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和松花江上哪个感情激昂

嘉陵江上和松花江上哪个感情激昂,第1张

从我的感觉来说,还是松花江上比较感情激昂。松花江上,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悲愤之情以及恢复家乡,恢复祖国的强烈愿望,抗击侵略者的坚定信念,沦陷地区的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和想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写作思路及要点: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这开头,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腾咆哮着……

“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

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常人想象地完成了。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

杨靖宇支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奋战六天六夜后,八天未进一点粮食的杨靖宇早已被包围的无处可逃,他的脚步永远坚持跑在敌人的前面。在被风雪封锁的小山上,杨靖宇饿了便吃树叶、树皮,渴了便吃雪,以地为铺,以天为盖,以月为枕。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种希望支撑着他前进,那是一种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将被捕时,他没有被丰厚的条件所诱惑,而是争分夺秒地销毁着重要文件,在最后一刻,他依旧顽强地反抗到底。

当杨靖宇被包围时,饿到开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这是喜悦的泪。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价值的,正是在抗战洪流中的他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严了,它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只“东方雄鸡”。

我庆幸,庆幸东北在被血泪染红之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战士,用他们的坚定和忠实在守卫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条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经日军的暴行,铸造了如今我们东北人民的铮铮铁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论文: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论文写作

-

摘要:歌唱是以人声来创造音响和形象的艺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文章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具体地谈了如何在歌唱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关键词:《松花江上》 曲式结构 艺术处理 气息

“声乐的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理解作品内涵是表现作品的基础。拿到一首作品后,不要急于去视唱乐谱,首先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所表现的文化,做个深刻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感情的基调、情绪的起伏、发展和转折的脉络。对一些词义较难理解的古诗词歌曲,仅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应在课前做一些案头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歌词的意思及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无论是戏剧还是独唱歌曲都要对剧情及剧中人物的性格、生活环境及日常活动作合理的设想,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和作品主人公的形象,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越具体,表达时就会越真实、生动。

下面就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来谈一下如何进行艺术处理。

一、作者简介

歌曲《松花江上》是由张寒晖于1937年7月12日创作于西安,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张寒晖(1902—1946),现代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余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还有《军民大生产》也是他改编的。其中,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松花江上》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可见,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对作者的音乐创作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要想深刻地了解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三、歌曲结构分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四、歌曲情感分析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情感占有主导地位,它是歌唱的灵魂。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也正是歌唱表现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艺术表现时,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情感,才能用准确的情感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创造出准确的艺术形象。歌曲《松花江上》所表达的情感是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共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外的凄惨境遇,以及人们想推倒这两座大山,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然而,歌曲的情感与歌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情感。因为,在歌曲表现中,情感的根源来自情感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所以,必须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辩证地统一起来,创造出思想内容和情感相吻合的歌曲意境。任何偏离歌曲思想内容的情感表现,都不符合艺术表现的规律,甚至可能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意境产生破坏作用。

五、声情并茂是创造歌唱艺术美的完美表现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运用美的声音去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创造歌唱的艺术美,是歌唱的首要任务。美的声音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意境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声音,创造出艺术美。

1声音的个性美与效果美

美的声音是相对的,歌唱中美的声音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个性美;一是效果美。个性美是指在没有内容和情感要求下的音色美。效果美是指内容、情感和技巧相结合,能创造出完美艺术效果的声音美。歌曲《松

论文: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论文写作

花江上》用暗淡、深沉的音色表现的是一种凄惨、悲愤的情绪,而把它用于表现热情、明朗的情绪,它就不美了,因为它脱离了内容和情绪的要求。所以说,美的声音不是绝对的,只有与歌曲内容和情绪紧密结合的声音才是最完美的。

2声音的情感色彩

美的声音必然包含丰富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人用声音去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其实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再现。演唱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动,而人的审美活动,也总是和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情带声、以声动情,才能使歌唱表现声情并茂。演唱者必须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它倾注到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中去,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总之,歌唱者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的语言规律、音乐风格特点以及结构形成之后,就要将个人对作品的感情体验融进其内,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展开内心的音乐想象,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形象。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对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情感发展的层次变化等等进行整体的设计构思,选择最佳的演唱手段,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想必每个人都听过这首歌吧,《松花江上》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在2015年还入围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但是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1931年9月18日,日军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可是当时张学良却命令当时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官不要硬抗,保存实力,致使东北民兵流亡至西安。直到1938年日军开始攻占西安,这时张寒晖带领几百名东北流浪学生迁校到宝鸡凤翔县,于是他便一边教学,一边组织抗日宣传的同时有感而发创造出了这首歌。那个时候正是很多人心情郁结,有仇不能报,憋着一股劲没处撒的时候,所以这首歌便唱到了他们的心里去。张寒晖将这首歌教给他的学生和群众演唱,还组织他们到街上甚至到西安的城墙上去唱,所以这首歌便迅速的流传全中国。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这首歌写出了当时处在战争中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无法与自己的妻儿父母团聚的人的心声,所以这首歌在当时极大的鼓舞了人心,也燃起了人们决心抗战的斗志。

我想这首歌流传至今还依然怎么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它朗朗上口,更多的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所经历的苦难,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55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