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九篇雪》:肆意飞扬的青春

李娟《九篇雪》:肆意飞扬的青春,第1张

《九篇雪》是李娟出版的第一本书,她20岁时写的,是她的处女作。

虽然选择不继续读高中,但她知道自己要看书、写作,也做到了。可能,就有一种人知道自己的天命,很早就进入自己的青铜时代,再慢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质感人生。

那时候,李娟跟着妈妈的小卖铺,在草原上不断地搬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一家人切切实实地为生存所努力。她也出去打工,用自己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工资,过着打工人不自由的日子。她听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感动着她,她用洋溢着自己情感的文字将这些记录下来。

对于第一本书,李娟并不满意,但这本书还是被很多读者所喜欢,“它青涩造作,却仍然为许多陌生人所需,仍然能打动各种陌生的心。”

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也差不多这样。文字肆意飞扬,感情热烈充沛,在自我的世界里释放激情。这些文字好像不是那么有共情力,因为呈现的是非常私有的情感,有时候读着读着甚至会走神。

但文字的背后还是吸引人的。就像李娟说的“我不满意写出这部作品的当年那个自己——她潦倒、狼狈、无知、轻佻,是笼中之鸟、井底之蛙。空有大把的青春与自信,盲目任性,横冲直撞,不停跌倒,但从来不怕疼。”

是的,似乎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看到写这本书的李娟,她正当青春,热爱生活,虽然在大草原上居无定所,但她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神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土地对话,和妈妈生活,和外婆在一起。

她是个有趣可爱的女孩,也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女孩,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在孤独的青春里倔强地活着,读书、思考、写作,记录生活。

也许我们的内心也曾有一个这样的自己,一闪而过,我们抓不住她,但确实是我们的青春。

在她的文字里我们遇见了青春的李娟,也似乎看到曾经某个瞬间的自己。

所以她的第一本书才会感动一波又一波的读者。

我喜欢她写外婆的那一篇,她心疼外婆,又对不能给外婆安稳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无力感。李娟对外婆很好,她曾经离开草原,独自在城里一边照顾生病的外婆,一边工作、生活。

我也喜欢她写她独自打工的那些日子。一个小工坊,工作辛苦、饮食简单,但她很倔强,辛苦的坚持,最后做得好,让她的老板对她刮目相看。这部分的文字轻巧,在辛苦的工作背后,有一份打工人的自我修养和执着,看了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我还喜欢她写的在大山,在草原,在山野里的吃、穿、行、住。那不是简单的享受着山野的乐趣,而是生活在那里,深刻感受那里的山水草原,有生活的艰辛,有原野的美好,有不曾了解和抵达的森林深处。那是一种身在其中,并且感知深刻的体会,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与之共存,与之共情。

当然,我更喜欢李娟后来的作品。比如《羊道》系列三部曲,《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阿勒泰的角落》等等。

相比于《九篇雪》,这些作品更成熟,文字更从容洒脱。那些肆意飞扬的感情被隐藏在文字背后,有些只是简单的讲述,但流畅自然,却更能让人共情。她笔下的人物生动自然,让人印象深刻;她讲故事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引人入胜;她笔下的草原恢弘大气,大自然无比美好也让人心生敬畏。

不变的是文字背后那份幽默与调皮,常常让人轻轻一笑,继而又沉迷在她的叙事之下。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读这本书,总觉得作为一个“新疆女孩”她真的好博学,好好学。她的话语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相反,有时候的华丽反倒显得真实。

  我很喜爱她写自己的外婆,她能刻画出那种有些刻薄,甚至鸡蛋里挑苦头的感觉,这是作为真正一家人能够体会出来的,也能够大大方方说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是她不爱外婆的表现,就在她对去世后的外婆的那段话里,我深深体会到这慈爱的外婆对李娟的爱,同样,也能够体会出这个深爱外婆的孩子:“外婆你不好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异曲同工的一句话“我们爱一个人,想一个人的是时候,总期望对方也一样爱我们,想我们。岂知爱的最高境界居然是忘了我,免得像我想你一样痛苦。”这种爱是无私的!

