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上饶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20年2月22日起景区恢复对外开放,同时公布了稳定旅游市场的“五大硬核举措”。
广大游客朋友:为加快企业景区复工营业,稳定旅游市场发展,根据《江西省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期间安全开放工作指南》和《上饶市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景区有序复工营业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经风景区党委、管委会研究决定,三清山核心景区及辖区内的玉帘瀑布景区、田园牧歌景区,于2月22日恢复对外开放,正常接待游客。天下三清演艺、三清山博物馆、极限飞球等室内文化旅游项目暂未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同时,为给游客提供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的游览环境,景区在开放前,已经采取科学措施,进行了全方位消毒防疫,并对全山一线干部职工进行了专业的防疫安全培训,确保游客的游览安全。在全国疫情未完全结束前,请广大游客进入景区时,自觉佩戴好口罩并配合工作人员测量登记体温。景区将为大家做好安全服务保障工作,让我们共享三清“无疫”好风光。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2月21日
“五大硬核举措”稳定旅游市场:
01“感恩天使,千元门票大赠送”活动
向全国最美逆行者致敬!2020年2月22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务人员凭有效证件到三清山区域内所有景区,享有总价值约1000元的门票和部分体验型项目免费、核心景区索道半价优惠。同时,今后江西省、上饶市如果出台针对医务人员的统一政策,景区将一并参照执行。
02“共享三清,千万市场大让利”活动
为重振旅游信心,鼓励周边游客实现安全、健康的家门口旅行,2020年2月22日至2020年6月30日,推出“江西人、浙江人免票游三清山”活动,江西省、浙江省内居民凭身份证可享有三清山核心景区全额免门票的优惠。这里也提醒大家注意:为了鼓励错峰旅游,此项活动不包括“五一黄金周”期间。
03“共渡难关,百万资金大扶持”活动
为了帮助辖区内酒店宾馆度过难关,设定约100万元资金的政策,撬动辖区内宾馆酒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
04“共拓市场,千万礼包大反馈”活动
2020年2月22日至2020年6月30日,景区联合索道公司,让出约3000万元营收,稳定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支持旅游行业、企业提振信心,携手共进。
05“全网铺开,线上购票大优惠”活动。
2020年2月22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游客从线上提前一天购三清山门票、索道票可享8折大优惠。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1“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由于病痛的折磨,他走起路来高低不平,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
2老兵给武汉捐款万元
因为有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勇士,因为有那些多行善举的义士,即使身处疫情寒冬,我们依然笃定,走过冬天便是春。暖!老兵给武汉捐款万元转身就走。
3“时光改变容颜,却带不走人间大爱”
2月2日,山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驰援湖北。66岁的王卫国,把医生女儿王婷送上前往武汉的飞机。17年前,奶奶把同样是医生的王卫国送上抗击非典的战场。
4环卫工人捐款
一位环卫工人老人来到派出所户籍室,在柜台上放下一个纸包,工作人员起身询问,老人只匆匆说了一句"在那个纸包里包着"便匆匆离开。
5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起武汉这个84岁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和病毒战斗了一辈子的国士却哽咽了。
6这些刻在我们脸上的印痕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一线医护人员的脸,被口罩、护目镜压得伤痕累累,他们为了不上厕所甚至不敢喝水、戴上成人纸尿裤工作,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脱卸一次防护服就要经历27个步骤,27个步骤12次消毒双手,耗时半小时以上,花费非常长的时间。
7开货车运送物资不求言谢的大姐
在武汉疫情全面爆发期间,有这样一个暖心又感人的事迹。一辆装载着31吨酒精的大货车最终安全达到了武汉,而运送物资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司机,她连夜赶路独自一人开了将近24小时的车,在将这些物资送去武汉的时候,她婉拒了工作人员的谢意,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帮着大家一起卸货。
8你需要口罩吗免费的
在成都,一位小哥因为在地铁上发口罩的一段视频而走红,这一举动也让许多的网友为他纷纷点赞表示支持。他不停地向着地铁上一个个的人走去,“你好,需要口罩吗免费的。”背着小小的黑书包散发着大大的温暖,让人感动,非常具有正能量。
9这些不多,但都是新鲜的
武汉的一家酒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来自于一位淳朴的农民,他带来的是新鲜的大白菜,据悉这位师傅姓秦,在收到他的礼物时工作人员打算给他报酬时,他连连说不用,因为他听说从上海北京等地来的医疗队在这家酒店,想给医疗队做一点贡献,这些菜虽然不多,但是都是新鲜的。
感谢有你,你的“支援”,是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动力。
10经历过痛苦,但我仍爱人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受害者家属林生斌在肺炎疫情全面爆发期间向红十字会捐赠了5000个口罩,因为搜集不到口罩物质紧缺,他一直在奋勇出力,这一行为也受到了不少网友纷纷的点赞,虽经历过痛苦,但他仍愿在爱中前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