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论文,第1张

  一、情感教育的“单向度”倾向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这种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视使得情感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关切点。情感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实际上是沿着两个向度进行的。第一个向度是对整体性情感的关注。这种关注涉及到的是诸如:何为情感情感发生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开发情感的价值怎样培养情感等等,这是从普遍性的视角来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二个向度是对那些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如同情感、幸福感、秩序感、敬畏感、安全感、责任感等。这一向度实质是把情感教育细致化和具体化了。因为仅仅从整体上进行情感教育还带有很大的空洞性与抽象性,只有从一个个具体的情感人手,才能让情感教育更具生命力。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对一般性、个别性、基础性情感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视角大多指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正性情感,而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专门的关注。这一点在朱小蔓教授论述“基础性情感”的开发与教育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她说:“随着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把研究的视角逐渐深入到那些个体生命中综合性的、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的基础性情感,重视对生活中真实的、可直观的、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情感作教育的研究和开发。”很显然,对基础性情感的教育和开发仅仅是基于它们“能为真善美情感的发展起奠基和迁移作用”以及它们“能促进人格全面发展”。而这些具有发展性价值的基础性情感显然只是指正性情感,而绝不是那些具有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

情感教育之所以会对正性情感给予特别重视,而忽视了对负性情感的关注,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在很多人看来,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而情感教育也就理所当然要在学生身上发展情感品质。这种情感品质的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内化情感品质,换言之,学生本来就缺乏某些情感品质,而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把某些情感品质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去,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体系更加丰富;二是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或能力,这是指学生的情感还处于低水平,情感教育就是让认知服务于情感的发展,即让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中,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提升。在这两种情况中所提到的情感显然也只是指正性情感而言的。因为第一种情况中要内化的情感品质不可能是内化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而第二种情况中所提升的情感也只是指处于低水平的正性情感。如果是负性情感。显然无须提升而是要想方设法加以消除。其次,认为正性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某些积极性道德行为,即“当一个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就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既然学生产生偏爱的立场与定向的行为是与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关,所以要让学生的立场具有正确性以及行为具有道德性,就应该要让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积极意义的情感,即正性情感。相反,如果体验到的是消极意义的负性情感,其立场与行为显然会偏离正确性与道德性。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立场与道德行为,所以情感教育相应地要关注正性情感。最后,在一些人看来,负性情感通常是与阴暗、消极、负面等相联系的,正性情感是与积极、正面、光明等相联系的。而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又要提倡积极、正面、光明的一面,极力避免阴暗、消极、负面的方面,由此,情感教育中突出正性情感而忽视负性情感也就理所当然了。这种对正性情感的重视和对负性情感的忽视,使得当前的情感教育走向了“单向度”倾向。今天的情感教育要么是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要么是谈怎样去提升与增长既有的情感,而对于学生的负性情感却避而不谈。这种“单向度”的情感教育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教育。

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

情感教育之所以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基本的理由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既有正性性质的,也有负性性质的。如果只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而忽视学生的负性情感,这既不利于我们对情感教育作出全面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而最深层的缘由则是因为学生的某些恶行正是植根于负性情感。而情感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到引起这些恶行的根源。换言之,要确立到底是何种负性情感导致了学生恶行的出现,从而对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以达到最终杜绝和摒除恶行的目的。

而在目前的教育中,由于对学生的负性情感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很多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恶行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大多只是把这些恶行简单归咎于学生的“邪恶”本性。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是一个具有“幽暗人性”的人,即他们的深层本质就是危险的、邪恶的,他们有着不服从的烈性。“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们经常把小孩看成是‘小鬼’,天生就带着原罪,内心深藏着仇恨。”对于这些由“邪恶”本性导致的恶行,教育当然要进行干预。那么,如何干预才能使他们出现善行呢一般来说,基于对学生“邪恶”本性的认识,教师无非就是采取诸如控制、抑制、训导、纪律、惩罚等规训式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放弃恶行。诚如马斯洛所说:“儿童主要是些充满破坏性、进攻性和敌对的小动物,人们必须用纪律和惩罚来约束他们,这样在他们身上才会出现少许的善性。”当用这种规训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他们的恶行是否会得到彻底的矫正呢法国思想家居友说:“如果一种罪行可以通过物质上的惩罚而获得赎补,如果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身体上的痛苦来处罚恶的行为,那就像教会的纵欲可以用来缝补皇冠上的裂缝一样方便了。不!所做的只是做了而已,但道德上的罪恶却依然存在。”显然,这种规训式的教育干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无功式教育。因为学生对这种教育干预产生的很可能是一种憎恶与反感心理,他们尽管慑于教师的权威而放弃了恶行,但这只是一种“免而无耻”的暂时性选择,而根本无法达到“有耻且格”的高层次境界。马斯洛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有足够的事实把大量所谓的邪恶归咎于身体上的疾病和人格上的缺陷,归咎于人的无知和愚昧,归咎于人的不成熟,归咎于败坏的社会机构和江河日下的世风。但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事实来肯定到底有多少邪恶可以归到这些因素上去。众所周之,邪恶可以通过健康和治疗、知识和智慧、年龄上和心理上的成熟、良好的政治经济以及其它健全的社会习俗和体制而逐日减少。但到底减少了多少呢这些措施能把邪恶减少到零吗现在确确实实可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拒绝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人的本性就其本质而言,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主要地和根本上是邪恶、有罪、刻毒、残忍、暴虐、凶狠的。”显然。马斯洛认为把人的恶行归咎于人的本性是搞错方向了。而由此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是根本无效的。那么,学生的恶 行是源于什么样的动机呢

