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的社会评价

广场舞的社会评价,第1张

凤凰传奇玲花力挺广场舞 微博怒斥美媒

2014年6月22日,凤凰传奇主唱玲花怒骂美国《华尔街日报》。 表示“贱人就是矫情。这句台词免费剧透给你们,不用谢”,“华尔街日报狗抓耗子不务正业”,

据玲花自述:“凤凰传奇”的歌曲在广场舞爱好者中非常受欢迎。

2014年6月1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2014年6月17日报道,十几名中国大妈在莫斯科红场跳舞一直持续到莫斯科警察到来制止。报道称,中国大妈突然开始跳舞并非只出现在俄罗斯。在巴黎卢浮宫外,纽约市的公园,舞者跳舞活动过于喧闹引发了噪音投诉。他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广场舞。

玲花称:”这不是一个让人能愉快起来的报道”,“如果一个人酒后驾车撞人了,责任是这个喝了酒的人,跟他喝的那瓶茅台或者二锅头是没关系。同样的,如果有个别的阿姨放歌扰民了,责任应该跟放得是什么歌没有关系。”

玲花认为,《华尔街日报》没必要报道大妈跳广场舞,“这么大发行量的一个财经报纸,应该多写写美国发行了那么多国债用什么办法还”,提醒其“还钱!”

法国媒体呼吁接纳、包容并规范广场舞

法国《欧洲时报》呼吁以平常心看待广场舞大妈,不要将她们看作另类群体,把广场舞做为中国社区文化中的一个元素。接纳、包容并规范广场舞,也是社会的责任。

中国网友

2014年8月,有网友在推特上曝出一张美国大妈狂舞广场舞的照片,并在推文中写道:“由三位中国大妈引领的广场舞,已经能在新泽西的广场上看到,照片是由一位朋友提供的。”,这张照片一经网络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一位网友惊呼:“ 三个中国大妈已经成功把广场舞带入美帝新泽西,这就叫文化输出,和平演变。”有网友跟帖称:“大妈一小步,中国一大步。”,也有网友调侃称:“我一直用国际性的前瞻性的眼光力挺大妈们。”随后,更惊现网友神补刀:“洋大妈普遍偏胖,广场舞在那边会受欢迎的 。 ”

课间操跳广场舞

2015年11月3日,湖北襄阳,春园路小学将广场舞纳入学校的校本教材,课间操时间学生不仅大跳广场舞,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全校500多名学生还集体学习广场舞。 “音乐声吵死了,我孙子前段时间要参加中考,在家吵得都不能学习。”家住湘银小区一居民的诉苦声引得其周围数人连连点头。由于小区唯一的小广场四面环楼,广场舞音乐往上飘,易形成回音,为此该广场附近的业主深受其害,一些情绪激动的居民为了阻止跳舞行为,有常在窗口高呼“吵死了”以示愤怒的,也有偷偷剪掉电源线的,甚至在该小区还发生过居民将饮料瓶装满水扔向跳舞人群的事件,所幸没有砸伤人。

除了噪音,在有些小区,广场舞也挤占了一部分公共空间。在河东一些老旧小区,由于公共空间较少,篮球场、停车场等成为了爱好者们的跳舞场,跳舞的这个时段,要打篮球的要停车的,便要另觅他处,“这就明显是对公共空间的挤占。”一位在小区内四处寻觅车位的私家车主表示。爱好者们对此则表示,在没有更合适场地的情况下,在这些地方跳舞实属无奈之举。 能提高自信

舞者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在跳广场舞时,一个人所处的位置能体现出其心理特征。通常在后面位置的一般是初学者或者不自信的人,随着熟练程度以及自信心的不断提高,其所处位置也就不断靠前。站在两侧的人相对较随意,可以随时进出。站在第一排的人有领舞作用,一般是舞蹈动作较熟练和比较自信的人,其自我认同感最强。跳舞者越是靠舞场中间位置其痴迷程度就越高。每一个舞者都是在与心灵共舞,他们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使舞者与观赏者都得到了精神方面的享受,这是参加广场舞的原动力,也是广场舞自产生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此外,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广场舞至少有三个及以上的人参与,舞者面对观众表演,既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又能满足内心渴望被别人认可的需求。

