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击疫情十大感人事迹作文素材

2020抗击疫情十大感人事迹作文素材,第1张

在本次的抗击疫情期间,有许多感人的小故事,它们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才是我们国家国泰民安的保障。那么,接下来就盘点一些在疫情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1“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由于病痛的折磨,他走起路来高低不平,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

2老兵给武汉捐款万元

因为有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勇士,因为有那些多行善举的义士,即使身处疫情寒冬,我们依然笃定,走过冬天便是春。暖!老兵给武汉捐款万元转身就走。

3“时光改变容颜,却带不走人间大爱”

2月2日,山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驰援湖北。66岁的王卫国,把医生女儿王婷送上前往武汉的飞机。17年前,奶奶把同样是医生的王卫国送上抗击非典的战场。

4环卫工人捐款

一位环卫工人老人来到派出所户籍室,在柜台上放下一个纸包,工作人员起身询问,老人只匆匆说了一句"在那个纸包里包着"便匆匆离开。

5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起武汉这个84岁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和病毒战斗了一辈子的国士却哽咽了。

6这些刻在我们脸上的印痕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一线医护人员的脸,被口罩、护目镜压得伤痕累累,他们为了不上厕所甚至不敢喝水、戴上成人纸尿裤工作,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脱卸一次防护服就要经历27个步骤,27个步骤12次消毒双手,耗时半小时以上,花费非常长的时间。

7开货车运送物资不求言谢的大姐

在武汉疫情全面爆发期间,有这样一个暖心又感人的事迹。一辆装载着31吨酒精的大货车最终安全达到了武汉,而运送物资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司机,她连夜赶路独自一人开了将近24小时的车,在将这些物资送去武汉的时候,她婉拒了工作人员的谢意,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帮着大家一起卸货。

8你需要口罩吗免费的

在成都,一位小哥因为在地铁上发口罩的一段视频而走红,这一举动也让许多的网友为他纷纷点赞表示支持。他不停地向着地铁上一个个的人走去,“你好,需要口罩吗免费的。”背着小小的黑书包散发着大大的温暖,让人感动,非常具有正能量。

9这些不多,但都是新鲜的

武汉的一家酒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来自于一位淳朴的农民,他带来的是新鲜的大白菜,据悉这位师傅姓秦,在收到他的礼物时工作人员打算给他报酬时,他连连说不用,因为他听说从上海北京等地来的医疗队在这家酒店,想给医疗队做一点贡献,这些菜虽然不多,但是都是新鲜的。

感谢有你,你的“支援”,是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动力。

10经历过痛苦,但我仍爱人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受害者家属林生斌在肺炎疫情全面爆发期间向红十字会捐赠了5000个口罩,因为搜集不到口罩物质紧缺,他一直在奋勇出力,这一行为也受到了不少网友纷纷的点赞,虽经历过痛苦,但他仍愿在爱中前行。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9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感人的瞬间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人民英雄”张定宇进入人民大会堂钟南山被授予国家勋章、张定宇、张伯礼、陈薇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的瞬间,还有看到了许多战斗在普通一线,为了国家抗疫奋斗的个人和集体。

1、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今天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北门外,高擎红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静候四位国家功臣的到来。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代表专家组发出新冠肺炎“人传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警示。他在疫情不同时期的发声,对疫情防控的指导、疫情走向的研判,成为国人心中的“风向标”和“定海神针”。

已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这枚以“共和国”名义颁发、代表着最高荣誉的奖章,钟南山受之无愧。

2、张定宇“步履蹒跚”进入大会堂

张定宇所在的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被称为此次疫情的“风暴之眼”。在这里,身患渐冻症的他带领团队以近乎极限的工作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诠释了自身生命的无限可能。

9月8日上午,“人民英雄”张定宇步入人民大会堂,身患渐冻症的他步履蹒跚但脚步坚定。一旁是“欢迎欢迎,向您致敬”的欢呼声。

张定宇曾说:“我这样奋力地工作就是因为我热爱生活!”正是这份热爱,当他遇到肆虐的病毒时,拥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3、“人民英雄”—72岁的张伯礼

今年72岁生日,张伯礼是在武汉的医院里度过的。他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戴一副方形眼镜,两道浓眉衬出他的精气神。口齿清晰,步伐稳健。

张伯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今年2月,他带领团队前往武汉参与抗疫工作。在武汉抗疫的82天里,他采取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截至“休舱”时,564名患者零转重症、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4、疫苗先行者—陈薇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54岁的陈薇在武汉“封城”第三天即前往一线。1月30日,陈薇团队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

再后来,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建立了一套“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院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发挥了作用。

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启动。

8月11日,陈薇团队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该疫苗已经获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批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9月7日,陈薇介绍,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从目前来看,年产3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正在努力扩大产能。

5、众多的一线工作者

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等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逝世,人民大会堂里,全场肃立,向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国家领导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代表,全国优秀***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颁奖。这些奋斗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同样值得人民尊重。

北晚新视觉网—致敬!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看到他们的脚步,瞬间泪目

新京报—张伯礼:我就是出趟诊,到武汉看个病

新京报—陈薇:与毒共舞

中国新闻网—“人民英雄”张定宇:在“风暴之眼”挑战极限

1、夏金根

帮患者吸痰、辅助建立人工气道、清理气道分泌物……作为一名呼吸治疗师,此次受表彰的夏金根,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堪称“离病毒最近的人”。整个武汉战“疫”,夏金根和同事一共接诊了整整100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绝大部分是重症和危重症病例。

2、李文亮

李文亮,武汉市中心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因最早于2019年12月30日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2月1日,李文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公布了其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消息。2月7日李文亮医生经全力抢救无效,于凌晨2点58分去世。

3、张定宇

在“疫情的风暴之眼”,他拖着“渐冻”之躯,踩着高低不平的脚步,与病毒鏖战、与死神较量、与时间赛跑,带领医院干部职工救治2800余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他是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4、甘如意

春节前夕,武汉市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化验员甘如意回到湖北公安县老家过年。可刚回到家她就得知为防疫情扩散,离汉通道关闭,去武汉的公共交通停运,就连从村里到县城的路都封了。

“就是骑自行车,我也要回武汉!”甘如意语出惊人。4天3夜,300公里!通过骑自行车和搭顺风车的方式,甘如意只身返回了疫情“暴风眼”武汉。2月4日一早,甘如意回到卫生院迅速投入工作,当天就为二十多位发热患者做了检验。

5、桂小妹

离汉通道关闭前夜,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桂小妹意识到,这将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战役。她简单收拾了洗漱用品,把女儿送到父母家。“妈妈要去社区保护居民,外公外婆就交给你保护了。”这一走,就是74天。

在74个日夜里,桂小妹带领着同事在社区走访排查、消毒消杀、转运病人……“常常一天就吃两顿饭,晚上忙到半夜一两点,累了就在活动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两个多月下来,桂小妹瘦了10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2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