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

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第1张

双相障碍分一型、二型和混合型。

1)双相I型基本诊断特征:至少有1次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提示:诊断BP-I型不需要抑郁发作。

2)双相II型基本诊断特征:至少有1次轻躁狂发作;至少有1次重度抑郁发作;无论是轻躁狂还是抑郁发作都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

3)混合型障碍基本诊断特征:轻躁狂和抑郁症状≥2年;不符合轻躁狂和重度抑郁的诊断标准;2年期间无症状期持续不到8周。

区别:

1、狂躁与抑郁的程度不同。一型是典型的重躁狂重抑郁,都很重;二型则是典型的轻躁狂重抑郁,即躁狂症轻,程度明显低于抑郁症发病程度;混合型是短时间发作以轻躁狂、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交替(数小时内)。

2、病情严重程度不同。1型病人表现出重度抑郁,2型病人抑郁情况还不是很严重。混合型一般是长达多年的抑郁反复。

3、发病年龄不同。1型主要在青少年起病,第一次发作的年龄往往比较小,在18岁左右,而且首次发作是轻躁狂发作,也可以是抑郁发作或者混合发作。 双向二型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抑郁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以抑郁发作频繁。

4、治疗效果不同。双相情感障碍2型的治疗效果明显,它的主要表现是患者出现轻微的狂躁症状,比如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生气的时候容易摔东西,砸东西,乱发脾气等等。2型的病人有时候思想是清醒的,当作一些事情之后能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会事后反省。

扩展资料:

双向障碍简介: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P),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

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发病和过程:

BP-I和BP-II的发病高峰期在12-30岁之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是持续的,特别是抑郁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较一般人群的死亡时间要早8-20年,这种风险一部分可归因于自杀,双相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4倍;还有一部分患者死于肥胖、心血管或代谢疾病的共病。

结局:

双相障碍即使在治疗时仍具有不利的临床、社会和经济影响。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会从急性抑郁发作中全面康复,尽管治疗依从性良好,但疾病复发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

参考资料:

-双向障碍

怎么样才能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双相 情感 障碍是一种发作形式多样,表现形式复杂的 情感 障碍疾病,多年以来被公认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漏诊率高。我就试着说一下双相障碍的诊断,希望能够帮到你。

双相 情感 障碍即使在精神医学相对发达的美国也是一种诊断很困难的疾病,通常在症状出现后,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确诊。例如美国曾经有一项441名双相 情感 障碍患者的自我管理调查,发现35%的患者在首次寻求治疗和接受正确诊断之间至少等待了10年才最终被确诊为双相 情感 障碍。

双相 情感 障碍一定是包括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以及抑郁发作交替出现的 情感 障碍疾病。相比较而言躁狂发作更容易被识别,而轻躁狂发作虽然与躁狂发作相仿,但持续时间更短,严重程度更轻,对于患者的生活几乎不构成影响,所以一定更容易被忽略。

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症状一般至少持续一周,对于日常生活存在比较明显的影响,主要症状有:

轻躁狂

轻躁狂的特征是与平时表现有所区别的持续高涨或易怒的情绪,以及明显的活动增加表现,持续至少连续四天,症状表现发生在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在此期间,必须存在至少三种(如果兴高采烈的情绪占主导地位)或四种(如果情绪占主导地位)的躁狂症特征性的其他症状(可以参照上面的躁狂表现)。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我们都比较熟悉了,通常抑郁症状会持续至少两周,至少存在下列5种症状,并至少存在一种烦躁不安或 情感 低落的表现:

要注意的是—— 单纯满足抑郁发作不能被诊断双相,至少需要有一次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才可以诊断双相 情感 障碍 。