缓解负面情绪

大多数广场舞的表演内容是热情欢快的,用舞蹈术语讲就是情绪舞。跳舞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优雅的舞曲音乐和舞姿上,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就能使大脑的思维转移到音乐与舞蹈动作之中,使舞者内在的情感得以宣泄,进而消除紧张情绪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陶冶情操,感受欢快的音乐,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能强身健体

跳广场舞是一种运动,它可以最快、最有效地达到减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这是令中老年妇女着迷的另一个原因。经常跳广场舞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消化,加速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有助于塑形

广场舞练习对形体、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参加可加强形体训练,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增强骨密度。

我身边跳广场舞的,健身是次要了,主要是大家伙儿可以利用广场舞的机会聚一起热闹热闹!

他们健康和健身意识并不是很强,只是在广场舞的过程中,感觉“腰不酸了、背不痛了、饭量增加了”、“甚至感冒的次数也少了”。这才是我身边的广场舞红火的根本原因!

娱乐+交流+健身=三不误!

另一个吸引他们坚持每天参加的原因,就是更新的舞蹈花样!

有一个亲戚老姨,都快70了,广场上流行的舞蹈都会。我问她那么多的广场舞是怎么学会的?她说:我们微信上有视频,自己学的!他们的广场舞队,都有“专人”组织,专门到网络上面搜索他们喜欢的“舞蹈”,然后分享到微信群!用老姨的话说就是:新的舞蹈出来,谁不会,不但无法参加当天的广场舞,达不到锻炼的量,而且让别人笑话你笨!

哎,有时候在广场看一群老头老太太跳属于小姑娘们专属的“劲鬼舞”,都忍不住要笑:你那老胳膊老腿儿不怕甩断了?!

再一个吸引的原因就是,表演性质!

逢年过节,老家传统的社会队大部分有广场舞,秧歌、舞狮子的却很少。

甚至现在每个节目广场上都有人组织表演!哎,我那个老姨可是我们亲威家圈子里有名的做老家饭菜的好手,就是因为跳她的广场舞,这几年要尝她的手艺,只有是错过节日了。今年的她的拿手菜沙米凉粉(沙漠中的野生植物,产的小米四分之一大小的米粒)到现在我们还没尝到一口呢?!

有的广场舞队,甚至平时也穿表演服装的,吸引观众,然后他们跳的更起劲!

最后,还有学校平时的广场舞!

我们这儿有个学校的体育老师想了个高招,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习比较流行的、学生喜欢的“广场舞”。还别说,真的治好了学生不爱做课间操,或者不认真做课间操的“通病”!

现在我们学校大部分时间学生课间跳的是“小苹果”。原因很简单,学生喜欢,而且活跃,活动量大!不需要排队,几个平时要好的几个小伙伴,随时随地跳!哎,看到学生们兴高采烈的跳舞,有时候真的都要忍不住想去“舞几个僵硬”的筋骨!

广场舞在台湾地区也流行过,叫土风舞,除了叫法不同,本质上和大陆的广场舞挺类似,我觉得跳广场舞是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儿,我研究的时候广场舞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争议。

一些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越来越“个体化”。我就是好奇既然是“个体化”,那如何解释像广场舞这样的集体活动。而我自己也学过8年的舞蹈,对舞蹈不是完全的门外汉,这大概是我研究广场舞的最初想法。因为我的舞蹈动作标准,不少阿姨都愿意和我跳,也会让我教她们一些动作,这样混熟了以后,她们也向我敞开了心扉。

