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尊重学生,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问题

作为当代尊重学生,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问题,第1张

  纵观中国的近代史和建国以来的历次对外战争与亚战争,总是以“精神战”为序幕,最后以战争见分晓。矛盾的交合点依次为:领土领海、民族矛盾、意识形态、历史恩怨、经济冲突、地缘主导权等。从中日两国的现状来分析;中日两国的目前矛盾与冲突点符合上述战争根源,尽管中日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在为和平而努力不懈,但战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行“驼鸟政策”是危险而不负责任的绥靖路线。

  其实,中日两国的“精神战”已经打响,它的导火索就是小犬的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极右势力和死灰复燃的军国主义们是横下一条心,要在这场“精神战”中挫败中国,而一些中国的知识领导精英们,倡导什么“中日关系新思维”,认为中日关系要面向未来,提出放弃历史纠葛、着眼未来,其下含义是中国应该默认日本的“参拜靖国神社”,如果在这场中日“精神战”中中国首先溃败与小日本,明显是中国先输一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日本是个得寸进尺,亡我之心不死”的邪恶国家。只有在“精神战”中打败日本国,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打败日本,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注定没有出息的,在世界上是得不到其它国家的尊重和敬畏,她所能得到的是更多的豺狼虎豹的垂涎和蚕食,如果仅仅看到了眼前的一点点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国家的根本原则与主权利益,它必将遭到历史的嘲弄和戏骂,也必将钉在中国的历史耻辱柱上而遗臭万年。

  回顾中国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对外战争,论中日战争的相似性。

  一论中苏争端:从五十年代末,中苏两国围绕意识形态和国际共产主义是否坚持和传承马恩列斯的主导权而展开的争端,上升到中苏两国的边界争端,从相互的棍棒斗殴升级为两国的边防部队的武装冲突但最终苏联帝国慑于毛泽东的神武天威而屈服于中国,是毛泽东的“七亿人民七亿兵”,把全体人民拧成一股绳,誓与苏联霸权主义决战到底的雄心壮志和与敌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何有今日中国之和平安宁之国体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运筹帷幄、在中美苏《三国演义》中游刃有余地革命精神和英明决策,以敌之矛击之敌之盾、以敌之盾击之敌之矛这次中苏“精神战”,最后以中国胜利而终结,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强大敌人面前毫不畏惧的无产阶级者的光辉形象,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二论中印战争:中印战争的爆发和当时中国面对中苏决裂和中美交恶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印度的尼赫鲁自恃有苏联帝国和美国的撑腰,就背信弃义,走扩张主义路线,中国政府本着中印两国人民的和平友好立场出发,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努力以和平解决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中印两国的边界纠葛完全是英国的侵略造成的结果。可印度小儿却把中国的忍耐和和平愿望误判为怯懦和畏战,最后毛泽东是“先礼后兵”,痛打了美苏走狗印度,差点把印度的首都都给抄了,也给了美苏一记响亮耳光,沉重地打击了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从中印战争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日本小儿自恃背靠山姆大叔作撑腰,妄图把美国拖下水,从中混水摸鱼。历史又多么相似,最后美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论中越战争(自卫反击战):从打嘴仗开始,到战场上教训他们服服帖帖而结束。中越战争和未来的中日战争有又何相似之处呐?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以两国的干嘴仗开始,最后以战争形式而结束。当年的越南小儿自以为有打败美国侵略者而居功自傲,不把中国放在眼里,搞“排华反华”,口出狂言自诩是第三军事强国,这和当今的日本自认为亚洲第一(常规)军事大国,一流的科技力量,鄙夷吾华夏民族,鼓吹什么“大和民族优等论”更不把中国的军事力量放在眼里,不屑一顾中国的核力量,有美国的核力量作后盾,中国的核武器就是小儿科,如果中日爆发冲突,日本可以在短短三个月内制造出核武器,在这样的错误倾向的指导下,滋生和助长了未来中日战争的土壤和内外因条件。

  中日的历史恩怨与民族矛盾

  中日两国自甲午战争开始,战争持续不断,抗日战争的结束以不完美或不体面的结果收场;可以形象的比喻:在中日两国的打斗中,一个凶恶而强悍的日本人,在一个原本虚弱而庞大的大汉渐渐地站立起来,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一洗民族雪耻之际,美苏两个壮汉三拳两脚把个小日本给打翻在地,这场拳击擂台赛所带来的种种迷雾和不解恩怨延续至今,它的结局最终完全以另一场的“中日战争”而划上圆满的句号。日本人从来没有在内心里承认过战败,他们也不愿臣服于东方帝国中华的主导地位和儒家思想体系,一贯排斥和蔑视中华帝国作为东方文明的传承与思想体系,自封为东方文明正宗派,又滑稽地说:日本要脱亚入欧。但地缘战略和文化、经济、历史、人种又难逃其干系,脱亚入欧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又让日本毛骨悚然而惶惶不可终日,摆在日本人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一是彻底屈服于强大中国,在中华文明大帝的旗帜下,在中华帝国的主导和庇护下,生存发展。另一条道路,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和中华帝国作最后一场鱼死网破的大决战,拿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按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和邪恶本质,我认为日本只有选择后者。但现代战争和中华儒家思想也决定了中国将不会把日本国从地图上抹去,这不符合现行世界的战争理念和道德体系,毕竟美国的力量是谁也不可藐视轻敌的。适度而打击有力,迅速而又从精神及彻底击溃其日本的军事实力是未来中日战争的指导原则。一个皮笑肉不笑,从内心深处蔑视中国的日本,我们给他重重的一击而臣服于中国才能使得中华大地太平长久。日本人只服从于强者,强力痛击远比和平仁慈来的更完美而没有后遗症,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永远友好相处,战争的天平一定会倾向中华大地,让我们祈祷胜利的那一天的到来!

