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十分成功,但景物描写也对音乐描写及诗人感情的抒发起到重要作用,试找出并举例?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十分成功,但景物描写也对音乐描写及诗人感情的抒发起到重要作用,试找出并举例?,第1张

诗中突出的景物描写有四处。诗歌一开始就选用了“枫叶”、“荻花”和瑟瑟的秋风三个景物,用来烘托与朋友离别时的凄凉忧伤氛围。然后在用“醉不成欢惨将别”作铺垫后,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步的环境烘染。这里的“枫叶”、“荻花”、瑟瑟的秋风以及惨白的月亮这些冷色调的景物渲染了一种凄凉、冷清、忧伤的基调,它不仅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了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而且渲染了饯别时的寂寞和诗人心境的悲哀,从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第三次景物描写在琵琶女弹奏完乐曲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来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东边西边的船上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只看见倒映在江水中的秋月,泛出银白的光,一切的一切都沉浸在演奏家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两句诗“余音绕梁”“此时无声胜有声”,不仅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听众的忘情:琵琶女还未讲身世,人们就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无怪乎诗人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长叹了。这两句还巧妙地呼应了上文“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特定环境,作者在采用复杂多变的比喻手法来描绘复杂多变的乐声的同时,巧妙地运用此句诗烘托环境,移情入景,达到“景中情,情中景”的效果。

第四次是琵琶女自诉,商人离别后她在江口独守空船,周围只有凄清的月光和寒气袭人的江水,作者用“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凄清景色来衬托她年老色衰后的寂寞心情和孤寂生活,也打动了“惨将别”中主客的心,一箭双雕,体现了白居易高超的写作技艺。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出自:《琵琶行》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

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作者介绍: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

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

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

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

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

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3、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琵琶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扩展资料

赏析: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楼主你好“月”字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诗歌意象中可以是失意文人精神上的寄托。以“月”字统领全局,创造孤、冷、寒的意象,空虚中蕴失望,惆怅中含感伤,清冷中藏凄凉。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得到充分表现。

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就在主客即将分别时,沉浸在茫茫江水中的一轮惨白的月影映入眼帘。望着那冷月秋水,想想自己客居他乡,前路茫茫,今朝又和朋友分别,离愁别绪顿时涌上心头。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此情此景,把秋意之浓烈,离别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顿生无限伤感,也为下文叙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写诗人的迁谪漂流做好铺垫。

还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当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束时,天地宇宙间似乎只有浩渺的江水和一轮明月。

“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比如:“唯有江心秋月白”是写琵琶女在弹奏完后的寂静,说明琵琶女弹琴技术之高超;而“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写的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伤情。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谢谢采纳你的满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诗中突出的景物描写有四处。诗歌一开始就选用了“枫叶”、“荻花”和瑟瑟的秋风三个景物,用来烘托与朋友离别时的凄凉忧伤氛围。然后在用“醉不成欢惨将别”作铺垫后,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步的环境烘染。这里的“枫叶”、“荻花”、瑟瑟的秋风以及惨白的月亮这些冷色调的景物渲染了一种凄凉、冷清、忧伤的基调,它不仅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了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而且渲染了饯别时的寂寞和诗人心境的悲哀,从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第三次景物描写在琵琶女弹奏完乐曲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来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东边西边的船上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只看见倒映在江水中的秋月,泛出银白的光,一切的一切都沉浸在演奏家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两句诗“余音绕梁”“此时无声胜有声”,不仅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听众的忘情:琵琶女还未讲身世,人们就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无怪乎诗人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长叹了。这两句还巧妙地呼应了上文“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特定环境,作者在采用复杂多变的比喻手法来描绘复杂多变的乐声的同时,巧妙地运用此句诗烘托环境,移情入景,达到“景中情,情中景”的效果。

第四次是琵琶女自诉,商人离别后她在江口独守空船,周围只有凄清的月光和寒气袭人的江水,作者用“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凄清景色来衬托她年老色衰后的寂寞心情和孤寂生活,也打动了“惨将别”中主客的心,一箭双雕,体现了白居易高超的写作技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87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