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书评

《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书评,第1张

本来我对外国名著的印象并不好,你们懂得,那些难记的名字和糟糕的翻译都曾让我望而生畏。

毕竟再好的翻译也抵不过作者用本国语言书写的浑然天成。无法体会原文用词的精妙真是一个学渣的遗憾。

所以为什么会开始看简奥斯丁的小说,还要说到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 。纳博科夫本身就是个作家,由他来讲解别的作家和作品真是别有风味。而开篇第一本就是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对于简奥斯丁,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傲慢与偏见》,《爱玛》。特别是《傲慢与偏见》,在世界名著中格外受妹子们喜欢。

通过《文学讲稿》当下就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产生了兴趣,经过一些比较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孙致礼的翻译版本,整体较为满意,虽然略有瑕疵,但是在没有更好的版本以前,我后来还是买了他翻译的一整套简奥斯丁文集套装。

本来想看完一整套再说观感,又怕自己脑子不行,时间久远有损当下刚看完时的情真意切。所以还是先说说已经看完了的两本,《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理智与情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出乎我的意料,它并不是简奥斯丁最出名的作品,却这样精巧。我的意思是,她把每个出场人物都描绘的如此惟妙惟肖,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轻松给我们构造出了生动的面孔,有时候甚至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的真实反映。

简奥斯丁写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本本书的内核都是19世纪中叶英国乡绅儿女谈婚论嫁的故事。立意和整体故事走向都很简单。如果不是有其过人之处,写的不好就是当代言情小说。

暂且先把看完的两本做个对比。首先要说的是,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贯穿整本书的渣男。《理智与情感》 中的威洛比,《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亨利。

以下涉及剧透,给大家一个逃跑时间。:)

先说说两个渣男相似的地方,就是骄奢*逸。喜好玩弄女人感情,并且从内心觉得如果因为自己的刻意勾引,使那些女人陷入悲惨的境地都是她们咎由自取。

威洛比玩弄15岁少女伊丽莎,致使她怀孕,又弃她而去,使她孤身面临 种种困境,却说“我不记得忘了告诉她我的地址。况且,普通常识就能告诉她如何查到。”。与此同时,他来到巴顿和玛丽安谈起恋爱,一度让众人都猜测他两已经缔结婚约。结果因为平日的挥霍无度,他债台高筑,又因伊丽莎的事情败露,失去了继承权。转头就和玛丽安告别,找了个有钱女人结婚。玛丽安来到城里才知真相,心力憔悴,后来还染上严重的感冒,一度生命垂危。威洛比来和玛丽安的姐姐埃丽诺忏悔,说对玛丽安是有真感情的,甚至说出“我一定尽力勉勉强强地过下去。家庭幸福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我能想到你和你妹妹在关心我的命运和行动,这就会成为——这会让我有所戒备——至少,这会成为生活的动力。当然,我永远失去了玛丽安。假如我有幸可以再次自由——”再次自由的意思就是,如果他“有幸”成为鳏夫。

亨利同时勾搭了伯特伦家两位**,明知大姐玛利亚已有未婚夫还献殷勤,致使两位**都对他芳心暗许。玛利亚妄想他来向父亲求亲,这样自己也会推掉原先和拉什沃丝先生的婚约。结果看到伯特伦爵士归来,亨利先跑为敬,借口出去办事,渺无音讯。致使玛利亚走了极端火速嫁给了拉什沃丝。而后妹妹茱莉亚与新婚的姐姐和姐夫一起去了伦敦。亨利重回庄园,便注意到了寄人篱下的范妮。觉得为未来两个星期的滞留找到了娱乐,说出了那句“如果两个星期能要她的命,那她也太弱不禁风了,即使不去招惹她,也是没救了。”然后他想让范妮怎么样呢。“我只是想让她亲切地看待我,对我既能脸红又能微笑,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在她身边给我留一把椅子,等我坐下来跟她说话的时候,她要兴致勃勃。她还要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对我的财产和娱乐饶有兴趣,尽量让我在曼斯菲尔德多住些日子,等我离开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再快活了。我的要求仅此而已。”

渣男还都自视甚高,失去或得不到了才会后悔莫及。威洛比觉得再没人比玛丽安更好。亨利懊悔失去了范妮。

在风度和外表上渣男都具有先天优势,加上会说甜言蜜语。他们的家庭条件都不算差,却因种种原因染上坏习气。

如果说威洛比和亨利有什么不一样,那大概就是威洛比渣的更明明白白一点,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抛弃伊丽莎是对她失去了兴趣,离开玛丽安是因为无法接受贫穷,他完全明白自己这么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却依然如此。亨利就显得有些幼稚了。他爱上范妮,本来已有改变,却只因受不了玛利亚对他的冷淡,这个以前为他神魂颠倒的少女,结了婚就对他如此,他无法忍受这种差别,非要搞得玛利亚陷入不应该的婚外情不可,却没想过这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后果。

