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猴子说书——水浒传第七回:鲁智深、林冲(1)

红猴子说书——水浒传第七回:鲁智深、林冲(1),第1张

上次说到智深把两泼皮头子踢到粪窖里了。众泼皮吓得也不敢动弹。

那两人在粪窖里立起身子:师父,饶了我们吧!

智深:你们去把那两个人拉出来,我就饶了你们。

众人就把这两人救出来,智深让他们洗了再来问话。

智深坐在中间,指着这一群人:你们都给我老实点,说,你们都是什么人,为什么来这里戏弄洒家?

张三李四和众伙伴下跪:我们就住在附近,平时靠赌博为生,这片菜园算我们的衣食父母,大相国寺几次想治我们都没办法。师父是哪里来的长老,这么了不得!我们服了!

智深:洒家原是老钟经略相公的提辖官,因为杀的人多,自愿出家,法名智深。你说你们二三十个混混,就是千军万马来,我一个人也杀的出去!

众泼皮谢不打之恩,退下了。

第二天,这些人就商量着凑了些钱,买了十瓶酒,一头猪,来请智深。

智深:你们为何破费?

众人:我们有福,有师父在此,保护我们。(以后菜是不能偷了,只能靠智深赏了)

智深大喜。(我罩着你们,你们认我做大哥)

酒吃到半晌,有说有笑有唱也有拍手的,这明显是情绪喝得高涨了。

正在热闹呢,忽然门外传来乌鸦叫。

众人齐说:赤口上天,白舌入地(迷信人口念此语,以为可以避免因口舌而生的灾祸。)

智深;你们在叨咕啥呢?

众人:乌鸦叫,怕有口舌之祸。

智深:哪里有这个说法?!

一位种地的道人说:墙角边绿杨树上新筑了一个乌鸦巢,每天从早叫到晚,烦人得很。

众人:走,找把梯子上去把乌鸦巢拆了。

智深乘着酒兴也跟出去看,果然绿杨树上一个乌鸦巢。

众人:把这乌鸦巢拆了,落个耳根清净。

李四:不用梯子,我们爬到树上去。

智深瞅了瞅,琢磨着树的大小和自己的力量,然后走到树前,脱了外套,右手向下,左手拔住上截,一用劲,就将那株绿杨树连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师父,不是凡人,没有千万斤力气,哪能拔得起。

智深:这有什么稀罕的?!哪天有空我再耍器械让你们开眼!

打第二天起,这二三十个破落户对智深心服口服,每天都送酒肉来,看他施展拳脚。

过了几天,智深寻思:天天都是吃他们的,今天我也来安排个宴席请他们。于是安排人去城里买了蔬果、两三担酒,一头猪和一头羊。

那天天气正热,智深让道人在槐树下铺上芦席,请众泼皮坐定。

大腕斟酒、大块吃肉,吃饱了,再取果子吃酒,吃得正浓,众泼皮:这几天师父使的拳脚,还没看过师父使器械呢,今天让我们开开眼吧。

智深去房内去来六十二斤重的禅杖,众人看了,大吃一惊:没有水牛力气,哪能使得动??

智深耍起来,so easy,众人看了,一起喝彩!

智深正耍得嗨呢,墙外一个官人喊:耍得漂亮!

众泼皮:这位官人喝彩!必然是真的好!

智深:那军官是谁?

众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智深:请来相见。

林教头跳到墙这边来,两人在槐树下一同坐地。

林教头:师兄哪里人?法名是什么?

智深:洒家关西鲁达,只因杀的人多,情愿为僧,我小时候来锅东京,认识您的父亲林提辖。

林冲大喜。和智深结为兄弟。

智深:今天教头怎么到此?

林冲:我和夫人一同来烧香还愿,我听到喝彩声,过来看你耍禅杖,着实精彩,就让丫鬟锦儿和夫人去庙里,我留在这里等他们。没想到遇到师兄。

智深:我也是刚到此地,没有什么朋友,每日就是这几个大哥相伴。如今你我结为兄弟,真是十分开心!

于是让人给林冲也添了酒。

才吃了三杯,就看见锦儿慌慌张张,红了脸站在墙缺那里喊:官人,不要喝了,娘子和人起争执了!

林冲:在哪里?

锦儿:在五岳楼下,被一个猥琐奸诈的人拦住了,不肯放!

