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你们听音乐的经历

说一说你们听音乐的经历,第1张

就从买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说起。听了贝交九后,就对贝多芬的音乐产生了兴趣,然后就逐渐在新华书店买了拿索斯出品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应该是引进版,15元一盘的那种,赠送一本介绍古典音乐知识的小书),我哥又给我了一盘雨果贝多芬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觉得都不错,就更加喜欢贝多芬了,所以就稀稀拉拉的把九部交响曲都买完了。然后就接触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也是因为我哥,当时去他家玩,他就给了我一盘《黄金四季》,我非常喜欢这种很轻快的第一第三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的结构,然后那时国内开始流行bt下载了,然后我找到了“伊美姬网怡红快绿”BT下载网站,发现有很多古典音乐,就下载了一些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发现几乎都是这种3个乐章一首的结构,所以就开始喜欢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了,同时也逐渐喜欢上了小提琴,也是在那时,我接触到了ape格式的音乐,开始使用上了foobar播放器。

发现“伊美姬网怡红快绿”这个BT下载网站过后,就开始疯狂地收集各个作曲家的古典音乐了,也就在这以后,认识了柴科夫斯基、巴赫、比才、海顿等等作曲家,收集了大概40张专辑过后,突然有一天操作系统提示说“磁盘空间不足”,我才意识到ape的体积有点大,该换大容量硬盘了(我是2000年7月配的电脑,那时700元左右就只能配一台20GB的硬盘)。2002年的1月1日的晚上七点左右,我在看电视,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把台转到了中央二台,大家都知道,这时正在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然后就听了起来,当年是小泽征尔担任的指挥,上半场和下半场之间的休息时间,中央台的记者对小泽征尔进行了采访,觉得他很有亲和力,而且知道了他指挥从不用指挥棒,就喜欢上了他的风格,后来音乐会完后,我一查资料才知道,每年的1月1日都要举办维亚纳新年音乐会,并且都是演艺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所以从那以后,每年的新年音乐会我都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并且收藏了从02年到现在的新年音乐会的cd和dvd。

我喜欢上钢琴曲还是从喜欢轻音乐开始的,一是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二是03年的时候,雅尼来北京紫荆城举办个人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也直播了的。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也是偶然换到中央二台,并喜欢上他。当时看到他站在六台电子琴中间,两只手分别弹三台,觉得很不可思议,并且他的音乐很激昂,既弹电子琴也弹钢琴。第二天我就去买了它的磁带专辑《镜中幻影》和《希腊卫城音乐会》,并从此喜欢上雅尼,不过进口的他的专辑实在是太少了!你们一定想不到,我听的第一张古典钢琴居然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部协奏曲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也是在我哥家耍的时候,他拿出这盘cd,放入cd机,一开头的那几个音就把我震住了,并永远地喜欢上了这部钢琴协奏曲,后来在“伊美姬网怡红快绿”上下载了一套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全集,才知道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然后开始接触古典钢琴曲了,目前拥有贝多芬的第二、第五钢琴协奏曲;海顿的钢琴、

我在这之前,我拥有的听音乐的时间不多(因为父母对我听古典音乐不是很支持,也许是他们不喜欢的缘故吧,所以一般我都只有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听),听音乐仍然使用的是创新音箱,hi-fi是什么都不知道,但通过创新音箱和我家的天朗音箱对比,已经隐约意识到创新音箱越来越不适合听音乐了。也许这才算我听古典音乐的起步阶段吧,对音乐还没有什么正确的认识。

当我进入大学过后,情况就开始改观了,因为大学是住读(大学以前,我一直是走读),拥有的私人时间就多得多了,听音乐的时间自然大大增加了。也许从这个阶段起,我才真正的开始向入门阶段发展。自从拥有了笔记本和换了音箱过后,听音乐的时间就更长了,买cd的频率也更高了(基本上是一个星期一盘),在大学中买了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洛夫德演奏的维瓦尔第《异乎寻常》小提琴协奏曲(2cd)、阿巴多指挥的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音乐》;贝多芬的第二、第五钢琴协奏曲;现在来重点说说软件

