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近年来,湖南卫视做的一档最像真人秀的真人秀节目了。看点不仅有父母方和孩子之间观点的撞击,同时也将娱乐圈里不同年龄,不同位置的艺人面临的压力与问题进行了展现。最重要的是,节目给了各个嘉宾成长的空间,这点是其他节目里比较少见的。这算是目前“真人秀”中,最关注“真人”的综艺了。
作为一档节目,当然是存在cue流程的,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样就说这节目存在“剧本”。整个节目,首先是介绍一个嘉宾目前最迷惑或者最想突破的问题。不管是事业啊,兴趣还是和家人的沟通。简直就是题目不限。但最感动人的,就是真实。不仅有真实生活状态记录,还有请最好的朋友来家里畅聊的环节。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嘉宾也算是真情流露了。更有看点的是,家人的点评。很多时候,家人对孩子不见得是真的了解的。尤其有时候,那种家人与孩子之间的那种小心翼翼,其实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保护。这些相信是剧本写不来的。真实的故事,比编剧脑中的世界精彩的多。
作为真人秀节目,《我家那小子》的嘉宾都是来自演艺圈的,从而也向大家展示了演艺圈里面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不管是否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这一点在父母眼里,你都是超级棒的,但是嘉宾们却面对着各种压力,以至于焦虑失眠等等。而作为演员的嘉宾,身上带各种伤更是家常便饭。那是一个不断寻求认可的行业,有时候真是充斥着各种无奈。像朱雨辰想要一个理想的角色,甚至想回去再演一个学生,市场根本不会再给他这个机会了。像陈学冬想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突破,就去学开飞机。像钱峰为了形象去减肥。他们都带着一点点心愿,去突破,去成长。当然,节目的最后嘉宾们确实成长了,而且成长是可见的。如此,必然将关注这个节目的观众也带入了一段人生旅程中,虽然这个旅程很短。尤其是中间家长的各种点评和担心,也让人不禁感叹“天下父母心”。
节目可见的成长,确实能鼓舞人心。不过节目之后,持续关注一下,也许会觉得也很有意思吧。估计常态没办法短时间改变吧?反正,我看到钱枫又要像气球一样吹起来了。但是,这不影响这确实是一部“真人秀”。那段时间,他们确实是“真人”。最得益的应该是武艺了,因为他的“真实”,很多人又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弟弟”,节目播出结束到年底,武艺也算是迎来了事业第二春吧。他那个想唱更多歌给大家听的心愿,也算是实现了。
真人秀,以往的节目多注重的是“秀”,《我家那小子》更注重的是“真人”,尤其是有家长在屏幕外面看着,并时时给儿子挖个坑兜个底,也算是笑点无数。所有的理解和不理解,也通过妈妈和和观察员之间的碰撞得到缓解。这部“真人秀”节目,能够聚合老幼两代的观众,也算是为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好的渠道了。
慢综艺是相对于快综艺而言的专一种综艺节目形态,指的是与以竞技为主、快节奏的综艺相对应的一类综艺节目。
慢综艺打开了综艺的另一种新形式,但这类综艺的产生,不论对制作团队还是对观众审美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1主要特点
和情节较强,节奏紧凑,对抗性质浓的“快综艺”不同,慢综艺不设置复杂的游戏环节,也没有过多的剧本干预,不设定人物的角色性格,而是将嘉宾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让其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
2主要看点
在各个户外真人秀还在做任务打卡让人审美疲劳的时候,慢综艺通过接地气的场景和治愈系的画风,给观众带来新的视听体验,积累了专属的一大批受众。