  中日东海争端,钓鱼岛主权之争,能源争夺,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日东海划界,中国的原则就是要以冲绳海糟为界,而日本提出的以冲绳(硫球)和钓鱼岛延伸的海疆为谈判作主导原则,决定了中日两国在未来的海疆谈判,相互之间将没有多少妥协余地,两者相距甚远。从中华帝国的内心深处,丢失硫球已是个难以起齿的伤痛,如果说仅仅丢失硫球而又把几十万平方海里的海疆恭手相让日本小儿,这更是痛上加痛,如果日本蕞尔小国奈不懂吾中国人民之情感与尊严,灾难和痛苦也将降临到日本人头上,尝尝其东京生灵涂炭、国将不国、人无完人之惨境。而钓鱼岛乃中国之固有领土,岂容小日本霸占,美国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将钓鱼岛的治理和管理权移交日本国,这就为未来的中日战争埋下了伏笔,历史的印迹,祖先的宝贵财富,其结局只有让战争来回答,枪炮里面出真理。谈到能源战略:未来中日两国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作为国家生存的命脉,从争夺俄罗斯的石油开始,到东海春晓油气田争端,一场为能源而战的中日战争已初露锋芒,日本试探性的打嘴仗和日本舰队显阔,加入联合国梦的破灭都酝酿着下一场风暴的到来。围绕着一场你死我活的中日战争其实已悄悄展开。

  最后我们应当归纳一点:中日两国的战争,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和日本民族的复兴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大碰撞,其最后结局一定是大陆架板块把日本小岛挤个粉碎。而另一原因是:中日关系难以与法德关系相比较,法德两国有其国民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无论是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历史怨仇,都远非中日两国可相提并论。民族情结囿于东海屏障而难以相融和谐,中华大陆架的各民族争斗导致了日本的有机可乘,这不是我们的文化思想道德落后了,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游戏中而一直处于下风,而西方列强的枪炮革命和蒸气机时代的到来,将彻底改变了大陆架的游戏规则,汉民族一举定乾坤,而日本国在先进生产力和西方文明的吸收和创造中先行一步,超越中国,在近百年的中日恩怨录上,始终是日本稍占上风。但毛泽东时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作为政治大国、核武器大国、军事大国的先决条件,这是日本国所永远不能匹敌而最终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有一个导致中日战争的因素:那就是美日的经济霸权主义,让中国难以看到一线曙光,经济霸权政策难以让亿万中国人民承受,人民币的软弱只能用一场战争彻底摧垮美元和日元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重新平衡世界经济力量,也许我们也将遭到打击,但和对手相比,这是值得去打一仗。

  中日的“精神战”已经打响,我们没有退路,谁敢再言“中日媾和”,必将以汉奸罪论处!战争在悄无声息中走来,到真正战争爆发的那一天,你我都能体会到,其实战争已早已打响,只是你今天还无法察觉和体会到罢了……

  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金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而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

  新中国美术**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既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又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大的倒退,“动画片”显然成了“儿童片”,无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大片的市场。

  日本动画:

  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这个期间许多人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题材确定期——1974~1982年。其开端是《宇宙战舰》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动画热。

  画技突破期——1982~1987年。起开端是《超时空要塞》上演(此部动画也在中国引进播放过),由于该时期人们追求视觉享受,画技大有突破。

  路线划分期——1987~1993。日本动画进入成熟期。

  风格创新期——1993至今。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即使方面都日趋成熟时,日本大会试图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构思,带给观众新的感官冲击。②

  新中国动画和日本战后动画起步时间相差无几,中国动画只是在一些基本的技术上进行变化,而日本动画却在构思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见两者发展至今出现的差距从何而来。

  2意识观念和题材内容

  中国动画无法创新突破的最大原因就是国人们对于动画的观念还只是停留在70、80年代,认为动画只适合于10岁以下的小孩,把动画片归为“儿童节目”一类,而且中国动画的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性”,于是今年来的动画片出现了逐渐幼稚化的趋向,根本无法适应更大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将其市场定位于12~20岁的青少年群。

  意识观念的截然不同导致了题材内容的风格炯异。日本最为著名的动画之一《EVA》可以说就是完全面对高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因为其内容对于15岁以下的青少年仍然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中国动画似乎从来都没有绕出过古老神话、传说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最新的两部投资巨大的《宝莲灯》和《封神榜》;其他就是一些极其无聊、幼稚的内容,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从《宝莲灯》中其实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最大弊病:“好人”打败“坏人”的固定模式。本来宣扬“邪不胜正”无可厚非,然而在《宝莲灯》中,为什么不放过沉香及其母亲,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这么做对他有何益处,他究竟为何是“坏人”,整部动画却毫无交代。

  日本动画却不断在题材内容上进行创新,由于面对的是青少年群,其内容必须符合不断改变着的年轻人的口味,于是新的内容层出不穷,而且意义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后都藏着动画的主题,发人深省。而且还出现了很多适合学生心理的动画,《灌篮高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灌》一片在中国各地所引起的轰动绝对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并不是动画片在中国无市场,而是要看面向的是哪种市场。

  3教育性、商业性和艺术性

  中国动画是完全的教育性,大多出自“××美术制片厂”或“××电视台美术部”的制作,由于是国家资金资助,社会效应自然排在经济效应之前,成了“幼儿公益广告”,很难赢得青少年观众群。

  相比中国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的是“商业性”,日本动画基本上都是又各个动画制作公司自行拍摄制作的,所以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经济效应,于是便要求抓住观众群的心理,提高收视率,必然要求自己的动画有所创新。于是,日本动画就产生了其艺术性。

  动画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个动画人,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的自觉。教育不等于讲大道理或是灌输常识,通过艺术来让孩子自己体会到真理不更有教育性吗?