实际上,学生的恶行很大一部分只是一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原发性动机行为。这种派生性或继发性动机行为是源于自身所受的某种伤害、体验到的某种挫折或者说是自身的某些利益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当学生经历这些伤害与挫折后,就会产生某些消极性的情绪体验,从而生发出某种负性情感。而这种负性情感充溢在人的内心时,人都有一种想宣泄出去的冲动。这种宣泄往往伴随着某些恶行的出现。如怨恨是一种负性情感。怨恨情绪产生后,学生有着一种发泄出去的冲动,这种发泄并不会直接地针对怨恨诱因,而大多是采取间接的破坏性或攻击性等恶行来实现的。马斯洛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他说,人的敌意情绪“极有可能是出于失望、遭到拒绝、孤独以及那种害怕失去尊重和保护的心理,换句话说,都是由于他们的基本需要受到阻碍,或者由于他们感到了这种受阻所带来的威胁,而不是由于他们生来就有一种仇恨或伤害的冲动”。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恶行并非源于其“恶本性”,而是植根于某种负性情感时,那么,我们就找到了对学生的恶行进行教育干预的“钥匙”,那就是在教育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或者采取理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化解这种负性情感。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唯一能够从根本上摒除学生恶行的教育措施,这也是情感教育必须要关注负性情感的根本要义之所在。如果情感教育放弃了对学生负性情感的关注,那么对于那些由学生的负性情感所引起的恶行,我们很可能就会错误地归咎于其他原因,这就使得我们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所以,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寻找到摈弃其恶行的有效途径。这一点与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正性情感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既要在学生身上发展出善行,也要消除他们身上已有的恶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仅仅要发展学生的正性情感,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必要的教育干预。而只有两者同等重视,才是一种全面性的情感教育。如果只看到了在学生身上发展正性情感从而产生善行的增力效果,而忽视负性情感衍生恶行的减力作用,那么,情感教育所带来的增力效果必然会被负性情感的减力作用所抵消,这就使得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这种情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单向度”之人。

三、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应有之策

1 要懂得如何识别负性情感。如果不知道学生积聚了负性情感,情感教育就无所谓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问题。当前情感教育缺乏对负性情感的关注,其中也与教师难以识别学生的负性情感有关。所以,懂得识别负性情感是情感教育能够关注学生负性情感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识别负性情感呢一般来说,从身体状态和行为举动两个方面来识别是最常用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说:“情绪一词的含义在于,情绪是情感;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身体状态变化主要是指身体的某些部位(眼、嘴、鼻、眉、脸色等)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或不同于正常情况下的身体状态。如通常出现的皱眉、出汗、脉搏的增快、双目圆睁、肌肉紧张、脸色苍白、怪叫、悸动的或颤抖的感觉、身体避开(疏远)以及一些紧张的面部表情等。如愤怒感表现为扭曲的嘴唇、绷紧的面部肌肉、咬牙切齿的动作等;行为举动主要是由负性情感引起的某些异于正常情况的动作等。如怨恨感出现时往往会有迁怒动作、诋毁或贬低性举动等。所谓迁怒动作主要是泄愤、攻击、破坏等;所谓诋毁或贬低性举动即把高贵的价值或特质诋毁或贬低为是低贱的价值或劣质,而把低贱的价值或劣质想象性地看成是高贵的价值或特质。出现这种举动是因为学生自己未能获得自己心仪的高贵价值或特质,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他选择对高贵价值或特质进行诋毁或贬低。通过这些动作,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学生出现了怨恨的心态。识别负性情感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是从学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动判断出学生是不是出现了消极性情感;二是对这种消极性情感再作出细微的辨析,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感,这一步骤需要较高的技巧。