林冲:改天再来看望师兄,莫怪莫怪。

说完,赶紧跳墙走了。

赶到五岳喽一看,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用于诱捕鸟类的猎具)、粘竿(顶端涂有黏剂,立在田野中捕鸟的竿子)都立在栏杆边(一群游手好闲的流氓)。梯子上一个年小的后生只看见后背,把林冲的娘子拦着:你上楼去,咱们聊聊。

林冲娘子红着脸:光天化日,竟把良人调戏(臭不要脸!)

林冲上前,把那后生肩膀一掰,准备下拳打时,发现此人是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平日依仗权势,专爱调戏人家妻女,人称花花太岁。

一看是高衙内,这拳就没打下去(日后林冲肯定会懊恼死了),高衙内:林冲,关你什么事,你来管?

原来高衙内不认识林冲娘子,要是认识,也没这事。众人一看闹起来,赶紧上来劝林冲,哄高衙内。

林冲就眼瞅着高衙内出庙了!

林冲引着夫人和锦二走时,只见智深提着禅杖,带着呐二三十个“小弟”过来了,大踏步进庙来。(打架的架势)

林冲看见:师兄,哪里去?

智深:我来帮你打那混蛋!

林冲:那个人高太尉的儿子,不认识夫人,才冒犯无礼。我本来想痛打他一顿,可考虑到高太尉面子不好看。古语说,不怕官,就怕管。我现在他爹手下,暂且饶他一次。(你饶他,他不饶你)

智深:你怕太尉,我拍他个鸟,要是让我看到那混蛋,顶让他持洒家三百禅杖!(讲得极是!)

林冲一看智深醉了:师兄说得是,我看众人劝了,才饶他一次。

智深:但凡有需要我的地方,尽管来找我。

众小弟看智深醉了:师父,咱们今天先回去,明天再找他算账。(这也是史进、李忠当时劝鲁达的话。)

智深提着禅杖:阿嫂莫怪,见笑了。阿哥,咱们有空再聚。(这么可爱又仗义的兄弟,林冲啊,你可要珍惜!)

说完就和小弟们会菜园根据地了。

林冲夫妇闷闷不乐回家去。

且说高衙内见了林冲娘子,没得手,回到府中也是闷闷不乐。

过了两三天,那一帮狐朋狗友过来找他玩,看他没精打采的,玩了一会就要挨揍。这其中有一个“帮闲的”(专门陪着富二代吃喝玩乐的人,原本高俅也做过,就是陪那位生铁王员外的儿子)叫富安。

他知道高衙内的花花心思,就给他出了个馊主意:陆虞候是林冲的好朋友,明天衙内躲到陆虞候的家里,摆下酒食。然后呢,让陆虞候去请林冲到樊楼吃酒。我就去他家找林娘子说:你家林冲在陆虞候家喝多了,赶紧去看看。那娘子来到楼上,看到衙内你风流倜傥,你再说些甜言蜜语,保准她能上钩。

陆虞候家就在高衙内家的隔壁,当他听到这个计策,为了博得高衙内的喜欢就同意了,也不顾朋友交情了。

第二天就按照他们的诡计进行了,陆虞候去请林冲吃酒(知道林冲因为高衙内的事情不开心)。

陆虞候对林娘子说:阿嫂,我和兄长去我家喝酒。(骗子!)

林娘子赶到布帘下:大哥,少喝点,早点回家。(她称林冲大哥,林冲称她大嫂。我发现自己每天和队友都是无主语对话,比如,出去时扔下垃圾,回来时取下快递。)

这两人出门来在街上走了一会,陆虞候:我们还是不要去我家了,就在樊楼上吃两杯吧。(奸人!)

林冲唉声叹气。

陆虞候:兄长何故叹气?(明知故问)

林冲:我空有一身本事,确受了小人腌臜气。

陆虞候:如今禁军教头中谁能比得上兄长您,太尉也看好你,会受谁的气。(这“朋友”太可恨了!)

林冲就把高衙内的事说了一遍。

陆虞候:衙内只是不认得嫂子,才做出这样的事。这不打紧,兄长不要生气了,来饮酒。

林冲吃了八九杯,要去解手,就下了楼,出酒店到东小巷。待净完手,出巷口时看见锦儿:官人,你让我找得好苦!

林冲慌忙问道:怎么了?

