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群体,同时有这些症状,有时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另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把双相情感障碍变幻的心境看作一个系列或是连续的变化是很有帮助的。一端是严重的抑郁,其上是中度抑郁,其次是温和的低落情绪,当短暂发生时,人们称之“ 忧郁”;当它是慢性时,我们定义为“恶劣心境”。其后才是正常或者是平稳的心境,轻躁位于更高(温和到中度的躁狂),最后才是严重的躁狂。 然而一些人,躁狂和抑郁的症状会同时出现,我们称为双相混合态。混合态的症状常常包括焦躁激越,睡眠困难,食欲上的重大改变,精神病以及自杀想法。一个人情绪可能非常悲伤、无望,同时感到十分活跃。
丙戊酸那和碳酸锂是不会嗜睡的,(极少嗜睡)这些药需要一直吃的,如果没控制病情,需要加药到控制病情,然后减药到不发病的程度。一直吃下去,双相一般是不停药的。这个病有季节性,有些人观察,到了自己发病的季节开始服药,有些人说,自己停药一直没发病,那是被误诊的,如果没被误诊,双相是需要长时间服药。甚至终身服药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双相障碍的病因 5 双相障碍的诊断 51 诊断要点 6 双相障碍的治疗 61 住院治疗 62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 621 碳酸锂 622 抗癫痫药治疗 623 抗精神病药物 63 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双相情感障碍相关药物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双相障碍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双相障碍 已经自动替换为 双相情感障碍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shuāng xiàng qíng gǎn zhàng ài
2 英文参考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概述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
德国人Leonhard(1957)首先提出对情感性障碍分二大类:即单相情感障碍和双相障碍。所谓双相情感性障碍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者。资料表明:人群中患双相的危险率低于息单相的危险率,双相患者的遗传倾向要高于单相。此外,双相患者起病往往较早,预后不如单相好,但对锂盐效果好。根据CCMD-Ⅱ-R,双相情感性障碍又分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快速循环型等亚型。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1]。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1]。双相情感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1]。
4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
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1]。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1]。
5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与其他心境障碍相比,本病在两性的发病率更为接近。由于仅有躁狂的患者相对罕见,而且他们与至少偶有抑郁发作的患者有类似性(在家庭史、病前人格、起病年龄、长期预后等方面),故这类患者也归于双相。[1]
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二周至四、五个月不等(中数约四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趋于长一些(中数约六个月);但除在老年期外,很少超过1年。两类发作通常都继发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其他精神创伤,但应激的存在并非诊断必需。首次发病可见于从童年到老年的任何年龄。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但随着时间推移,缓解期有渐短的趋势。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更长。[1]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符合轻躁狂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他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双相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他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双相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他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轻度抑郁发作或中度抑郁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轻躁狂、躁狂或混合性的情感发作;
双相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性的情感发作;
双相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性的情感发作;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状态 诊断要点[1]:
患者过去至少有过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性情感发作,目前或表现为混合性状态,或表现为躁狂、轻躁狂及抑郁症状的快速转换。