就从买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说起。听了贝交九后,就对贝多芬的音乐产生了兴趣,然后就逐渐在新华书店买了拿索斯出品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应该是引进版,15元一盘的那种,赠送一本介绍古典音乐知识的小书),我哥又给我了一盘雨果贝多芬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觉得都不错,就更加喜欢贝多芬了,所以就稀稀拉拉的把九部交响曲都买完了。然后就接触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也是因为我哥,当时去他家玩,他就给了我一盘《黄金四季》,我非常喜欢这种很轻快的第一第三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的结构,然后那时国内开始流行bt下载了,然后我找到了“伊美姬网怡红快绿”BT下载网站,发现有很多古典音乐,就下载了一些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发现几乎都是这种3个乐章一首的结构,所以就开始喜欢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了,同时也逐渐喜欢上了小提琴,也是在那时,我接触到了ape格式的音乐,开始使用上了foobar播放器。

发现“伊美姬网怡红快绿”这个BT下载网站过后,就开始疯狂地收集各个作曲家的古典音乐了,也就在这以后,认识了柴科夫斯基、巴赫、比才、海顿等等作曲家,收集了大概40张专辑过后,突然有一天操作系统提示说“磁盘空间不足”,我才意识到ape的体积有点大,该换大容量硬盘了(我是2000年7月配的电脑,那时700元左右就只能配一台20GB的硬盘)。2002年的1月1日的晚上七点左右,我在看电视,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把台转到了中央二台,大家都知道,这时正在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然后就听了起来,当年是小泽征尔担任的指挥,上半场和下半场之间的休息时间,中央台的记者对小泽征尔进行了采访,觉得他很有亲和力,而且知道了他指挥从不用指挥棒,就喜欢上了他的风格,后来音乐会完后,我一查资料才知道,每年的1月1日都要举办维亚纳新年音乐会,并且都是演艺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所以从那以后,每年的新年音乐会我都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并且收藏了从02年到现在的新年音乐会的cd和dvd。

我喜欢上钢琴曲还是从喜欢轻音乐开始的,一是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二是03年的时候,雅尼来北京紫荆城举办个人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也直播了的。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也是偶然换到中央二台,并喜欢上他。当时看到他站在六台电子琴中间,两只手分别弹三台,觉得很不可思议,并且他的音乐很激昂,既弹电子琴也弹钢琴。第二天我就去买了它的磁带专辑《镜中幻影》和《希腊卫城音乐会》,并从此喜欢上雅尼,不过进口的他的专辑实在是太少了!你们一定想不到,我听的第一张古典钢琴居然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部协奏曲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也是在我哥家耍的时候,他拿出这盘cd,放入cd机,一开头的那几个音就把我震住了,并永远地喜欢上了这部钢琴协奏曲,后来在“伊美姬网怡红快绿”上下载了一套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全集,才知道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然后开始接触古典钢琴曲了,目前拥有贝多芬的第二、第五钢琴协奏曲;海顿的钢琴、

我在这之前,我拥有的听音乐的时间不多(因为父母对我听古典音乐不是很支持,也许是他们不喜欢的缘故吧,所以一般我都只有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听),听音乐仍然使用的是创新音箱,hi-fi是什么都不知道,但通过创新音箱和我家的天朗音箱对比,已经隐约意识到创新音箱越来越不适合听音乐了。也许这才算我听古典音乐的起步阶段吧,对音乐还没有什么正确的认识。

当我进入大学过后,情况就开始改观了,因为大学是住读(大学以前,我一直是走读),拥有的私人时间就多得多了,听音乐的时间自然大大增加了。也许从这个阶段起,我才真正的开始向入门阶段发展。自从拥有了笔记本和换了音箱过后,听音乐的时间就更长了,买cd的频率也更高了(基本上是一个星期一盘),在大学中买了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洛夫德演奏的维瓦尔第《异乎寻常》小提琴协奏曲(2cd)、阿巴多指挥的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音乐》;贝多芬的第二、第五钢琴协奏曲;西崎崇子演奏的贝多芬第五(春天)、第九(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等等。然后也认识了几位演奏家:海菲茨、阿卡多、梅纽因、鲁宾斯坦等,也认识了几位指挥家:卡拉扬、瓦尔特、索尔蒂、伯恩斯坦、阿巴多等等。

暂时先写这么多嘛,未完待续,等我有时间了再写,大家从文章里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广泛的接触古典音乐,与我哥哥也比较喜欢收集古典音乐cd,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我经常跑到他那里去抢古典cd,也许我现在还只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呢! 等等。然后也认识了几位演奏家:海菲茨、阿卡多、梅纽因、鲁宾斯坦等,也认识了几位指挥家:卡拉扬、瓦尔特、索尔蒂、伯恩斯坦、阿巴多等等。

暂时先写这么多嘛,未完待续,等我有时间了再写,大家从文章里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广泛的接触古典音乐,与我哥哥也比较喜欢收集古典音乐cd,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我经常跑到他那里去抢古典cd,也许我现在还只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呢!