  而麦西拉,他就应算是作者的第一份初恋了!虽然是以作者单恋的形式,但是却是一份最淳朴最简单的爱。正如每一个恋爱中得女孩,她想要将自己的全部的优点,她的美展示给他看,她期望这些能够获取这个男子的爱。而她不一样,她没有带有一种务必得到的欲望,这就是她性格的体现,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她只是怀有期望,对于这份感情,她从不好求他能够像她一样为对方付出,她就是一个质朴的女孩,怀揣一份质朴的爱。

  在作者的笔触中,少女的那种朦胧的爱的情愫写的如此逼真,见不到男子的相思,看到麦西拉的外套就想守护的淡淡欣喜,与他说话的那份悸动,那份迫切,让我仿佛也是目睹这爱恋的证明人。

  而对古丽贝里的描述中,则向我们展示了新疆女孩儿的真性情,不存在心机的简单,想笑便开怀大笑的豪爽,毫不掩饰的自然。仿佛这是那里的一种人情特产,就像作者在淋雨的时候说“反正身上已经湿透了,索性破罐破摔,不管那么多了。”

  那只两度被变卖却自己回来的大黄猫,也被赋予了太多的人的情感。本以为它的变卖是来衬托外婆外公的配角,却不曾料到它也是自己的主角。是它给“回家”这简简单单两个字灌输了情感,这两个字就是它表达“爱”与“家”的方式。在路上,它碰到了太多困难,甚至是下雨,饥饿,来来回回的人都让它担惊受怕。然而,当它回到那个家的时候,却是物是人非了,只剩下千辛万苦最终回到家来的那份余留的安逸与温馨。不知道它会不会触景生情,想起那些年外婆对它的好,昔日在路途的艰难心酸,更不知它是否会淌下苦涩的泪水。它只是回来了,回到最初的起点,去守候最初的幸福。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的是另一面的新疆,绝非成天动乱的荒芜地带。那里充满人情味,充满世间所有的感情,或苦涩或甜蜜。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梦: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望无际的草原,手拿课本,坐在羊背的小男孩。或许我能够像作者一样,很洒脱的躺在一片绿荫下,睡梦中享受自然的气息。或许晚上,某处的毡房内,总是灯火通明,有一两个新疆的女孩拉起我,带我去感受她们特有的“拖依”舞会的快乐。

  我爱这本故事,爱这个梦,正因简单,正因真实!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3):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去年陪儿子上课,老师推荐孩子们看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这位老师说,你们会喜爱她的说话方式。她用了“说话”两字,而不是文章,也不是写作。我便明白这是个温暖系的散文写手。

  一向没去翻看这本书,直到最近看了好几本外国小说散文,觉得那个译本,哪怕是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译本,读起来依然让我觉得不够优美动人。总觉得我和文字隔着一层薄薄的纱,或者说译本的文字让我觉得是眼前弥漫着淡淡的雾,虽能看清你的脸,却无法看懂你的表情和神韵。亦或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语序语感的不一样,让我觉得译本的语言不够行云流水,不够明亮透彻,不能touch到你的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最近迫切需要看点纯本土人士写的文章。于是想到了李娟,想到了她的阿勒泰。

  书里你看不到太多华丽的词句,你能够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是所谓的什么名校中文系毕业,没有太多的卖弄文学,更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思想。你看不到孔乙己问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酸腐之气,也看不到冯友兰式的用词造句,当然也没梁文道的评论多方位,更没有张爱玲式的文学功底。你仿佛就是看到一个很普通的人,娓娓道来她的生活环境,她的生活记录,她的情绪变幻。但是如果说你纯粹是在看一个人的博客日记,那么又觉得不仅仅仅是如此这般,你会被带进她描述的世界里,你会想象着那片戈壁的狂沙风暴,你会跟着她的思绪想象着她的生活,你会很想去看看那片离我好遥远的城市到底是怎样风情。

  她写得真好,我不由自主被带进她的生活。我会深深记得那个叫做阿勒泰的城市。并且我有着很想去阿勒泰的想法。

  至此,我想她是一个成功的散文作家。

  她所写的大多都是她对生活小事的感悟,那匹人家抵债还给她家的马儿,那辆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车,那年她养鸡,她去森林采木耳等等,以及她描述的在她家商店打电话回家的搞笑的哈萨克的小人物,这些都十分的吸引人并且朴实。她的故事十分朴实,很一般的小故事,但是你读起来却感到那么的有意思和温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车没油了,但是却有过路人慷慨的倒油给他们,倒油的皮卡车主不见得有多富裕,那辆车极其年代久远且破烂,但是他们善心好心。我反复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个肯定我不如上海这般礼貌的城市,那里形形色色的人是善心的,温暖的。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急的地方但却有着最朴实最可爱的人民。用句很俗的形容词,正能量。是,让我的内心深深被温暖被感动。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礼貌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礼貌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必须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礼貌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如果不是透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理解。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正因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正因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搞笑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李娟让我感受到有种作家是浑然天成的,他们的写作潜质是上帝赐予与生俱来的潜质。正如我之后无意之间看到王安忆对她的评价——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刻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干净纯粹质朴的文字,越发显得世界是那般完美。