比起靠激烈的肢体动作搞笑的快综艺,慢综艺的武器则是小清新的后期、调色以及MG动画、鸡汤旁白,注重从日常行动中挖掘笑点。
慢综艺很会抓人心,一个镜头也许就达到了治愈的效果,一次对谈就引发了对生活的共鸣。
3主要短板
名不副实
打着“慢综艺”的旗号,从节目效果来看,实际还是透露出慢不下来的意思。许多节目中,嘉宾行业转换缺乏适当的适应期。
功利套路
慢综艺节目基本都把宝押在明星身上,节目也不缺综艺节目常用来博取眼球的“撕扯”和话题的种种套路。有些节目会故意进行情绪放大,掺杂了许多诸如情感矛盾、竞争等“吸睛点”。
抄袭严重
慢综艺节目存在盲目跟风抄袭的趋势,在一个节目爆红后,会出现类似的节目。
商业痕迹
慢综艺的另一个毛病是,商业合作痕迹太过明显,与生活场景格格不入。
2021最火十大综艺有《向往的生活第五季》、《极限挑战第七季》等。
《向往的生活第五季》是湖南卫视、合心传媒共同推出的生活服务纪实节目,由黄磊、何炅、张艺兴、彭昱畅、张子枫担任主持。节目记录了五人一起守拙归园田蘑菇屋,为观众带来一幅“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温情待客,完美生态”的生活画面。
节目评价
《向往的生活第五季》作为一档慢综艺,除了还原相对真实的生活面貌、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以外,还通过蘑菇屋一家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给自足,热情待客”的生活行为方式,体悟到生活的本质、感悟生活的美好,不断夯实节目的文化底蕴与价值。
节目兼顾观众的娱乐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除了为观众呈现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外,还通过公益元素与综艺节目的有机融合,凸显节目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还让观众看到,慢综艺如何在内容中注入和提炼社会正能量与积极的价值观,让爱和温暖照亮每一个人。
嘴笨不会说话狂刷这12部综艺
做个说话很哇塞的女生
提升表达摆脱自卑悄悄逆袭
01《圆桌派》
超下饭的聊天综艺节目,文化名嘴窦文涛与嘉宾们即兴聊天,话题新颖犀利,直击社会痛点,幽默中富有深意。
02《锉锵行天下》
一档深度文化体验旅行脱口秀节目。没有热搜明星的加持,也没有CP造梗之类的爆点,但它关怀人性,探求未知,输出知识。
03《奇葩说》
超燃的辩论赛!辩题千奇百怪,同时又贴近生活,带来很多思考和感悟。辩手们个个观点独到,金句频出。而且节目一直在输送正能量,又励志又好笑又好学。
04《和陌生人说话》
一档关注普通人情感与经历的人物故事节目,反杀“杀猪盘"女孩、校园暴力受害者、
陷入热恋的老年人
在这档节目中,你能看到"人性之暖",能明显感受到"善意的流淌"。
05《奇遇人生》
阿雅主持的明星纪实真人秀,全程"无台本",用途中的意外事件激发明星真情实感,来最大程度的接近真实,看这部综艺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舒服。
06《十三邀》
许知远和嘉宾们聊天的内容很深刻的,比较“直",没有太多客套、恭维和伪饰的话,而是两个人直白的用聊天的方式去碰撞,让人真的可以从这些对话里学习到一些东西。
07《你好生活》
央视出品的慢综艺,主持人尼格买提与嘉宾们走进山野乡间,回归本真畅聊生活之道,向青年传递能量与价值,发现生活的美好。
08《朗读者》
董卿主持的节目,一般都不会太差。
不,是很棒!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
日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09《主持人大赛》
央视精心打造的赛事,参赛者个个身怀绝技:文化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人物个性鲜明。
他们的共同点是:口若悬河,真是开口就跪了!!!
