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第1张

一、发展合作能力培养集体感的目的和意义

善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性格特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父母又往往宠爱和纵容他们,使他们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变的任性、自私,不会主动、正确地与人合作。对孩子加强合作性的训练,既是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将来愉快地与人交往打基础。因此,合作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是学生生活中归属的第一个集体,因此,学生的集体感也最初在这里萌发并得到发展。这�候,他要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学会如何与人进行合作。

二、学生合作能力、集体感培养的可行性

学生处于学习期,由低年级教育过渡到高年级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与3岁――4岁学生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精力旺盛,爆发力强,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喜爱游戏,游戏活动的水平更高了;他们好学多问,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初步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

1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小学学生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阶段转化的过渡过程。也就是说,小学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通过教育,小学学生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识地、自觉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3小学学生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4在教育影响下,学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特别是与同伴广泛交流,使小学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对他人发展自我形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与竞争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主要内容和活动设计

1生合作能力的训练内容

(1)认识合作能力及其意义。让学生了解很多事情自己一个人是完成不了,需要和别人一起做;懂得合作就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一起完成任务。例如:一个的8岁孩子对合作的理解是:“合作就是两个人做事情。”

(2)培养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与和别人一起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能力,如两个孩子一起把他们劳动工具放回工具房。培养学生提出建议、指导同伴行为的能力和服从同伴、接受他人建议的能力。这种提出建议和接受建议的能力是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3)鼓励合作性的竞争。激发学生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和其他人、其他组进行竞争能力;正确对待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新的技能,发展同别人的友好关系。

小学学生喜欢竞争的集体活动并追求活动结果,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比赛,学生只有从一次次的失败和胜利中体会领悟到大家必须有团结协作,互相合作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感才能获胜。如:在分组进行大型积木建构比赛时,有的组由于成员心齐合作的好,很快搭建成功,而有的组却没有能完成,又比如午睡起床进行自我服务能力比赛,有的组从一个个组员来看动作并不快,然而却获胜,有的组动作快的学生并不少,然而少了互相合作帮助的观念,却落到了最后。在竞争活动中,学生从多次亲身经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中逐渐懂得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了集体感。

2学生合作训练活动设计

(1)连体人。学生自选同伴,两人一组。将报纸挖两个洞,分别套在两人的脖子上,将两人连在一起。两人一组沿指定路线走、跑、过小桥等。如果报纸中途破碎则停止游戏,以报纸不碎者为优胜。

(2)背靠背。学生自选同伴,两人一组。让学生两两背对背坐下,两腿伸直,双手臂向后相互钩住,然后试着站起来。

(3)分组拼图。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一份拼图。比赛哪组拼的快。

(4)一人画一笔。将全班小朋友分成几个小组,教师规定统一的题目,如画一张脸,一朵花、一个动物等,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的的时间内,一人画一笔,轮流将图完成,画完后,可以将每个小组的画都贴到教室的墙上,并指导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评论,指出自己画在哪里。最后帮孩子总结:每一幅画都是大家合作的结果,画得好的组是因为他们合作的好。

(5)众志成城。教室在操场上画2-3个正方形(大小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必须是学生紧紧挨着才能站下)将全班学生分成2-3个小组进行游戏游戏规则是每组学生可以用任何方式进入正方形,要求全组学生都站在正方形内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通过这些合作性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还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的强大,渐渐的让其形成为了集体利益而适当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的意识,让其知道集体有制约性,学会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知道个人的言行会对班级体产生影响。如;在体育比赛中,有的组由于个别学生违反规则而落后,遭到大家的批评,这种批评有助于学生为了集体利益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

四、发展合作能力、树立关爱集体的责任心

学生合作能力及爱集体情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及教师良好的情感的感染,方能形成,因此组织一些活动,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感知,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活动方案举例:

课例一:小学音乐游戏:竹竿舞

活动目标:1在感受音乐基础上,初步探索竹竿舞音乐的节奏。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表演竹竿舞,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1竹竿若干 2音乐、视频录像

活动过程:1欣赏感受音乐。(1)第一遍欣赏音乐。教师:这段音乐好听吗?听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2)第二遍欣赏音乐。教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第三遍欣赏音乐。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小手或小脚拍出不同的节奏。