双相 情感 障碍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难以诊断,容易误诊和漏诊的,近年有很多学者认为双相障碍存在诊断扩大化的现象,因为之前我们诊断单相抑郁、精神分裂症甚至一些躯体疾病的患者近年都被陆续改诊为了双相 情感 障碍。但其实这是整个医学界的一个修订过程,是纠正我们既往诊断不严谨、漏诊和误诊的过程,我不认为这是扩大化,明确的双相障碍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很多患者被归为难治性抑郁症,最终被发现其实是诊断错了,治疗方向也错了。

题主想要知道如何确诊,想必已经对双向 情感 障碍有了一定了解,其他回答的也都比较清楚,我这里就主要回复一下如何确诊。

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双相障碍。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尤以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对过度兴奋及进食不好者应注意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了解。心理学测试、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和脑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供参考。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血浓度测定,以保证疗效、监测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

诊断标准

躁狂发作

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意念飘忽,思维奔逸;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自负,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对睡眠的需要减少;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社会 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需立即治疗或住院;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②怪异行为。②“一级症状”。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抑郁发作

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④自责或内疚感。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⑧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社会 能力明显受损;需立即治疗或住院;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以上仅作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找精神科医生做诊断。我看题主提了几个跟双相 情感 障碍有关的问题,是不是自己有这方面的困惑,如果有就直接找精神科医生。

美国精神医生学会的DSM-5区分了3种双相障碍:

1、双相障碍Ⅰ型

过去被称为躁狂—抑郁症,它的诊断标准是,在一生至少要经历过一次躁狂发作。

2、双相障碍Ⅱ型

必须至少一次抑郁发作以及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才能达到诊断标准。

3、环性心境障碍

个体频繁表现轻度的抑郁症状,并且交替出现轻度的躁狂症状。

以上只是对三种的区分,具体详细的标准可以参考DSM-5。

所以,想要得到确诊的信息还是要去精神科医生地方。

双相 情感 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双相 情感 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点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比较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而确定。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

以下是双相 情感 障碍的临床表现,可做为诊断参考:

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但情绪不稳,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不计后果,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冲动;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行为较莽撞,但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以上仅为参考,如需确诊,请咨询专业医生!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名称由来

双相情感障碍又指双相障碍 (Bipolar Disorder) ,简称BD,它还有一个老名字叫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所以也叫躁郁症。

19 世纪中叶,躁狂和抑郁开始被认为是单一疾病的不同方面这种病在法语中叫做“alienists”(循环性精神病)。

20世纪初,在建立循环性精神病时,德国精神病学专家EmilKraepelin 从早发性痴呆(后来被称为精神分裂症)中分离出了躁郁症。

1980 年发行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I)把躁郁症更名为双相障碍。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的关键特征是极端的心境波动,从躁狂的高峰跌到重度抑郁的低谷。

在躁狂的“高峰”状态,患者体验到如下心境的不同组合状态:

兴高采烈或欣快的心境(极度快乐或欣喜若狂 );

急躁的心境(极度愤怒和敏感) ;

睡眠的需要降低;

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能力持有夸张的感觉;

更加健谈;

奔逸的思维或从一个想法跳跃到另一个想法;

活动量和精力水平增加;

思维、注意力和知觉上发生变化;

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这些间歇性地交替出现,而在间歇期内患者变得:

抑郁、难过、阴郁或“极度沮丧”;

对他或她通常喜欢的东西不感兴趣;

体重减轻和食欲减少;

感到疲劳、难以入睡;

对他或她自己感到愧疚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定;

往往想自杀等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类型

1双相情感障碍Ⅰ型

患者出现躁狂症症状(至少发作过 1次),症状持续1周以上;

患者出现抑郁症症状(并非所有人都有此症状)。

2双相情感障碍Ⅱ型

患者人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严重抑郁;

轻度躁狂症症状持续了一段时间。

3环性心境

患者同时患有轻度躁狂症和抑郁症,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年;

患者症状不满足情感障碍Ⅰ型或Ⅱ型的诊断条件,但仍对患者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如何与双相情感障碍者相处?