10《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正如其名,节目让人笑到腹肌痛,同时又干货满满,素描喜剧、漫才、音乐剧、默剧等多种形式,看完格局打开了很多。
11《我的青铜时代》
聚焦罗翔、罗永浩、陈佩斯等名人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呈现他们真实的一面,帮助每一个在生活中迷失的人。
12《令人心动的offer》
职场观察类真人秀,晨招聘、面试、实习、职场生存法则
国内可以吸收恋爱经验的恋综有很多,比如《没谈过恋爱的我》,《我们恋爱吧》,《半熟恋人》,《再见爱人》,《怦然心动20岁》,《心动的信号》,《春日迟迟再出发》。
现在稍微介绍一下它们的具体情况,方便您选择观看。
《没谈过恋爱的我》:某酷出品,年龄段大约是大二到毕业后一段时间的男生女生们,刚出场的素人们都是母胎单身,后进的两个鲶鱼是有恋爱经验的,不得不说看这种恋综会有带入感,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母单的人性格上肯定是会在感情之中有一些缺点的,或是自卑或是特别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又或者不爱表达。从他们的生活和相处中能看到没经历过爱情的男生女生们,在相处中谨慎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我们恋爱吧》:某酷出品,定是素人一起出去旅行,年龄跨度较大,有厨师有老总有学生,基本是没有剧本的,这个节目的素人颜值有点难以形容,是属于在我们身边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恋爱观和情商。
我们恋爱吧
《半熟恋人》:某讯出品,讲的是三十岁前后的人们工作忙碌,有的人已经经历过婚姻了,甚至有了baby,怎么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平衡或者如何面对未来的感情,适合观看人群却很广,年轻人可以向哥哥姐姐们学习一下,半熟人群可以找到共鸣。
半熟恋人
《再见爱人》:某果自制,三对面临感情危机的夫妻,乘坐两辆房车,开启一段为期18天的旅行。已经离婚的夫妻和可能会离婚的夫妻在一段已经破碎或岌岌可危的亲密关系中直面折磨与撕扯,试图寻找到彼此的出口。
再见爱人
《怦然心动20岁》:某酷自制,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或者还在读研或者快毕业的同学,有观察团,相处模式太像我大学时候和朋友们一起了,真的非常怀念,大家都很真实,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新朋友来的时候大家的氛围,没有心动的信号中大家都是社会人的那种拘谨或者说是客套,还都没有经历社会的碾压,大家都很真诚的交朋友,好羡慕。这种没有世俗纷扰,没有柴米油盐的纯纯的友情爱情填满的旅行,真的是恋综中数一数二的存在了。
怦然心动20岁
《心动的信号》:某讯视频,版权来自韩版Heart Signal,剧本痕迹少,素人工作各不相同,较为贴近现实,想入门追的话非常推荐。以第二季最为出圈,奇闻CP自节目结束到今天为止在某站某博某音营业效率巨高,vlog甜度爆炸,关系稳定,在播放期间甚至男生拿到了可口可乐的代言,可见收视率及影响力之大。
心动的信号
《春日迟迟再出发》:芒果台自制,节目前期相互诉苦基调挺低的,中期很温馨,大家相互治愈真的很暖,后期就有一点点的戏剧性了,因为大家逐渐接受了对方,开始考虑以后的相处了,涉及到已经经历过婚姻的人再次面对感情还是在荧幕上,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点尴尬。作为一个感情经历不多的人看这个节目感觉怪怪的,不过也能体会到很多人的艰辛,其实能坦然面对离婚这件事已经很厉害了。
春日迟迟再出发
如果您是刚入坑恋综的话,推荐您先认真看看恋综三部曲《再见爱人》《半熟恋人》和《春日迟迟再出发》,建议顺序可以调整为先《再见爱人》,其次《春日迟迟再出发》,最后是《半熟恋人》,三者构建了个体在进入亲密关系后,经历冲突撕裂,彼此和解(或者并未和解的自我治愈),而后再出发的全过程。整个过程中也能够见证个体漫长而复杂的自我调试过程。其他的恋综可以当爱情故事看看。
最后,给您一个提醒,可以学,但不能全当真,更不能照搬。因为恋爱综艺在本质上是一场表演,它通过媒介塑造了爱情能够凌驾、超越一切的印象,很多情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四月底,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第三季开播,这一综艺中的“话题之王”,再次上线之时仍热度不减。微博上“井柏然倪妮吻别”“江疏影秀英文”等节目细节第一时间占据了热搜榜。在综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花儿第三季能否持续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将慢慢得到检验。
《花儿与少年》属于国内引进“慢综艺”的先行者。严格来说,慢综艺不属于一种新的综艺节目类型,更像是一种新的制作理念。与《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等有着紧张的竞技感、鲜明的任务主线、激烈的肢体动作和密集的笑点的节目类型不同,慢综艺不设置复杂的游戏环节,也不设定人物的角色性格,而是将明星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让其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