锦儿:官人和陆虞候走后没半小时,就有人去告诉娘子,你在陆虞候家喝多了。娘子和我就跟着那汉子赶去,来到太府前小巷内一户人家,楼上摆了酒食,并不见官人。正准备下楼,前几天那个骚扰娘子的后生又出来拦着:娘子坐一会,你丈夫马上就来。

我赶紧跑下来找你,碰见卖药的先生说看见你在樊楼。官人,快去吧!

(这是让人看了“胸闷气短”的一章!如此,便是太代入感情了,各位客官老爷姥姥,深呼吸,这只是施耐庵编的一个故事,是假的,假的,假的。。。)

农业:奉祀土神和谷神。周代的始祖名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并与社神合一,称为土地神。村野之间,每隔三五里的田头路边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庙,皖西南一带称之为“社祀庙”,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各土地庙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复。

裁缝业:尊奉轩辕氏(黄帝)。《史记》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后世尊其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因传言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故被缝纫业尊为先祖。

  蚕丝业:尊奉嫘祖(又作累祖)。传说她是黄帝的妻子,曾教民养蚕治丝,北周以后被视为蚕神。

酿酒业:凡酒坊、酒馆、酒家均尊奉杜康为祖师。杜康即少康,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说文解字》称其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传禹帝曾命“仪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仪狄为酒业的祖师。相传夏禹时,帝女为进献品,而令仪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赞赏,因而蔚成造酒之风气。

  堪舆五术业: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亦有称禅),春秋时代河南琪县人,居云梦山,精通堪舆数术命相、医术、授徒孙膑,得道后受后人尊崇为祖师。

  印刷业:仓颉。仓颉,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造字以供后人沿击记录及沟通。“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木制业:鲁班。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鲁国公族之后。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都城为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曲阜人,另说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竹木泥瓦匠:同尊鲁班为祖师。历史上确有其人,氏公输,名般(取同音字为“班”),春秋时鲁国人,故称鲁班,生平创造过云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制飞乌等,为当时杰出的发明家。

  金属业:铁匠、铜匠、银匠与冶铸业均尊太上老君为先祖。《老子内传》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传说老子曾铸造八卦炉(后人称为“老君炉”)炼制丹药以求长生。

教育业: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于教育并著述立说,史称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贤人七十”。

  商业:供奉财神牌位。道教奉“赵公元帅”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骑坐黑虎;相传其人姓赵,号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号为“正一玄坛元帅”。商界又尊范蠡为祖师。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今河南南阳),曾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宫经商,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在陶(今山东定陶)称陶朱公,经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济贫民,其商德极受后人崇敬。

  豆腐业: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刘安为祖师。其人为刘帮之孙,袭封淮南王,治寿春(今寿县),因“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编成《淮南子》一书,并在熬制丹药时,无意间用黄豆、盐卤做成了豆腐脑(即水豆腐)。

中医业:战国时医学家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医术,后世即尊奉他为中医的祖师。扁鹊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倡导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民间医业尊华佗为祖师,华佗名甫,字天化,沛国谯(今毫州市)人,曾创制麻沸散(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故被尊称为“外科鼻祖”。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世誉为“药王”。中草药制作及民间药铺药店则尊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祖师。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纲目》传世。

  制笔与造纸业:传说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过毛笔,故被尊奉为制笔业的祖师。蒙恬是秦朝时代大将,他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苍毫名秦笔,而被尊奉为制笔始祖。世传东汉蔡伦为造纸术的发明人,故民间纸槽作坊、纸业店铺均供奉“龙亭侯”朴像脾位,尊为祖师。

  印染业:染坊店奉东晋葛洪为祖师。葛洪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抱朴子》一书,曾在炼丹中提炼出各色染料,被后世应用来印染布帛、纸张。

  戏曲业:尊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艺人与宫女在梨园学艺,并时常亲自执槌击鼓演奏配乐。因而,后世均称戏曲艺人为“梨园兄弟”。

  火腿业:尊宋朝宗泽为祖师。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为宋朝名将。相传他发明了火腿的制作方法,流传甚广。

  织布业:尊黄道婆为祖师。黄道婆为松江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少年时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县),从黎族人学习了纺织技术。后回乡改革、推广轧花、纺车和织机技术,影响深远。

  评书业:尊明末杰出的说书艺人柳敬亭为祖师。评书古称评话,又称鼓书、板话。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被后人誉称为“柳评书”。