欢迎被研究的广场舞大妈

我学的是人类学,需要以 “局外人”的身份观察事物,对原生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因此在广场舞上多用田野调查。我的田野调查选择的是河南省的一个非省会城市,城市中等但变化很快,原住民会为了学习和工作去大城市,同时也会有外来移民来这个城市定居,新区的建设也形成了新的邻里关系,我觉得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很有代表性。我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采访了城市中6个比较活跃的广场舞舞队,并深入到了其中3个,关于队伍怎么组建起来的,领舞和群舞的互动,是不是团结,有什么问题,都了解的比较清楚。关于个体样本的收集,深入采访2个小时以上的有20多个。这种研究方法能让你真正走入她们的真实场景,通过参与式的观察,形成客观的印象,甚至得到一些“可靠的流言”,建立信任之后再听她们跟你解释她们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我并没有对她们隐藏自己的身份。我“进入”田野,跳第三次就跟领舞说了我要做研究,她们很欢迎像我这样的局外人认为她们的活动有意思有意义,后来慢慢带相机去,也会有围观的人主动来和我聊天,采访的过程不是很困难。有些采访是跳完舞以后进行的,有时采访半个小时,有时是一个半小时,很多个案要多次访谈后才能完成。她们对我的经历、个人问题很感兴趣,我也会问她们一些保持健康的方法,有时她们也给我讲一些“持家”的经验,这种随意的交谈中,她们的价值观慢慢清晰起来,对我建立起“本地人”视角很有帮助。开始设想的是用三个月的时间观察收集样本数据,后来延长到了半年。

在相处中,我教她们跳舞,帮她们拍照片、录视频、修电脑,她们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我听。我们还一起去河边玩儿,唱KTV, 吃大排档,信任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的。我也用了一些心理学上的技巧,比如自我暴露法,为了让她们向我倾诉,我会先聊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她们就会来安慰我,并且开始用她们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与我分享,我觉得让她们感受到我的真诚和认同很重要。

小区社交的样本

我先是进入田野,然后当这些阿姨们知道我和她们住在同一个小区,虽然互相也不认识,却会很自然的多出很多亲切感。

有个大姐38岁,在小区里开小超市,她呢,为人开朗,一来二去和她的顾客,也就是那些阿姨们熟络起来了,就开始鼓励几个五六十岁的阿姨一起跳舞,她领舞,舞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跳舞以后,她们跟我说,以前很多家里的愁事儿想不开,参与到跳舞这个活动,生活内容丰富了,之前那些家务琐事和矛盾都好像自动消失了,以前看不开的事儿都看开了。这个大姐通过教这些阿姨跳舞,她自己也很享受,她们还互相约法三章,在一起不能讨论家长里短。她们彼此也串门走动,谁家有红白喜事儿都会去参与,还有一起学电脑,看视频,编舞蹈什么的。上次我回去看她们,这位大姐已经当选业主委员会的委员了,还说服业主委员会给她们的舞蹈队赞助了一台移动音箱。

还有位大姐,她是那种很漂亮看上去有些高傲的,可能我天天去跳,在她们那个舞蹈队呆久了,她也知道我在做研究,有一天她就突然说要邀请我去她家吃饭,我当时正想着怎么说服她接受采访,她的热情让我很感动,但我也有点纳闷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邀请陌生人到家里吃饭了,对吧?她听说我要做这个研究,就对我说,“姐什么都会跟你说的,只要对你研究有帮助,你只要别告诉其他人(周围的)就行了。”那一次之后我才知道她患了癌症,家庭也不是很幸福,跳舞是她一个精神支柱,只要一说要跳舞,马上就提起精神了。

广场舞土不土?