  日本著名漫画家尾崎南在看自己画的《绝爱》所改编的动画时被感动得哭了;高桥留美子在看《福星小子》剧场版的时候也是一样。只要你做出的动画首先感动了自己,它就能感动别人。

  一部优秀的动画,可以让一个坚强的男孩落泪,也可以让一个忧郁的女孩纵情欢笑,让一个失意的人走出沉沦重拾信心。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有这样的动画吗?至少我仍未有幸观赏到。

  4制作技术和人物设计

  在制作技术上中国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可以说和日本相差无几(当然比起DISNEY的《恐龙》的3D技术还是差的多的),然而在人物设计方面却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并没有自己极为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许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剧情完全脱节,而同一画面上的两个人物根本毫无交流,似乎只是独立存在着的,这个给观众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动画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却是极其特别的,虽然并不能像《恐龙》中把每块面部肌肉都表现出来,但却能通过眉毛、眼角和嘴角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日本动画在人物设计上强调的是明暗对比分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中国动画必须有自己的人物风格,在借鉴国外动画片的过程中,必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5前期配音和后期宣传

  中国动画的配音实在不怎么样,有时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符,而且很少有能够很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配音。而日本却有专门的“声优”(即动画配音),虽然许多实际年龄要比人物大许多,但却能在性格和声音方面都做得与动画片中人物完全吻合,而且还有许多声优以配某个人物而出名的。

  声音可以说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如何提高配音的素质是一大问题。

  后期宣传在中国动画中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有《宝莲灯》在制作结束后进行了“投资××千万元”的宣传,最多就是出现了一些笔记本和故事画册,CD和VCD已经算是极大的突破了。但是日本动画的宣传就是多种多样的了,首先是电视中的新片预告,一般来说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以音乐和介绍,接下来街头便会出现海报,而动画要是稍有名气,就会出现一大堆的周边产品: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就从以上的五个方面而言,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动画片需要繁荣,中国动画也一定会繁荣。

  只要在吸取国外一些动画的经验后创出自己的风格,中国动画总有一天会赶上并超出日本动画,到时候更多的人会守侯在电视机前等待国产动画的播出!

根据日本内阁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1945个)和我国通用汉字表中的一级、二级常用汉字(3500个),可以发现大约有600多个汉字存在着字形上的差异,其中属于结构字形上差异的大约有588个,如:県(县)、伞(伞)、(亲见)(亲)、気(气)、机(几)、里(里)、默(默)等;属于外貌字形上差异的大约46个,如:亚(亚)、渴(渴)、穂(穗)、鸟(鸟)等。(括号外的汉字为日本简体字,括号内为我国的简体字)。

  中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出现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在汉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则有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日本《常用汉字表》取字比较注重“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如果从大处着眼,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字形与字义两者完全契合的。如:“为、昙、碁、车、马、风、竜、贝”等字;另外一类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图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的。与前一类相比,后一类的情况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另外,如果数体都符合“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那么则选择以笔画少的为正体。如:“竜”与“龙”本是一对异体字,都能体现字的“初形本义”,但是由于前者笔画少,所以取其为正字。我国在整理字形时,本着从简,便于应用的原则。“整理字形的标准是: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书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体,不完全根据文字学的传统。”

  2.从深层次上讲,日本取字、用字的原则还与其文化息息相关。字形是文字内容的形式承载,是文字能够成其为文字的物质依托。对于文字实现其消除有声语言传递的时间障碍来说,字形固然是必要条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其文化蕴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字形来实现的。字形是汉字文化蕴涵的镜像。同一个字如果存在不止一个字形,也就是所谓异体字,其形义之间便有了多维的联系,而这种具有多维的形义联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机会蕴涵某种文化信息。同字异形不光有历时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时共存的。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

  

  日本的汉字文化蕴涵

  1.单字文化蕴含考

  “灾”和“灾”,均属会意字。《说文,川部》:

  之灾。日本列岛濒临太平洋,属于著名的地壳变动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火山、海啸、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岛国,日本选用“灾”字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该字形描绘的是字义所指现象发生的原因——水、火,更符合“初形本义”,而且也符合日本的自然环境。而我国简化了的“灾”的字形只是勾勒字义所指现象的典型表现——房屋遭火焚。

