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第1张

1、村民的热情好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这里可以看出来山西村的村民是非常热情好客的,村民会把家乡的特产拿出来招待客人。

2、优美的景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可见诗人在寻找山西村的时候途径了许多景色优美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柳树、有山花。

3、淳朴的风土人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这展现了山西村村名的淳朴的风土人情,极具年代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扩展资料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游山西村

您好,《游山西村》一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诗首联写丰收之年农村的气象腊酒、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写出民风的淳朴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但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联由自然景象的描写转入人事描写,“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前者是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词

后者是元朝诗人虞集的诗

相同点,用词比较类似,都是对山河国家的感受。

不同点,魏了翁死的时候,蒙古人还没灭金,宋朝还很安全,所以还有空庆幸山河完整;虞集是宋朝遗民,虞允文的后代,肯定是怀念宋朝的。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作品原文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如下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

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来源:-游山西村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该诗写于1167年(南宋孝宗 乾道三年),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丰收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烤乳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了山环水绕,草木自渐浓郁,蜿蜒的山径也越来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无路可走之际,突然看见绿柳飘飘,花团锦簇,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本联富深刻的哲理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夜游,随时拄着拐杖来拜访,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足:足够,丰盛。

4、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5、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6、箫鼓:吹箫打鼓。

7、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8、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9、若许:如果这样。

10、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1、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

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

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

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

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游山西村的诗意

游山西村的诗意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陆游 蝶恋花

《蝶恋花》

作者:陆游

原文:

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

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离开南郑入蜀以后所写的。上片写对南郑戎马生活的怀念,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都引发的是悲秋之景。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长安路。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一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今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下边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含有想隐归江湖的意思。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报负,无人不是一般所说的没有人,而是春秋时期秦国随会对晋国使臣所说的子无谓秦无人中无人的意思,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后面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全词共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思昔,第三层再回到现实,第四层又回顾以住,今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

陆游诗集

陆游诗集

1、《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

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听法鬼神环尘尾,质疑英俊集龙门。

孤舟此日轻为别,尺素何时远见存?

坐想文殊对摩诘,高谈无碍九河翻。

5、《送曾学士赴行在》

二月侍燕觞,红杏寒未拆;

四月送入都,杏子已可摘。

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

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恻。

欲书加餐字,寄之西飞翮。

念公为民起,我得怨乖隔?

摇摇跂前旌,去去望车轭。

亭鄣郁将暮,落日澹陂泽。

敢忘国士风,涕泣效臧获。

敬输千一虑,或取二三策。

公归对延英,清问方侧席;

民瘼公所知,愿言写肝膈。

向来酷吏横,至今有遗螫;

织罗士破胆,白着民碎魄。

诏书已屡下,宿蠹或未革;