1接纳和理解

在他们情绪剧烈起伏波动时,保持关心和理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接纳他在狂躁发作时的狂妄、夸大、无所不能的表现采取不认同、不反对的态度,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在语言上不贬低、不评判、不指责,在行为上不疏离、不逃离,不强制改变……

2帮助进行自我管理

帮助他用写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行为、情绪”,提升其对自身行为和情绪及想法的觉察。帮助他认识到某些行为的危害,建立安全健康的替代方式;通过对情绪的辨识和觉察,帮助他对情绪加以控制;识别夸大妄想的想法,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认知。

3鼓励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鼓励他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规律三餐饮食时间及作息时间,鼓励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聚会,鼓励他投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工作和学习中去,鼓励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给予鼓励和肯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4帮助他学会爱自己

帮助他接纳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接纳自己不是完人,接纳自己的心境障碍……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

由于情感障碍的覆盖面太广,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双相情感障碍,这里就特地详细写一下双相情感障碍。 内容大部分是从研究论文上(Anderson, Haddad & Scott, 2012)翻译摘录,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家想要了解的各个方面(我手都打断了,而且用了一大半下午看论文的时间和部分晚上疯狂打牌的时间_(┐「ε:)_),希望对想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或想解决对双相情感疑惑的人们有帮助。

正题

双相情感障碍,最初也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是最难控制的精神类疾病之一。 尽管它也被与天才,创造力相联系,但是它对病人生活的负影响是巨大的,近20年来超过6%的病人死于自杀。

躁狂 (mania) 通常在情绪上升严重并且维持或者伴随着其他精神症状,引起明显的行为功能混乱的时候被使用。轻躁狂则在病状相对较轻的时候使用,并且病人通常不会注意到需要寻求治疗,但是,轻躁狂可以发展为躁狂。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反复阶段性发作的情绪波动以及抑郁,同时伴随着行为方式以及能量的变化,影响着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

I型双相情感障碍中表现为情绪的起伏(抑郁)以及持续性的躁狂,II型双相情感障碍则主要为抑郁症状,伴随症状较轻的躁狂(轻躁狂)。

抑郁症状通常在情绪起伏时更常见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同时伴随内源性的轻度症状,是引发大部分消极情绪的原因。

其他的精神疾病,比如焦虑症,酒精和药物的滥用或错用也很常见。

自杀以及各种自然因素(比如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

治疗通常为药物和相辅的精神治疗相结合。不管是严重发作阶段或者是维持恢复阶段,治疗都会根据躁狂或抑郁情绪哪方占据主导来制定方案。

谁会患双相情感障碍?

最近的覆盖11个国家的全球性调查3表明患病人群的年龄中位数为25岁3,患病率则为 06%(I型双相情感障碍,男性人数居多)和04%(II型双相情感障碍,女性人群居多)。轻微症状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位14%。美国的患病率最高,一次为10%,11%和24%。 青春期前的躁狂较为少年,通常来说,青年时期的情绪障碍会在成年后发展为抑郁以及躁狂 (Duffy et al, 2010)。

什么导致了双相情感障碍?

I型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为075,大部分为常见等位基因变异导致,并且一部分基因与精神分裂的基因相重合 (Sullivan, Daly & O'Donovan, 2012)。 基因的显性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相影响导致。儿童时期遭受物理或者性虐待的话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2倍,并且发病更早症状更为严重 (Etain et al, 2008)。生活经历或者长期的压力也是引发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Martinowich, Schicesser, & Manji, 2009)。

什么使得双相情感障碍如此具有挑战性?