  人相业:风后氏。远古黄帝宰相,精通相术,首创风鉴之学

  命相业:麻衣仙。精通民间相人术,著有麻衣相法流传於世。

  画画业:王维、吴道子

  烧窑业:女娲娘娘。神话记载女娲炼石而补天,是窑业之始祖发明人。

  餐饮业:易牙。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调味,见赏於齐桓公而闻名。

  渔业: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隐居钓鱼,遇文王而奉为国师。

  歌艺业:老郎神。相传唐代有灰狼变成红衣童子指导皇室梨园子弟练唱成果非凡,以娱唐明皇声色冶游。

  理发业:吕洞宾或罗公。相传吕洞宾座下之柳木,曾以随剃即长术戏耍剃头师传,经吕洞宾以飞刀变剃刀制伏,故后世理发业供其为祖师。

  皮鞋业:孙膑

  美容业:李渔。清代戏曲家,人称李十郎,精於谱曲,指导艺人姿态表演及化妆。

  茶业:陆羽。唐代人,著作有茶经之品茗书籍,后经传颂后,喝茶风气随之盛行。

  针业:刘海

  槟榔业: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因批评时政,遭贬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湿寒之症,因吃槟榔而病愈。

  刻字业:王维

  旅馆业:关羽。关羽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为后世人当官及做生意人皆尊为祖师。

  屠宰业:真武大帝。年轻时以杀猪为业,但心地善良,后为观世音菩萨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砚墨业:子路。子路为孔子学生,以砚墨而传之。

  糕饼业: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征蛮凯旋而回时,途经泸水,猖神阻道有待人头祭祀,诸葛亮改用牛马肉做馅,外包面粉作成馒头来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磨刀匠:马上皇帝 扎柳匠:范丹

  竹匠:泰山、张班 扎彩匠:致公禅师

  修脚匠:陈七子 制陶业:宁封子

  烧窑业(窑匠):童宾 雕漆业:俞伯牙

  杠房业:穷神 煤窑业:窑神

  裘皮行、熟皮作坊业:比干 糖坊:邹和尚

银楼业:欧岐佛 铜铁业:毡探老祖

  银行业:赵玄坛 洗衣业:梅葛仙

  豆腐坊:刘安、乐毅 牲口牙行:马神

  花行、花农:花王神 孵化业:张五、陆相公

  澡堂业:智公禅师 饭馆茶楼业:灶君

  叫化业:韩熙载 酸梅汤业祖师爷朱元璋

  各行业的先祖商人的理由:

  酸梅汤业先祖朱元璋,其上任理由:酸梅汤是朱元璋发明的。

  元末,湖北荆襄一带闹瘟疫。当时朱元璋以卖乌梅为生,当他卖到襄阳时,正赶上瘟疫流行,朱元璋自己也被传染,病倒在了旅店里。朱元璋去旅店库房取乌梅,闻到了乌梅的酸气,马上就精神了起来。然后朱元璋又煮了些乌梅汁来喝,病竟然好了。朱元璋知道乌梅汁可以治病后便广为销售,迅速富裕起来,为日后起兵反元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时期,在很多专门卖酸梅汤的小店里还能看到朱元璋的画像,定期都要上供祭拜。

  绦带业先祖哪吒,其上任理由:抽过龙筋

  绦带业的制品主要是服装和器具上使用的丝编的带子或绳子,是当时京师官宦士绅或商贾的必需品,所以此行业一直兴旺发达,各种大小店号在京城到处都是。此行业的祖师爷就是著名的神话人物哪吒。因为《封神榜》讲,龙王三太子前来捉拿哪吒,后被哪吒擒住,将其筋抽去,做了一条龙筋绦给自己的父亲束甲。绦带业的人就把龙筋绦附会为绦带,于是便把哪吒作为本行业祖师爷。

  在老北京以前还有一座哪吒庙,位于南城的黑龙潭(今陶然亭公园)一带。庙不大,庙内供奉有哪吒像一尊,持枪端坐,旁边有两个侍童。每年阴历三月十五,绦带业的商人都要到哪吒庙祭祀哪吒。

  理发业先祖罗公,其上任理由:拯救行业危机

  理发业以前称剃头业、整容业。在清朝以前汉人是不剃头的,一直到了清朝入关逼汉人剃头才出现了剃头业。民国以后剪去头发才通称理发,但仍然有人叫剃头。

  理发业祖师爷姓罗,江西人(也有人说是湖南人)。名字已经不可考,是一个穷道士。据说当年雍正皇帝患头疮很严重,太监每次为雍正请发(剃头)及打辫子(梳发辫)总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还要杀头。后来雍正又从民间找了很多梳头匠进宫伺候,但也都一样被处死或发配。京城很多剃头业、整容业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樊梨花乃西凉国镇守寒江关将军之女, 由于母亲早逝, 家中只有父亲樊洪及两兄, 自小在男人堆长大, 固养成豪爽、敢爱敢恨、直言的个性。