51 诊断要点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最典型的形式是交替出现的躁狂和抑郁发作,其间为正常心境分隔;但是,抑郁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以及躁狂心境和夸大状态下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驱力降低,都并不罕见。抑郁症状与轻躁狂或躁狂症状也可以快速转换,每天不同,甚至因时而异。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套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且发作持续至少两周,则应做出混合性双相障碍的诊断[1]。
6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的综合治疗[1]。双相情感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尤以快速循环病程者为甚[1]。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常是慢性过程障碍,其治疗目标除缓解急性期症状外,还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1]。
61 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治疗首先是患者的安全必须得到保证,临床医生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应住院治疗。住院的指征是:有自伤、自杀和伤人等危险;患者总体能力下降致使不能进食且回避环境;症状迅速恶化,如高度兴奋、冲动、自伤等严重损害自身和危及他人等行为;缺少或丧失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1]
62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 621 碳酸锂碳酸锂的主要适应证是躁狂症,它是目前治疗躁狂的首选药物,对躁狂和双相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还有预防作用[1]。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也可用锂盐治疗[1]。对精神分裂症伴有情绪障碍和兴奋躁动者,可以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增效药物[1]。
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病、重症肌无力、妊娠的前3个月以及缺钠或低盐饮食患者禁用[1]。
帕金森病、癫痫、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慎用[1]。
碳酸锂的有效剂量范围为750~1500mg/d,偶尔可达2000mg/d。一般开始每次给250mg,每日2~3次,饭后口服给药,逐渐增加剂量,3~5天内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一般至少1周才能起效。维持治疗剂量为500mg~1500mg/d。老年及体弱者剂量适当减少,与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合用时剂量也应减少。由于锂盐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在治疗中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外,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血锂浓度调整剂量。急性期治疗血锂浓度应维持在08~12mmol/L,维持治疗时为04~08mmol/L,血锂浓度的上限不宜超过14mmol/L,以防锂盐中毒。[1]
碳酸锂的副作用与血锂浓度相关[1]。一般发生在服药后1~2周,有的出现较晚[1]。根据副作用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早期、后期副作用以及中毒先兆[1]:
①早期的副作用:无力、疲乏、思睡、手指震颤、厌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稀便、腹泻、多尿、口干等[1]。
②后期的副作用:患者持续多尿、烦渴、体重增加、甲状腺肿大、黏液性水肿、手指细震颤。粗大震颤提示血药浓度已接近中毒水平[1]。
③锂中毒先兆:表现为呕吐、腹泻、粗大震颤、抽动、呆滞、困倦、眩晕、构音不清和意识障碍等。应即刻检测血锂浓度,如血锂超过14mmol/L时应减量。如临床症状严重应立即停止锂盐治疗[1]。
622 抗癫痫药治疗1)丙戊酸钠:丙戊酸盐对躁狂症的疗效与锂盐相当,对混合型躁狂、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以及锂盐治疗无效者可能疗效更好。丙戊酸盐从小剂量开始,每次200mg,每日2~3次。每隔2~3天增加200mg.剂量范围800~1800mg/d。治疗浓度应达50~100mg/L。常见副作用为胃肠 症状以及镇静、共济失调、震颤等。转氨酶升高较多见,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少见。极少数患者出现罕见的中毒性肝炎和胰腺炎,为一种罕见的特异质性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目前国产的丙戊酸钠尚没有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适应证,应当引起注意。[1]
2)卡马西平:对治疗急性躁狂和预防躁狂发作均有效,尤其对锂盐治疗无效的、不能耐受锂盐副作用的以及快速循环发作的躁狂患者,效果较好。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600~1200mg/d,分2~3次口服。剂量增加太快,会导致眩晕或共济失调。卡马西平具有抗胆堿能作用,治疗期间可出现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等副作用。皮疹较多见,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肝损害。应监测血象的改变。卡马西平由于不良反应严重,临床已较少使用。[1]
623 抗精神病药物可选用有适应证、具有心境稳定作用及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物[1]。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能较快控制急性躁狂发作。严重发作时肌注氟哌啶醇每日2~3次,每次5~10mg。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和碳酸锂合并可治疗躁狂发作,而氯氮平和碳酸锂合并能治疗难治性躁狂症。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视病情严重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而定。[1]