两本书中另外比较相似的角色就是主角的情敌。

《理智与情感》中埃丽诺和爱德华互有情意,却忽然被露西有意接近并告知,她和爱德华已经在四年前订婚。《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一直暗恋表哥艾德蒙,结果艾德蒙爱上了亨利的妹妹玛丽。

露西为了刺激情敌,强行和埃丽诺做朋友,故意分享透露她和爱德华的甜蜜。玛丽一直不知道范妮暗恋艾德蒙,只把她当成自己哥哥的目标,时时向范妮述说自己和艾德蒙的恋爱心情,探讨这段感情。两位主角处在这样的位置,同样感受到痛苦万分。

再来说说不同之处。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最早出版的小说,对比而言,确实有很大不足,不过读来还是有很多乐趣。相较而言,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仔细着墨埃丽诺和爱德华的感情,故事一开始,就已是两情相悦。至于情从何起,情有多深却无从得知。只知道埃丽诺在得知爱德华有个订婚了四年的对象还信誓旦旦在心里为他说话,觉得爱德华一直都是爱她的,也未有什么不妥举动。这让读者难以产生共情,无法理解埃丽诺的一往情深,更惨的是,无法对爱德华这个角色感到满意,甚至会有人觉得,在露西另嫁他人后,爱德华之所以和埃丽诺终成眷属是因为把她当成了备胎。一旦地基打的不稳固,在其上建起的房子总归摇摇欲坠。本身爱德华就不出彩。他的形象不引人注意,没有什么爱好,又天生性格不善交际。他的母亲掌控欲强烈,宁愿他无所事事,一门心思让他走律师或军人之类不适合他本人的路子。他想当个牧师,却得不到支持,无法自立。加上年轻时轻率和露西订婚,而后又倾心于埃丽诺。觉得自己已有婚约,最多只是自己受危险,没有危害别人。心无法放下埃丽诺,真来见了她,又表现的犹犹豫豫。如此这般,让人难以对他产生过多好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艾德蒙虽然也不完美,相比而言,他和范妮的感情就能让我信服的多。范妮十岁因为家里孩子太多,难以负担,被送到有钱的姨夫姨妈家生活。住在阁楼,日子过得大概就比女仆好一些。两个表姐看不起她,姨夫性格严厉,大表哥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姨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多操心。只有二表哥艾德蒙对她出自真心的关照,为了她能有一匹马骑和姨妈据理力争,用自己的一匹拉车用的马换了一匹母马给她。平日也只有艾德蒙关心被姑妈们指使着做事忙的团团转的范妮是不是身体受不住。在收养范妮之前,姨夫就有表妹会对两个表哥产生多余的想法的担心,又觉得不能对她太差,也不能让她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份和表姐们有差距。所以范妮可以说是活得相当小心。在那种环境下,对艾德蒙产生爱恋是非常容易的。哪怕后来艾德蒙对玛丽钟情,甚至和范妮商量他对玛丽的迷恋,都能感受到范妮内心的痛苦。要知道,平日艾德蒙一句无心的赞美都能让范妮偷偷脸红。艾德蒙比起爱德华强的一点就是,同样想要做牧师,哪怕在心爱的玛丽再三的阻拦,说牧师身份太低微的情况下,艾德蒙也从未打消过自己当牧师的想法。爱德华是被动的,他和露西终止婚约是因为露西找到了更合适的结婚对象,主动和他解除婚约。而艾德蒙却是发现了玛丽的人格缺陷,主动和她断绝了往来。在大家庭里,艾德蒙和范妮一直保持着同样的三观,每个事件中,他们的意见总是一致。而埃丽诺和爱德华缺少了这样的时刻,他们的拼图少了最重要的那一块。

谈谈自己的主要观后感吧,或者说,是简奥斯丁想要让我们从书里明白的。婚姻中,绝对少不了金钱,但也不是说越有钱就越幸福。在相对而言足够生活的前提下,心灵的契合,高尚的人品才是值得追求的。女性在恋爱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智,这样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是好事。很多出彩的角色和人物需要自己看书品味。我就不多说了。通宵看完之后,花了一个早上潦草随笔。见谅。

  《爱玛》

  爱玛是海伯里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聪明美丽,从小受到家庭教师泰勒**的良好教育。父亲的宠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她养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 