  “羲”和“义”,“羲”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羊,从我(刀锯),表示用刀锯屠宰牛羊以祭祀。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羲。而“我”是象形字,本义当为锯类工具,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说文,我部》:“羲,己之威仪也”,日本依旧以“羲”为字形,未作简化,取字意图首先是为了确保该义所指概念密切联系的现象(我国则将其符号化,简化成了“义”,已无法看出字源)。另外,日本的“羲”,既不来自中国的儒学,也不来自东方佛教,是一个日本的范畴。包括良心、名誉、情面、义气等,实际上含有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这种“羲”的责任在大量传统文学中得到赞颂,并被同武士的德等量齐观。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堪称日本民族叙事诗的《忠臣藏》(又名《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讲的就是47位忠义浪人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主君挽回面子而复仇、然后集体剖腹的故事,起因就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辱,觉得有损威严而已。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并无多大的价值,但是却被选人本国的教科书,在剧院里演出,拍摄成现代**,印成通俗出版物,成为今天妇孺皆知、日本生气勃勃的文化的一部分。

  “耻”和“耻”本是一对异体字,我国以“耻”为正体选用字,日本《常用汉字表》以“耻”为正体选用字,中日正好相反。《说文》:“耻,辱也。”小篆字形作“耻”,从耳从心,会意,给人以“听到批评时,心里羞愧”这样的联想。这是“耻”之“初形本义”。“耻”写作“耻”,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从耳止声,这是汉字经过隶变,很多偏旁和笔画混同了,这使汉字的理据性大大减弱。因而,学者们都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由此可见,日本《常用汉字表》取“耻”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耻”这个字形更符合该字隶变前的“初形本义”、“传统字理”,即该字形是以本义所指概念引出的结果来表示本义的(我国则根据从俗原则取“耻”),而且从另一方面看,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至今也仍然谈不上开放,封闭、保守、排外等特色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日本人已经完全习惯了在一个狭小、封闭的集团空间中生活,每时每刻都注意着他人的眼色、目光行事。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先生在自己每天行为的根本准则)。”所以日本人的“羞耻心”源于企图掩藏自己的毛病、弱点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避免因暴露了这些而受到歧视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为核心,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卑心理。

  

  2.字组文化蕴含考

  (1)“颜”和“裹”——表和里的矛盾性格写照。“颜”为形声字,篆文从页,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颜”。《说文,页部》:“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本义为眉目之间,俗称印堂。后来又引申为额头、面容、面子、色彩等。“裹”,表示衣服的内层:绿兮衣兮,绿衣黄衣。后引申泛指里面。日本常用汉字表保留着这两字的初形,我国则简化成“颜”和的才是真心话)。”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颜”和“裹”的行为观念。日本人一直用“颜”这个词来表示人格、人品、权力、名誉等,一方面注重表面上的现象,而另一方面,他们更重视“隐藏着的、朦胧的、模糊的”“裹”。日本人之所以注重“颜”,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系到人格、人品、名誉等,但是能左右这些的本质东西的还是“裹”。日语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现日本人不喜欢露骨的、直来直去的说法和行为,因为一旦事情太明了,事物的任何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

  (2)男汤(男澡堂)、女汤(女澡堂)、钱汤(澡堂)、秘汤(坐落在深山中鲜为人知的温泉)——日本的澡文化“汤”,形声兼会意字。金文和篆文从水,汤声也兼表热义。隶变后楷书写作汤。《说文,水部》:“汤,热水也。从水,昜声。”本义为热水。又特指温泉(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日本取其“初形本义”,未作简化,而我国则取其引申义(带汁液的菜食),简化成“汤”。基于火山众多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成了一个温泉的王国,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天然温泉,为日本人满足肌肤之悦、养生休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仅温泉浴场遍布东瀛列岛,而且投币式淋浴箱也随处可见,公共澡堂生意兴隆,使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喜欢洗澡的民族。洗澡在日本有着宗教上的意义,即洁净、清静及信仰,表现出对神的感谢和佛教中的无我无欲、身心皆融入净土般的“圣境”。追求“洁净”自然也就成为超越时代的、绝对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感觉、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给这个民族打上了鲜明的精神标记。如进门脱鞋的规矩和礼仪;还有千百年来,统治着日本主流画坛,最能拨动日本人心弦的,始终是那种清爽、明净,或略带朦胧的风格。

  

  3.字系文化蕴含考

  (1)“门”旁文化考——日本的和式建筑、空间文化一瞥。日本是寸土寸金的岛国,日本人合理地利用空间,巧妙地使狭窄的空间表现出美感、协调感和实用性,形成了特有的空间文化。而日本的和式建筑就是空间文化的代表杰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旁的汉字——“関”、“间”、“闲”。