为了获得节目效果和话题度,许多慢综艺都有意加入了冲突和戏剧。《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曾表示节目在进行本土化的时候加快了节目节奏。《爸爸回来了》虽然捧红了甜馨、嗯哼等萌娃,但明星嘉宾的表演成分太浓。而《花儿与少年》作为明星旅游类的节目,前两季过度强调明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让观众看着十分心累。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自我放逐的沉浸式慢节奏综艺慢慢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花儿与少年》第三季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在节目中开始弱化了戏剧性和冲突性,减少了那些一言不合就开“撕”的情节,而是温和地开始叙述现代人的旅行哲学。
首先,节目在第一集就给观众抛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旅行究竟是一群人的狂欢还是一个人的冒险?陈柏霖在“导游竞选”中失败,被“流放”到非洲的纳米比亚,和一只狗展开了公路自驾冒险。当他开着越野车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疾驰,欣赏着道边的大千世界,和他之前拍过的**《后会无期》所呈现的状态竟有一丝吻合。好在陈柏霖强大的自理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的旅行很有“料”。而另一边是花少团七人的狂欢,坐滑翔伞、参加巴西狂欢节、去海边戏水,进行着所有旅行可以进行的集体项目。而节目组在有意强调陈柏霖的一人一世界和花少团一个小社会的对比,通过画面的倒转和精妙的剪辑,没有给观众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除了提供了两种旅行方案的思考,节目还带观众找寻所谓旅行的意义。虽然前两季花少对国外景物和人文的关注体现了旅行中文化传输的愿望,但是仍浅尝辄止。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花少团成为了首批登上巴西桑巴狂欢节花车的中国艺人,向全球展现了中国与巴西文化交融后的魅力,深度参与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比如在学习桑巴舞的过程中,赖雨濛和古力娜扎教桑巴舞老师跳中国传统舞蹈,让文化不仅限于单向度的传输,开始有了双向的沟通。虽然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和安静让他们在狂欢节的一开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节目把这种真实的文化差异和适应过程呈现出来,也增添了其文化属性。我们在旅行中进行文化的交换,让我们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说,是节目所传递的旅行的意义之一。
现代人渴望独立、渴望个性,DIY探索式的旅行似乎比一切已经安排好了的行程更加有吸引力。嘉宾们的旅行完全自助,订酒店、订车、安排伙食、制定行程,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像一群少年的社会实践旅行,他们带着好奇的眼光打量新鲜,去往不同的地方,认识世界,对话生活。花少团刚刚下飞机,就在租车上遇到了麻烦,语言不通,无人接应;他们必须省吃俭用、合理分配有限的经费;他们要克服恐高,体验空中的滑翔;陈柏霖为了节省开支,和他的小狗伙伴菲菲在星空下的帐篷里过夜……当然他们也遇到了热情的当地居民、尽情地在海边嬉戏、和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和伙伴们在路边野餐玩游戏……旅行是一场未知的冒险,一个自我锻炼和丰富经历的过程,节目组希望通过明星们身上所体现的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对自我发现的表达来探讨旅行的意义。同时,在旅行中呈现的艰苦而充满未知的生活使得明星们对冒险的本能反应和观众的好奇心达到一致,组成了节目中“有意思”的部分,做到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有机结合。
《花儿与少年》第三季仍然延续了鸡汤式文案风格,虽然现在的鸡汤泛滥成灾,但是恰到好处的升华能够为观众随着节目的思索提供一个有力的收束。比如陈柏霖一个人在星空下的帐篷中睡去,文案为“就此,真的一无所依了。像失去了羊群和草地的牧人,比荒原更孤独,比大地更桀骜”,这样的情怀似乎和当下的民谣歌曲一拍即合,给久居于都市中忙碌但不羁的灵魂一个放歌的机会。节目的旁白和文案也交相呼应,好像在娓娓道来一个神秘的故事,“诗人说,白天世界上没有巴西,晚上巴西就是整个世界,更何况是在全民狂欢的昼夜,是的,桑巴就是里约的灵魂,这个年轻的国家从来没有遭受过重大的挫折,他们用骨子里的乐观、话唠般的社交热情,抵挡着一切萧条和衰败”。
显然,舍弃了事先的人物设定和明显编剧色彩《花儿与少年》第三季,以一种类似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回归到一种旅行哲学的思索,似乎更加真实、温润而彰显社会价值。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这个充斥着喧嚣与浮躁的时代,人们常常回忆起“从前慢”的美好。人们对快节奏的剧情式综艺逐渐出现审美疲劳,“慢综艺”开始兴起。