喜欢李娟的文字,曾读过她的《我的阿勒泰》和《这世间所有的白》。最近又买了她的《记一忘三二》来读。

《记一忘三二》是李娟近几年一些生活随笔的合集,是她所有作品中相对轻松的一个系列。

书名来自于黄庭坚的一首诗:“少时诵诗书,贯穿数万字。迩来窥陈编,记一忘三二。光阴如可玩,老境翻手至。良医曾折足,说病乃真意”。

“记一忘三二”,即是诗人所读过的书籍,记住了三分之一,忘记了大部分,李娟却并非写读书,而是写自己生活中未忘记的一些琐碎小事,这也是李娟一直以来不变的写作方向,她的写作全都围绕个人生活展开,她笔下的阿勒泰已然成为她的符号,就像边城之于沈从文,呼兰河之于萧红。她的散文得到王安忆、刘亮程、朱天文、梁文道等文学大家的盛誉,梁文道说:“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

这本书共由23篇“记”组成,如《台湾记》、《信仰记》、《扫雪记》、《挨打记》、《邻居记》、《藏钱记》、《风华记》……读完这些“记”,李娟笔下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情感世界。打开这个世界,仿佛看到了一条河,河里汇聚着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支流。李娟笔下,母亲和外婆是她着笔最多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几乎成了她写不尽的金库。她的母亲是一个可爱、有趣的人,同时有着普通人的一切弊病,李娟在《冰箱记》中说:“怎么说呢,我妈这个人吧,交个朋友还是蛮不错的。做母女,实在太难。若我们俩是夫妻,早就离婚几百次了”。李娟笔下的亲情,并不是母慈子孝温情脉脉的模样,而是人间烟火里真实朴素的相伴相守,有温暖也有辛酸。在这本书中,写友情的只有《风华记》一篇,却令人唏嘘感动。风华是李娟在打工时与她合租房子的一个患难朋友,那时的李娟“坐不起公交,也吃不起午饭”,风华轮休时便做了饭打包给她送来,后来风华回去结婚,她们分开了,但李娟一直很珍惜这个朋友,她说:“当我软弱无力的时候,想想她,便感到光明。人活在世上,无非坚持罢了”。李娟笔下的爱情,不是她写作的重点,只是在《爱情记》里,提到了几次恋爱经历,不知现在,李娟有没有遇到她真正的爱情,但愿她已遇到。李娟笔下的老师,都是极有个性的,一个嗜打,让学生互打或自打,一个嗜骂,是有名的“毒舌”,年少时的李娟也未能幸免,不过对于那个“毒舌”老师,虽给李娟起了“猪头小队长”的绰号,但也曾因一幅画善意地鼓励过她,她也念念不忘。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李娟的成长轨迹一点点清晰,所有的经历都成了她笔下源源不断的灵感,形成于活色生香的文字篇章。

动物世界。李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们都热爱小动物,尤其是李娟的母亲,养了一屋子的鸡鸭鱼猫狗牛,也正是这一屋子的动物,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也增添了无数乐趣。李娟笔下的母亲除了偶尔去台湾旅游一次,主要的事情就是伺弄她们家的那些动物,比如抓猫去捉老鼠,给狗买避孕药,宠牛,追鸡,找鸭,养鱼等等,母亲对动物极有爱,收留了许多流浪猫、狗不算,连牛也宠,还打算给她们家的牛养老送终……李娟用她一贯干净透亮、自然流畅、不事雕琢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让人读的时候多次忍俊不禁。