  《说文,门部》: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日本为保持其象形度,借用该字后没有简化,(我国则省作“门”)。日本人说的“门”,几乎都是建筑在“边界线”上的门,是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开的大门,总称是“出入口”,一般都不上锁,而房屋内的门多用“~口”、“~户”。中国的宅院,一般都有好几个“门”,而日本的宅院只有一个。再看“関”字,为会意字,金文从门,中像有闩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关,异体作阴。《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 声。”本义为门闩。日本把“房门前后的一块地”称为“玄关”,该处一般要比屋里低出十公分左右,日本人在接待外人时,常常在“玄阴”应酬而已,如轴、插一束鲜花,别无他物。看起来好像白白占去了一块空间,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它是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同”,原为“闲”,会意字,用门中可以看到月光会空隙之意,篆文将月移到门中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闲。俗改月为日写作同。《说文,门部》:“闲,隙也,从门,从月。”本义为空隙。上述的“玄関”也是“间”的很好体现。“玄阴”既不属于房屋的“内”也不属于“外”,而是“内”与“外”的“间”。“玄阴”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玄関”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使不请客人进屋,因为已经在“玄阴”接待了,所以也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之所以很注重“玄阴”,留心把它搞得整洁明亮,就是因为“玄阴”是生活中重要的“间”。“间”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它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断的余地,而这种“余地”是日本文化特别注重和推崇的。如果用“日”代表日本民族,用“门”代表社会环境或规则,那么,“间”字形就恰是日本的人际关系图。从外面的“门”到内部的“日”,中间存有空间,下边留有开口。这空间不是物理上的隔断,而是自己给自己定位并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开口是给人留有思考或回旋的余地,以便求得调和。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所以日本人在表示时空意义上的范围时,更注重把它作为一个空白区的垫在意义。甚至干脆把“人”称作“人间”;伙伴儿称作“仲间”;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子、笨蛋)”。不管与谁交往都要注意“间柄(关系)”。有人把日本文化称为“间人文化”(《间的日本文化》,剑持武彦著,日本朝文社)或“间人主义”(由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个人主义而言),意思就是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组织的立场、心情及相互间的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日本人觉得“同”是一种平衡的感觉,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可以通过其来介入,使原本不平衡的东西变得平衡起来,这里面深藏着日本人对人或事的一种调和感,并反映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日本人很少用握手来表示致意,而一般会和对方保持一段距离,用点头、弯腰鞠躬直至双膝跪下、上身伏地来表示。又如:俳句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歌,一共只有17个音符。日本人认为好的俳句,并不要求它表达什么思想、主张、情感,更不允许出现什么议论、评判,而是能用语言描绘一个情境,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即能创造令人产生种种遐想的“同”。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地用一个“跳”字传神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时空相交,天地浑然的立体画面。而且它所描绘的那种空凉、寂寥的情境十分符合日本人遐想联翩的审美意境。日本的国技——相扑比赛也极好地体现出“同”的文化。每场比赛之间总穿插发悬赏金、喝大力水、撒盐净化土台等内容,用“间”把紧张的比赛分开,使比赛既紧张又轻松。观众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相互交替的间隔中,尽情欣赏心、技、体融为一体的古老竞技。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在有意无意地磨练自己的“间”意识和“仲间”(伙伴儿)精神。日语里采用“兜圈子”式或婉转的否定式的中性、暧昧的语言也特别多。孕育出这种“间”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古以来的农耕作业要求众人的协调、配合和耐心。同时,年复一年发生的种种自然灾害使他们习以为常并采取积极对待的态度,人们学会了从变化中体会“美”的存在,对于一种状态向一种状态的转变即“间”倍加欣赏。二是日本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十分接近,所以意识形态也相对稳定,相互间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日本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表达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无须多费口舌。还有一个“闲”字,《说文,阴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为栅栏。后来借作“闲”,由空隙引申为闲寂,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另一种审美追求。由于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变迁十分敏感,常常流露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性”的特征,使得日本人产生了“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理念。称作“和室”的日式房子干净整洁,在不奢侈的质朴中,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古雅和闲寂的美,从字形上看,日本人不愿意把含有自然之物的“木”(日本人更愿意理解成树木)的“闲”字进行简化,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门”旁汉字中,不仅蕴涵了日本民族居住空间的审美意识,而且透示出他们对“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意识。

  (2)“気”字短语一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体现。我国简作“气”,象形字,甲骨文像云层形,因与数字“三”形近易混,金文与篆文稍加弯曲,以像云气升腾流动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气”。《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本义为云气。后来做了偏旁,“云气”之意便借用“气”来表示,日本简作“気”,即下半部多了个“乂”。《康熙字典》:“五”,古文为“乂”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汉字源流字典》:“五”,象形字,甲骨文本像两物交叉形,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以突出纵横交错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五”。《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这是就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作的附会,本义当为纵横交错。而日本根据《说文》的解释,以与本义密切相关的现象来表示本义为取字意图:“気”实为五行之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王充曾在《论衡》中说过,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做万事,如果五行之间不能相制,则不能相使,不相克则不能为用。诸物之间相害相利,动物之间相胜相食,都是五行之气在起作用。指出了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排斥、相互克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协调、结合,才使宇宙万物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仅尊重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且非常注重人的心灵感受,良好地保持着和他人的和谐关系,在引进“气”的同时,根据自己本国的生活习惯、思维等对“气”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使得日语中的“気”更具有一种形象的、生动的色彩。“気”的意义随搭配词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不仅能表达变化、流动的自然现象,而且更钟

  结语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日本的取字原则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体现了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另外,日本对会意字的保留情有独钟。所谓会意,就是字形构成、形义联系比较松散,需要借助某种程度的联想来领会其理据。这种性质决定了由会意方法构成的汉字有较多机会传载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凡是构成理据所蕴涵的取字或用字思维不符合异国人的思维规律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会意字,一般都有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异域文化信息蕴涵其中。反之,其构成理据只反映了共同思维规律、普遍观念意识的会意字则一般无跨国文化蕴涵可言。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在乎你》可能并不是一部好**,它太拖沓也太矫情了。

《在乎你》讲的不是故事,而是状态。

**里的矛盾无非两种:袁元与她婆婆之间的意见不合,小镇与祖国生活节奏的差距。但是在整部**里两个矛盾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剪辑和角色台词也没有能引发观众对这两个矛盾的思考。所以整部**看下来,不像是在讲一个关于家庭和女性的故事,反倒更像是袁元这个角色的生活状态。