我不否认广场舞有扰民的情况存在,但是也有很温和的解决方法。据我的观察,领舞们收到邻居的意见之后,会亲自登门去听噪音大小,并且做出调整,因为大部分都是一个小区的,大家会比较和气,这里“讲人情”不完全是一个坏事,因为这座城市很小,是一个“熟人社会”。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则更适用“陌生人社会”的概念,私人权益的观念要强过人情的观念,业主们在大小考试期间都提前结束跳舞。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作者是Caroline Chen,讲北京奥运前后一些跳秧歌的大妈在立交桥下跳舞,2008 年的时候,这些大妈们先是不再用锣和钗去做伴奏了,要知道这些东西可是动静更大的,另外文章也提到这些阿姨不去相对人少的公园里跳舞,她们认为公园里有很多需要静养和散心的病人,是不能被打扰的人,她们最后去了立交桥下面跳舞,这其实是经历了很多妥协和考虑的,不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广场舞大妈”又“占领”了哪里。从用敲打乐器到卡带是一个技术的进步,现在如果用蓝牙耳机,她们也喜欢用蓝牙耳机跳舞,如果这样的话,那因为噪音引发的矛盾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这些误解的形成也有一些代沟的成分在,不少年轻人认为广场舞很土,甚至认为在国外跳广场舞很丢人。我觉得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在国外待久了都知道那种空旷和寂寞是一种让人抓狂的事情。我的导师关宜馨,是在美国长大的,她说她在上海看到很多阿姨在广场上跳舞,觉得自己会被那种活力和欢快感染,很愉悦。在她眼里,中国大妈是幸运的,因为她们有很厚重和多彩的跳舞传统。据我了解,广场舞融合了不同种类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她们现在更喜欢跳古典舞。我发现她们会非常认真地去练习舞蹈中所需要的呼吸和韵味。骨子里也说明她们对一个中国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想想90年代的舞厅舞嘛,全部都是使用英文歌曲的,哪怕根本听不懂,也跟着音乐的节奏跳。现在广场舞中有很多人跳民族舞蹈和古典舞。

我觉得她们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是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是选择乐观面对的人。

不谈情只跳舞

我用滚雪球的方法扩大我的样本,考虑到方言差异,我在河南研究比较有优势,有一点要注意就是避免采访任何熟人,因为是熟人的话有共同的朋友圈,她们反倒会顾忌很多不能讲实话。所以其实我的样本都不是我的直接或间接熟人。就是直接加入她们跳,并且告诉她们自己是想做研究的。我也想过去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去做研究,但方言是其中的一个挑战。不同的城市可能会有不同,比如说河南是不是比较保守,深圳就相对开放一些?但是网络的存在,这种舞蹈本身的差异性是不是被抹平了,跳舞的情感诉求也很类似。

就像我在那篇《不谈情只跳舞》文章中说的那样,广场舞的流行有一种必然性,它完美解决了女性生存的两个需求:找寻愉悦感和适应社会性别期待。这种愉悦感是通过广场舞展演女性气质得来的,也是通过她们在舞蹈这项技能中有进步得来的,比如她们会通过拍摄视频观察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在进步,同时也给自己留一份纪念,通过这种公众舞蹈,阿姨和大姐们追求女性美,在真实的或想像的目光中获得认同和愉悦感,同时她们也免于了被贴上危险的道德标签。在日本,中年人跳交谊舞的舞蹈室会选择落地的大窗户,就是向外人“宣告”没有不合乎道德的事情进行,广场舞要在公共场合跳,而不是在舞厅里或者室内,也是这个道理。这样,她们的爱人也会更容易接受这么一种活动方式。

我发现,她们每个星期都学新的舞蹈,丰富自己生活的内容,或者像她们自己说的,可以“防止老年痴呆”,这个跳舞还要记动作什么的是很锻炼脑子的,而且那个音乐,她们也是自己去选,甚至用同一套动作去配合不同的音乐去跳,保持一些新鲜感,其实就是一方面锻炼了身体,又找了乐子。学者Paul Spencer认为通过舞蹈这种身体的行为比唱歌,甚至一些宗教活动更能让人感受到全身心地投入。我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很入迷,舞蹈有它独有的魅力,它能让人很快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我想她们迷恋的很大程度上是舞蹈本身。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广场舞