心灵世界。透过李娟轻松诙谐甚至带点自嘲的文字,可以看出李娟经历过的艰辛。她小时候曾受过老师的侮辱,同学的欺负,外婆、母亲的打骂,高三就辍学打工,穷得坐不起公交,吃不上午饭,生活颠沛流离,又生活在半年都是冬天的新疆,大雪的时候家里除了母亲和她,连个扫雪的劳动力都没有,母亲和她虽相依为命,但因性格各异也曾闹翻且分家而居。生活的艰辛,她内心的痛苦、孤独寂寞,是读者在她轻松诙谐的文字里如细网中的小鱼般渐渐打捞出来的,同时打捞出的,还有她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并未着力去渲染生活的艰辛,相反,她极力去渲染快乐,但正如欧亨利的小说风格,让人看到“含泪的微笑”。这也正是李娟一贯的节制精神,从她的《我的阿勒泰》中可以找到依据,她说:“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所以,喜欢她笔下那个有滋有味的世界,更喜欢她对待那个悲欣交集的世界的美好态度。

在《猫馆记》中,李娟写过一只始终不能忘记的白猫,它与同类极其疏离,却极亲近人,李娟很偏爱这只猫,她说:“总之,我有过这么一只猫,它是我家唯一一只不愿成为野猫的猫。她没有探索世界的野心,没有生育后代的本能。清清净净、悠悠闲闲。除了家里和店里,整天哪儿都不去。不添麻烦,不闯祸,不偷食,不乱上厕所,不制造任何家庭矛盾。猫食再寡淡也从没抱怨过。它美丽、温顺、充满喜悦。它对我们的信任以及对我们这个家的依恋令人惊讶又幸福。它活在世上像在深深地安慰着我们”。

李娟为何独爱这只白猫呢?连微博的头像也是这只白猫。我以为,李娟在这只白猫身上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她不就是这样的么?清清净净、悠悠闲闲、不抱怨、充满喜悦,她活在世上何尝不像在深深地安慰着我们?

她在她的阿勒泰,过着一种清清净净的本色生活,即使有艰辛,也被她轻描淡写,她的文字,没有探索世界的野心,却在自己的日常和琐碎中让世界看见。她就是在深深地安慰着忙忙碌碌、不知所以的我们。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打开李娟文字中的这个世界,写下的这些,恰如“记一忘三二”。

碎片化的生活,让短视频越来越受人追捧。许多人已经忘记,原来文字也可以记录生活的美好。

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有这样一位作家,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普通,她就是李娟。

《我的阿勒泰》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李娟把灰头土脸的日子,写出一种心旷神怡的美。

书中记录着一个个的生活片段,我反复看了大半个月,让我对文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版《我的阿勒泰》分为两个部分,上篇:记忆之中2007-2009,下篇:角落之中2002-2006。

在书中,李娟把零碎的生活写的很有趣,一篇篇回忆,融合在一起看到了不一样的阿勒泰。

有时如同捧着这本书坐在大草原上,呼吸着青草的芬芳;有时又像在空空茫茫的戈壁滩上,车子行驶过后尘土扬天;有时又去到热气腾腾的澡堂,看到家庭主妇们拎着水桶和盆,扛着搓衣板,挨个调试水龙头。一次次的被她的文字感染,向往着去新疆的阿勒泰目睹李娟的生活。

工作在大城市,生活在小城市

李娟在乌鲁木齐工作。每次回家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有给外婆的、有给妈妈的,还有给叔叔的、妹妹的。

乌鲁木齐是个神奇的地方,什么东西都有,看到什么都想买。有一次,在地摊上看到“金丝熊”,才五元一只,李娟毫不犹豫买了两只。但回到家却被妈妈骂了一顿,“五元钱啊?这么贵啊!真是,咱家还少了耗子吗?到出都跑的是,还花钱在外面买”再仔细一看,的确是耗子,只是少了条尾巴而已

还一次,买来“袖珍兔”,坐车回家的路上,李娟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子,抱着兔子笼笔直地挺着脊背坐着。生怕兔子被闷死,不时伸手进笼子抚摸它。回到家不久后,兔子还是死了。

其实,李娟赚的钱并不多,但她不在乎钱。她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她关注于生活的本身细节,才有各种尝试,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我们平时被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每天疲惫的回到家中,很少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就像进入一个死循环。

但如果我们放开心,去接受、尝试,去挑战还没做过的事。接受孩子的种种行为,早起出门晨跑,开启另一种生活,或许会收获到不一样的快乐。

对家的牵绊

在外工作5年后,李娟仍然选择回家。回到阿勒泰的一个角落,一个偏远寂静的地方——阿克哈拉村。在那四面茫茫荒野,天地洁白——阴天里,世界的白是纯然深厚的白;晴天,则成了泛着荧荧蓝光的白,让她欲罢不能。更有对亲人的牵挂,让她不舍。