2 要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由于负性情感会导致消极性的后果,一些教师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禁止学生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对学生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更是加以训斥与责骂。如一些教师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愤怒感、怨恨感等,会如此呵斥道:“你不要在我面前表露出你的愤怒与怨恨!”教师的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学生被迫隐藏自己的负性情感。其实,高明的教师在情感教育中不但不禁止学生表现或宣泄自己的负性情感,而且还会鼓励或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地加以表现或宣泄。为什么呢首先。让学生自由表现出自己的负性情感有利于找到情感教育的“着力点”。因为情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只有从学生的这种实际情感状况出发“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情感教育的明显效果。而学生所表现出的消极性f青感正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感状况。如果禁止学生表现其真实的情感状况,学生就会刻意地对自己的负性情感加以隐瞒,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只是虚假的情感现状,这就使情感教育的“着力点”陷入了盲目之中。其次。情感表现或宣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表现与宣泄一味加以压制,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身心上的疾病。而“任何真正的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个人的改进、巩固和健康发展。这就是说,任何基本需要的满足,都是背离神经病的方向而向健康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所以,允许学生表现或宣泄内心的负性情感能够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3 要对学生的负性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这种干预主要是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生发的内外条件,提供某些教育策略,让负性情感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消除负性情感滋生的教育策略。一般来说,负性情感的滋生是由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基础通常是指外在的伤害性因素、挫折性环境等。心理基础一般是指性格特征,如勇敢或怯懦、自信或自卑、宽宏大量与心胸狭窄等。像怨恨就是由社会基础(伤害性因素)与心理基础(软弱无力)两者交互作用而生发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伤害性因素,怨恨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外在土壤。而有伤害性因素却未必会产生怨恨――如果学生是一个强者,因为,他会对伤害者做出即时的反击,不满情绪被宣泄出去了。而如果他是一个软弱无力者。他就缺乏即刻回击的勇气,不满情绪只能隐忍在心,变成怨恨。其实,在负性情感产生的两大基础中,心理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同样受到伤害,有些学生会产生愤怒感、怨恨感,而有些未必会产生。这其中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所以,情感教育要从根本上杜绝负性情感的滋生,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心理变得强健,从而能够承受各种外在的伤害或挫折。教育干预的第二个方向是要针对负性情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的消极性情感得到理性的宣泄或疏导。如对于学生的忧愁感,教师可以创设对话性社区,提供倾听者,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倾诉。倾听者则通过安慰、开导、解释、移情等形式来帮助忧愁者。另外,提供学生合适的发泄场所也是消除负性情感的较好方式。这主要是针对学生内心积聚的不满、不平之气而形成的负性情感,如愤怒感、怨恨感、报复感等。像目前一些学校特意设置的情绪发泄室就是针对这些负性情绪的宣泄而言的。在发泄室中,一般会设置一些替代物,如橡皮人、沙袋、抱枕、塑料袋等,让学生在发泄室中对橡皮人进行拳打脚踢、大声叫骂或者胡乱涂抹等,以达到宣泄不平情绪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杨子)

论文题目是论文的门面之一,是评价论文的第一要素,它不仅要表现出主题,更要吸引读者和审稿人的兴趣。以下是一些拟定论文题目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1 突出主题:论文题目应该突出研究的主题内容,反映研究的核心。例如,如果论文研究的是某种新技术,那么论文题目就应该直接表明这种新技术的名称,并尽量简洁明了地概括其特点和应用范围。

2 简洁明了:论文题目应该简洁明了,尽量在字数上控制在15个字内。过长的论文题目不仅显得臃肿和不易理解,还会影响读者的兴趣和阅读体验。

3 突出创新点:如果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独特的创新点,那么论文题目就应该突出其创新点,以吸引读者和审稿人的兴趣。

4 避免通用性的题目:一些通用性的题目,如“研究”,“分析”等,往往难以概括真正的研究主题,而且会显得比较平庸和缺乏吸引力。

5 关键词醒目:根据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内容,将关键词放在论文题目的前面,以便让读者和审稿人快速了解论文的核心主题和重点内容。

6 结合研究范围:在拟定论文题目时,也应该考虑到研究范围的大小。如果研究范围较小,可以使用更为具体和详实的论文题目;如果研究范围较大,则可以使用更为广泛和抽象的论文题目。

7 反复修改和优化:拟定论文题目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反复修改和优化,直到找到最为合适和恰当的论文题目为止。

8 采用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在标题中采用相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以传达更强的语言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9 采用问句:将问题作为论文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和审稿人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问题必须切合实际、具有探究性和含义深刻。

10 添加情感色彩:能够添加反思存在状态、呼吁改变现状的情感色彩的标题往往更易于切入读者和审稿人的心底,引起共情、共鸣。

11 保证准确性:无论哪种形式的标题,都必须确保题目准确明了,不能存在歧义或误导,以避免读者和审稿人的误解或不适,影响论文的质量和评价。

12 上下呼应:要尽可能使论文的题目和文中所写的内容相互呼应。

总之,论文的题目不仅仅需要突出主题和研究的核心,又需要考虑审稿人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反应,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传达力。因此,拟定论文题目还需要具备细致入微的经验积累和善于思考创新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准确、精炼、有特色,能够激发读者共鸣和思考的完美题目。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35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