马伯庸

很多人认为广场舞丑、土,觉得一群臃肿身材的大妈跳着庸俗不堪的《最炫民族风》,毫无美感。首先广场舞的目的不是创造什么艺术,就是个健身操而已。其次,人家觉得有意思,能让自己乐呵,这就够了。个人趣味不同,审美不同,犯不上自持有品,居高临下地去鄙视别人。

对广场舞的妖魔化,其实很有点像八十年代初对迪斯科、喇叭裤和蛤蟆镜的批判,都是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对其他人的不同趣味进行讽刺和打压。我们遭遇过类似的事,没必要把这个继承下去。

至于曲目选择,我有一次跟一个懂音乐的朋友聊天。我吐槽说他们审美堪忧,选择的都是大俗歌神曲。我朋友说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年人腿脚不便,普通人又没那么强的乐感,那些大俗歌节奏适中,鼓点清晰,他们能踩得准节拍,跳得起来。就这么简单。

只要不给别人添麻烦就行没错,别添麻烦。广场舞最大的问题,是噪音扰民,是对公共领域的妨害。现在的讨论都在妖魔化和嘲笑广场舞本身,实在有点偏题了。

对老年人我们要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因为我们不是费玉清,我们也终将老去。

杨波

若非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她们所揭露的生活真相的话,我想是“榨尽”。作为中国目前人类群组中的一支,中老年妇女的第一特征就是这个词——(被)榨尽。“文革”和改革先将她们榨了两遍,然后是计划生育政策、下岗和青年务工者的大移民——这三件历史事件令她们从传统的,以照顾下一代及下下一代为主的家务劳动中脱身出来——自中年就失去了工作,仅有一个的孩子又离家而去。她们的时间骤然宽裕起来。那么,用这些骤然宽裕起来的时间做些什么才好呢?她们茫然极了。广场舞也可以视为她们利用这些时间对自我的审视,她们见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废墟和空洞。

舞蹈和音乐早于文字,它们是交媾之外,人类借身体对自己最古老、最有效的解放办法。因此将广场舞解释为大妈们的绝地反击,在一无所有之后反而轻盈地,对向人本质处的一次反扑,同样没有什么问题。

朱白

对于这些人们面对广场舞时发出犹如看了郭德纲相声般的笑声,这已经超出了正常对一段舞蹈的审美,而是审丑或者猎奇之后的嘲讽。诸如“人类已无法阻止广场舞了”、“从占领逛广场到占领列车,大妈革命就这么开始了”,既是啧啧称奇,也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排斥和讥笑。

可是,大妈为什么不能忘我地热舞,为什么不能在可以喧哗吵闹的空间中飙舞,为什么不能置日常审美于不顾以健身为目的地蹦蹦跳跳,为什么不能百花为我开般自信地跟随节奏扭动起来……

仅仅从审美上攻击毫无意义,站在金城武或者林志玲面前,难道我们都得死?那么从治安条例或者文明礼节上来说呢,也不是每一场劲爆热舞都违反其规章和礼数吧。每一段被你们拍摄然后传到网上后再被挖苦嘲笑的视频,不全都是违反之下的行为吧——如果要说冒犯和违反的话,那么拍摄和传播以及极尽嘲讽之能事的评论,又算不算是前后夹击的冒犯和违反呢?

如果我是由衷热爱劲舞的大妈,那么既然我选择出门公开跳舞,就要事先做好被嘲笑的准备,当然,可能我骨子里早已经视那些不解和诋毁的眼神于不存在了。事到如今,确实也没看到过什么为广场舞大妈声辩几句的表达,更没有什么人为之争取合法性的同时,反过来攻击那些私自拍摄者和口无遮拦的嘲讽者。这并非说明站在广场舞大妈的立场上没什么道理可讲,而是说明这个群体相当克制。仅从这一点来说,用有教养来衡量她们,一点也不为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72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