第一次买真正意义谈得上音效的是在大学买的松下随身听RQ-SX91,还记得当时兴奋的心情。揣着巨款800元(几个月从牙缝里省的),去了一家同学介绍的走私店,他的也是那里买的,讲了半天价就便宜了十块钱,不过也好开心啊。

那 科技 感的线控,纤薄的机身,实用的外挂,带个耳道突出的耳塞,无不让我兴奋。

第一次用他听歌简直无以名状,底噪抑制,歌间静音,自动翻面,快速上一首下一首。。。

音质是震撼的,在那以前真的没听过这种音质。清晰的唱腔,富有弹性的低音,关键是,低音强了,其他东西还是很清楚!

现在的前端和耳机都是比较好的,音质绝对是更上一个台阶,可是当初那种震撼是没有了。

前几天升级了有平衡口的前端,还是小小的兴奋了一下,不过和上面的感受不能同日而语。

在数字音乐统领全球音乐产业的今天,我们的听歌方式已经和十几年前有了巨大差别。如今是移动设备的时代,手机成为了绝对的主流,对音质有更高追求的用户则选择HiFi播放器。而曾经带给70和80两代人无限回忆的磁带,已然成为了一段 历史 。

如果你用过磁带,那么你

至少已经到了奔三的年龄,如果在你家里还能翻出几盘磁带,那么你的孩子也许都会打酱油了。80后是受磁带影响最深的一代人,我们从小所能接触的音频设备就是录音机和磁带,后来又有了Walkman和“打口带”。如果你也曾有过为了让随身听省点电,用铅笔手动倒带的经历,那么恭喜你,我们都老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世界上第一盘磁带早在1928年就诞生了(由德国人研发),之后陆续诞生了磁带录音机、双声道录音技术、多轨录音技术但磁带和录音机的体型一直都很巨大,无法实现便携。直到1963年的8月30日,改变磁带(音乐)产业的飞利浦公司,为世人带来了第一盘小磁带,音乐也第一次可以装进口袋里了。

随着5年后(196

8年)全球第一台随身听的诞生(飞利浦el 3302),正式开启了磁带40年的辉煌 历史 ,当然还有两代(三代)人满满的回忆。不管你有没有用过磁带,今天我们都将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重温那一盘磁带的故事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如了二十一世纪, 科技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首先是MP3的出现迅速取代了卡带随身听,因为其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等很多因素而被人们喜爱。

之后,手机的出现,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又迅速的取代了MP3,智能手机功能更多,播放歌曲,播放视频,打电话,迅速满足了广大客户的需求。而且,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许多听歌软件开始收费,流行的歌收费,好听的歌收费,经典的歌收费,下载个高品质的歌还需要开个会员。

所以说,不是绝佳的音效找不到了,而是需要花更多的钱了。不过,也许卡带随身听也是一种回忆,毕竟也承载了那几代人的回忆。回忆的歌曲是最好听的吧……时光一去不复返呐

因为模拟设备成本太高,磁带和播放设备都比数字产品高很多倍,一张CD唱片制造成本几毛钱可以了,但是一盘优质磁带成本是CD的很多倍,很多人以为CD比磁带好听其实是错了,优质的磁带音质比CD好,因为市场上劣质磁带导致了人们对磁带的误解。

磁带是模拟信号声音是连续的,声音没有那么冷。说磁带不如CD好听的朋友肯定是没有听过优质磁带和优质播放设备播放磁带的声音。如果听过开盘机和金属带的声音您会马上否认CD是最好听的。

机械部分成本就是mp3播放器的好多倍

真是服了,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卡带的音效好…………很怀疑请问者是否听过磁带机。还记得1990年,第一次听CD机,那个惊艳啊,下巴都要掉下来了,音质好了不止10倍……如果一定要说磁带的音质好,也是有的,那就是录音棚里的原盘,可称大饼子,脸盘那么大的那种…………

回到音质变差的问题,应该是由CD抓轨后压缩而来的MP3,因为存储空间和网络传输的问题,文件被压缩了,音质折损了很多。无损音质大概要40M一首歌。

但并非下载了无损音乐,你就能听到好音乐,普通电脑里的声卡,对音质的折损,也贡献了一半的力量,真正好的声卡,和一张好显卡差不多价钱,谁的个人电脑,会装千元以上的声卡啊…………还要配套的功放和音箱