其实描述角色状态的**并不少见,比如科恩兄弟就很擅长描绘角色和时代的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的作品《醉乡民谣》。但是科恩兄弟总是能很巧妙地将故事的冲突从这种状态里抽离出来,所以观众看来就不会是那么乏味。

反观毕国智的这部《在乎你》,冲突被极大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角色的心理活动,镜头里包含的信息量也不高,整部**在故事这个点上是完全不合格的

《在乎你》的镜头很美,但**艺术不仅在于镜头。

**里,北海道的风光与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描绘的一样,如果将故事从这两个小时里剔除出来,《在乎你》作为一部北海道景点宣传片也是不为过的。**每一帧的构图和光线都堪称完美,各种镜头的切换衔接地也很好。

但是因为剧本上的硬伤,**里展现的北海道风格是破碎的,是与主体故事偏移的,空有一副完美的皮囊(镜头和画面),却没有深刻的本质(故事),看来导演是错把摄影当作**了。

中日之间的文化隔阂,在**里没有碰撞。

这其实也是剧本上的硬伤,但鉴于《在乎你》是一部中日合拍的**,所以这一点还是要单独说一下。

**里袁元不满于婆婆要求她在家相夫教子,自己又是渴望回国和回归事业的,所以即便怀孕了,袁元还是堕胎离开了这个小镇。

那么问题来了,导演将镜头集中在袁元这一个角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感情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表露的,主角与婆婆之间没有除了分歧没有巨大的冲突,两种选择在袁元的想法里碰撞,却没法给观众带来“情绪厚积薄发”的过程。

整个故事的构架很大,导演却没有将细节做好,以至于整部**的信息量太低,显得矫揉造作。

《在乎你》不是一部好作品,因为导演毕国智本身对于袁元这个角色认同度就不高,更不要妄言观众能有多强烈的共鸣了。

近日,两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发布广岛美食测评视频时,公开发表了有关广岛原爆的言论,引发了日本国内的不满和抗议。留学生称广岛原爆同情不起来,并表示日本人对该事件的真相不太了解,原爆博物馆也故意展出儿童物品来激发怜悯心,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很多日本人的愤怒和不满。首先,作为公众人物,留学生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话语不仅仅是自己的观点,更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声音。因此,公开发表此类言论需要慎重考虑,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话语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次,广岛原爆是二战期间的一场灾难,造成了数万人的死亡和伤害。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是相关的历史事实和人民的痛苦仍然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作为留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尊重当地人民的感情和经历。第三,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公开发表歧视和侮辱他人的言论。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留学生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素质和社交礼仪,尊重当地人民和文化,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和情感。最后,作为留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并且尊重和包容当地人民的观点和文化。通过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积极贡献。总之,公开发表有争议的言论需要慎重考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作为留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并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社会,为推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做出努力。

  2011年9月-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四家机构联合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对四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生活价值观、现实关注、课余生活、留学意识、国民印象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普通高中1-3年级在校生。中国的2232名高中生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西安5个城市30所中学,美国、日本、韩国各调查了1029名、2453名、2292名高中生。

调查发现,中国高中生有着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务实的价值观,追求个人幸福和家庭美满,对朋友关系、毕业后去向和学习成绩关注度较高,课余时间多用来补习功课。他们有强烈的国际交往需求和留学意愿,对国际文化充满兴趣,尤其热衷美国**和日本动漫,留学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扩大视野和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学位。美国高中生对中国人评价最高,日韩高中生对中国人负面评价较多。

丰富的调查数据勾勒出中国高中生成长中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高中生有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感,国家意识最强,但对现实生活满意度并不高。

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有强烈的国家自豪感。数据统计显示,889%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经济会持续发展,居四国首位,其后是韩国(711%)、美国(618%)、日本(293%);902%的中国高中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对自己是美国人感到自豪的美国高中生比例为892%,日本(750%)和韩国(745%)高中生的国家自豪感相对低一些。中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在四国中最强,794%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其后是韩国(533%)、美国(528%)、日本(394%)。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深入人心,80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分别比美国、韩国和日本高出247、354和509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高中生对现实生活满意度并不高(753%),居第3位。满意度最高的是美国,920%的高中生对自己生活在美国感到满意,其次是日本高中生(878%),韩国最低(660%)。假如能自己选择,希望出生在别国的韩国高中生最多(578%),其次是中国高中生(487%)、日本高中生(340%)、美国高中生(285%)。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这使中国高中生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使中国高中生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但我们也从数据中看到了中国高中生的矛盾心理,虽然他们有着较高的国家认同,愿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却有近半数希望生活在别的国家。这说明当前中国的国民生存状态与高中生的心理预期还有较大差距。

在综合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关注高中生的生活状态,减轻学习压力,为他们创造更加安全、民主、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指数。

中国高中生的人生价值观更加务实,看重“家庭美满”和“收入高”,但社会奉献意识略有不足。

调查发现,四国高中生最渴望未来能“按自己的兴趣生活”、“家庭美满”、“悠闲轻松地生活”,这三项的比例均在九成以上,平均数分别为963%、957%、927%。“社会地位高”是高中生们最不看重的未来人生目标,排名倒数第1,只占742%。这说明高中生们的人生价值观比较务实,更多地以个人价值为主。他们渴望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做主,渴望有幸福的家庭和自在的生活,这些都体现了务实的人生观和幸福观。而对更能体现社会价值的“为社会做贡献”选项,高中生们则平均将其排在倒数第二位。