有一次,李娟随口的一句话“就是被子薄了点。”母亲立刻买了驼毛,连夜洗,烧旺炉子烘干,熬了一个通宵才赶制出来。为尽快把被子交给李娟,母亲独自扛着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坐了十多小时的车赶往乌鲁木齐,第二天晚上出现在李娟面前。

李娟明白,母亲对她的深深挂念,更重要是她不舍得丢下外婆。

李娟是外婆带大的,外婆有个小动作,喜欢吐舌头。打碎糖罐子,弄死了金鱼,就飞快地吐一下舌头,“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休想让她为做错事多愧疚一丝一毫。

快乐的外婆,一直都盼望着“你回来就好了,我很想你。”

最后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陪伴母亲和外婆。

为了生活,我们也许会选择大城市,可这样值得吗?真的获得满足了吗?多少人折腾一段时间后,恍然发现其实并不值得。

生活要继续,但浓浓的亲情更不能割舍。勇敢的做出选择,回到家乡,并不意味着放弃生活。

感知爱情的奇妙

读李娟的书,可以瞬间安静下来,她说:“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六岁,仍然可以清清静静、了无牵挂的生活,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的一种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她有一段深刻暗恋——麦西拉。

在一次舞会中,遇见麦西拉,一个帅气又神秘会玩音乐的小伙子。当李娟躺在深深的黑暗中,听着遥远地方传来的电子琴声,辗转反侧。他们并不互相认识,她只能说是出于年轻而爱上麦西拉,她又确信这样的爱情。因为那时的她渴望爱情,而正好麦西拉就出现了。

这段说不出口的爱情,她一直藏在心里,她很清楚不可能,所以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但他又真实存在,就这样,整个秋天李娟都在想着爱情,让她欲罢不能。

外婆又常常对她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再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

那些我们以为很美好的东西,又像幻灭,存在即消失。李娟被外婆的生活态度所感染,生活不用勉强,有过望而不得的经历,也是一种美好。

都说环境造就人,阿勒泰让李娟的文字有着醇厚的自然感。而这种感觉,直到我看到雨后的天空,泛着蓝光的白。为之感叹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美的瞬间,却被忽略掉。

其实那些瞬间一直在我们的记忆中,静静等着,让我在李娟文字里找到了。

希望你也能感受到,让每天美好的生活与你相伴!

        李娟居于新疆的荒野,散文中多提及表达与妈妈外婆共同生活的温暖亲情和人在恶劣自然中的旺盛鲜活的生命力。可就是在遥远的角落,在放羊种地的日常劳碌中,爱情毫不顾忌地暗自生长,像冬季寒夜的烟火,照亮一个个贴身行走在大地上的孤寂生命。

        首先是李娟的妈妈,自己女儿眼中的“奇女子”,“像赌徒般活着”。一生坎坷,勇敢又骄傲,热情又脾气暴躁。即便生活拮据,苦难不断,也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她洒脱肆意,可以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裸体挖地;她内心强大,所种葵花被鹅喉羚糟蹋她可以补种四遍种子;好像命运只能折磨她,却永远不会消耗她。她李娟说“而我妈却是有力量的。她强大到简直快要随心所欲。她举重若轻——所以艰难的事情,都被她做的像是伸手从树上摘下一颗苹果。她蔑视艰难——无论那颗苹果摘得再艰难,也仅仅只是一件摘苹果这样的事而已。”

      李娟的母亲爱情之路崎岖坎坷,李娟是她各种婚姻的目击者。李娟的妈妈和她的叔叔不出意料之外的打过闹过,可做饭难吃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却托李娟买家常菜谱,还向李娟诉苦,说叔叔骂她了,嫌她饭都不会做,算什么女人,说她必须要争口气。“女为悦己者容”,妈妈抹面霜,换新衣,刷皮鞋,仅仅为了叔叔兴高采烈从地头奔跑过来,喊上一句“唷!这是谁啊?”尽管四周黄沙漫漫,荒芜人烟,无人为我们的爱情赞美感叹。我们又卑微又贫穷,也不再年少,可我还是愿意为你作出改变,还是想要把最好的我给你,换取你的一句玩笑般的赞美。这片大地的荒芜贫瘠阻挡不了爱情。