期公作医和,汤剂穷络脉。

士生恨不用,得位忍辞责。

并乞谢诸贤:努力光竹帛。

6、《送张叔潜编修造朝》

此士名高北斗南,眼中独许我同参。

匆匆却作临分恨,一月何曾笑二三。

7、《送张叔潜编修造朝》

简牍清闲胜校雠,题诗应肯寄夔州。

东厨羊美聊堪饱,北面铃稀莫强愁。

8、《送张叔潜编修造朝》

北窗铜碾破云腴,扪腹翛然一事无。

安用雁行排院吏,正须鱼贯看胡奴。

9、《送张叔潜编修造朝》

芒屩年来渐嬾穿,闭门日日只高眠。

今朝出送张夫子,借得南邻放鸭船。

10、《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

皇天方忧九州裂,建隆真人仗黄钺。

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

逋诛猾虏入槛车,北风吹乾草头血。

一龙上天三百年,旧事空闻遗老说。

金印斗大谁作州,公子玉面苍髯虬。

赋诗健笔挟风雨,论兵辩舌森戈矛。

别君帐饮灞桥头,长歌为君宽旅愁。

战场遗迹傥可画,尺素寄我关河秋。

11、《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

兄去游东合,才堪直北扉。

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12、《送周郎》

我居山阴古人泽,四顾茫茫烟水白。

平时辙迹所不到,玉树郎君肯来客。

衡门仅可俛首过,陋室真成容膝迮。

木盘设食菜数箸,共饱知君不予责。

期年相从无夜旦,一日复有千里隔。

送君津头泪如绠,老身恨不生羽翮。

江湖道嶮非一二,触处兢畏真良策。

从今日望平安书,我欲灯前手亲拆。

13、《送子虡赴金坛丞》

与汝为父李,忽逾五十年;

平生知几别,此别益酸然。

念汝发亦白,执手河桥边。

西行过临平,想汝小系船。

悠悠阳羡路,渺渺云阳川。

京江昔所游,想像在目前。

今兹两使君,幸有宿昔缘,

汝虽登门晚,汝虽登门晚,

世好亦牵联,顾於赏罚间,

其肯为汝偏。夙夜佐而长,

努力忘食眠。醇如新丰酒,

清若鹤林泉,棠宜使可爱,

蒲正不须鞭。

14、《送子虡吴门之行》

相送何由插羽翰,淡烟微雨暗江干。

孤怀最怯新春别,病骨难禁昨夜寒。

尊酒汝宁嫌鲁薄?釜羹翁自絮吴酸,

此诗字字俱愁绝,忍泪成篇却怕看。

15、《送子龙赴吉州掾》

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

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

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

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

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

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

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

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聚俸嫁阿惜,择士教元礼。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山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益公名位重,凛若乔岳峙;

汝以通家故,或许望燕几,

得见已足荣,切勿有所启。

又若杨诚斋,清介世莫比,

一闻俗人言,三日归洗耳;

汝但问起居,余事勿挂齿。

希周有世好,敬叔乃乡里,

岂惟能文辞,实亦坚操履;

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

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

汝去三年归,我傥未即死,

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

16、《送子坦》

老境宁容别,诸儿仕为贫。

一春多卧病,几度送行人。

五斗方须禄,千金且爱身。

长安虽可乐,怜汝正思亲。

17、《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

父子团栾笑语哗,岂知云散各天涯。

长亭结束秋将晚,别酒凄凉日易斜。

我坐耄年艰就养,汝非仰禄肯离家?

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

18、《送子修入闽》

士生万里合鹏抟,憔悴青衫且自宽。

薄禄及亲虽共喜,远途将父亦诚难。

关山可厌风麈恶,蓬荜应思菽水欢。

只道耄年心似铁,诗成也作鼻辛酸。

19、《送子遹》

隔一涛江路岂遥,踌躇不觉欲魂销。

寄书勿遣过三日,发渡何曾无两潮。

睡少不关茶作祟,愁多却赖酒时浇。

柯桥西畔斜阳岸,谁为离人惜柳条?

20、《送子遹至梅市而归》

梅市长堤怆别情,鲁垆归路当闲行。

日沉菱浦看鱼跃,烟合菰丛闻獭鸣。

蘸水门扉初半掩,拥桥炬火已先迎。

停桡不奈清愁得,独倚阑干待月明。

21、《苏韬光节推挽歌词》

才名京兆椽,门阀魏公孙。

遇事虽肮脏,接人终静温。

宁吟灞桥雪,不扫舍人门。

二妙凋零尽,衰翁慨独存。

22、《夙兴》

草堂风雨少睡眠,骨冷始觉非壮年。

水鸟长鸣声戛然,庭中栖鸦亦已翩。

老人清饿如龟蝉,起坐甚爱小窗妍。

一生宦游膏火煎,归来杜门气麤全。

人看虽不直一钱,知我自有穹穹天。

赋诗稿成弃不传,残钟断磬知谁编?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游山西村的古诗赏析,内容如下: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婉延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悯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琉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攀,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楔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人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车,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①苏拭《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阅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资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谍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阳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4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