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虽然缺乏与别人的直接情感联系(移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情感体验。遗憾的是,许多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没有情感,事实并非如此。
自闭症儿童与别人的情感交流问题并非是由于深层的情绪脑结构(如杏仁体、边缘系统)的缺损,而是与这些深层的情绪脑结构相连接的高级知觉中心的加工问题导致的。
自闭症儿童难以将别人表现出(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的音调线索)的情绪与自己的内部情绪之间建立联系,这种缺陷使他们不能模仿外界信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换句话说,并非是他们的“内心世界”缺乏情感,而是其内心世界与他人所处的“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问题。
当我们想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时,了解上述问题就很重要。自闭症儿童在情感性移情方面显得不足,或者感受别人的情感体验能力不足,他们只是通过观察而即时感受、以及非条件反射性地了解别人的情感和体验。他们并非不能理解痛苦、挫折、恐惧、喜悦或快乐,只是不能简单地通过观察就能告诉你别人什么时候有这些情绪体验。
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力并建立与他人的情绪联结的一种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发展认知性(或反射性)移情。情感性移情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性地感受别人的能力,与之相反,认知性移情是一种通过深思熟虑地思考而理解别人的情感及体验的能力。
对情感性移情和认知性移情的研究表明,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神经功能,通过大脑扫描可以发现是它们与两条分离的神经通路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自闭症儿童虽然不能非条件反射性地感知别人的情绪,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或通过反思)而使他们认知到别人也与自己一样有情感和体验。
现在,家长在亲子关系的认识上,特别是在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很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却忽视孩子的精神营养,不懂得或抽不出空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使孩子得不到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不能满足用父母感情抚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需要。这既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也不利于家长了解和教育孩子。
1 情感交流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的工作也越来越忙,有些孩子一天到晚都难见父母一面,即使见了面也难有时间交流。所以,父母子女之间感情不容易沟通,家长的要求不能使孩子从情感上接受并努力去实现,致使教育失去意义,在家庭中形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和父母对孩子的失望的不和谐的状况,给父母子女双方都带来困惑。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独”的环境里,没有可能与兄弟姐妹相处和交流,无法享受与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许多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胆怯,逐渐形成自我为中心和性格上的孤僻。如果父母此时又忽略了他们的感情需要,就会使孩子心理出现问题,造成性格缺陷。还有的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里,很少有与父母交流感情的机会,孩子感到痛苦和不幸福。他们特别羡慕其他的小朋友与父母在一起游玩、上街购物的情景,甚至妒嫉其他小朋友与父母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样子。所以,作为家长,应懂得情感交流和沟通。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在孩子特殊的日子里为孩子制作一些有意义的卡片或为孩子点播歌曲。让孩子在充满着爱的世界里体会父母的爱和爱父母,并不断汲取健康的养分充实自己和发展自己。
2 创造交流的机会 有许多家长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整天在想什么或做什么,所以根本就谈不上与孩子沟通感情或进行思想交流。这种家长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家长,在工作之余不是打扑克、玩麻将,就是跳舞、侃大山忙得不亦乐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孩子情感上的需要。这种家长实质上就是没有做父母的意识,不负责任,缺乏自身修养,并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极端恶劣影响。另一种家长,确实是工作太忙,几乎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所以没有机会 与孩子交流,这实质上也是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伟人应属于最忙的人了,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忙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马克思一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但他仍不忘利用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交流思想;鲁迅有写不完的文章,复不完的信,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每天至少有两个预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玩耍、聊天。这给我们的父母一个很好的启示;如果希望你和孩子中间总是流淌着温暖、关怀和爱,请“偷空”回到孩子身边,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你,体谅你,成为你的朋友。