        除了这对老夫妻外,李娟冬牧场寄宿的居麻一家是牧民家庭,生活更加颠簸,不停转场,他们的家在更加遥远的冬牧场,男主人居麻会因为妻子没做好晚饭而生气,起争执时暴怒不已,靠一大嗓门屡占上风。也会和妻子生闷气,到头来又不知如何收场。可也正是他们在艰难生活中彼此扶持,养育子女。他们亲密无间却不擅长表达爱意,很少时候才会勾肩搭背,互相依偎。但当李娟举起相机意图捕捉这温馨一刻时,二人却含羞撒手。可居麻也会在回忆起与妻子的相遇时得意非凡,喜滋滋地说“左看,右看,还是这个丫头子最好!瘦瘦的,白白的,高高的……”,又时常感慨“这么好的老婆子,给我生了四个娃娃的老婆子……”。生活磨损掉精致的,只留下最坚韧淳朴的,这使得爱意偷偷隐藏在点滴日常,用陪伴证明我对你的爱。在遥远的地方,爱情支撑着生活。

        然后是李娟同父异母的妹妹的爱情,妹妹懂事较晚,十八岁了,也还只是一个再淳朴不过的乡野小丫头。每天只知热火朝天地劳动,“心思单纯得像十岁的孩子”,然而爱情依旧如约而至,卢家小伙子每日用摩托车接到卢家帮忙干活,晚上送她回来还要赖在妹妹家,不顾看家狗琼瑶的恐吓,待到天色大暗才回家。爱情令人开窍,虽说妹妹也只不过同他谈论诸如“今年一亩地收多少麦子?收割机一小时费油多少?”之类的问题,但这恐怕是出于少女的敏感倔强吧?嘴上说着最朴实的言语,心里却隐秘地欢喜,在遥远的角落,世界好似万年不变,无意间,两颗年轻的真心不断靠近,从此多一个人值得记挂,一成不变的未来也充满期待。被遗忘的青春不再孤寂。走在荒野,当风从远方吹来,便会突然记起一个人来,内心满涨喜悦。在遥远的荒野,年轻人与年轻人相遇,爱情拥有巨大魔力,填补青春的所有寂静。

      最后是李娟自己的爱情,只有过程,没有结局。甜蜜又苦涩,美好却无望。娟儿爱上了哈萨克族小伙麦西拉,说他“麦西拉就像个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净的心……”。说他拨动的琴弦“一声一声进入世界隐蔽的角落,进入另一个年轻人的心中……”。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因为娟儿是汉族姑娘,因为她和麦西拉完全不一样,因为其他,娟儿只能安慰自己“我会爱上别的人。”是的,以后也会爱上另一个人,可他毕竟不是麦西拉,毕竟不是那个娟儿身着熨过的裙子,在拖依舞会上从夜晚寻找到黎明的人。于是黑夜压制一切暗自涌动的情愫,有些话,终究无法在这沉默大地上脱口而出,娟儿最多可以做的,就只是想像麦西拉的新娘子,会是又高又美的哈族女子,她会陪伴麦西拉的一生……想着,竟感到了希望。

        还有一段爱情,虽然也未能走到最后,可是相遇无比难忘。娟儿爱上了司机林林,因为他有一辆大大的白色黄河车,这让林林显得非常强大,强大到给荒野带来改变。改变无穷无极又无声无息的生活。娟儿因为十天才见一面的林林,学会了辨别汽车和柴油车的马达声。

        第一次见面,林林对蹭车去县里的娟儿说“妹妹,没事老往县上跑啥,呵呵,小心把你卖掉……”。结果林林当然没有卖掉娟儿,而是请她吃了大盘鸡。娟儿以为林林自己跑掉了,出门一看,白色黄河车历历清晰地泊在月光中。

        第二次见面,是在中秋节,娟儿和妹妹俩人在店里,因为害怕,早早关了店门。这时,敲门声传来。

        “这么晚了,谁啊?”

        “你是谁?”

        “……大盘鸡!”

          永远难忘的相遇。

        后来娟儿选择了离开,和林林的爱情未能继续。可这就是荒野,离别相爱都难免。它允许爱意存在,也包容遗憾。

      这是遥远的荒野,这些都是李娟笔下遥远之地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7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