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第1张

1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化学说课稿铁和铁的化合物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情况应该明确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质变化的过程,在里的同时,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

3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5高二化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XX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一# 导语偶尔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没天赋,又或者因为别人能轻易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而不平衡。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完全没办法。现在的我倒觉得这样也好,世上或许有人能一步登天,但那人不是我。自己一点一点抓住的东西,比什么都来得真实。用时间换天份,用坚持换机遇,我走得很慢,但我绝不回头。 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上学期化学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

 物质的量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602×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习: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204×1024个铁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习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gmol-1)

 练习: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习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提问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gmol-1)

 七、教学反思

 二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产物。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综上所述,在必修阶段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知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不能正确熟练的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得失电子或转移电子数易加倍计算。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初中基础差,不脚踏实地学习。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学生不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照搬初中的方法和思路。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方式是:注重知识与初中的联系;分散重难点;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形象、具体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观察推理能力。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其本质

 五、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七、教学策略: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现象: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给用电器供电的电池。这些中呈现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些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与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有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回顾初中所学,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并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学生1:两种物质反应,其中一种是氧气的反应。

 学生2:得到氧的是氧化反应,失去氧的是还原反应。其分类标准是得失氧

 学生3:举出实例

 投影:

 老师:18世纪末,化学家在总结许多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后,发现这类反应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提出了氧化还原的概念,与氧化合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从含氧化合物中夺取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如3Fe+2O2=Fe3O4,H2+CuO=Cu+H2O

 问题:请同学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上述反应,各反应物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得到的氧从何而来?

 学生:分析

 教师:根据守恒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对氢气、铁而言,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对氧化铜、氧气而言,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而氢气的得氧和氧化铜的失氧又同在一个反应中,那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独立存在?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氧有得必有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教师:因此,从表观上,我们就将有氧得失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

 1、表观认识:有得失氧的反应

 教师: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19世纪发展化合价概念后,人们发现许多反应与经典定义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类似的特征,如:4Na+O2=2Na2O与CuO+CO=Cu+CO2除了有得失氧,还有化合价的变化。

 问题:请大家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升降有何关系?从化合价角度看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CuO+CO=Cu+CO2H2+CuO=Cu+H2OH2O+C=CO+H2

 学生:氧化还原反应都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得氧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失氧的化合价降低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从特征上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个定义: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2、概念: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教师:我们将化合价升高的一类反应并入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一类反应并入还原反应。

 练习:

 1、判断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A、3Cl2+6KOH=5KCl+KClO3+3H2O

 B、2NO2+2NaOH=NaNO3+NaNO2+H2O

 教学设计-氧化还原教学设计-氧化还原C、2KMnO4K2MnO4+MnO2+O2↑

 D、AgNO3+NaCl=AgCl↓+NaNO3

 教学设计-氧化还原教学设计-氧化还原E、MnO2+4HCl(浓)MnCl2+H2O+Cl2↑

 F、3NO2+H2O=2HNO3+NO

 教师:从得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更深一步,知道初中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只是表观认识,并非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现在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学会从表象到特征再到本质层层深化认识的深度,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观察钠和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最外层有一个电子,主要化合价为+1,镁最外层

 两个电子,主要化合价为+2,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钠失去1个电子,可以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镁失去2个电子也可以达到8

 电子稳定结构,失去电子都显示正价。

 教师:没错,原子反应都想达到一个最稳状态,当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时候,物质就

 稳定了。像钠,镁这些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容易抛弃最外层电子来使自己达

 到8电子稳定结构。像氧、氯这些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大于4,容易夺得别人的电

 子来补充自己的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像氖这类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已经达到

 8电子稳定结构了,所以不易得失电子,显示0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氢原子,它只有一个

 电子层,最稳状态不是8电子结构,而是2电子结构,所以它有得1个电子变成2电子稳定

 结构的愿望,可是,愿望是美好的,实现是困难的。

 投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视频

 教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钠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因此钠有失去最外层电子的愿望,

 而氯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有得到1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愿望,两者相见恨晚,钠

 把电子抛给了氯,变成钠离子,显示+1价,氯得到1个电子,变成氯离子,显示-1价,阴

 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

 问题:从氯化钠的形成我们可以得到,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发生了电子的得失。

 教师:对于氢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有想得到1个电子的愿望,对于氯,最外层

 有7个电子,它也有想得到1个电子的愿望,都想得电子,怎么办呢?