比较发现,中国高中生家庭观念更强,他们对“家庭美满幸福”的渴望要超过“按自己的兴趣生活”,在所有未来人生目标中排序第1。同时,他们也将“收入高”列为第3位的人生目标,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高收入来实现个人价值。而美国高中生更看重“为社会做贡献”,超过“收入高”5个百分点,它的排序也比中日韩三国高中生更靠前。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由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自我价值很重要,但是它和社会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个人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多少。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美国高中生能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说明他们更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四国高中生对“当地的事”、“国家的事”关注度也较低,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不多。虽然高中生现阶段的主要成长任务是学习知识,家庭、朋友、毕业后去向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但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应告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等,是高中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内容,需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

建议从身边的参与开始,引导高中生多参与家庭和学校事务,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并最终将视野转向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社会要为高中生创造更宽松的服务环境,整合社会资源,让高中生有机会有条件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在服务中感受奉献的快乐,增强责任意识。

中国高中生最关注朋友关系,最重要的事是考上理想大学,金钱意识和自主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四国高中生对毕业后去向(945%)、朋友关系(936%)、家里的事(879%)、学习成绩(878%)、课余生活(845%)、金钱(830%)比较关注或感兴趣,在14个选项中居前六位。比较发现,中国高中生更关注朋友关系、课余生活、大众文化、计算机与上网;日本高中生更关注大众文化、金钱,对家里的事情不是特别关心;韩国高中生更关注家里的事、金钱,对课余生活关注度不高;美国高中生更关注学习成绩、金钱和手机、短信。

分析认为,中国高中生或许因为平时学业压力较大,因此更渴望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表现为对课余生活关注度较高,同时,对大众文化、计算机与上网关注度高,也与他们渴望休闲、渴望获得自主娱乐有密切关系。按照以往印象,似乎美国高中生较少关注学习成绩,但调查发现,他们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排名第2,仅次于“毕业后去向”(961%),且在四个国家的排名中最靠前。这说明学习在美国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当被问到“你认为目前什么对你非常重要”时,四国高中生均将提高成绩和考上理想大学排在第1、第2位。可见,学习是高中生关注的首要内容,有好成绩、上好大学牵动着高中生们的喜怒哀乐。此外,自己决定自己的路、搞好朋友关系、家人关系和睦、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够尽情地玩或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和喜欢的异性朋友顺利交往、掌握一项特殊技能等,也是高中生们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见,高中生们很渴望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一定的自主性,朋友与家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同时他们又希望能够有一技之长。

四国比较,中国高中生认为身怀本领和被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掌握一项特殊技能和能够被父母理解位列第5位和第7位,这说明中国高中生竞争压力大,同时也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情感需求;日本高中生认为率性而为更重要,“能够尽情地玩或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位居第2;韩国高中生更希望能不受束缚地尽情玩耍或做喜欢的事情;美国高中生自主意识更强,“自己决定自己的路”在16个选项中排名第2,他们也有着较强的家庭观念,认为家庭和睦很重要。同时,美国高中生很重视能否与喜欢的异性顺利交往。其他三国高中生认为与异性交往并不特别重要,在16个选项中排名均较靠后,比例偏低,中国为256%,日本为239%,韩国为389%。

另外,日本、韩国、美国高中生更“爱钱”,他们对金钱的关注度较高,日本和韩国高中生将其排在第4位,美国高中生将其排在第5位。这可能和他们较小就开始接受理财及消费教育密切相关,与父母和老师的开放态度密切相关。而中国高中生关注的前几位事情中并不包括金钱,与中国传统文化对金钱的“鄙视”有关,也与我国理财教育起步较晚有关。而且,中国高中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识,“自己决定自己的路”排序第5,好于日本(排序第6),但不如美国(排序第2)和韩国(排序第3)。产生这一现象,或许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包办、溺爱有密切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青少年手中拥有的金钱也在增多,个人消费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具有高财商的人。建议学校加强财富教育,将理财和消费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提高青少年的财富素养。父母也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金钱,利用日常生活细节对孩子进行财富教育。同时,父母还要多放手为青少年提供更多体验、尝试的机会,增强高中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调查发现,课余时间中国学生参加较多的前三项活动分别为体育类课外活动小组(457%)、学习类课外活动小组(413%)、社区活动(382%);日本学生参加较多的前三项活动为体育类课外活动小组(638%)、文化艺术类课外活动小组(308%)、志愿者活动(70%);韩国学生参加较多的前三项活动为志愿者活动(291%)、其他(263%)、文化艺术类课外活动小组(202%);美国学生参加较多的前三项活动为体育类课外活动小组(526%)、课余或假期打工(370%)、志愿者活动(353%)。可见,四国高中生在课外活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高中生更多地用于课外学习,日本高中生更多地用于发展素质,韩国高中生更热衷志愿活动,美国学生更多地在课余时间去打工。

分析认为,中国高中生的课外生活比较单调,虽然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对课余生活比较关注,但课余时间大部分用于上各种补习班。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依然较大。

建议社会采用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切实减轻课业负担,降低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保证高中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高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更好地丰富高中生的精神生活,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教育制度和法规,保障高中生深度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综合素质提高。

中国高中生有强烈的国际交往需求和出国留学意愿,接触美国媒体和**、音乐较多,看日本动漫较多,出国留学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学位。