同时伴随其他精神类疾病,其中以焦虑症最为常见。超过1/3的病患,尤其是发病较早的病人,同时有酒精或者药物紊乱障碍。

并且,相较于其他疾病阶段,严重的病患通常对患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而且易拒绝治疗,这给治疗增加了极大难度。躁狂时的暴力行为也会对他们造成危险并会引发犯罪行为。 相反,轻躁狂却经常逃出了医疗系统的注意,即使被发现,也易被拒绝接收治疗。因为病患易将这种轻躁狂看做是积极的并与个人充沛的精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当病患因为抑郁症状寻求治疗时,之前的躁狂发作经常不背发现。因此确切的诊断可能会被推迟数年,这间接导致了无效的,有危害的治疗。从抑郁症到双相情感障碍的“转变几率(conversion rate)" 大约为每年1%, 而且未被发现的双相情感障碍在对抗抑郁药物无效的抑郁患者中发生的概率更高。

快速循环状态(rapid cycling, 每年4次或者更多的情绪发作)是病情严重性与治疗反应不佳的标识。 即使病人处于正常状态,轻微到重度的认知能力减退,比如语言学习,记忆力,和行为能力也会出现并且引起功能缺陷。

蓄意自残行为-- 与抑郁,混合症状,精神错乱,物质滥用联系尤为密切,在30-40%的病患中出现。在最近的大型调查中,在中位年龄18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的自杀率为78%,女性的自杀率为48%,比抑郁症以及精神分裂还高。

双相情感障碍如何被诊断?

最关键的诊断因素为轻躁狂或躁狂的发病历史。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易怒情绪可能被躁狂覆盖,精神症状也可能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状。所以诊断需要极仔细的过往病史了解并且进行精神测试,并且与其他相关资料相结合。同时,情绪的波动可能被忽视或者不被上报。 轻躁狂也可能被忽视,病人可能只会在反复发作或者有不良影响,他人施压的情况下菜去寻求医疗帮助。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共同点也会导致其被误诊,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非常相近,由于ADHD更为普遍,所以在确诊双相情感障碍时必须确定病人有明显的情绪发作(躁狂,欣快)阶段。精神分裂也是如此,因为其病症与情绪波动联系很大。

为了避免误诊,在儿童和青年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有明确地躁狂发作并且有明显的欣快情况(不只是易怒)和发病阶段 (Novick, Swartz, & Frank, 2010)。

对于大多数人群,个人量表,比如情绪障碍问卷,或者轻躁狂量表可以帮助了解之前的轻躁狂和躁狂症状。

怎么分辨双相和单相情感障碍?

如果不考虑病史,个人因素的话两者很难被区分。一个研究总结了两者的特点,如下(Mitchell, Goodwin, & Johnson, 2008)

I型双相情感障碍特征:不寻常的抑郁症状(轻躁狂,食欲增强,感到虚弱麻痹无法行动);情绪不稳定;精神病特征或者病例上的愧疚感;心理行为上的迟缓;较早的发病时间(<25岁);多次发作的抑郁;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家庭病史。

单相情感障碍特征:睡眠减少或是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低;正常或增加的活动频率;身体出现问题;较迟的抑郁发病(>25岁);抑郁发病阶段较长(>6个月);没有家庭病史。

如何控制双相情感障碍?

急诊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并且减少病患对自己或是他人的伤害行为。长期治疗目的在于预防未来的发作并且帮助病人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增强身体健康,减少自杀几率。在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症之间循环的病人尤其难治疗,在急诊中,稳定情绪是最为关键的治疗要素。

药物在轻度病症中的药效并未很好的被证实。特殊的精神疗法在减少复发,治疗抑郁情绪和增强机体功能方面非常重要。其他重要的方面包括与治疗医生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持续的治疗与关注,记录病情状况等等。

由于在如何治疗同时发作的精神类疾病(如焦虑症)方面缺乏足够的证据,通常的流程为稳定情绪然后仔细的治疗特定的疾病。

什么药有效呢?

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治疗躁狂和双相情感障碍上,在轻躁狂和轻微情绪波动上证据则较少。大部分药物对某一极的病状更为有效,所以病人在“情绪稳定”阶段时(通常会被推荐使用锂或者一种抗惊厥剂)可能不会被同时治疗其他病症。

精神心理疗法扮演了什么角色?