我觉得题主的困惑,更多是入骨的情怀,还有那年代听音乐的低起点。老一辈是听着中波和FM收音机过来的,自然觉得卡带机音质更好些…………

“现在电子产品那么先进,音效却是不及当时”,这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我是一名音响发烧友,更是一名DIY发烧友,超过30年的发烧经验,从以前模拟时代的磁头放大器到数码时代的DAC解码器、晶体管前级、电子管前级、晶体管后级、胆石后级、信号线、喇叭线、音箱都能独立设计并制作,模拟年代,用松下的AN360制作的磁头放大器,打败众多的名牌厂制机而赢得口碑。

但磁带模拟设备有致命的弱点,本底噪音非常的大,普通的机器的信噪比只能达到30-40db,优秀的50左右,顶级的录音棚设备也不会超过70;动态比较差、失真比较大,即使用上廉价的杜比B或昂贵的杜比C系统也未能取得好的效果,天价的杜比A系统只能是录音棚设备,磁带系统太容易受影响了,磁带的质量、磁头的磨损、清洁度、方角位及录音等等都会损害音质,我收藏的带子中音质最好的是一盒飞利浦出的保罗-莫里哀音乐和宝丽金出品的一些带子,但也只能是封存收藏,1996年以后再没听过磁带。

有人会说:认为磁带不如CD好听的,肯定是没有听过优质磁带和优质播放设备播放磁带的声音,如果听过开盘机和金属带的声音会马上否认CD是最好听的。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准确,应该说顶级的模拟系统和顶级的CD机都能完美的还原声音,优秀的CD机,你也绝对听不出所谓的数码声。家用磁带机的声音,其实将普通CD机将高低音进行衰减后差不多或更差,现在玩家用磁带机的只是一种情怀,但声音确实不敢恭维,就像人捂住嘴蹲在地上唱歌的感觉,玩开盘的也只是摆显,只是有客人来的时候让你听一会儿,试问有多少人每天都会听开盘机2-3个小时的?软件有多少?来源又如何,难不成是通过CD转录的?那就更可笑了。

当然,廉价CD机的声音确实存在很多缺陷,但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CD机比不上磁带的声音,有动手能力的发烧友,完全可以通过合理摩机对CD机提升,在我的摩机经验里,最能获得完美效果的是飞利浦950-951,解码是DAC7,也就是SAA7350+TDA1547,没摩过的,只能用中规中矩来说,高音不刺耳,低音不浑浊,人声也比较自然,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到喉不到肺,总缺点什么,但英国的deltec公司同样的却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关键来说不是1547不好,而是用不好,1547芯片不但左右声道独立,并且数字和模拟的电路都是独立的,用同一个电源为这么多电路同时供电,当然出不了好声音。

我现在用的系统是飞利浦CD951(加四个变压器摩过,两个为模拟输出的左右声道,一个为TDA1547解码芯片的数字供电,一个为TDA1547的模拟供电,全部使用有源伺服电源,机内所有跳线全部用特氟龙外皮的单支银线换掉)+自制的胆前级(SRPP电路,分体电源,四个变压器,左右声道高压240伏稳压各一个,灯丝左右声道各一个,国产的6N11J已能获得完美音效,淡淡的声音更有磁性)+自制的晶体管后级(两个变压器左右声道独立供电,差分输入,输出管2SC5200、2SA1943,无保护电路,开机无冲击)+自制两分频实木全封闭音箱(低音为惠威的D6,高音为铝带,分频器自制,经过近一年的调试取得完美效果),所有信号线、喇叭线全部用单支特氟龙外皮的银线编织,全套系统轻松挑战10万元级设备,也绝对没有什么数码声。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美化过去,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在于,那是我们的过去,哪怕那时候并不太好,但那毕竟是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或者,那是我们的青春——而小时候或者青春总是美好的。

问题中说卡带的效果音效绝佳,比得过现在的音响设备,我不敢苟同。

客观上说, 科技 进步是硬道理,如今的好耳机和好音响,其效果肯定远远超过当年。只不过我们现在几乎没有机会再听到卡带随身听,就想象那种音效非常动听。

不过有一点我相信,卡带随身听最早给人的耳力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冲击真的有可能胜过多年之后再听其他耳机。