3 让孩子在“平等”和“具体”的爱中成长 说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人信。但我国自古父母之爱以“严”为尚,孩子以是“是”为孝。那么,孩子又如何从父母满脸冰霜的脸上感到爱意呢?如,生活中仍有一些父母以“爱护子女”为由,粗暴干涉和剥夺孩子应有的各种权利特别是隐私权。他们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电话,私拆孩子的信件,干涉孩子与同学的正常交往等。这种“爱”不能算是真正的亲情之爱,不能为孩子所接受和理解,反而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和厌恶,甚至影响对孩子一些文明准则、习惯,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的培养。爱是父母子女在平等感情交流基础上喷发出的一种深刻的、教人向上的情感;父母的受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基础上的爱,感情沟通是疏通爱的桥梁,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发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改正。同时,也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体谅自己的苦心,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家长在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时,要力求掌握正确的交流方法,懂得如何倾听孩子的表达,捕捉孩子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给孩子鼓励打气,使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到你的支持,而且把你作为他永远的朋友。
:孩子需要什么你就给
但不能太过分。说话要学着孩子气一点
语速慢一点
把表情放在第一位
让他们注视你
然后疑问的时候你要把眉头皱着
开心的是要笑
让孩子觉得你不奇怪
和他们自己一样
,然后会渐渐熟悉
然后就会有感情了。
一、热爱幼儿是增强师幼情感的根本前提。
二、表扬这个词很有功利性,表而扬之,公开的赞美,是为了宣扬,知名当世,也是为了秩序的引导
三、理解、关注幼儿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
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是依恋关系。
“依恋理念之父”约翰·鲍尔比说,依恋就是,通过接近更强壮、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这里划出关键词:一是接近,这是动作;二是获得安全感,这是目的。儿童早期与父母存在的4种依恋关系,我们来看一看。
1、安全型依恋。
婴儿与妈妈分离时总是非常难过,但再次见到妈妈时,立刻欢呼雀跃的重投母亲怀抱,获得妈妈的安慰得到安全感后,会重新继续自己的玩耍。同样,妈妈与宝宝间的节奏是一致的,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拥抱、玩耍、探索,这样的妈妈和宝宝间的关系,是良好又充满安全感的。安全型依恋是母子关系间最好的类型,不论是孩子还是妈妈,都从这个关系中感受到满满的爱。
2、回避型依恋。
看到妈妈离开,婴儿的表现看起来没太大变化,就算妈妈又回家,出现在孩子眼前,似乎婴儿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显得漠不关心的样子。如果监测孩子,会发现他体内的荷尔蒙和心率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婴儿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的做法,背后的意思实际上是:反正我得不到妈妈的安慰,所以我装着不存在妈妈来和走的这种事实。这与妈妈对待婴儿的做法有很大关系,因为妈妈总是拒绝婴儿要求抱抱等寻求安慰的动作,因此孩子学会了回避,但这种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却不表现出来,一旦被人打开心门,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难以自控。
3、矛盾型依恋。
观察这类婴儿,他的行为是矛盾和割裂的,前一刻不要妈妈陪着玩,后一刻追着妈妈要求安抚,这些行为摇摆不定,充满矛盾。面对妈妈的回归和重聚,往往我们无法知道婴儿会开心奔上去,还是拒绝主动找妈妈。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有诱因的。妈妈如果情绪与行为缺乏预见性,而且对孩子的需求总是不敏感,那么婴儿在面对妈妈时,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种依恋关系。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带着矛盾的做法去处理事情,有时热情如火,有时冷酷如冰,追根溯源,或许可以从早期的母子关系间看到一些端倪。
4、混乱型依恋。
这样的婴儿和妈妈重聚时,表现是混乱的,无法很明确的说明是以上哪种,而这类型的孩子,对妈妈往往是“又爱又怕“,因为妈妈既是“安全的港湾”,又可能是“危险的来源”。混乱也意味着缺乏安全感,这类型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受情绪所左右,行为上也充满让自己诧异的不理智行为,这与早期母子关系有很大关系。
以上四种依恋类型,后三种都要注意,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并形成对母亲的不信任的理念,马伊俐训练爱马的做法,就是在生硬的用回避型依恋来训练孩子,这会让孩子安全感大受打击,而要改变这种做法,父母一定要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