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表明选择哪一种疗法。各种疗法都有其特定的疗效,但是都需要与医生的了解程度,病情状况,病人是否遵守疗程,病人的生活作息等等来具体确定。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病人认识和解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家庭疗法则注重于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应对方法上;人际关系与社会疗法则注重于解决人际关系以及日常交际的问题;心理知识教育则给病人提供了了解自己病情的机会,有益于病人自我调整与治疗。同时有证据表明认知矫正(通过行为训练来增强认知表现)不仅对双相情感障碍有作用,对精神分裂患者也有作用 (Anaya et al, 2012)。现今的挑战为如何去根据病人的需求来结合合适的治疗方式。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求医疗帮助?

在出现严重病情的时候,需要去寻求专业的情感障碍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帮助,以治疗严重的病状,控制以及减小危害,进行确诊,提出或者审视长期的治疗计划。

在以下情况中,病人需要接受专业看护:当病人在医疗服务或治疗过程中出现困难;有频繁的复发,对病情掌控力弱,或者持续的症状发作;有严重的其他精神症状发作,比如焦虑,酒精或药物滥用;需要控制自杀情况或者控制对他们的危害性。

病情稳定的病人需要在以下情况寻求专业看护:准备怀孕或者已经怀孕;对于治疗产生副作用或者需要更换药品;准备更换或者停止治疗;要求与专业医生进行接触。

情绪的波动如何控制?

躁狂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以减轻危害并且提供治疗。这有时需要强制性的介入,严重的行为紊乱可能需要被使用抗精神药物或者苯二氮或者两者并用。安静的环境需要被提供以排除外界刺激。轻度的躁狂可能通过专业机构的互助小组来治疗。

第一步需要了解任何发病原因比如药物停用,突然的生活刺激等等。处方的抗抑郁药需要被停用因为可能导致情绪波动。任何疗法在过往病史中的效果和耐受性需要被审视 (Goodwin, 2009)。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躁狂的第一方案,尤其是在严重的情况下。一个多重治疗的元分析研究表明 (Cipriani, et al, 2011),抗精神病药物,锂,抗惊厥和癫痫药和立痛定的药效比安慰剂更强。最有效的药物为氟哌丁苯(haloperidol),利培酮(risperidone)和奥氮平(olanzapine);所有的都比抗惊厥药物有效,同时氟哌丁苯也比锂更有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有更少的弃药可能。

如果将药物相结合疗效也会更好。研究表明 (Smith et al, 2007) 抗精神病药物与锂或者抗惊厥要相结合比单一的锂,抗惊厥药物或者精神病类药物疗效要好很多。苯二氮(Benzodiazepines)可能在短期会被用于治疗冲动行为以及失眠,但其本身缺乏抗躁狂的特性。

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抑郁如何被控制?

对于躁狂来说,需要解除处方药并且审视治疗病史。从病史中选取合适的药物并且防止药物导致的情绪波动。研究表明25, 奥氮平和奥氮平与氟西汀(fluoxetine)的混合疗法是非常有效的。并且有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病患中药效与安慰剂差不多 (Sidor & Macqueen, 2011)。 抗抑郁药物需要与抗躁狂药物相结合来减少情绪波动的几率。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其不易引起躁狂发作。除非病史表明持续使用抗抑郁药物对病人有疗效,建议考虑在抑郁症状解决后停用抗抑郁药物 (Goodwin, 2009)。 同时,考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

在分娩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女性有什么不同?

如上文提到,分娩阶段患者需要去寻求专业看护。一个大型研究发现23%的女性患者在分娩阶段会发生复发, 在产后几率更高,为52%,大部分复发症状为抑郁 (Sharma & Pope, 2012)。 如果情绪稳定剂停用,几率还会上升,研究表明相较于继续服用情绪稳定剂的孕妇复发概率为30-37%,未继续服用稳定剂的女性复发概率高达85-100%。锂和抗惊厥药物会提高婴儿畸形的概率,抗惊厥药物导致畸形的概率最大,并且会导致神经发育的延缓。所以这类药物在孕期是被禁止使用的,如果使用,需要考虑避孕措施。其他药物也相似,如锂需要在产科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如果可能,在前3个月避免服用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孕期的一个用药选项,并且认知疗法在抑郁患者中是最被提倡的 (NIHCE, 2006)。同时,在哺乳阶段,锂,奥氮平,拉莫三嗪是被禁用的。

如果治疗没有作用怎么办?