  爱玛二十岁那年,泰勒**嫁给了附近一位绅士韦斯顿,离开了伍德豪斯家,爱玛在寂寞中认识了当地女子学校的学生哈丽特,与她交上了朋友。哈丽特是个私生女,姿容俏丽,性格温顺,非常可爱。爱玛想方设法把她和青年绅士埃尔顿撮合在一起,叫她拒绝了佃户罗伯特·马丁的求婚。其实埃尔顿的意中人不是哈丽特,而是爱玛本人。爱玛没有撮合成功,又一次要为哈丽特安排一门亲事,这次她为哈丽特选中的是韦斯顿前妻生的儿子弗兰克。然而弗兰克半年前认识了海伯里村家道中落的贝茨**的外甥女简·费尔法克斯,并且互相倾心,私定了婚约。爱玛对别人的婚姻干预,引起了她家的老朋友乔治·奈特利的不满。他告诫爱玛应该让恋爱双方自主地处理婚姻大事,别人干预只会把事情搞糟。奈特利很器重罗伯特·马丁,也经常帮助哈丽特,这样使哈丽特对奈特利产生了崇敬和爱慕的感情。当爱玛发现哈丽特崇拜的对象是奈特利的时候,她大吃一惊,原来她自己一直悄悄地爱着奈特利;奈特利常常指出爱玛的缺点,其实心底里也有意于她。 

  经过一番周折,奈特利和爱玛终于互吐衷情;罗伯特·马丁在奈特利的帮助下,最后也得到了哈丽特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妇人》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梅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美,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所有时代的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与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差异,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经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智与情感》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社会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埃丽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重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爱德华。后来发现爱德华早已同露西订有婚约,她尽管极为伤心,却能竭力克制自己,交际应酬,行若无事。最后,爱德华相继遭到母亲和露西的遗弃,埃丽诺对他依然一往情深,与他结为终身伴侣,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同埃丽诺适成对照的,是妹妹玛丽安。她虽然聪明灵慧,但过于多情善感,对爱情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要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三十五岁的布兰登上校对她表示好感时,她觉得他太老了,因而不屑一顾。随后,她意外地遇见了“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威洛比,当即陷入热恋之中。不久被对方抛弃,她又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一点送掉性命。沉痛的教训,姐姐的榜样,使她终于变得理智起来,最后还是嫁给了一直倾心于她而最没有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显然,作者通过这般对照描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娜·卡列宁娜》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 

  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贱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我干脆把所有的简介贴上来给你了。不过我个人推荐是《苔丝》、《理智与情感》和《安娜·卡列宁娜》。

  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荐《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简·奥斯汀[英国](Jane Austen)于1814年出版的小说 这部也是简奥斯汀生前人气最高的作品,最好地融合了作者心理,我们英美文学老师也是强烈推荐这本

奥斯丁研究者认为,<<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心理描写和叙述技巧上有很大的突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曼斯菲尔德庄园》塑造了一对可爱的青年男女。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大表哥汤姆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风化的情节剧,家里只有她一人加以反对和抵制。她早就看清了克劳福德兄妹的自私和轻浮,因而当克劳福德死死纠缠她时,她丝毫不为其所动,始终不渝地暗恋着埃德蒙;当克劳福德**对埃德蒙“旧情复发”的时候,她告诫表哥不要上她的当。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结成伉俪。

《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与伯特伦夫人在教养子女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光知道“严厉”,一个一味地“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为人处世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大女儿玛丽亚是个水性杨花的姑娘,一边动心于“粗大肥胖、智力平庸”,但“一年有一万二千英镑”收入的拉什沃思,一边又跟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私下调情,当发现后者对她缺乏真情时,便轻率地嫁给了拉什沃思,与此同时,还继续与克劳福德发展暧昧关系,直至跟他私奔,最后遭到被遗弃的可悲下场。二**朱莉娅跟姐姐一样放荡不羁,差不多就在姐姐私奔的同时,也跟贵家子弟耶茨私奔。就在两起丑闻发生之前,伯特伦家的大儿子汤姆突然染病,差一点丧命。一时间,这兄妹三人几乎使伯特伦家陷入了绝境。

克劳福德兄妹是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这兄妹俩都是拥有大宗财产的年轻人。他们长年寄住在叔叔克劳福德将军家里,两人一个受叔叔宠爱,一个受婶婶溺爱,因而都给娇惯坏了。特别是将军是个“行为不端”的人,甚至想在家中豢养情妇,自然给两个年轻人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克劳福德起初想玩弄一下范妮的感情,后来居然真心爱上了她,便苦苦地追求了起来,遭到范妮拒绝后,又跟玛丽亚私奔。克劳福德**起先有意于埃德蒙,但是当她获悉埃德蒙要当牧师时,热情顿时冷了下来。后来,埃德蒙的哥哥处于病危之际,她马上意识到埃德蒙可能成为伯特伦爵士的继承人,旋即对他又热了起来,不想让埃德蒙看清了她的真面目,最后也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1 简·奥斯汀《爱玛》名著简介,最好精简到110