在听到随身听耳机之前,我们听到歌曲都是通过广播和电视,我们的耳朵从来没有那么近距离地听到歌曲。而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但却是近距离冲击耳膜的时候,我们的体验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也是印象极深的,以至于多年之后想起那一刻,仍会感觉到一丝丝震撼。

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用随身听耳机听歌的时刻。我在上初二,有同学拿来一台随身听,课间时候他让我戴上听听,说你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戴上耳机,按动播放钮,音乐喷薄而出,就好像要将人包围和融化,那一刻我才认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听歌。

依我们那时候的物质条件,现在来看那台随身听和耳机都非常廉价和低级,但它给当时眼界不够的我们的确带来了全新收听感受。但如果说起实际效果,它比现在的静噪耳机不知差了多少级别。

你可以肯定主观上旧时的美好,但也要承认客观事实。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本人是一个数码爱好者,也算一个穷烧,关于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吧,很大一部分就是情怀在作祟 1’ 实物拍摄,手机像素不高,望大家包涵,我得休闲小玩物SONY r900+美国ue5限定 +泰坦尼克原版md 一个人时常常静听一会 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新烧友压根没有接触过md,因为在数字音频播放器中,MD播放器一直属于比较小众的部分,而MD随身听对于90后出生的发烧友们恐怕更是没有太多接触的机会。但MD确是一个在存储、音频编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今天回头来看MD产品,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改革的先行者,它兼有录音和放音功能,将压缩音频引入唱片工业[虽然很有限],本身尺寸小巧,稳定性出色便于保管[被用于广播等工业应用]。但技术日新月异,MD本身的核心技术决定了它的前景非常有限。MD因为采用的ATRAC压缩算法(全称AdaptiveTRansformAcousticCoding)利用了人耳的遮蔽效应原理,所以音质直逼CD(小插曲:研究显示,当人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频率、不同音量的声音时,音量较小的那个会被忽略。它将声音讯号以频率响应轴分成52个区段(在低频时分割较细而在高频时分割较粗),而在同一时间里面,音量较小的某些频率段会被忽略不予记录。利用这种原理,ATRAC可以将录音的资料量压缩为原来的五分之一)。所以md是仅次于cd得好音源

2 再来说一下mp3 本人喜欢摇滚,所以听摇滚就是rio+铜涡轮,因为Rio Karma除了支持常见的MP3和WMA格式之外,新型的OGG Vorbis格式和可以逆压缩的FLAC格式也是得到了支持,但mp3终究是mp3 目前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储存在电脑里的MP3音乐文件。其实我们仔细比较一下CD音轨上的音乐与MP3格式的音乐就可以发现,采用目前最常用的128Kbps采样的MP3格式的音乐所占用的体积大约是CD音轨音乐所占用记忆体体积的1/10,也就是说MP3压缩格式是对CD音乐进行了1:10的有损压缩。 而且与标准ATRAC算法所不同的是,MP3算法省略了很多人耳能听到的高频声音,因此MP3的音质总是略显干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常说MD的音质好于MP3的由来。但是,若不是追求极端音质,这种格式上的音质差别将是微乎其微的。 以上是我得一个小回答,总结一下,其实就是每个人发烧程度不同而已。个人感觉才是王道。差别是有,但随着 科技 技术越来越发达,好器材加好设备,绝对比几十年前的要好!

另外还有一篇关于此争论的小文,摘自豆瓣可以参考

听觉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随身听有卡带机、cd机、md机、后来有mp3播放器,现在的手机,大砖头神器。

为什么会觉得卡带的随身听音效好呢?

原来的低音效果刻意加浓了。

再说以前听的是老音乐,重在旋律。

磁带使用的模拟信号,而现在你大部分能听到的都是数字信号。

什么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呢?简单来说,每个人说话都会形成声波,就像一条上下波动的线,将这个波动的线记录下来,重放就是整个录音回放的过程。

模拟和数字的差别在于,模拟信号(analog)的记录方式是记录整个波形。数字信号(PCM)是在一秒内采样441k次,即将波形分为44100等分,记录每个等分波形的上下幅度存储。模拟信号的缺点是还原和记录都容易失真,因为现有的技术无法完全还原采录和回放。数字信号可以直接通过一个个数字还原波形,但这个波形仍然是阶梯状,不平滑。即使回放100%,录制的缺失就是永远的缺失。