统计发现,对外国文化或生活感兴趣,中国高中生居首位(882%),其次是韩国(818%)、美国(804%)和日本(767%)高中生;对国外生活充满憧憬,中国高中生也位列四国之首(658%),其次是韩国(547%)、美国(537%)和日本(515%)高中生;想和外国人交朋友的比例,中国高中生为796%,美国高中生为807%,韩国高中生为773%,日本高中生为718%;中国高中生最想和外国人交谈(779%),其次是韩国和美国高中生(均为754%),最后是日本高中生(736%)。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中生有强烈的国际交往意愿。但是,实际情况是,到过国外的中国高中生比例最低(265%),其次是美国和韩国高中生,比例均为399%,到国外最多的是日本高中生(581%)。

在对外文化接触方面,中国高中生看过美国电视/新闻/杂志/书籍的比例最高(668%),其次是韩国(449%)和日本(400%);对**和音乐,中国高中生接触最多的也是美国(848%),其次是韩国(580%)和日本(515%);对漫画或动画片,中国高中生接触最多的是日本动漫(877%),其次是美国(392%)和韩国(171%)。比较而言,外国高中生接触中国文化非常少,只有113%的日本高中生和98%的韩国高中生看过中国电视、新闻、杂志、书籍;接触过中国**和音乐的日本和韩国高中生比例只有52%和220%;22%的日本高中生、45%的韩国高中生看过中国动漫;相比之下,美国高中生接触中国文化产品要多于日韩高中生,288%看过中国电视、新闻、杂志、书籍,173%看过中国**或听过中国音乐,140%接触过中国动漫。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往机会的增多,高中生出国留学意愿也急剧上升。其中,701%的中国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略少于韩国(708%),多于美国(669%)和日本(610%)。近八成(799%)中国父母赞成孩子出国留学,比日本、韩国和美国均高出二十多个百分点。

四国比较发现,留学原因和目标均存在差异。在留学前三位原因中,四国高中生均提到了“开阔视野”和“提高外语水平”两项。另外一项原因却有所不同。日本和韩国高中生因为“想在外国生活”,美国高中生因为“想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中国高中生为了“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数据显示,为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中国高中生留学的第二大原因,为776%。而韩国(391%)、美国(379%)和日本(168%)此比例均较低。因国内升学压力大而想出国留学的中国高中生(305%)也要多于韩国(207%)、美国(127%)和日本(22%)。可见,开阔视野、提高外语水平是高中生们出国留学的普遍愿望,但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当前的教育状况不满。在留学目标上,获取学位(446%)是中国高中生的首要目标,其次是获取专业资格(228%)和学习语言(224%),而其他三国高中生则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以学位和专业资格为目的的相对较少。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中生对国际交往有较高的热情,喜欢外国文化,有强烈的留学意愿。但是,现实却产生较大落差,中国高中生的国际交往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另外,中国高中生的留学意愿最强烈,却存在一些“无奈”的因素,他们对现实教育环境有所不满,希望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我们也看到,美国作为文化强国,对中国高中生影响较大,也深深地影响着日韩高中生。比较而言,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文明古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亟须提升。

综合上述研究,建议加强高等教育改革,满足高中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尤其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同时要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

同时,还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外国文化,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各国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应在高中教育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引导高中生从了解自身开始,根据自身兴趣、能力、性格等选择发展方向,理性规划发展路径,冷静对待“出国热”。另外,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战略意识,制定人才培养、使用、交流、发展的长期规划。既要积极吸引高素质的学生来华留学,也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国内学生出国学习的需求,还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中国高中生最喜欢美国,美国高中生对中国人评价亦最高,日韩高中生对中国人负面评价较多。

 调查发现,中国高中生最喜欢美国(517%),其次是韩国(325%)、日本(315%);同样,美国高中生也最喜欢中国(498%),日本(95%)和韩国(61%)喜欢中国的高中生比例非常低,与美国相比相差四十多个百分点。

虽然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是近邻,但国民印象调查发现,两国高中生对中国人的评价并不高。606%的日本高中生和286%的韩国高中生认为中国人的首要特征是自我为中心。其次,他们还认为中国人易冲动(分别为575%和207%),日本高中生认为中国人的第三特征是爱国心强(460%),韩国高中生认为中国人的第三特征是团队精神强(207%)。相反,美国高中生对中国人的评价最高,他们认为中国人的首要特征是勤奋(721%),其次是责任感强(615%),第三是善于创新(580%)。上述国民印象与中国人的自我评价存在差异。中国高中生认为爱国心强是中国人的首要特征(769%),其次是勤奋(731%)、亲切(699%)。

比较而言,中国高中生对其他三国的评价均比较积极。他们认为美国人善于创新(786%)、幽默(748%)、易冲动(472%),日本人彬彬有礼(636%)、守规则(594%)、团队精神强(573%),韩国人爱国心强(370%)、彬彬有礼(350%)、守规则(303%)。

调查还发现,中国和韩国高中生相互了解最少。其中,484%的中国高中生称最不了解韩国,404%的韩国高中生称最不了解中国。日本、韩国作为中国近邻,国民印象的形成受到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国际关系影响,中国的快速发展更易引起临近国家国民心态的变化。日韩高中生可能更多受到本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影响,形成了对中国人的负面印象。

建议重视跨国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增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国际友好交往。尤其要加强与日本、韩国青少年的交流,促进与邻国间更多的合作与了解。同时,中国还应加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推广,注重文化产品的创作与全球营销,扩展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使外国年轻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3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