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附近出现著名渔场的原因

北海附近出现著名渔场的原因,第1张

北海渔场的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而密度比较小的暖水上升,使得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了表面,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渔场,也就是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

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概况

 位置: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

 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

 范围: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深度: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点。

 地理分区: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挪威、冰岛、格陵兰(丹)、加拿大和美国。北极地区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纽特人分布最广。

 北磁极:1985年北磁极的位置在西经102°54′,北纬78°12′。

 自然环境

 海岸线: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洋底地形: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在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27多米。

 气候: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间温水层,水温为0-1℃。

 洋流: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冰盖与冰川:北冰洋水文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极光: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海洋资源

 矿物: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交通运输

 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地理位置很重要。目前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线和航海线,主要有从摩尔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海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是的,是寒暖留交汇的一种。在北极极地东风的推动下,一个逆时针方向的海流在北冰洋里转动着,形成北太平洋寒流。碰上亚洲陆地后,沿堪察加半岛南下,成为亲潮或千岛寒流。亲潮南下不断地把冷海水从北冰洋带入太平洋。由于它的水温低,密度大,在与西风漂流相遇时,一部分潜入西风漂流之下,另一部分跟随西风漂流向东流,因而在高纬和极地附近,形成一个水温较低的冷水环流系统。

  同样道理,在南太平洋里,有南赤道暖流、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和西风漂流构成的反时针方向的温水环流系统。

  风吹在海上推动着表层海水流动,但并不是那里的海水上下一齐以同样的速度流动。不难想象越向深处,风的作用就越小,风海流的流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海流的流向和风向的夹角越往深处越大,在一定的深度就出现相反的流向。

  风把一个地方的海水带走了,邻近的海水就要来补充,这种为了补偿流失而流来的大量海水,就是“补偿流”。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能是深层海水的上升运动——上升流。

  上升流来自100~300米的深度上,上升的速度非常缓慢。速度虽小,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源源不断地把营养盐输向表层,使得海水格外肥沃。据调查上升流地区的生产力比大洋的其他海区高得多。高生产力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所以上升流区也是重要的渔场。

  由于某一海区的增水,或者是下雨,或者是大量的河水注入,这里的水面就会增高些。“水往低处流”,就会产生“倾斜流”。气压的变化也会使得海面倾斜,气压高的海区,海面会低一些,这样气压低的海区里的海水就要向低处流动了。

  海洋里海水的密度各地不同,上下有别。密度大的海区里海水要比密度小的海区里海水低一点,海水就会从密度小的海区向密度大的海区里流动了。由于密度水平差异而产生的海流,称为“密度流”。

  当海水涨潮时,会出现涨潮流,落潮时又会出现落潮流。它们来回方向相反,流速也不同,这叫“潮流。”它们在海流的家族里也占着一定重要位置。因为潮汐总是涨了又落,落了又涨,因而潮流具有周期性,特别是在浅海近岸处,潮流的影响就更明显。

  总之,海流可以说有这样几种:风海流、补偿流、倾斜流、密度流、潮流,从它们的温度上可分为寒流和暖流。暖寒流交汇的水域可形成渔场,例如北大西洋的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寒流交汇的海域,从北海、挪威海一直延伸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海流,形成了北大西洋渔场,即北海渔场。这里盛产鳕鱼、鲱鱼、鲑鱼和虹鳟鱼。

  这里,湾流值得单独说一说,它是北大西洋西部最强大的暖流,势力强盛,每小时有高达8公里的速度,宽度110~120公里,最大深度可达800米,所挟水量每分钟有40亿吨之多,千倍于密西西比河的流量,表层水温约27℃,温度向北递减。

  

图中②表示北冰洋的极地冷气流,在其影响下常形成暴风雪天气现象 图中③表示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在其影响下常形成高温天气现象补充说明①表示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高大山系阻挡,无法深入内陆地区④表示冬季从北边吹来的干冷风北美东海岸地区

北冰洋古称北极海或北冰海,这一名称源于希腊语“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之意。1650年荷兰地理学家瓦烈尼乌斯认定它为独立的海洋,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被正式命名为北冰洋。

北冰洋是地球上最小的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间,经白令海峡通太平洋,以威维亚·汤姆孙海岭与大西洋分开。总面积1230万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36%,体积1700万立方千米,占海洋总体积的124%。北冰洋的水平轮廓近乎一半封闭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岛屿的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加拿大的北极群岛是世界第二大群岛。

北冰洋是深度最浅、大陆架面积宽广的一个大洋,平均水深1296米(一说1117米),最大深度为5449米(斯匹次卑尔据群岛北,低于北纬82°23′、东经19°31′的利特克海沟),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积约440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358%;水深超过3000米的面积仅占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占217%)。

北冰洋表面温度大多在-17℃左右,大部分海面常年冻结。但来自北大西洋的暖流,因盐度较高,下沉至深度100~250米到600~900米处,形成中间温水层,温度在0℃~1℃之间。海洋生物主要有海象、海豹、鲸、白熊等。大陆架中蕴藏丰富的石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7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