热心的爱玛关心哈丽埃特的婚姻,她认为这姑娘是大户人家出身,因此要她拒绝农夫马丁的求婚,并一味鼓励她去爱牧师埃尔顿。

爱玛姐夫的哥哥奈特利比爱玛大十六岁,他始终爱着爱玛,可是又经常批评她的缺点,包括她如此主观地干预别人的恋爱和婚姻。在埃尔顿同霍金斯**结婚后,爱玛又要哈丽埃特去爱弗兰克·邱吉尔,但哈丽埃特却爱上了奈特利,这时候爱玛才大吃一惊,发觉自己心里一直爱着奈特利。

最后,他们两人、弗兰克·邱吉尔和简·菲尔费克斯,以及马丁和哈丽埃特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2 简·奥斯丁《爱玛》的内容简介

小说的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年轻、漂亮、聪明,并且有钱,但她特别喜欢为别人做媒,且经常随心所欲,而不是按照情理。

哈里特是个私生女,但年轻漂亮,深为爱玛所喜欢。爱玛认为哈里特虽不太聪明,但如果与既无财产又无地位的罗伯特·马丁成双配对未免太过可惜,她一直坚持哈里特应该找一个有地位的绅士为伴的信念。

于是,爱玛把哈里特先后介绍给牧师埃尔顿先生和年轻而富有的弗兰克·邱吉尔,结果均出现僵局。埃尔顿先生在追求爱玛无望之余,因明白爱玛的初衷而颇为气恼,他根本看不起哈里特,很快,他娶了富有的商人的女儿;而弗兰克也早已与漂亮高雅但没有财产的简·费尔法克斯私定终身。

这乱点鸳鸯谱闹出的笑话,令爱玛着实吃了不少苦头。不过,虽然爱玛在给别人做媒方面没有任何收获,自己却喜获丰收,与十分出色的乔治·奈特利先生结为连理,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婚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此时已顾不了那么多了。

小说最后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情形而结束。

3 傲慢与偏见6个好句,中文的,,速度,立刻给好评,,谢谢

1 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傲慢与偏见》

2 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3 根据我的书本知识,我坚信傲慢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其它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虚荣和傲慢尽管常被用作同义词,实际上却是两回事。一个人可能傲慢但不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4 虚荣和骄傲是大不相同的两码事——尽管这两个词总是被混为一谈。一个人可以骄傲但不可以虚荣。骄傲多数情况下,无非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但虚荣却指的是我们过于看重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5 假装谦虚是最虚伪的表现,因为这可能是信口雌黄的开始,又或者是拐弯抹角的自我夸奖。

——简 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6 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

《傲慢与偏见》

4 简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爱玛》创作于1815年,是奥斯汀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小说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明的地主**,喜欢与人作媒。她在无聊之中把邻近的一个孤女哈丽埃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主观臆想地安排她的恋爱。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爱”上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求婚者”。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竟自以为“爱”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利先生,这时爱玛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爱奈特利先生的,最后两人都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作者在小说中,已把爱情、婚姻与财产、社会地位联系起来。书中还穿插了美丽优雅的简费尔法克斯和爱玛家庭女教师泰勒**的继子,富家子弟弗兰克丘吉尔的婚恋故事。小说现实主义成分增多,戏剧成分减少,结构精微巧妙,喜剧气氛弥漫全书,趣味横生。

或许没有那部小说在喜剧效果方面,能使奥斯汀的《爱玛》相形见绌。这是一部匠心西独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风格毫不矫揉造作,然而却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是恰到好处地搔及读者心头的痒处。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勒假、恶,这无疑触动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人们。

5 为什么艾玛是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

《爱玛》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但是从它娓娓道来、令人陶醉的叙述中,在他谜一般的情节中,在他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中,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一幅优美而略带夸张的生动画卷。我们好像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能听到他们在各种背景下进行的交谈,能感觉到人物的喜悦和忧愁,当时英国社会的林林总总仿佛由读者亲身所经历。

或许没有哪部小说在喜剧效果方面,能使奥斯汀的《爱玛》相形见绌。这是一部匠心独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风格毫不矫揉造作,然而却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时恰到好处地搔及读者心头的痒处。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无疑触动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人们。

6 简

《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color][/b]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个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恐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了。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爱玛》(EMMA)是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认为是她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6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