赏题?

应该把握几个要点:一、用什么手法;二、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三、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题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3作文的主题直接写出来好,还是含蓄一点好?

对考场作文来说,直接写出主题更好。考场作文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获得较高的分数,且读者就是两三个阅卷老师。与其让他们琢磨半天(其实也没有时间去琢磨),为何不明白地摆在他们面前呢?如果能很含蓄,同时又能很清楚地让捕捉到,这当然也是很好的事。不好的就是晦涩,非常隐蔽、隐晦,老师读半天读不明白的作文不好。考场作文不只是中心思想一个方面,整个文章的文风也应该是明朗一些,简单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和拖沓。

4作文题目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上题目。从历年阅卷来看,总有些同学把题目忘了。忘掉题目的损失绝不是仅仅没有拟上题目扣掉的一分、两分,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卷者看到的作文没有题目,没有眼睛,肯定不会有好印象。而且,作文的题目是引导阅卷者抓住这篇作文的要旨、线索和核心问题的,没有题目,就失去了线索,就不容易把握,所以损失不仅仅是没写题目这一点。第二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把话题误认为是题目,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认为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也可以,但是失去了一个利用这个文题展示文章线索的机会。好的作文题目,头一个应该是可以提示作文的中心和主要线索的,或者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当然应该是精炼的,应该是带有文学意义的,这样的题目比较好。

5怎样备考文学鉴赏题?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现在:①“鉴赏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评说文章思想内容,初步赏析文章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较高的能力要求;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能就某一方面单独命题,也可能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命题。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个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窦娥冤一般指感天动地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窦娥冤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窦娥冤的知识

生字生词

楔xiē子(序幕) 卜b儿 (老年妇女) 嫡dí亲 两得其便 缥缃piǎoxiāng(书籍)

缥缈piāomiǎo 当垆l ú(坐在土台子上) 撇piē下 撇piě嘴 看觑qù (照看)

蓦过隅yú头(转过墙角) 孛bó老(老年男性) 绣闼tà (妇女居室) 短筹chóu(短命) 鳏guān寡孤独(无妻、无夫、无父) 无捱ái无靠 愁兴阑珊(衰败) 撞府冲州(走南闯北) 歪là剌骨(贱骨头) 小妮nī子 惫赖(凶狠泼辣) 捻niǎn断脊筋(伤筋断骨)

撒sā泼 灭罪修因(灭罪修福) 涿zhuō州 红鸾luán天喜(命中遇到红鸾星,预示婚姻成功) 羊肚dǔ汤 恁nèn的(这么) 痊quán济 症zhèng候 症zhēng结 忤wǔ逆(不孝顺) 恓xī惶(烦恼不安) 三推六问(反复审问) 祗zhī候(高级衙役)

神祇qí (泛指神) 桃杌wù(贪官) 喝撺cuān厢(大声吆喝以威慑) 养膳shàn终身

逼勒lè 勒lēi死 诉讼sòng 赖骨顽皮 痛煞shà(痛杀) 煞尾shā(收尾) 鼓三通tòng 顷qǐng刻 盗跖zhí 错勘kān(错判) 前合后偃yǎn(跌跌撞撞) 哥哥行háng(那边) 尸骸hái 刽guì子手 瀽jiǎn水(泼水) 一佰bǎi儿(一叠) 古陌mò荒阡qiān (荒郊野外) 罪愆qiān(罪过) 不明不暗(糊里糊涂) 湛湛zhàn青天( 清明 的天)

苌cháng弘化碧 亢kàng旱(大旱) 暑气暄xuān (炎热) 披枷带锁 斫zhuó直

提dī防 亲眷juàn 嗟jiē怨 甘霖lín 变徵zhǐ

燕侣莺俦chóu: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浪荡乾坤: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鳏guān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鳏,无妻。寡,无夫。孤独,无父。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杳无音信: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顺水推船: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势行事。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阡:指荒凉的地方,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苌弘化碧:形容受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通假字:枷纽(扭)、从前已(以)往、糊突(糊涂)了盗跖、漏(镂)面贼

古今异义:早晚(有时)呆痴、处分(责备)几句、一向(一段时间)居住、一半儿丑(羞惭)、放精细(清醒)着、行动些(走快些)、断送(发送)出、敢是(大概是)不肯

和(连)天瘦、放精细(清醒)

元人口语:婆妇每(们)、则(只)、兀的、兀那(这)、委的(真的)、哥哥行(那边)

高中语文窦娥冤的课文梳理

1、 故事 情节

楔 子,故事的序幕: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窦娥出。

第一折,故事的开端:蔡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严拒。窦娥苦。

第二折,故事的发展:驴儿下药,误杀亲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窦娥冤。

第三折,故事的高潮::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窦娥恨。

2、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苦命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封建社会的童养媳。

苦命: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了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上两年丈夫离世,被流氓恶棍纠缠,惹上人命官司,最终含冤被斩。这样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产生了浓厚的悲剧的效果。

善良孝顺,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有主见,刚强: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3、三桩誓愿

誓愿内容 所用 典故 誓愿实质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表明自己的清白,冤情足以动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斗争矛头更加明确,不可颠倒。三桩誓愿的提出都是先宾白,再用曲词强化。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并且都运用了典故,用明君、忠臣、贤媳作比,强调自己蒙受的冤情之真之深,也暗示了自己三桩誓愿都能实现。三桩誓愿的实现都借助了超现实情节,突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奇异的浪漫色彩,使得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4、悲剧原因

A、直接责任人:张驴儿父子——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B、主要责任者:太守桃杌——吏治腐败,贪赃昏聩(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C、间接责任者:窦天章——热衷功名典押女儿。蔡婆婆——懦弱动摇引狼入室。赛卢医——既是造恶者也是助恶者。

5、矛盾冲突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窦娥冤》中有三个层面的矛盾冲突:1、社会冲突(高利贷盘剥、流氓恶霸的横行、吏治腐败);2、道德冲突(改嫁与守节);3、意志冲突(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鬼神与不得不相信鬼神)

6、主题思想

通过写窦娥屈打成招从而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的情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反映了人民深重的灾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

7、曲词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再如《滚绣球》,抒情性:悲愤地质问天地(直抒胸臆)、痛切地指斥天地(高亢激越)、大胆地否定天地(满腔怨愤);音韵美: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强化情感、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 民间故事 、 历史故事 。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就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拓展:

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在三桩誓愿中又指望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原本坚信官府能辨明她的冤屈的窦娥怎能不万般委屈、愤慨呢而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于本能的一种反应。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喻,官府的公正、清明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容怀疑的。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因为窦娥已认识到,自己的冤案不只是由桃杌造成的,她原以为上级会复勘案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马上就被押赴法场受刑。另外,窦娥的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的性质,这一点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思想高度。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的,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得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3、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 说说 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 大雪 ,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参考答案: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高中语文窦娥冤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二语文期中复习第四单元窦娥冤知识点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楔子部分解读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鉴赏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预习提示

★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

★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经典说课稿

★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总结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63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