63 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我今年30岁。我曾是个很忧郁的人,而且极怕与人交往,见到人不会说话,也不敢看别人的眼睛(这在心理学上可能称之为“社交恐惧症”)。这使我在中学,大学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毕业工作后,在公司也没什么朋友,许多员工喜欢的公司聚餐,旅游,对我来说,却是一种煎熬,一种令我避之不及的事情。也因为不会与人沟通,工作中常常觉得很辛苦很压抑,有一种四处碰壁的感觉。因此,我是辞了一家又一家,没有一家能做长久的。那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多次情绪低落到,想自杀,但幸好,我听说,在宗教中,说自杀是要下地狱的。就因为这个信念,使我守住了底线,再怎么痛苦,都没走出那一步。
期间,我试过种种的方法,希望解除我的痛苦:看社交的书(比如卡耐基的书,还有象《心灵鸡汤》等等),看心理医生,学气功,但这些基本没什么效果。应该说,卡耐基的书是不错的了,但在我的顽症面前显得根本无能为力。可是,我却记住了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当你尝试去帮助别人时,你会惭惭忘记甚至治愈你的痛苦。就因为相信这句话,我试着去做点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捐钱给灾区,做义工等。当时,我是很积极的,有时是冒着中午的烈日去孤儿院。因为,我的痛苦让我觉得,只要能治愈,我什么都愿意做。我希望通过做这些事情忘掉自己的痛苦,使自己变得快乐些。事实是,这些善事有时会暂时使我的心情好了一点点,但实在说,没有治愈我的忧郁和社交恐惧,长时间下来,我对自己的症状有点绝望了,但我还是一边痛苦一边继续做着。功不唐捐,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在2006年底有了转机。
我那时身体不太好,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也没干什么事,但一会儿就觉得人非常疲倦。我每天回到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心疲惫”。有一天,我听说 ,多吃香蕉可以令人精神愉快,吃素食可以令人身体好精神好。于是,我当即就决定开始吃素食了。我那时是很乖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说能够解决我的问题,我就照做。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精神确实是好了不少,不容易疲惫了。后来。为了“积福”,我又做过其他一些善事。转眼到了2007年5,6月间,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愿望,又投机取巧地在网上捐钱做善事。这时,我在网上发现了“放生三年了”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吸引了我。然后,我用“放生”在网上搜索,看到了更多文章,纷纷说他们放生后的身心,环境的变化。我敏感地感觉到,我生命的转机来了。
于是,我决定开始放生。下班后,我去市场买了青蛙,在雨中为它们念了佛号(这是网上的文章教的),然后放到动物园里。这是我的第一次放生。那天晚上,我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好。于是,我决定,以后要一直放,一直放。然后,我几乎每周末,都和另一位朋友提着水桶去放生,我们多数是放泥鳅,塘虱,生鱼和鲫鱼(其实,我想放更多种类的,但苦于对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不敢随便往江里放)。我们象打游击一样,有时在这里放,有时在那里放;有时在这档买,有时在那档买。因为,我们不想被人发现,以免这边放完,那边别人就来捕捞。我们的放生工具也有了改进,第一次用塑料袋,发现一漏水根本没办法,很被动;后来就改用小水桶,桶盖上打N个孔给动物透气;再后来,一次水退潮,发现,原来平时江边的水并非很深的,浅浅的水下就有很多石头这样把鱼倒下去,也不知鱼会不会受伤,于是,我们又改进了一下,在桶上方和下方分别绑上一条绳子,提着上方的绳子,象打水一样把桶放下江去,桶下降到接近江面时,把下方的绳子一提,水桶就倒过来,鱼儿就掉下去了)有时,我上班心情不好,下班后,我就自己一个人去放,放完回来,心情也变好了。一般人,心情不好会选择去旅游,我心情不好就去放生。
放生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大约四个月后,我突然发现,我的忧郁不知跑哪去了,我经常可以发自内心开心地笑了。而且,也不怕人了。虽然,我还是不擅长与人交际,但“不擅长”与“害怕”,已经是天渊之别了!!!
我同时发现,工作也顺手了不少。另外,人缘也慢慢变好了,一些以前不太找我玩的朋友,也开始来约我了。(不过,这时,我反而不太想出席了,因为,一去就要花钱。我尝到了甜头,更愿意把钱省下来放生。)以前,我看到别人周末就会和一班朋友去玩,而自己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非常苦恼,现在却没有这种感觉了。
现在,我放生很坚定,每周都去。而吃素,也是我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
至于吃素,放生为何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我不太会说(我只会说,至少是,你给其他生命快乐和新生的机会,作为反作用力,你自己也得到快乐和新生),反正就是有。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放生的功德”,历代大师的话会更令您信服。
我在此可以告诉大家,上面的话,句句是真,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在这里写出来,就是希望,我能够走出忧郁,大家也能够走出忧郁。如果您不信,就把它当故事看一看;但如果您试过种种的方法,还是解决不了您的问题(就象我以前一样),不妨也可以试一试。吃素,放生,坚持上一年半载,您回头看看,您是不是有了变化?
如果有十个朋友看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人去实践,并得到利益,那我就没有白费功夫了。谢谢大家!