  樊洪安排梨花跟西凉大将军杨藩成婚, 全因为杨的权势, 可说是政治婚姻。梨花一直都渴望嫁给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更不喜杨藩城府深和自视过高, 故毅然在大婚前夕离家出走。梨花往找从小跟其学艺的师父梨山圣母。圣母却劝梨花回去, 因为她要去顺应一个天命, 她会助大唐将灭西凉, 而在战事中, 梨花将会遇到她的夙世姻缘。这个真命天子将来更可以保住樊氏一家的性命! 梨花感到很失望, 因为天命竟然已安排了她的真命天子, 而这个人她却一点也不认识。梨花回到西凉, 时大唐出兵攻打寒江关, 梨花更奉命带兵出战。就在战场上, 梨花看到了她的真命天子白袍战将, 竟然正是率领大唐军队的薛丁山!

  薛丁山是大唐平辽王薛仁贵之子, 个性单纯, 愚忠愚孝, 非常传统, 眼中只有黑与白。梨花更感矛盾为难, 因为自己的夙世姻缘不但是个她眼中的又顽固又不懂变通的笨人, 更是敌国的将领! 但梨花相信师父的话, 认为丁山将来可保住自己一家的性命, 唯有遵从师命顺应天意, 决定阵上招亲。丁山根本从没想过要娶梨花为妻, 当然不打算承认跟梨花阵上成婚之事。最重要的还是丁山其实从小就对老师的养女陈金定(江芷妮饰)甚有好感, 丁山对金定照顾有加, 所以对梨花更是抗拒。

  梨花得知两朝元老程咬金(秦煌饰)在薛家颇有“牙力”, 遂向咬金埋手。咬金觉武功幻术厉害的梨花嫁入薛家归顺大唐是好事, 遂答应帮梨花游说薛家两老。梨花及咬金将事情闹至大唐皇帝处, 结果皇帝下旨令丁山及梨花完婚。丁山无奈, 但仍得屈服圣旨之下。

  另一边厢, 丁山及其薛家上下对金定照顾有加, 更认为金定才是薛家新抱理想人选, 丁山竟然想到要设法令梨花知难而退, 不断留难挑剔梨花, 但梨花一点也不气馁, 更用心学中原礼仪、学做一个好新抱。丁山知道梨花用尽心力为薛家付出了许多, 开始被梨花的真情感动, 二人关系好转。但正当梨花以为自己已开始溶入薛家, 慢慢的被薛家上下所接受时, 总是会发生一些小误会, 令众人再次迁怒梨花。梨花最终被丁山赶走, 但梨花仍然不放弃, 就算明知丁山为了借用自己的法力对抗番兵所以才三跪九叩的三请自己回薛家相助, 也愿意倾力相助, 最后甚至在替薛家攻打辽国时于阵上受伤。丁山对梨花的付出不无感动, 其实相处下来, 不知不觉间已对梨花生了好感。金定亦爱上了丁山, 更令仁贵及金花提出亲事。成婚之日, 丁山却因为梨花决定暂延婚事。金定知道丁山对梨花已生爱意, 更加不想丁山给梨花抢去, 遂制造二人间更大的误会, 令丁山以为梨花大逆不道刺伤父兄。丁山指梨花果不知廉耻, 更不知孝义。梨花对丁山失望死心, 离开薛家……

  梨花离开后, 丁山未几发现原来误会了梨花, 但梨花此时对丁山已死心, 教丁山后悔不已。另一边厢, 樊氏父子行弑大唐皇帝不遂, 更被关于天牢刻日处斩。梨花知父兄只是被法术操控, 故一定要救出三人回去解咒。梨花竟然劫狱带了父兄回西凉。加上金定从中挑拨, 几乎令所有人都误会了梨花要嫁给丁山其实是为了做内奸, 使众人对梨花的误会更深。