教师小结:这是一段竹竿舞的音乐,音乐听上去欢快又明朗,竹竿舞是黎族人最喜欢的舞蹈之一。

2尝试根据音乐用竹竿表现节奏。(1)谁能用竹竿把刚才拍的节奏表现出来?(2)那么有什么办法让跳舞的人与敲竹竿的人合作好?(3)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相互交流,提升简单的竹竿舞表演方法。

4观看竹竿舞录像,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

(1)看看少数民族的人怎么跳的?(2)把竹竿带回去继续试试,跳出更多的花样。

在这个跳竹竿舞活动中,敲竹竿时能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果两个人合作的不好,节奏就会乱竹竿分合就会出错,这会导致跳竹竿的学生也出错,所以这个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要很好的合作,才能使这个游戏成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对这个活动也很感兴趣,尽管还有些生疏,但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竞争意识。

许多我们平时做的或孩子自己的相互合作都可以转化为学生集体感的培养。如:对孩子自信的培养。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长后,自信心被激发起来,有了这样的自信,孩子会乐意去帮助有困难的同伴,愿意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事,他的这种个人行为也是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表现,同样也是培养学生集体感的途径。又如:平时各种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学生的集体感就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集体感的培养就在我们的平常的教育之中,因此学生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循循善诱,在各个环节、活动中激发孩子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爱集体的情感。

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一般来说,有交往与合作习惯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够自觉地与人交流,做事的时候也喜欢询问他人,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外向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这种性格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成人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下个人无法完成的挫折感,从而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2、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合作可以让孩子产生良好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进而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3、让孩子与同伴交往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他们可以一起交谈,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做游戏,一起出去玩耍,一起做作业。成人要知道,孩子们应当由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成人社会无法取代的。如果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交往,成人就更要有意识地鼓励他(她)与同伴接触、交往。如果成人和老师因为怕孩子学坏,而过多地干涉,甚至禁止他们的交往,那就无异于因噎废食,因为这种交往时孩子获得合作的能力与情感体验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有利于养成合群性,消除孩子执拗或孤僻的倾向。4、让孩子与同伴共同承担一定的任务想要提高孩子的交往水平,可以让孩子与同伴分担一些任务,并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努力完成它。有时,对于一些复杂的任务,可以进行必要的分工,但必须保证他们活动的相互牵制性,以便他们通过必要的主动交往与协调达到总体任务的完成。否则,合作就会变成单干,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交给了他们任务,就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即使遇到困难或者发生争执,只能提供咨询,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完成任务。5、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做是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所必需的。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学不会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就永远学不会合作。而且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因此,孩子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时,不要回避,也不要代为解决,而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最多也只能提些建议。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矛盾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孩子迎着矛盾去主动交涉,而不是闭门思过,也不是回避和拖延。有的孩子只喜欢和一种同伴交往,而不肯和其他同伴交往,这种过于挑剔的交往倾向实际上就是回避交往的困难与矛盾。对于这种孩子更应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其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感,从而乐于学会和各种人交往。6、让孩子知道竞争和合作是可以同时存在的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里不会有人跟他争什么东西,成人也通常不会对他的言论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家里以外的地方,比如学校,就出现了竞争者和反对者。这样,孩子就认为反对他以及和他竞争的同学是不会成为合作对象的。所以成人要及时教育孩子端正他的竞争心理。竞争目的主要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成人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上的合作伙伴,千万不可一味地把他人当作竞争对手和敌人,不顾一切地对立他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同时,成人要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虑集体的利益,学会在关键时刻要约束个人的行为,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或者精神,与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整天争吵不休的家庭,是很难让他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成人一定要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当、合理。对邻居、对来客都要热情、平等、谦虚、有礼貌。这样,孩子就会以成人为楷模,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2、树立平等观念3、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有一些孩子常常会“以我为中心”,这些孩子会很难融入集体的生活中,也很难和同龄的小伙伴和睦相处。但是,当他们碰了几次钉子之后,就会慢慢的改变了这种“以我为中心”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在经历了几次碰钉子的事情后,意识到了在集体活动中一定要想到别人。所以,成人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这样会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在以后和别人的合作中孩子才不至于犯“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4、保证孩子受锻炼的机会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并且会在长大以后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得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而无所适从。因此,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由于孩子中独生子女数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的弱点。所以,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1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