转载,可是这是事实。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顺利。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狂躁抑郁症,简称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患者躁狂和抑郁常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抑郁发作时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思考问题费力,兴趣活动减少,悲观厌世,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饮食差,睡眠差。躁狂时,病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无诱因的出现兴奋话多,食欲增加,睡眠减少,不知疲倦,情感高涨。以上两种情况交替发作,每次持续时间超过半个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具有隐蔽性,有时和正常人无异,但兴奋之余还隐藏着自杀倾向,必须引起家庭高度重视。
其预警是,在躁狂发作之前会有一次或数次抑郁发作,这是可以掌握的。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做到五点:
1,鼓励患者应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
2,配合饮食、锻炼,提高抵抗力。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锻炼,保证正常睡眠。
3,保持轻松的心态。使患者心情放松,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学习或生活方面,积极接受治疗,这样不但好的快,而且预后不易复发。
4,给患者创造发泄的环境。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患者清楚他的痛苦已被社会所接受了;
5,家人、朋友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意思?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般认为双向情感障碍不存在单一的原因。相反,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出现疾病或使风险上升。
大脑结构和功能:一些研究证明了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与健康人群或者其他心理疾病患者的大脑存在的差异。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差异以及来自基因研究的全新信息,科学家就能更好地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并预测哪些治疗可以实现最大疗效。
基因:研究显示,有某些基因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患双向情感障碍
但是,基因并非双向情感障碍的唯一风险。对同卵双生双胞胎的研究显示,虽然同卵双生双胞胎的所有基因都相同,但即使其中一个存在双向情感障碍,另一个也不一定就会患这种疾病。
家族史:双向情感障碍往往会在家族中遗传。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双向情感障碍,那么儿童患这种病的可能性较高。但务必要注意到,大部分存在双向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都不会患这种疾病。
发生双向情感障碍病的原因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
与其他心理情绪疾病一样,医学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病的发病原因。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抑郁发作;二是相反的状态就是躁狂发作;三是抑郁躁狂混合发作。
抑郁发作即心境低落,甚至可有自残自杀倾向;躁狂发作时精神激动兴奋且难以抑制;混合发作兼有两种表现,临床少见。
双相障碍可能无法自愈,至少目前尚无先例。虽然疾病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发作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如不进行正规治疗,疾病发作间歇期会逐渐缩短,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因此,出现双相障碍,必须到精神科就诊,进行正规治疗。
我建议去找国家级心理,这是我的经历:福州第四全部心理没有实力不是国家级心理师,我去你们什么是心理都是以药物来治疗没办法治根不治本我去问国家级心理都是以沟通为主,用药物只是调节生理问题但是吃药时没有任何用的心理治疗是有很多种比如是催眠治疗团体治疗等等。。。目前很多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看也看不完……本人认为,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原因有三: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来调节;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呢,是不是又得用心灵去调节药物引起的依赖?!3、患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所以,看心理障碍,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心理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但现实中还有不少网友对心理存有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 心理就是聊天
心理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工作。
误区二 谁都能当心理师
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尚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只能降低标准启用一些热爱心理并基本具备心理素质的人才,逐步培养心理高级专业人才,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误区三 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
心理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的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的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的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
误区四 心理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
有人犯把心理简单化的错误,也有的犯把心理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的错误。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现在场上有利用电子计算机打着心理测验的幌子进行骗人,有的人故意让心理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必须有科学的思想。
误区五 去做心理丢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区别。对心理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加以科学解决,造成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捂”着、“瞒”着的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实在悲哀。心理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诚给心理,心理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室,充满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来。
误区六 心理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
心理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误区七 心理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许多初次心理的人都幻想心理能够一次把自己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
在我国心理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有广大的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网下进行了不少心理治疗,也帮了不少人,甚是高兴。
高兴之余,仍有很多无奈……关于心理治疗,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确有许多怪现象,在这里浅说一二:
一、看心理就是精神病?
很多人把看心理等同于得了精神病,所以在中国,还有好多人不愿意看心理。有这么一个县级干部,全身莫明其妙疼痛将近10年,到各大检查均无问题,这位干部天天吃药,还怪罪爱人,认为是爱人的不好引起的……此种障碍在心理学上称:转换性疼痛障碍,来源于他对生活中压力无法排解的转换。朋友劝他看心理,这位干部坚决不去,认为自己搞理论有一套,再说看心理那是精神病呀,结果搞到最后和爱人离婚,家庭破裂,疼痛也没有好转……我很想帮他,可他拒我于千里之外,只好作罢。可怜他的爱人,20年来辛苦持家,到中年却无端接受离婚的痛苦。
二、收费越贵,越高明?
记得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他有件商品标价50元,一直不出去,眼看马上要换季了,朋友急了,干脆标价元,结果当天就以元的好价钱出去。晕啊,中国人不对的,只贵的啊!在心理治疗中,很多人也有这种观念,收费越贵,医术一定高明。
三、名头越多,心理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越有经验?
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文,作为说明。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
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
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
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
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
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
6、年老的人:心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也很难做到共情~~~
病情分析:
你好,双向情感障碍是很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
指导意见:
双向情感障碍主要服药情感稳定剂,家属应该密切监督患者服药,不能随便骤停,躁狂的时候要多安抚、抑郁的时候需要多鼓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