昨天看了莫言的演讲和文字,反复看了几遍,写了自己如下体会!(括号中的内容)。

莫言的演讲主题“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莫言的演讲很用心,给许多中国人上了一堂课,更适合学校给学生们。)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怀念自己的母亲,不能分享自己此刻的成功和快乐,母亲曾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教育,哪怕她没读过书,不识字也不受任何影响。其实,每个父母都有值得自己的孩子去爱,除非孩子没有发现父母身上的优点)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母亲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只是关爱和包容。)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看到母亲挨打时绝望的神情作为孩子没有能力保护她,多年后遇到当时打母亲的老人想报仇时,母亲教育我学会了宽恕别人,哪怕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母亲教育了我,遇到比自己更困难或更需要帮助的人,要心存爱心,人如果不是到情非得已的时候不会放下尊严去向别人乞讨。)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记忆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母亲教育了我,做人要诚信,有时自以为聪明是很丢脸的。)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担心母亲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寻短见,“尽管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是在宽我的心,同时也是在教育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生活有艰难,都应该有坚强的活下去的勇气。)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我很丑也很自卑,为此我很痛苦, “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母亲的话让我体会到,人无完人,世上也没十全十美的人,就算自己真有什么不足,也不要过多的放在心上,其实自己身上还是有许多优点;这样想通了,以后对别人嘲弄自己也就很坦然,不会为此感到不快乐或不开心。)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母亲不识字,却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敬重;她鼓励我用心读书,做个勤劳的人,不做令人讨厌的懒惰孩子。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母亲反对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当她知道我从说书上所得到的收获并不是她想的那样,就变成默许我去听书。)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母亲看到我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既喜又忧,喜的对我讲故事的能力,忧的是在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说错话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这是极大的危险。)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我小学未毕业,路过学校看到昔日的同学,深深体会到一个离开群体的孩子的内心痛苦。从我的经历中证明,无论基础怎么不好,环境怎么差;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吃苦,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在自己很孤独,很寂寞,很空荡的时候学会苦中寻乐;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对顺境不喜,对逆境不忧。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自己有毅力坚强的去战胜它,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对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坎坷的经历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许多人当时或许并不知道,“对此,我只能报之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面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看待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看问题的人心态,因为心态直接决定影响人对处理问题所做的决策和方法,从而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果。社会也是人生的一本书,一所大学,只要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相信也会大有收获。)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许多同学怕写作文,其实写好作文也不难。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受政治影响,不迎合领导喜好,不迎合老师喜好,写出作者身边的人和故事,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只要完全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渴望,去假存真,不要轻易扼杀自己善于想象的天赋,那么就一定能激起自己写作的欲望,写好作文就不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有机会多走出看看,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做井底之蛙。)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在我们的身上,有许多东西既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有痛苦也有快乐,但我们也要深爱它,而且必须爱它,因为它是我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所以“既让我爱又让我恨”。)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对自己曾有帮助的人或有正面影响的人要心怀感激;人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一味的效仿别人就会与人无异,学习不同的人身上能为自己所有的优点,哪怕不喜欢这个人;从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用心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用自己的方法。)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发掘生活发生在身边众多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可以让人学到许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要学会接纳来自社会不同的声音,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可以不反驳,也不认同,这才是真实的社会;允许它们的存在将有益于拓宽自己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小小的空间。)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在别人眼中“狂妄的野心”,其实是我对自己极度自信的表现,“献给天下母亲”“ 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试想,如果没有科学家的“异想”,哪有今天的“天开”,人如果没有自信,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更谈不上什么成功。)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樊梨花形象最早源出上溯至唐代,见于各地史志稗史,后历代以传说、话本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清代,乾隆年间中都遗叟杂采历代民间传说、角本子编纂成讲史小说《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如莲居士编辑成《反唐演义全传》等书,典藏于经文堂。

《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戏曲中一些剧目即取材于此,如《寒江关》、《马上缘》、《三休三请樊梨花》、《姑嫂英雄》、《梨花挂帅》、《梨花巡营》等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相关剧目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京剧、婺剧、豫剧、越剧、秦腔、粤剧、昆剧、黄梅戏、歌仔戏等剧种都有该剧的传统版本。

明清讲史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历史、英雄传奇采自民间口头传说,经文人创作加工为案头读物,随即又为广大的市井说唱艺人借鉴为话本,口传心授、世代流传,后来也有人整理为“说书体小说”以纯散文形式出版。由民间演义、杂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小说”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在众多有关樊梨花故事的说书体小说中,西河大鼓名家黄佩珠所作《少西唐演义》对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创作,就最具代表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8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