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审视诊断并且尝试去了解并发疾病,比如药物或酒精滥用,不配合治疗(将近半数双相情感障碍没有按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根据专业医生指导加大药物剂量或者更换替代药物。同时配合配合精神治疗并且将环境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有研究表明ECT(电击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单项情感障碍具有疗效,ECT也是抑制躁狂的方法之一,在药物治疗无用或者病情相当严重时可以采用ECT。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预期是什么样的?

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第一阶段康复,但是大约80%在5到7年内复发,大部分病人在20年内有过3次以上的发病经历 (Wittchen, Mhlig & Pezawas, 2003),同时有持续到老年的危险性。在长期的跟踪研究中,26-32%的时间中,病人经历中度到重度的功能缺失。病情加剧与功能缺失在病状严重,发病较早并且有认知功能减退的病人中更为明显 (Treuer & Tohen, 2010)。治疗会在发病的早期更有效果,早期的干预和长期的治疗尤为重要。尽管如此,大部分病人还是有很好的疗效并且有完整的健康的生活,但是同时,他们也需要关注并且控制会引起复发的因素。

关于对于是否应该使用精神类药物的疑惑,请看我之前的一个相关回答。

怎样评价抗抑郁药以及它的安慰剂效应? - 叶赌徒的回答

谢谢阅读:)。这篇文章可作为参考了解用,具体的治疗以及诊断还是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

References

Anderson, IM, Haddad, P M, & Scott, J (2012) Bipolar Disorder BMJ 345: e8508 (原文)

Duffy A, Alda M, Hajek T, Sherry SB, Grof P Earl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 2010;121:127-35

Sullivan PF, Daly MJ, O’Donovan M Genetic architectur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emerging pi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 Rev Genet 2012;13:537-51

Etain B, Henry C, Bellivier F, Mathieu F, Leboyer M Beyond genetics: childhood affective trauma in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2008;10:867-76

Martinowich K, Schloesser RJ, Manji HK Bipolar disorder: from genes to behavior pathways J Clin Invest 2009;119:726-36

Novick DM, Swartz HA, Frank E Suicide attempts in bipolar I and bipolar II disorder: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Bipolar Disord 2010;12:1-9

Mitchell PB, Goodwin GM, Johnson GF, Hirschfeld RM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bipolar depression: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Bipolar Disord 2008;10:144-52

Anaya C, Martinez AA, Ayuso-Mateos JL, Wykes T, Vieta E, Scott J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gnitive remediation for schizo-affective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J Affect Disord 2012;142:13-21

Goodwin GM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bipolar disorder: revised second edition—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J Psychopharmacol 2009;23:346-88

Cipriani A, Barbui C, Salanti G, Rendell J, Brown R, Stockton S,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antimanic drugs in acute mania: a multiple-treatments meta-analysis Lancet 2011;378:1306-15

Smith LA, Cornelius V, Warnock A, Tacchi MJ, Taylor D Acute bipolar ma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therapy vs monotherapy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7;115:12-20

Sidor MM, Macqueen GM Antidepressant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Psychiatry 2011;72:156-67

Sharma V, Pope CJ Pregnancy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sychiatry 2012;73:1447-5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CG38 2006 Bipolar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Wittchen HU, Mhlig S, Pezawas L Natural course and burden of bipolar disorders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3;6:145-54

Treuer T, Tohen M Predicting the course and outcome of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Eur Psychiatry 2010;25:328-3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383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