 学生:谁强电子归谁,氢原子核内正电荷少,吸引电子能力弱,失去电子,显示+1价。

 氯原子核内正电荷多,氢原子的电子会被氯原子抢去,显示-1价。

 教师:话虽没错,但还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采用双赢的思想,即电子共用。

 投影: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视频

 教师:氢将电子移到中间,氯也将自己1个电子移到中间,这样就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

 不看氢,对于氯而言,最外层有8电子稳定结构,不看氯,对于氢而言,最外层有2电子稳

 定结构。但是,氯毕竟吸引电子能力强,所以,虽是共用电子对,但电子是偏向氯这一边的。

 所以氢显示+1价,氯显示-1价。

 教师:从氯化氢的形成我们可以得到,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发生了电子的得失,而是发生电子偏移。

 教师:回答刚才老师问大家的问题,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教师:电子的得失和偏移可以用“电子转移”来概括。(投影)

 教师:电子转移分成两种情况,如果是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反应,就发生电子得失,如果是

 非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反应,发生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教师:怎么给氧化还原反应从本质上定义呢?

 学生: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失去电子,化合价会升高,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所

 以我们可以将这三组概念归纳一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练习:

 2、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化合价降为0

 小结:对比氧化还原的三个定义(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角度

 化合价角度

 电子转移角度

 氧化反应

 得到氧反应

 化合价升高反应

 失电子(或电子偏离)

 还原反应

 失去氧反应

 化合价降低反应

 得电子(或电子偏向)

 氧化还原反应

 得失氧反应

 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电子转移

 作业:

 1、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怎样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并用图表表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表观认识:得氧失氧(片面)

 2、概念: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3、本质:电子转移(本质)

 失,升,氧

 得,降,还

不对 氧化还原反应是要有电子得失的而化合反应中只有单质参加的才是氧化还原 如H2O+CO2=H2CO3 各元素化合价未变没有氧化还原 却是化合

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句话不对

  〔关键词〕 化学教学;原电池;作 用;基础知识;教学内 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76―01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原电池”属于电化学的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原电池”与物理学科中的电学、能量的转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现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学习“原电池”需要的知识基础

1金属的知识。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及活动性顺序;金属离子的形成。

2电解质溶液方面的知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等。

3氧化还原理论知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等。

4物理知识。电流的概念、电子流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判断;电池的正负极等。

由于这些知识在以前出现的比较“浅”和“散”,高一学生理解能力又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扎实的复习和铺垫。

三、 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把握

新课改中将“原电池”设置在《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章中,主要说明化学能如何转变为电能,内容延伸、拓展至各类水果电池的制作等,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注重过程的学习。因此不需要“深挖洞”但要求“广积粮”。

1通过铜―锌―稀硫酸的实验与观察,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变换电极和溶液让学生判断能否构成原电池,加深学生对形成条件的认识。

2通过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分析,对简单的原电池会判断正负极,会书写电极反应式等。知道两电极反应式得失电子数相等时,将两极反应式相加即得原电池反应式。

3能把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用去掉带纽扣电池的音乐贺卡与锌铜原电池相接后,发出音乐声。以实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突破难点,利用微机软件模拟原电池原理讲解,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整个原电池闭合回路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编辑:张昀

  对于化学教师而言,做好教案,就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此,下面我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 教学设计

6高一上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7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中的无机物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教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

(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

(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_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74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