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人以“苔”这一植物作为对象,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歌颂了旺盛的生命力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是励志的写照。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
一、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二、原文
清代·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扩展资料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无名的花,悄然地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一个”恰“字,表明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彩。
此诗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全诗把苔藓人格化,把诗人的感受、情绪融入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具有明确系年的《小仓山房诗集》中被编次在《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董畅菴守砚图》后,可知《苔》写于这两首诗后不久。
这首《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萌发出新芽,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然微不足道,只有米粒般大小,但它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
诗的第一句点明了苔生长的环境,是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但是它仍然没有丧失生发的勇气。第二句中的“恰自来”表明苔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突破重重障碍生长出来的。诗的后两句将苔和牡丹进行对比,赞美了苔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他的诗大多都是描写身边的琐事,还有风花雪月的描述,偏向生活化,代表作有《苔》、《春风》、《所见》、《马嵬》等。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苔》;
作者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中白日的意思是太阳,苔是苔藓,青春是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依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苔藓是低级植物,可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且为之歌颂,很有眼光;先来看诗的第一句,白日不到处,就是如此一个不适合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
青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而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突破环境的重重阻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也是会开花的,当然它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就不是花了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细小低微,自然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世道,并非是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