2017年,越来越多的慢综艺登陆电视荧屏——《朗读者》将人生故事和美文相结合,给观众带来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非凡匠心》寻访民间手工匠人,让观众品味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向往的生活》回归田园生活,从一餐一饭中收获最原始的感动;《我们的法则》诠释人定胜天的议题;《我们的挑战》直面自我弱点的解构。在快餐文化大肆盛行的当下,这些慢综艺如一缕春风,击中都市人的痛点,迅速成为了观众的新宠。
在中国,一旦某档节目爆红,数档“跟风之作”就会蜂拥而至。无论是音乐选秀、相亲节目,还是户外真人秀,都曾因为节目的高度同质化招致观众的反感。在粉丝经济渐渐显得乏力的当下,缺乏文化底蕴、仅仅明星热度和制造噱头、哗众取宠的娱乐综艺已无法走得长远。于是,兼顾娱乐化观感和社会化视角的“慢综艺”兴起,观众对综艺内容的需求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细分,也证明了有深度和内涵的综艺节目同样拥有广阔的空间。
学者波德里亚曾指出,**、电视等大众传媒不仅不需要模仿现实,而且可以生产出现实:它们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趣味、饮食、衣着习惯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在综艺市场,我们不要想方设法迎合观众,而要尝试引导观众,给他们带来一些审美的体验和思索的空间,才能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彰显综艺娱乐的魅力。
《一转成双》,最是转身那一刹那的感动。从2013年1月5日播出至今,节目调解了数百对夫妻的矛盾,拯救了超过一半嘉宾的婚姻。常言道: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就是在告诫我们婚姻的弥足珍贵。
《一转成双》存在的意义,对于已经走进婚姻的人来说,是对于现状的思考和对于岁月静好的珍惜。而对于尚未踏入婚姻的年轻男女来说,更多的是对于未来如何经营好一段婚姻的借鉴。
凡是看过《一转成双》的观众都不难发现,那些在演播室争得面红耳赤,口口声声叫嚣着要离婚的事件背后其实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矛盾。可一旦夫妻双方互不相让,没有一个人肯做出让步,那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时会出现。曾经在节目中看过这样一对夫妻,在婚前协议里丈夫曾经答应妻子,如果将来生了孩子,那么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随后他们第一个女儿按照约定随了父姓,可是小儿子出生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味。当妻子一方办理完一切手续后,丈夫方却开始反悔。尤其是婆婆,死活不同意孙子随了媳妇的姓,认为自己对不起老祖宗,没有尽到延续香火的责任。而丈夫也完全忘了当初的约定,以一副理所应当的强硬态度直指妻子极其家人无理取闹。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的,一对原本恩爱的小夫妻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只因为一个姓氏的问题,两个人不顾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儿子和刚刚六岁的女儿的将来,执意要离婚。
虽然最后在《一转成双》几位软硬兼施的劝说下,妻子选择转身与丈夫和好。但在和好的那一刻,妻子却仍在流泪,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有时候我时常在想,那些在节目中已经原谅了彼此的夫妻,在离开节目后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可是这些,我们无从知晓。《一转成双》能做到的,也仅于此。节目组能给予当事人的只有理性的分析和建议,而真正的生活仍旧是要靠自己走下去的。
有人说《一转成双》中的那些矛盾都极其的狗血,甚至负能量满满,不具现实的参考意义。而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谁又有那个闲心愿意去管别人的家事。我只想说,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阳光下,都过得太幸福了。那些不曾曝露在人前的阴暗面,不是我们接触不到就不存在。节目中那些被你无比嫌弃的狗血故事也许就存在在离我们不远的生活中,存在在我们曾熟悉的家庭里。《一转成双》的初衷虽然是挽救婚姻,捍卫爱情。可是我认为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教会你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幸福。
希望看过《一转成双》的男男女女们,不管成婚了也好,抑或是正在热恋,记得珍惜彼此。爱情也好,婚姻也罢,从来都是需要小心呵护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