因为搬家,翻检角角落落,找到两抽屉卡带。经年蒙尘,很多记忆,紧跟着翻滚而来。

在我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役”的时候,98元一盘的卡带几近奢侈。买到一盘中意的,也不作他想,就是反复听,听到掉磁粉、磁带断裂,或者不小心抖落出来,再用铅笔重新卷回去。最极端的状况是,一盘张信哲的专辑,到最后,尽是巫启贤的声线。

开始有零花钱那会儿,正值范晓萱街知巷闻。彼时,她还不是如今的摇滚阿姨,甚至有些童稚,《健康歌》、《洗澡歌》,迎合了某种流行风向。当然,像《自言自语》、《眼泪》这般纯净的少女心事,一时也风头无两。

同一时期,大陆最红的流行歌手应该是张信哲。清亮的嗓音配上深情的曲调,即便听来不明所以,仍旧心有触动。再长大一些,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看那些浮于表浅的情爱宣言,似懂又非懂,率尔引申出文艺的幻觉。初次知道李宗盛、林夕、姚若龙、厉曼婷这些名字,也得益于张信哲开启的天地。

在那个混沌未明的时节,关乎流行音乐的审美相对单一。《怎样鉴别**歌曲》的印行也才翻篇十余年,歌曲这东西都明白,可“**”是什么,却未有定论。与张信哲相类的,还有熊天平、郑中基,不算出众的外形,却有柔媚的歌喉。《雪候鸟》、《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都是广为传唱的情歌。

听卡带,自然要有设备。90年代的家具标配里,组合式音响只属于殷实人家。工薪阶层为了孩子的执念,或许会购置简易版,CD、广播与卡带连成一体,再搭上最粗糙的扬声器。简易也有好处,边听广播,边把钟情的歌曲录下来,如是者数,就是一盘自制专辑。

对小学初中生而言,看电视、打游戏颇多限制,广播才是写作业的良伴。同龄人的来信、情感故事的分享,间或穿插的音乐,总能切中成长中最烂漫的款曲。更多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涌入日渐开阔的心灵,再收进自制卡带,变身另一种青春的言说。

得益于日本Sony公司,walkman的出现填充了“在路上”的百无聊赖,诸如aiwa等相对低端的品牌,也在打口碟、discman风行之前,成为学生族攀爬鄙视链的必备工具。

早先,卡带也在国营的新华书店里销售,但最鼎盛的,当属美亚音像。这家以卡带、唱片销售和影视租赁为主业的公司,曾号称拥有100万会员、200家门店。

放学之后,到美亚音像去淘卡带,约略也等于检阅流行歌手的最新动态。对偏好流行音乐的人来说,光是查看歌单,脑海中就能响起卡带前奏的“滋滋”声。此后,熟悉的旋律便渐次而来。可惜,时光不再,非但卡带迹近文物,连唱片都刻上了复古的烙印。产业颠覆了,美亚也难免经停站的命运。

如果卡带是一个隐喻,可能含有如是意味:作为一种工业时代的产物,进驻千家万户。在一个文化匮乏的年代,承揽了音乐启蒙的功能。

可惜,卡带拓展了流行文化的维度,呼应了互联网接踵而来的开放。但究其自身,却难以规避容量与体积的局限,在轻量化的过程中逐日凋蔽。

也不必说“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之类的絮语。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惟其如此,记忆才显得弥足珍贵。

我历来相信,记忆在生活里的比重,并不逊于当下。或者说,任何此在,终将融成记忆。因而,关于卡带,以及卡带里的90年代,纵然回不去,依然难忘记。

电脑在听音乐老是有卡带的声音,很有可能是声卡或者声卡驱动出现了故障,处理方法如下:

1、可以更换播放音乐的软件,如果好几款软件都是这个毛病,那么说明声卡或者声卡驱动出现了问题。

2、可以尝试自己修理声卡驱动。用安装系统的GHO备份文件即可,运行这个文件,然后在安装系统的过程中选择”一键修复系统“,就可以重新安装好的主板驱动,包括声卡驱动。

3、如果声卡驱动修复后仍然有这个问题,那么考虑声卡的故障,请专业人员修理。

声卡驱动就是指多媒体声卡控制程序,英文名为“Sound Card Driver ”。驱动程序,英文名为“Device Driver”,全称为“设备驱动程序”, 是一种可以使计算机和设备通信的特殊程序。在Windows系统中,需要安装主板、光驱、显卡、声卡等一套完整的驱动程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73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